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美的历程》的作者是?( )
A.李泽厚 B.宗白华 C.朱光潜 D.叶朗
2、“冠丐满京华,斯人独憔悴”中哪个字是错误的?( )
A.丐——盖
B.斯一一此
C.悴一一瘁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中国印章文化源远流长。印章在古代主要用作身份凭证和行使职权的工具。《说文解字》言“印,执政所持信也”,揭示了印章功能的核心——信。“示信”,是印章文化功能最本质之点。秦以前,官、私印都称“玺”,起初作为商业交流货物时的凭证。秦以后,印章范围扩大为证明当权者权益的法物。印章和政治仪礼结下了不解之缘,汉初名臣张良________,解印绶辞归,意味着权力的卸除。
印章的发展史出现过两次高潮,一次在秦汉时期,另一次在明清时期。秦印注重实用,无论是外形,还是印文、章法,都呈现出一种质朴、自然的美。明清是印章热的时代,其问名家竞起流派争衡,印学理论更是________,促成印章发展史上的第二次高潮。印章在发展中,出现了丰富的品类,如表字印、室名印、别号印、收藏印、鉴赏印、考订印等,________。印章可分为实用的、非艺术性的印章和艺术性的印章。________,这两种不是截然分开、互不包容的,而是变动不居、互为转换的。
A.功成身退 层出不穷 俯拾皆是 因而
B.韬光养晦 应接不暇 不一而足 然而
C.功成身退 层出不穷 不一而足 然而
D.韬光养晦 应接不暇 俯拾皆是 因而
4、下面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钝响﹙dùn﹚ 幽微﹙wēi﹚ 镯子﹙zhuó﹚ 桌帏﹙wěi﹚
B.夹袄﹙jiā﹚ 负疚﹙jiù﹚ 烟霭﹙ǎi﹚ 彷徨﹙páng﹚
C.胆怯﹙què﹚ 监生﹙jiān﹚ 咀嚼﹙jiáo﹚ 讪笑﹙shàn﹚
D.门槛﹙kǎn﹚ 驯服﹙xùn﹚ 惴惴﹙zhuì﹚ 草窠﹙kē﹚
5、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窖窿 蹒跚 尘芥 绞丝银镯
B.桌帏 鬼秘 胆怯 事理通达
C.渣滓 安逸 呜咽 走头无路
D.鄙薄 烟霭 蹙缩 毕毕剥剥
6、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玉树的树
段青
清晨醒来,我打开微信,朋友圈里的一条消息映入眼帘:“连队活动室的大树死了!”后面还缀了三个“哭”的表情。
消息的发布者是玉树骑兵连的范指导员。不到几分钟,我看到陆陆续续有同事回复,曾经在连队任职的排长朋瓜说:“这棵树,真的不容易……”
看到这条消息,我不禁心头一紧,脑海中回想起去年8月去玉树骑兵连采访时听到、看到的和树有关的故事。
玉树藏族自治州处在被誉为“中华水塔”的三江源头,孕育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可就是在这里,许多看似平常的事物在当地人眼中却极不寻常,甚至罕见,比如绿色,比如森林。因为树难成活,这里一直有着“树如玉贵”的说法,“玉树”也因此得名。
第一次走进连队大门,院内干净整洁,但绿化带内又是另一番景象:草坪上、树坑里,稀稀拉拉地生长着高低不齐、品种不一的杂草,看得出是很久没有修剪的结果。
“你们从来不除草吗?”我说出了心头的疑惑。
连队文书李智是个江苏小伙儿,皮肤黝黑,嘴唇发紫,高原阳光在他年轻的脸上烙下了深深的印记,已然看不出是来自江南水乡的小伙儿模样。他告诉我,这里平均海拔4200米以上,植物很难成活,所以营区里只要长出绿色植物,不管是什么品种,不论好看与否,大家就像对待宝贝一样,才舍不得除掉呢。
杂草都如此珍贵,更别说树木了。因为多处是永冻层和沙砾地,水分难储存,再加上空气稀薄、紫外线强烈,种活一棵树,真不是件容易的事。
去年3月,连队在营区里种了300多株树苗,可5月份的一场大雪差点让树苗“全军覆没”;上等兵王刘勉特意从老家带来苹果树苗,精心呵护了个把月,孰料半夜一场大风把树苗吹跑了,他在营区里找了半天也没找着……
但是,官兵们不轻言放弃。在房前屋后种草植树,在温室菜园栽花点豆,是一代代骑兵连官兵坚持去做的事。多年来,他们也探索出一套成活率较高的植树法;先用火烤融冻土层,再深挖树坑,然后从草地拉回牛羊粪和腐熟土,填埋在坑里。树苗栽好后,再用棉絮和布料包裹起来保暖。慢慢的,营区里一棵又一棵树木成活、成行、成林、成故事……
