1、选出下面对陆游《游山西村》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A.全诗作者以明快、优美的笔调,描绘出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农村风光图。
B.颔联中“山重水复”写出诗人的欣喜之情:“又一村”显出所经山水之无穷变化。
C.颈联描绘了南宋农村的风俗画卷,表达了诗人热爱传统文化的深情。
D.本诗结构严谨,主线突出,无一“游”字,而处处切“游”字,游兴十足,游意不尽。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诓骗(kuāng) 坍塌(dān) 彬彬有礼(bīng) 相得益彰(zhāng)
B.宽宥(yǒu) 涵养(hán) 根深蒂固(dì) 金戈铁马(gé)
C.箴言(zhēn) 豢养(huàn) 孜孜不倦(zī) 间不容发(jiàn)
D.恪守(kè) 渺茫(miǎo) 自惭形秽(huì) 强聒不舍(guō)
3、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登上凤凰山,只见城区的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大街小巷的人群和车辆川流不息。
B. 广大党员干部自“我为扶贫攻坚做件事”活动开展以来,迅速响应,如行云流水般积极参与,多渠道、多形式助力我县脱贫攻坚。
C. 诸葛亮文化节上,五色斑斓的灯光、光芒四射的焰火,把整个广场上空辉映的无比绚烂。
D. 《中国诗词大会》引起了学校领导和老师们的关注,要不要让学生每天背一首诗,大家七嘴八舌地商量着,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4、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完全准确的一项是( )
A.消息是一种新闻体裁,通常包含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五部分。消息的结构通常是按照重要性递增的原则安排,称为“金字塔结构”。
B.《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是一篇新闻评论,文章立足于我国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背景,告诉我们要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C.通过第二单元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严谨负责、友好善良的藤野先生,认识了勤劳坚韧、深明大义的朱德元帅的母亲,认识了眼神犀利、才华横溢的俄国文豪列夫·托尔斯泰,认识了为人低调却功勋卓越的居里夫妇。
D.《与朱元思书》作者是南朝梁文学家吴均,文章以“总——分”的结构对富阳至桐庐一百多里的美景作了描绘,使读者身临其境,仿佛自己也置身于这山川美景之中。
5、选出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 )
A.《左传》即《春秋左氏传》,儒家经典之一,是中国古代的史学和文学名著。
B.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C.《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战国时期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D.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如刘禹锡的《陋室铭》。
6、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们在考试中要想取得好成绩,就一定要认真学习,虚心求教,切忌不要焦躁。
B.相关专家呼吁尽快建立防控校园欺凌的有效机制,以及早干预、发现和制止欺凌行为。
C.理想的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善于探索的水平。
D.能否彻底治理酒后驾车的乱象,关键在于有关部门能不能严格执法。
7、下列语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她把那把油纸伞送给了那位丁香一样的姑娘”一句中,第一个“把”是介词,第二个“把”是量词。
B.“大家都起来了,鲁迅先生才睡下”一句中,加点词的词性都是形容词。
C.“空气干燥”“缺乏粮食”“平坦的地势”“热死了”四个短语类型依次是主谓短语、动宾短语、偏正短语、补充短语。
D.“他们的气质是那样地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地美丽和宽广”一句中,“淳朴和谦逊”“美丽和宽广”两个短语都是并列短语。
8、比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解释加点的词。
(1)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______)
(2)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______)
(3)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______)
【2】翻译下面句子。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3】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B.树林阴翳,鸣声上下。/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C.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D.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4】甲文开头写景,富有特色:由“环滁皆山”到“西南诸峰”,再到“琅琊”和“酿泉”,最后推出“醉翁亭”;环环缩小,层层聚焦,简笔勾勒,层次井然。乙文划线句子写景更是千古奇绝,请至少从两个角度加以赏析。
9、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下列对两首诗歌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A.这两首都是以抒写戍边将士乡情为题材的诗作,范仲淹以“渔家傲”为题目,此词被誉为“穷塞主之词”。
B.“燕然未勒”是借用东汉大将窦宪燕然勒石记功而还的典故,这里用来表现将士们建功立业的壮志和决心。
C.“沙似雪”“月如霜”两个比喻形象地描写了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
D.《夜上受降城闻笛》把景物、声音、情感三者融为一体,抒发了征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渔家傲·秋思》与《夜上受降城闻笛》中分别提到“羌管”与“芦管”,它们在句中所起的作用有哪些相同之处?
