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出下列对画线处的语言表达分析正确的一项( )
A.经过三年多的精心整修,家乡的田地小道变得很笔直了。(副词使用得当)
B.说到底,我们不能对他们的要求太高,因为他们究竟还是孩子。(副词使用得当)
C.多个新闻媒体对于这群人被打的事件都进行了相关报道。(错用介词)
D.那些机械职工一直在默默奉献,而且,今天都成了舞台的主角。(错用连词)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海豹看见了自己的母亲,高兴得拍起手掌,它那滞笨的可爱样子,直惹得我发笑。
B. 李明自从偷了东西之后,终日惶惶不安,为自己的行为而深感愧怍。
C. 莫高窟是无数大师前仆后继,用智慧和汗水建造出来的一座恢宏的艺术宫殿。
D. “工匠精神”要求我们,把追求极致的精神和精益求精的态度贯穿于工作的始终。
3、选出下列对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赏析有误的一项(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A.首联对仗工整,“辅”字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长安的雄伟气象,“望”字将相隔千里的长安和蜀地联系起来,充满深情厚意。
B.颔联中诗人用两人处境相同、感情一致来宽慰朋友,借以减轻友人的悲凉和孤独之感。
C.颈联表现了真挚的友谊,可以克服空间的阻隔,消除孤独的苦闷的哲理,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
D.尾联以豪迈之语相送,以劝慰之语话别,紧接前两句,气氛悲壮深沉,是对朋友的叮咛,也是自己情怀的流露。
4、(原创)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二十四节气中既属于节气,又是中国传统节日的是清明,有扫墓、踏青的习俗。
B.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C.《济南的冬天》《云南的歌会》都是我国著名作家沈从文的作品。
D.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是指《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和《罗密欧与朱丽叶》。
5、选出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乡村美育,不仅意味着让孩子们在乡村自然环境中 地享受美的滋养, 需要通过美育课程、社团活动、校园文化等方面的 ,引导青少年树立 的审美观、文化观。
A.耳濡目染 更 创建 正常
B.潜移默化 更 建设 正确
C.潜移默化 也 创建 正确
D.耳濡目染 也 建设 正常
6、下列加点的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会时,他们有的玩游戏、有的打瞌睡,真是心无旁骛啊!
B. 当海啸到来时,很多人都在默默无闻中,完全没有察觉到灾难的来临。
C. 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
D. 在读书汇报会上,张山同学旁征博引,断章取义,赢得了同学们的一致好评。
7、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使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
B.班会上,老师提出了期末复习大家要努力。
C.对于新生事物,人们总要经历初识、了解、接受的过程。
D.能否考出好成绩,关键在于努力和坚持。
8、【甲】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 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日:“否, 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乙】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映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关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关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明日徐公来,孰视之 孰:同“熟”,仔细
B.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易:交换
C.时时而间进 间:间隔
D.请广于君 广:增广、扩充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暮寝而思之
B.徒以有先生也 皆以美于徐公
C.仓鹰击于殿上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D.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王之蔽甚矣
【3】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A.这三个人都是出身平民的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有被发现,上天就降示祥兆,(现在,专诸、聂政、要离)加上我,将变成四个人。
B.这三个人都是出身平民的兵士,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祥兆,(现在,专诸、聂政、要离)加上我,将变成四个人。
C.这三个人都是出身平民的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征兆,(现在,专诸、聂政、要离)加上我,将变成四个人。
D.这三个人都是出身平民的兵士,心里的愤怒还没有被发现,上天就降示祥兆,(现在,专诸、聂政、要离)加上我,将变成四个人。
【4】下列对选文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中通过秦王的“不说”“佛然怒”“色挠”的情绪变化,揭露了他骄横欺诈、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本质。