活动室内的那棵柳树就是其中之一。一进屋,第一眼就能看到这棵树突兀地立在大厅中央。顺着树干抬头看,枝丫充满向上生长的力量,冲出屋顶以外,郁郁葱葱,将房顶很大一部分覆盖。
指导员给我讲了这棵树的故事。八年前,玉树发生特大地震,营房严重受损,需要重建营区。当时,老营区内的一片绿化带被规划到新建营房的地基内,连同这棵柳树在内的10多棵树面临被伐的命运。当得知这一消息,不少官兵落泪了,大家态度一致:“宁可不住新营房,也不砍伐一棵树!”
后来,上级修改了建设方案,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营区内的花草树木,但这棵柳树还是无法避免地被规划在连队活动室的场地内。因担心移植树木会致其死亡,建房时,官兵们专门在活动室的屋顶挖了洞,让树干从房顶穿出,给它留下足够的生长空间。不仅如此,活动室向阳的一面也换成了落地的玻璃墙,以便它吸收充足的阳光。
这棵柳树在连队一茬茬官兵的悉心照料下茁壮成长着。在官兵心中,它不仅仅是一棵“树”,更是与大家并肩战斗的战友,一同与恶劣环境、自然灾害抗争。枝繁叶茂的它,被大家称为“英雄树”,一直是官兵们心中的骄傲。
这样一棵“英雄树”怎么就死了呢?我忍不住发微信问范指导。他说,今年春天,这棵柳树迟迟不肯发芽。官兵们给它定时浇水、输营养液,天天盼着它重吐新绿,可还是不见动静。其实,每年春天树苗抽绿的时候,大家都会捏把汗,因为谁也不知道这些树能不能从过去一年风霜雨雪的考验中挺过来,谁也不知道它们要长到什么时候才算真正地成活。
我又询问范指导员这棵树的现状,他发语音告诉我,连队决定将这棵树继续留在活动室内,让它一直陪着大家。战士们还买来了装饰用的绿叶,缠绕在干枯的树干上,让它一年四季都“生机盎然”。“虽然‘英雄树’死了,但我们还是会一直种树不止!”手机那一头,他的语气里充满了豪气与坚定。
这棵树是坚强的,它在条件恶劣的青藏高原扎根成长多年,在大地震后劫后余生;这棵树是幸运的,它凝聚着一茬茬高原官兵的心血,虽然已经死去,却早已活成一道风景。
玉树,玉树,在这个树贵如玉的地方,有那么一些树,脚下踩着涂滩沙砾,枝上披着雨雪风霜,却依旧充满活力。还有那么一群人,他们战风斗雪、坚守岗位,努力播种着一方绿色,也耕耘着一片心田……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巧设悬念,以活动室的大树之死开篇,这是一棵怎样的树?树是怎么死的?为什么会引人欲“哭”?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文章对文书李智外貌的描写,突出了环境恶劣,为种树不易做铺垫,同时也反映了我军官兵甘于奉献的精神风貌。
C.文章巧用过渡,如“杂草都如此珍贵,更别说树木了”“活动室内的那棵柳树就是其中之一”等语句,都具有明显的过渡作用。
D.文章写官兵“宁可不住新营房”的表态,意在表现他们高度的环保意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深扎根心中。
【2】文章除了写树,还写了草和人,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3】“英雄树”是文章的线索,请围绕线索简要分析文章的思路。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孔子在《论语·卫灵公篇》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话告诉我们:少苛责别人,就不会招人怨恨了。
(2)《劝学》中“ , ”两句用木材取直、刀剑磨砺做比喻,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
(3)黄庭坚《清平乐(春归何处)》中“ , ”两句写了作者对春天的极度喜爱,渴望与春同住的心情。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观刈麦》中诗人看到农民在酷夏中的劳碌与痛苦后,感叹自己没有功德,“____”即可以拿着俸禄,因而“_____”,喟叹终日。
(2)《孔雀东南飞》中“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所写婚俗与《诗经•氓》中“_____,_____”两句所写的做法相似。
(3)《逍遥游》中,在汤和棘的对话中,体现了鹏凭借旋风可以高飞的一句是“_____”。而斥鴳竟然对之加以嘲笑,面对二者的思想境界,庄子感喟道:“_____。”
9、名句名篇默写。
