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文学常识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
A.列夫·托尔斯泰——俄国作家——《战争与和平》 《安娜·卡列尼娜》 《复活》
B.白居易——宋代现实主义诗人——《白氏长庆集》
C.曹操——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龟虽寿》 《蒿里行》 《短歌行》
D.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水经注》
2、任务三:下列对相关名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艾青诗选》中的“镜子”是直言刚烈之士的典型。“平面”展现了镜子出身普通,“真实”“不隐瞒缺点”“谁都从中发现自己”表现了镜子的率真与忠诚。
B.《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白话小说,作者是罗贯中,“智取生辰纲”的组织领导者是晁盖。
C.阅读外国小说《简·爱》要先了解小说的创作背景——英国虽然是强大的工业化国家,但女性依然是男权的附腐,塑造简爱这一形象,颠覆了当时女性婚姻以追求财富地位为目的的价值观念,成为19世纪初欧美女权运动的先声。
D.周进是《儒林外史》中的一个人物,他几经周折,终于中了进士,被指派广东道台,在广州,他发现了范进是个51岁的老童生,心生怜悯,反复看了范进的卷子,于是取范进为秀才。
3、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潭中鱼可百许头(表大约的数)
B. 悄怆幽邃(忧伤的样子)
C. 斗折蛇行(蛇在爬行)
D. 俶尔远逝(忽然)
4、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一词中表达了热爱祖国河山的豪情和实现雄伟抱负的壮志,贺敬之在《回延安》一诗中表达了对延安的感激与赞美之情。
B.古代很多文人雅士在“名”和“字”之外还有“号”,常用来表达生活经历、思想情趣、处境心愿等,如欧阳修号“六一居士”,李白自号“青莲居士”。
C.《醉翁亭记》作者唐代诗人柳宗元在文中表达了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D.并列短语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名词,代词、动词或形容词组成,词和词之间是并列关系,可以直接组合,也可靠连词放在中间来组合。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之日,就是人类的奥秘彻底揭开之时,虽然太极端,但绝不是骇人听闻。
B.王老师是个幽默的人,她经常让我哄堂大笑。
C.纵然犯罪分子神通广大,但也逃脱不过公安警察敏锐的眼睛。
D.不少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
6、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他提出的班级规范的建议很有价值,同学们都随声附和的表示赞同。
B.古代典籍《山海经》记载了今天看来怪诞不经的种种怪兽奇物。
C.小外甥刚刚三岁就能流利地背出几十首古诗了,这实在是骇人听闻。
D.语言的发展使得汉语里的很多字、词的古今义见异思迁。
7、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海底两万里》中尼摩船长与阿龙纳斯在海底环球旅行的路线是从太平洋出发,经过珊瑚岛、印度洋、红海、地中海,进入大西洋、南极。本书作者是德国的儒勒·凡尔纳。
B.江姐是《红岩》中着力刻画的一个主要人物,她对党忠贞,对敌人敌人顽强不屈,在危急关头从容镇定,对革命同志情深义重。
C.《创业史》是小说家柳青的代表作品,讲述了以梁宝生为代表的新一代农民,告别老一辈单打独斗、创立家业的狭隘思维,坚持互帮互助,为建设农村合作社事业而奋斗的故事。
D.《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这部小说探讨了爱和拯救、忠诚与背叛、善恶共生等话题,在语言方面,英式幽默贯穿全书。
8、藩国名臣
赵准,藁(ɡāo)城人,长身美髯,性刚毅方严,终日无惰容,不轻言笑。年二十余,始读书。时有敏少年,日记数千言,赵先生耻居其下,日所诵书必与之埒(1)。日不足,竟夜读忘寝。举顺天乡试,为学官。王令诸郡王皆受经,为讲说甚详恳,门弟子常数十。矩矱(2)严,诸生步立皆有则。尤重背诵以身先之无倦诸生侍侧凛凛。时太守有十子,五子骄纵甚,虽守无如之何。一日,闻赵先生严,自领其子来,且遗一朴(3),广二寸,厚半寸,书其面曰:“专治五子,毋及余生。”诸子一望见,即凛然,皆折节受学守规。
(注)(1)埒(liè):同等。(2)矩矱(yuē):尺度;标准。(3)朴(bō):指朴刀,古代兵器。
【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书其面曰∕无从致书以观 B.且遗一朴∕路不拾遗
C.日记数千言∕吾日三省吾身 D.诸生步立皆有则∕不进则退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尤 重 背 诵 以 身 先 之 无 倦 诸 生 侍 侧 凛 凛。
【3】作为学官,赵准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概括。
9、 蝶恋花·密州上元①
苏轼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如麝,更无一点尘随马②。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③。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注]①上元,即元宵节;此时诗人刚由杭州调任密州知州;词中“山城”即密州。②尘随马:唐苏味道《正月十五夜》诗:“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此处反用其意。③农桑社:农村节日祭神的地方,当时密州连年蝗旱,村民举行社祭祈求丰年。
【1】词的上阕专写钱塘上元,有什么作用?