B.乙文中“比美”的“三间”“三答”;“进谏”中的“三比”;“赏谏”中的“三赏”、“三变”构成了“三叠”式结构,彰显了整齐对称之美。
C.两篇文章都以对话为主:甲文中双方围绕“易地”这一核心问题,展开了激烈的对抗;乙文中邹忌以事说理,敢于进谏,齐威王开明而明智,采纳谏言。
D.两篇文章都巧妙运用了对比与映衬:甲文中唐雎“未尝闻”“天子之怒”,秦王丑化描述“布衣之怒”,两人在意志较量中形成对比,造成映衬互见的效果;乙文中邹忌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与齐王之“蔽”进行对比,顺理成章地由家事推及国事。
9、诗歌鉴赏
塞上忆汶水
曹元用
沙碛秋高苑马肥,哀笳一曲塞云飞。
南都儿辈应相念,过尽征鸿犹未归。
【注】沙碛qì:沙漠。苑马:西域大苑所产的马。
【1】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2】最后一句写“征鸿”有什么作用?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对于中国人来说,以和为贵、与人为善,信守和平、和畦、和谐,是生活习惯,更是文化认同。习近平同志说:“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
(1)揭秘“和”文化:请用一句话概括你从上面材料中获得的主要信息。
(2)溯源“和”文化:请你根据积累列举一则与“和”文化有关的古代名言。
(3)探究“和”文化:为了介绍“和”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体现,某同学找到了以下几则材料,请你帮他去掉不符合要求的两项 。(只写序号)
①故官的三大殿被命名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②商人们常说“和气生财”。
③蔺相如受命带和氏壁去秦国换15座城池,他见秦王没有诚意可和氏壁已经在秦王手里,他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终于使和氏壁完好回归赵国。
④国人拜年时互道“大吉大利”。
⑤有志者,事竞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⑥贺人新婚要讲“和和美美”“琴瑟谐和”。
(4)践行“和”文化:在食堂排队买饭后,刘晖不小心和一位同学撞到了一起,饭菜洒了那位同学一身。那位同学气得满脸通红,说:“没长眼呀你!你怎么不看着点儿!”本着“和为贵”的处世原则,刘晖会说:“ ”。
11、名著导读及古诗词填空
(1)法国有一个人耗尽了一生的精力来研究昆虫,并专为昆虫写出了十卷大部头的书,这个人是________,这本书被誉为“__________”。
(2)同样以奔马写水流湍急,郦道元用散句: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吴均用骈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同样抒写思乡之情,崔颢在《黄鹤楼》中直抒胸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李白《渡荆门送别》却用拟人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雁门太守行》从声和色两个方面勾画了一幅激烈的战斗场面,渲染了沉重、紧张、肃杀的氛围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似曾相识燕归来。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猿则百叫无绝 。
12、阅读《儒林外史》选段,完成问题。
①马二先生看了帖子,说道:“尊名向在诗上见过,久仰久仰!”公孙道:“先生来躁选政,乃文章山斗,小弟仰慕,晋谒已迟。”店里捧出茶来吃了,公孙又道:“先生便是处州学,想是高补过的。”马二先生道:“小弟补禀二十四年,蒙历任宗师的青目,共考过六七个案首,只是科场不利,不胜惭愧!”公孙道:“遇合有时,下科一定是抡元无疑的了。”说了一会,公孙告别。马二先生问明了住处,明日就来回拜。公孙回家向鲁小姐说:“马二先生明日来拜,他是个举业当行,要备个饭留他。”小姐欣然备下。
②次早,马二先生换了大衣服,写了回帖,来到蘧府,公孙迎接进来,说道:“我两人神交已久,不比泛常,今蒙赐顾,宽坐一坐,小弟备个家常饭,休嫌轻慢。”马二先生听罢欣然。公孙问道:“尊选程墨,是那一种文章为主?”马二先生道:“文章总以理法为主,任他风气变,理法总是不变,所以本朝洪、永是一变,成、弘又是一变,细看来,理法总是一般。大约文章既不可带注疏气,尤不可带词赋气。带注疏气不过失之于少文采,带词赋气便有碍于圣贤口气,所以词赋气尤在所忌。”公孙道:“这是做文章了,请问批文章是怎样个道理?”马二先生道:“也是全不可带词赋气。小弟每常见前辈批语,有些风花雪月的字样,被那些后生们看见,便要想到诗词歌赋那条路上去,便要坏了心术。所以小弟批文章,总是采取《语类》《或间》上的精语。时常一个批语要做半夜,不肯苟且下笔,要那读文章的读了这一篇,就悟想出十几篇的道理,才为有益。将来拙选选成,送来细细请教。”说着,里面捧出饭来,果是家常肴撰:一碗燉鸭,一碗煮鸡,一尾鱼,一大碗的稀烂的猪肉。马二先生食量颇高,举起箸来向公孙道:“你我知己相逢,不做客套,这鱼且不必动,倒是肉好。”当下吃了四碗饭,将一大碗烂肉吃得干干净净,里面听见,又添出一碗来,连汤都吃完了。抬开桌子,啜茗清谈。
③马二先生问道:“先生名门,又这般大才,久已该高发了,因甚困守在此?”公孙道:“小弟因先君见背的早,在先祖膝下料理些家务,所以不曾致力于举业。”马二先生道:“你这就差了。举业二字是从古及今人人必要做的。就如孔子生在春秋时候,那时用‘言扬行举’做官,故孔子只讲得个‘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这便是孔子的举业。讲到战国时,以游说做官,所以孟子历说齐梁,这便是孟子的举业。到汉朝用‘贤良方正’开科,所以公孙弘、董仲舒举贤良方正,这便是汉人的举业。到唐朝用诗赋取士,他们若讲孔孟的话,就没有官做了,所以唐人都会做几句诗,这便是唐人的举业,到宋朝又好了,都用的是些理学的人做官,所以程、朱就讲理学,这便是宋人的举业。到本朝用文章取上,这是极好的法则,就是夫子在而今,也要念文章、做举业,断不讲那‘言寡尤,行寡悔’的话。何也?就日日讲究‘言寡尤,行寡悔’,那个给你官做?孔子的道也就不行了。”一席话说得蘧公孙如梦方醒。
(1)鲁小姐为什么会欣然答应丈夫并用丰盛的饭菜来招待马二先生?