10、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答。
(材料一)最近,昆明的姚女士反映,其12岁女儿偷偷用父亲的手机帮一名同班同学充值游戏及购买Q币,目前为止已充值近2万元。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学生们上网课成为这个超长寒假的主角。然而,上网课变成了打游戏,这恐怕是老师和家长始料不及的,也有违开网课的初衷。翻看全国各地消息,孩子上网课期间玩游戏、充值千元甚至万元的新闻已屡见不鲜。然而更糟的是,疫情期间,和网课相关的诈骗也层出不穷,越来越多的孩子掉进的网络诈骗的陷阱,甚至连家长也难以避免。
(材料二)孩子过度使用网络,对其造成的危害非常严重。绝大多数网络沉迷者,都是目不转睛,长期盯着屏幕,导致视力急剧下降;青少年正处在生长发育的旺盛期,长时间待在电脑前的辐射和高度紧张,会引发眼疾、手疾、颈椎疾等各种疾患。长期上网还会引起学业荒废、心理焦虑、人格扭曲等。另外网络传递的错误价值观也对青少年产生负面效应。
(材料三)在孩子成长的关键阶段,家长的引导一定不能缺位错位。家长要加强对孩子健康用网的引导,让网络成为孩子们学习、工作与生活的工具。学校应尽快加入网络安全教育,营造绿色健康的网络生态环境。社会各界也要采取一些相应的措施,例如游戏公司核实用户身份、推出防沉迷系统,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网吧等等。让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承担起网络素养教育的重要责任。要营造绿色健康的网络生态环境,加强网络秩序治理整顿,健全长效监管机制,给孩子打造一个让家长不再谈之色变的网络环境。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上述三则材料表达的主要内容。
(2)结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如何应对少年儿童沉迷网络的问题。
11、请根据课文内容默写
①念天地之悠悠, 。(唐代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②今夜月明人尽望, 。(唐代 (作者)《十五夜望月》)
③人有悲欢离合, 。( (朝代)苏轼《水调歌头》)
④但愿人长久, 。(同上)
⑤青山有幸埋忠骨, 。(《对联六副》)
⑥ ,万家忧乐在心头。(《对联六副》)
⑦淡黑的起伏的连山, 。(鲁迅《社戏》)
⑧天上的风雨来了, 。(冰心《母亲》)
12、名著阅读。
在《水浒传》中,杨志在汴梁卖刀时不堪牛二的撩拨愤然将其杀死,鲁智深替金氏父女打抱不平,三拳打死镇关西。请简要说出他们二位在杀人后各自采取了怎样的做法,你如何评价这两位英雄好汉的做法?
1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人生是一场场目送
陈柏清
①还记得人生的第一场有记忆的目送,那年六岁,是暖意融融的春日。母亲坐在从邻居那里借来的小毛驴车上,围着家里那床大红花的被子,毛驴车驶过院外的桃花树,一阵风来,粉红的桃花瓣纷纷飘落,落在她灰白头顶和新穿的淡青色碎花衬衫上,她只是挥着手,脸因为瘦削而越发显得笑得如此夸张,可她就那样笑着离开我们的视线,再也没有回来。目送者站在自家院子的土墙旁,看着母亲渐行渐远,无奈地抽泣。一个六岁的孩子无法主宰自己,更无须说别人的命运。
②第二次的目送,是作为被送者,十七岁,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离开,离开小镇,离开县城,到省城求学。清晨赶火车,夏末秋初的凉风,乌瓦红砖的小站在晨曦中朦胧,长长的铁轨从远方来,延伸到远方去。我拖着行李挤上车,站在过道上向窗外看去时,看见父亲寻找的目光,孤单的身影。垂下头时眼泪已滴在行李箱上,列车启动,哐当哐当声中,越来越远的是故乡和父亲,还有曾十二万分盼着离开的家,如今都因离别而蒙上了暖色调,就像渐起的朝阳,暖橘。
③人生最大意义的那次目送,发生在六年后。我要嫁到远方去,独自一人出发。行李已先行托运,只随身携带一个小包。早春二月,天还蒙蒙亮,我赶早车,父亲早起送我,他站在简陋的门楼下,黑漆的大门半掩在他身后,启明星在遥远的天际寂寞闪烁。我摇摇手,“爸爸,回去吧。”爸爸“嗯”了一声,我回头看不清他的表情。于是我转过头来一直走去。街上空寂无人,父亲的目光在孤单中被无限拉长。心里稍稍感觉酸涩,又觉无聊。多年的独立让我知道,我从来不是那个有点事儿就可以哭哭啼啼耍情绪的孩子,我的情绪给谁看呢?那天早晨,我坐上车,车在晨曦微明中驶出小城,我不知父亲站在门口目送了我多久。那是意义重大却简约的目送。