【2】词的下阙抒发了什么情感?
10、综合性学习。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为了让传统文化更广泛地走进学生生活。某中学将开展以“传统文化,你找共享”为主要的学习活动,请你也来参与。
(1)草衰篆行.异彩纷呈.绽放出中国文化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的味·下面是一个汉字的演
变过程.请根据前几个字形将其简体楷书写在田字格内.(I分)
(1)草隶篆行,异彩纷呈,绽放出中国文化独特的艺术魅力和韵味。下面是一个汉字的演变过程,请根据前几个字形将其简体楷书写在田字格内。
(2) 请根据对联特点将下面的诗句组成两幅对联。
松间鸣好鸟;鸟鸣山更幽;泉和万籁声;风定花犹落;窗外见南山
①上联:松间鸣好鸟,下联:_____;
②上联:_________,下联:鸟鸣山更幽。
(3)妈妈因某事严厉批评小明,小明刚要反驳,想到《弟子规》中“父母教,须敬听”的训规,低头不语了。对于小明的表现,作为他的同学,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11、默写。
① ,卷舒开合任天真。
②移舟水溅差差绿, 。
③野鸭无意绪, 。
④《登岳阳楼》中描写登楼所见之景的句子是: , 。
⑤《鹧鸪》中 , 两句让人仿佛置身湖边古庙,聆听鹧鸪声声哀鸣,叫声悲戚,令人垂泪。
⑥古往今来,许多文人都喜欢荷,请写出你课外积累的连续的两句咏荷诗句 , 。
12、名著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1】判断题(正确打“√”,错误打“×”)。
(1)武松,人称“行者武松”。他武艺高强,曾在景阳冈空手打死了四只吊睛白额虎。他崇尚忠义,有勇有谋,有恩必报,醉打蒋门神,除恶蜈蚣岭。(《水浒传》)(_____)
(2)宋江和林冲率梁山众英雄在忠义堂排定座次,“智多星”吴用、“神行太保”戴宗、“立地太岁”阮小七等一百零八条好汉,各就各位。(《水浒传》)(_____)
(3)卢俊义活捉了史文恭,宋江为不负晁盖遗言,要把主位让与卢员外,众人却不服。于是,宋江想了一个办法,最终解决了“主位”之争。(《水浒传》)(_____)
【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吴用道:“即今冬尽春初,早晚元宵节近,北京年例大张灯火。我欲乘此机会,先令城中埋伏,外面驱兵大进,里应外合,可以救难破城。”宋江道:“若要如此调兵,便请军师发落。”吴用道:“为头最要紧的是城中放火为号。你众弟兄中谁敢与我先去城中放火?”只见阶下走过一人道:“小弟愿往!”
(《水浒传》第六十六回)
“只见阶下走过一人”,这人是谁?吴用等人“里应外合”“救难破城”的目的是什么?