(2)马二先生与蘧公孙谈及孔子、孟子、公孙弘、董仲舒等人之事的用意是什么?
(3)鲁迅认为马二既是位迂腐的儒生,又是君子。请结合选段分析鲁迅这样评价马二的原因。
(4)马二没有中举却精通选文,请简要分析作者这样构思的用意。
13、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故乡的秋天
(日)森田玉
晴空日落秋风起,
日光泻地金铃鸣。
遥思故乡天悠悠,
老父慈母何所为。
没有比《萤火虫之光》和这《故乡之歌》更感人肺腑的了。
人在年少时爱哭,而老年人的眼泪更加复杂,且易夺眶而出也许较之青春时期更甚也未可知。我在三十年前便与父母死别,偶当此歌涌现心头时,就恍如父母依然健在于北海道似的心酸落泪。再接下来是:
秋叶低垂清流澈,
玉露晶莹满芒穗。
遥思故乡天悠悠,
老父慈母何所为。
唱到这儿,姐妹俱在时的音容笑貌、幼小的我也混迹其间的情景,便清楚地浮现在眼前,不禁两行热泪滚落到腮上。
这中间,也许因为自己的生身之地札幌秋天短暂和匆促,以致产生一种命运无常之感。但短暂的非只秋天,那炎日当头,耀眼欲眩的盛夏也不过十几天,尽管如此,整个八月当视为夏天。
一进九月,便秋风乍起,法兰绒的单衣裹体,那舒适温暖之感,让人怀念。十月已是冬季的前奏,每天早晨寒气袭人,碰巧,到月半便有雪花飘落的时候。
晴天绝美,空气犹如融化的水晶,冰冷澄澈,紫色的山,绿色的猿梨,鲜红的七度灶,尽染山野,斑斓似锦。
大概是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吧。曾到乘汽车十分钟可到的叫钱函的渔村去远足。那里有新开辟的海水浴场。当时,因为听说洗海水澡有益于健康,人们争相前往,于是札幌钱函之间的火车趟趟客满,盛况空前,海岸上苇席的茶棚成排,其中甚至还有高级餐馆。
因为住在小樽的人也纷至沓来,所以格外热闹,但曾经是熙熙攘攘热闹一时的海滨,我们九月去那里远足时,那成排的茶棚已是踪影皆无了,唯余波涛尽情嬉闹,震耳欲聋,原来开在滨之上的蒺槐花不见了,如今结满珊瑚般的红果实。即便是童稚之心,也产生一种莫名的寂寥之感。
揪下蒺槐的果子来尝一尝,那味道似甜非甜,似涩非涩,用现在的话来说,就像没熟透的西红柿似的。
故乡的秋天已离我多年,但城镇的容貌,房舍的景象以及风土人情,不拘如何变化,而蒺槐,猿梨,大自然的丰盛果实,总不至于改变吧,多么令人怀念呀!
【1】下面选项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夺眶(kuàng) 涌现(yǒng) 芒穗(huì) 混迹其间(hùn)
B. 乍起(zhà) 裹体(guǒ) 苇席(wěi) 耀眼欲眩(xuàn)
C. 斑斓(lán) 熙攘(xī) 揪下(qiū) 纷至沓来(dá)
D. 开辟(bì) 澄澈(chéng) 寂寥(liào) 童稚之心(zhì)
【2】请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赏析下面文字。
晴天绝美,空气犹如融化的水晶,冰冷澄澈,紫色的山,绿色的猿梨,鲜红的七度灶,尽染山野,斑斓似锦。
【3】请结合文章谈谈作者在其中蕴含了哪些情感?
【4】你如何理解作者在文章结尾段感悟到的“变”与“不变”?
14、现代文阅读(30分)
优人一等的心
朱成玉
①“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②“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③“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④彼时彼境,古人何以能写出如此走心的句子?因为他们有一颗优人一等的心。
⑤今时今境,优人一等的心,是什么样子?