④生命里最无法忘怀的目送,发生在去年。父亲走了。幼年时目送母亲,她笑着在桃花纷落的春日。这一次目送父亲在深冷的浓秋。父亲躺在玻璃棺里,似乎在一个梦境中微皱着眉,慢慢沉落下去,只剩下无数不知所措的白色百合。痛苦像铅海,又重又黑,深不见底,压制了撕心裂肺的哭喊。只有沉默,似乎才能表达一切。我目送了生我养我的两个人的离开,目送了自己真正意义上的孑然一身的到来。
⑤目送便是离别,即使有时它也意味着出发,可对另一方仍是离别。
⑥人生自古伤离别。
⑦但真正理解目送,却因为龙应台人生散文里的《目送》,关于华安和“我”的故事。小学,16岁,21岁。一个孩子在母亲的目送中长大了,每一段目送似乎也引领着各种酸甜苦辣。龙应台也在目送中永别了自己最亲爱的父亲,沉痛在理智中熨平。
⑧她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⑨人生不过是一场场目送,成长或衰败。你是目送者,或者被目送。
(选自《思维与智慧》)
【1】本文按______顺序以______为线索行文。
【2】下列对本文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六岁那年春日里,“我”在自家院子的土墙旁目送笑着离开的母亲,内心有几分喜悦。
B. 十七岁时夏末秋初的清晨,父亲在小站目送“我”离家到省城求学,“我”虽热切盼望离开,又略带伤感。
C. 早春二月天蒙蒙亮时,父亲在简陋的门楼下目送“我”远嫁他方,“我”稍稍感觉酸涩,又觉无聊。
D. 去年深秋,“我”目送父亲离世,“我”的内心痛苦沉重。
【3】第②段中的画线句属于什么描写?有何作用?
【4】按要求赏析下面的语句。
(1)街上空寂无人,父亲的目光在孤单中被无限拉长。(加点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2)痛苦像铅海,又重又黑,深不见底,压制了撕心裂肺的哭喊。(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句子。)
【5】本文以“人生是一场场目送”为题有何妙处?
14、中国石拱桥
(茅以昇)
①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古人神话说,雨后彩虹是“人间天上的桥”,通过彩虹就能上天。我国的诗人爱把拱桥比作虹,说拱桥是“卧虹”“飞虹”,把水上拱桥形容为“长虹卧波”。
②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能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雄跨在江河之上,在发挥交通方面作用。
③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这些桥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附近的卢沟桥。
④赵州桥横跨在洨河上,是世界著名的古代石拱桥,也是造成后一直使用到现在的最古的石桥。这座桥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到现在已经1300多年了,还保持着原来的雄姿。到解放的时候,桥身有些残损了,在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彻底整修,这座古桥又恢复了青春。
(节选《中国石拱桥》)
【1】从上面的几段文字看,说明的顺序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由本质到现象 B.由具体到概括
C.由一般到个别 D.由原因到结果
【2】第③段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
A.作引用 举例子 B.举例子 打比方
C.作引用 列数字 D.作比较 列数字
【3】对文中有关内容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石拱桥总的特征是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B.第②段写“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形式”和“结构”的先后次序可以调换。
C.第③段引用《水经注》提到的“旅人桥”为的是说明中国石拱桥历史悠久。
D.第③段中“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一句中的“几乎”一词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15、微写作。
就本学期学过的某篇课文,写一则随感。200字左右。
提示:(1)选择自己感触最深的一点来写。(2)尽量少引述,重点写自己的感受。(3)可以写得自由灵动些,尽可能富有新意。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