13、父亲的汗水
胡宝林
①月上半天,凉风起来,乡村的夜安静异常。父亲夹着镰,带着我出了门,顺着小路下到场院,再到河边,进了地。
②麦子已经熟透。黄时,它们一齐黄了,人手少,父亲忙不过来,只得在夜里赶着收割。村里的人已经睡下,或许鼾声已响起来。父亲也乏,也困,但他只能忍住,几片地的麦子等着他。
③北边地头,父亲铺了蛇皮袋,让我坐下,他去割麦。他朝手心吐了两口唾沫,俯下身,攥住一把麦子,镰刀轻轻一划,麦子已经像“撖猴”一样提在手里。他把镰刀夹在左腋之下,双手将那把麦子穗头朝下轻轻了两下,然后分成两股,一扭一拧打成腰,铺在地上。然后,正式开割。
④他左手挽住一大抱麦子,右手挥镰出去,镰刃闪过一道亮光,再搂回来,“唰、唰、唰—”麦秸断裂的响声,急促、有力,在河边回荡。几镰过后,腰上已是一堆麦子,父亲扔下镰,蹲在地上,一只膝盖压在麦子上,双手将腰有力地拉在一起,扭绞一圈,然后将余把塞到腰里。随后,将麦捆轻轻提起,放在一边,又提起了镰,往前赶割
⑤身后的空地越来越大,麦捆排成一条线。我感到有些瞌睡。父亲浑身燥热,干脆将长袖脱了,扔在了麦捆上,但他依然戴着草帽。“唰、唰”, 这声音依然那么急促。慢慢,月亮向西,河边的树影愈发浓郁,麦子的声音中渐渐少了清脆,透着一种顽劲,那是露水起来了。但是锋利的镰刀、父亲黝黑的臂膀挥洒出的力量,将这顽劲毫不犹豫地斩断。这暗夜中的声音,好像哨声,好像打板子的节奏,又像父亲的脉搏和心跳。这声音,带来一种劳作的节奏,父亲投在地上的身影就像五线谱上的音符。这声音,父亲一年一年听着,这是他与麦子、与大地的对话,他能听来麦子的声音、土地的心绪。这声音久久地回荡在岁月里。
⑥父亲,在这急促的声音里,往前挥镰。我一觉醒来,父亲已经割到南头去了,我面前躺着一溜和我一样高的麦捆。我提了水瓶,轻轻走过来,站在父亲身后不远的地方,父亲没有发现我。两亩地,父亲已割了四五分。我想等到明天早晨,村里的人们起来一看,一定会感到惊讶,他们睡觉前好端端站着的一地麦子,已经倒在了地里。我站在有些凉意的地里,看父亲。父亲弯着腰,左手挥出去搂住一抱麦,右手的镰刀紧跟上去,一下、两下……
⑦他像一个剪影,麦子就在他身子的暗影中。父亲,仰起头的一瞬,我看见他的额头、脸膛、臂膀湿漉漉的。在他俯身的一瞬,大大的汗珠子就一颗一颗滴落在地里,无声无息。父亲继续向前割,没有停歇,一镰一镰,一捆一捆,汗水悄悄滴下,像他干其他活计一样,让这个夜晚特别漫长。
⑧父亲,在漫长人生岁月中的一个黑夜,把一滴滴汗水洒在土地上,洒在一片黑暗中,一如他经历的其他许多的黑夜。这汗水,从额头、从脸、到脊背,释放出他身体的热量。他与活儿展开一场不为人知的搏斗,他在黑暗中挥洒力量。他的汗水从地的北头流到南头,滴在麦秆上,滴在土地上,却捧不住,找不见。这是一个农民的汗水。这是一个农民的力量。这汗水,从他的娃娃脸上流下,从他短暂的俊美的青春脸上流下,从他壮年的红脸膛上流下,后来从他衰老的身躯、萧索的容颜的皱纹里流下,滴在生命中,不为人知,找寻不见。
⑨我,一个农民的九岁的儿子,站在地里,站在父亲的辛劳之外,看着父亲。多年以后,我把我的汗水洒在异乡的土地上,洒在不为人知的白天还有暗夜,一如父亲。一个人的汗水,从自己的身体里出来,会渗到自己的血液里,流淌在孤独的人生里,却不为人知。这不为人知的汗水,让人生变得更加硬朗,也让随之而来的欢乐变得更加有力。
⑩在父亲的身后站了许久,我终于打开水瓶,呼唤了一声,向父亲走去……
(选自《人民日报》2017年8月,有删改)
【1】文章以“父亲的汗水”为题有什么好处?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⑤段中画线的句子。
这暗夜中的声音,好像哨声,好像打板子的节奏,又像父亲的脉搏和心跳。
【3】认真阅读文章,说说作者笔下的父亲具有哪些特点?作者对父亲的情感是怎样的?