⑥我家门前有一个剧院,常常会有一些“二人转”的演出。那欢快的曲调儿常常在傍晚时分响起,整个上半夜的时光就都跟着颠跟着颤了。那里的门票分三个等级,最低也要三十元一张。但这丝毫没有阻碍来看“二人转”的人们,剧院里常常是人满为患。
⑦邻居张大爷是个“二人转”迷,一辈子就好这一口儿,可是家里的经济条件不好,根本没有闲钱让他去剧院里过瘾。这位爷自有他的高招,傍晚时分背着自家的藤椅,往剧院门口的大喇叭旁一放,美美地躺进去,翘起腿,眯缝着眼,摇着扇子,在暖暖的风里摇头晃脑地听起来,有时还情不自禁地跟唱起来,脸上的皱纹也开成了花,那叫一个美啊!
⑧剧院的人精明得很,并没有驱逐他,因为他那无比享受的样子,也算是给剧院做了免费的活广告。两下成全,相安无事,乐得其所。
⑨时间长了,张大爷便成了剧院的门前一景。那轻轻摇着的扇子,定是在他的心间扇出了最惬意的风。
⑩这便是优人一等的心。
剧作家沙叶新曾经有一个鲜为人知的笔名“少十斤”,不细心的人不明就里,仔细看,原来是他将自己的名字劈成两半。沙叶新自己开玩笑说:“将‘沙叶新’砍去一半,也不过‘少十斤’,可见沙叶新无足轻重,一共才二十斤。”谁不想在世人心里 “千斤”“万斤”?他却主动瘦身。
胃癌手术后,有记者采访他,他照例幽默不断:“因为癌症,我的胃被切除了四分之三,我也是‘无畏(胃)’的,你想听什么,随便问吧。”
这是一颗多么豁达而轻松的灵魂。把自己看得很轻,人才会松快。
沙叶新是出了名的“犟脾气”,向来都是不媚时、不曲迎、不阿世。在任何环境下,他都能做到不降志、不辱身、不赶时髦、不回避危险。有人评价沙叶新,说他是“不为权力写作的老戏骨”,他也确实是个秉承文人风骨的人,不做权力的吹鼓手,坚持自我思考、独立书写,绝不出卖灵魂。
这便是优人一等的心。
妻子喜欢捡垃圾,每次一家人出去吃饭回来,她那挺贵重的皮包里便都装着捡来的矿泉水瓶子,我觉得丢人。更让我不能理解和讨厌的是,孩子竟然也学她捡垃圾,楼下谁家丢的衣物也都捡回来。妻子把破烂的缝补了,脏的洗了。导致阳台上总是堆得满满的,像个垃圾场。我觉得妻子带坏了孩子,让孩子小家子气,短了贵族气质,为此不止一次地和她争吵。后来我才知道,妻子每次卖了旧物都会带孩子去看一个没钱读书的孩子,这是妻子和女儿一起在帮助的孤儿。我无比惭愧,妻子这样是带坏孩子吗?她这样,只会让孩子的心,一点一点更靠近阳光。
这便是优人一等的心。
毕淑敏说,优人一等的心,不必华丽,但必须坚固。
优人一等的心,不是你有多富贵,不是你有多霸气,而是照比那些庸常,多了一份优雅;照比那些喧躁,多了一份从容;照比那些冷漠,多了一份慈悲。
(选自《当代青年》,有改动)
【1】本文中,作者认为 “优人一等的心” 就是 的心、 的心、 的心。(3分)
15.【2】请结合你对文章的理解,在下面方框中填写恰当的内容。(2分)
【3】结合上下文,按要求答题。(4分)
①优人一等的心,不必华丽,但必须坚固。(理解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②我也是“无畏(胃)”的,你想听什么,随便问吧。(赏析句子)
【4】有读者提出“这便是优人一等的心”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三次,显得重复啰嗦,建议删
去两处。你认为该不该删?请简述理由。(2分)
【5】本文开头三段引用的三处诗文,都出自初中教材。请从中任选一处,结合你所了解的作者事例,简要谈谈为什么说这位作者“有一颗优人一等的心”?(3分)
15、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分数,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可以是别人评分,也可以是自己打分;可以出现在试卷上、竞赛中,也可以隐身于日常生活里。课程学习、活动参与、待人处事、家务劳动……都会获得一个或高或低的分数。这些分数,构成了我们丰富的人生。同学们,关于分数,你又有什么样的经历、感受和体会呢?
请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紧扣主题,内容具体充实;(2)有真情实感;(3)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4)不少于600字;(5)文中请回避与你相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