(1)课文《劝学》中强调学习要善于借助外物,连设四喻展开论证,第一个比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说明君子与一般人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是善于利用各种客观条件罢了。
(3)作者通过分析“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的原因,最后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庄子《道遥游》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面对赞誉、责难,宋荣子所采取的人生态度。
(2)李贺《雁门太守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铺写苍凉悲壮的战地气氛。
(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凭吊英雄人物,壮志难酬,苦闷难言,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拿“思”与“学”作对比,强调学习重要意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习近平总书记在访问墨西哥时,在演讲中强调:只有让中墨两国人民的友情汇聚成深厚的海水,才能承载起中墨两国友好合作的大船。其中引用了庄子《逍遥游》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代作品中表达自己和世俗小人不相容的句子很多,其中《离骚》中用方与圆不相合作喻来表现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各题。
[中吕)醉高歌过摊破喜春来①•旅中
顾德润
长江远映青山,回首难穷望眼。扁舟来往蒹葭岸,人憔悴云林又晚。篱边黄菊经霜暗,囊底青蚨②逐日慳。破清思晚砧呜,断愁肠檐马③韵,惊客梦晓钟寒。归去难!修一缄,回两字寄平安。
[注]①醉高歌过摊破喜春来:由同属中吕宫的“醉高歌”和“摊破喜春来”两支曲子组成。②青蚨:钱的代称。③檐马:即檐间的铁马(风铃)。
【1】下列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紧扣“旅中”二字,书写旅途见闻,抒发了孤单寂寞的漂泊之感和怀才不遇之愁。
B.曲中借景抒情,篱笆墙边的菊花经霜后金色消减,花颜暗淡,用凄清的景致衬托了作者内心的落寞。
C.作者用“晚砧”“檐马”“晓钟"来渲染愁情,写出了愁肠百结、夜不成寐的情景,表现了旅途中的孤苦。
D.曲子前半部分景中含情,为后面的抒情蓄势;后半部分情中带景,让读者如临其境,如沐其情。
【2】本曲最后“归去难!修一缄,回两字寄平安”体现了作者复杂的情感,请结合全曲从手法和情感两方面作赏析。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也,姓刘氏。高祖为人,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及壮,试吏,为泗上亭长。高祖常徭咸阳,纵观秦皇帝,喟然大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矣!”单父人吕公善沛令,辟仇,从之客,因家焉。沛中豪杰吏闻令有重客,皆往贺。萧何为主吏,主进,令诸大夫曰:“进不满千钱,坐之堂下。”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谒入,吕公大惊,起,迎之门。吕公者,好相人,见高祖状貌,因重敬之,引入坐上坐。萧何曰:“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高祖因狎侮诸客,遂坐上坐,无所诎。 酒阑,吕公因目固留高祖。 竟酒,后。吕公曰:“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无如季相,愿季自爱。臣有息女,愿为箕帚妾。”高祖以亭长为县送徒骊山,徒多道亡。自度比至皆亡之,到丰西泽中亭,止饮,夜皆解纵所送徒,曰:“公等皆去,吾亦从此逝矣!”徒中壮士愿从者十余人。高祖被酒,夜径泽中,令一人行前。行前者还报曰:“前有大蛇当径,愿还。”高祖醉曰壮士行何畏乃前拔剑斩蛇蛇分为两道开行数里醉困卧后人来至蛇所有一老妪夜哭人问妪何哭妪曰:“人杀吾子。人曰:“妪子何为见杀?”妪曰:“吾子,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者赤帝子斩之,故哭。”人乃以妪为不诚,欲苦之,妪因忽不见。后人至,高祖觉。告高祖,高祖乃心独喜,自负。诸从者日益畏之。