【4】本文和《背影》都是写父亲的,结合具体内容说说两篇文章选材的聚焦点有何异同?
14、小丑
[俄]屠格涅夫
①世间曾有一个小丑。他长时间都过着很快乐的生活,但渐渐地有些流言传到了他的耳朵里,说他被公认为是个极其愚蠢的、非常鄙俗的家伙。
②小丑窘住了,开始忧郁地想:怎样才能制止那些讨厌的流言呢?
③一个突然的想法使他的脑袋瓜开了窍……于是,他一点也不拖延地把他的想法付诸行动。
④他在街上碰见了一个熟人,那熟人夸奖起一位著名的画家。
⑤“得了吧!”小丑提高声音说道,“这位画家早已经不行啦……您还不知道这个吗?我真没想到您会这样……您是个落后的人啦!”
⑥熟人感到吃惊,并立刻同意了小丑的说法。
⑦“今天我读完了一本多么好的书啊!”另一个熟人告诉他说。
⑧“得了吧!”小丑提高声音说道,“您怎么不害羞?这本书一点意思也没有,大家老早就已经不看这本书了,您还不知道这个?您是个落后的人啦!”
⑨于是,这个熟人也感到吃惊,也同意了小丑的说法。
⑩“我的朋友某君真是个非常好的人啊!”第三个熟人告诉小丑说,“他真是个高尚的人!”
⑪“得了吧!”小丑提高声音说道,“某君明明是个下流东西!他抢夺过所有亲戚的东西。谁还不知道这个呢?您是个落后的人啦!”
⑫第三个熟人同样感到吃惊,也同意了小丑的说法,并且不再同那个朋友来往。总之,人们在小丑面前无论赞扬谁和赞扬什么,他都一个劲儿地驳斥。
⑬只是有时候,他还以责备的口气补充说道:“您至今还相信权威吗?”
⑭“好一个坏心肠的人!一个好毒辣的家伙!”他的熟人们开始谈论起小丑了,“不过,他的脑袋瓜多么不简单!”
⑮“他的舌头也不简单!”另一些人又补充道,“哦,他简直是个天才!”
⑯末了,一家报纸的出版人,请小丑到他那儿去主持一个评论专栏。
⑰于是,小丑开始批评一切事和一切人,一点也没有改变自己的手法和自己趾高气扬的神态。
⑱现在,他——曾经大喊大叫反对过权威的人——自己也成了一个权威了,而年轻人正崇拜他,而且害怕他。
⑲他们,可怜的年轻人,该怎么办呢?虽然不应该崇拜……可是,在这儿,不去崇拜——你就将是个落后的人啦!
⑳在胆小的人们中间,小丑们是能很好地生活的。
【1】小说展现了人们对小丑态度的变化。试从“原因→结果”的(逻辑)角度梳理文章的故事情节。
【2】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语句,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1) “得了吧!”小丑提高声音说道,“这位画家早已经不行啦……您还不知道这个吗? 我真没想到您会这样……您是个落后的人啦!”(分析省略号的作用。)
(2)于是,小丑开始批评一切事和一切人,一点也没有改变自己的手法和自己趾高气扬的神态。(连用三个“一”,有何妙处?)
【3】怎么理解第⑲段中的加点词“落后”?
【4】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完成下面的对话。
15、按要求写作。
生活中,人们习惯说“再玩一会儿”“再吃一口”“再睡十分钟”……然而,当你在生活或学习中失利,你是否有勇气说“再试一次”?或许再试一次,你的眼前就会柳暗花明;再试一次,你就可能找到成功的起点;再试一次,你的人生就会五彩缤纷……
根据以上材料,请自拟题目,自选角度完成习作。
要求:写一篇500字以上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书写整洁,说真话、诉真情,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不得抄袭和套作。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