(选自《汉书·高帝纪》)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高祖醉曰/壮士行/何畏/乃前/拔剑斩蛇/蛇分为两/道开/行数里/醉困卧/后人来至蛇所/有一老妪夜哭人/问妪何哭/
B. 高祖醉曰/壮士行/何畏/乃前拔剑/斩蛇/蛇分为两/道开/行数里/醉困卧/后人来至蛇所/有一老妪夜哭/人问妪何哭/
C. 高祖醉曰/壮士行/何畏/乃前/拔剑斩蛇/蛇分为两/道开/行数里/醉困卧/后人来至蛇所/有一老妪夜哭/人问妪何哭/
D. 高祖醉曰/壮士行/何畏/乃前拔剑/斩蛇/蛇分为两/道开/行数里/醉困卧/后人来至蛇所/有一老妪夜哭人/问妪何哭/
【2】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高祖”即汉高祖刘邦,高祖是刘邦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而起的名号。
B. “谒”是进见时用的名帖,又称“名刺”“名帖”,类似于后来的名片。
C. “季”是刘邦的字,古代有一定身份的人除了有名,还有字,如屈原名平字原。
D. “坐上坐”就是坐在职位最高的位置上,“上坐”的“坐”是座位的意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汉高祖有胸襟,有气量,但到了壮年,才当上泗上亭长,他在观看秦始皇出行时,发出了“大丈夫当如此矣”的感慨。
B. 沛县的豪绅和官吏们为奉承县令的贵客,都去送礼,高祖向来瞧不起这种做法,所以一个钱也没带,却假称“贺礼一万钱”。
C. 吕公善于相面,看到高祖面相后就很敬重他。酒宴结束送客的时候,吕公告诉高祖要保重自己,并愿意把女儿许配给高祖。
D. 高祖押送民夫到骊山服役,不少民夫半路逃跑,他估计等到达骊山时民夫将全都跑光,于是他放走民夫,自己也准备逃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酒阑,吕公因目固留高祖。竟酒,后。
(2)后人至,高祖觉。告高祖,高祖乃心独喜,自负。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彩云之南,在人们的精心呵护下,在全世界的热情“围观”中,野生象群北移南归,“逛”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奇妙风景……
(2)藏在深山的贵州省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火”了,昔日的穷乡僻壤,如今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的特色旅游村……
(3)“双减”政策出台,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减负助力;国家医保药品目录“上新”,67种目录外独家药品谈判成功,平均降价61.71%……
(4)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的电影《长津湖》夺得我国影史票房冠军。“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杨根思烈士的豪言壮语,振聋发聩、气壮山河。
(5)冬奥会吉祥物人气爆棚,线上线下“一墩难求”。当奥运梦想升腾于世界东方,中国梦又开始新的书写。我们与世界携手,用奥林匹克运动的光与热,给人类带来希望与カ量……
过往,是将来之事的前奏,也是将来之事的影子。时间是历史的雕塑家,历史镌刻着奋斗的年轮,勾勒出变迁的轨迹;面向未来,我们将重整行装再出发。铭记昨天的苦难辉煌,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唱响“一起向未来”!
请结合材料,以“回顾过往,共享精彩,一起向未来”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