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守护“舌尖上的安全”,市农业局开展四季度农副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深入摊位对出售的活禽进行随机采集,部分留样。其中主要运用的科学方法是( )
A.比较法
B.抽样检测
C.观察法
D.生物分类
2、一些鸟类以植物的果实为食,这些果实经过鸟类的消化道之后,种子就会随着鸟类的类便排出,更容易萌发生芽。这体现了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是( )
A.维持生态平衡
B.帮助植物传粉
C.帮助植物传播种子
D.促进生态系统水循环
3、下列生产生活的措施中,利用了促进植物呼吸作用原理的是( )
A.水果、蔬菜在冰箱中低温贮藏
B.向粮仓内充入适量的二氧化碳
C.将小麦种子晒干后再入库
D.庄稼被淹后及时排涝
4、利用苏云金杆菌和白僵菌制成粉剂或液剂来杀农作物害虫,减少农药使用。苏云金杆菌一定条件下能形成芽孢。白僵菌是种真菌。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苏云金杆菌是细菌,白僵菌是真菌。它们二者都是寄生生活,异养
B.制粉剂前要大规模培养它们,但它们的繁殖方式不同
C.芽孢有保护作用,芽孢是苏云金杆菌产生的后代
D.它们从活的昆虫体内吸收营养,致昆虫死亡
5、在白杨树体内,促进其根部的水分运输到树冠的“动力泵”是( )
A.蒸腾作用
B.呼吸作用
C.光合作用
D.分解作用
6、下列关于动物行为的描述,错误的是( )
A.动物越高等,学习行为越复杂
B.学习行为以遗传因素为基础,使动物适应复杂变化的环境
C.成群的蝗虫、猫、狒狒都具有社会行为
D.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往往具有一定的组织、明确的分工
7、中华石龙子是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的低危爬行动物。它常见于田间或石块旁,伺机捕食。下列不属于其适应陆地生活的特征是( )
A.体表覆盖黏液,可起到保护身体的作用
B.头部后面有颈,便于寻找食物和发现敌害
C.肺较发达,可从空气中获得充足的氧气
D.在陆地上产卵,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
8、常见的单细胞真菌是( )
A.酵母菌
B.霉菌
C.乳酸菌
D.醋酸菌
9、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因在青蒿(一种植物)中发现了抗疟疾“利器”——青蒿素,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青蒿细胞内指导青蒿素形成的控制中心是( )
A.细胞壁
B.细胞核
C.细胞质
D.液泡
10、关于家蚕和蝗虫的生殖发育,叙述错误的是( )
A.它们都是通过有性生殖方式产生后代的
B.其受精卵发育成幼虫都在母体外完成
C.其发育都经过5次蜕皮,都经历蛹期
D.都属于变态发育
11、下列动物具有运动系统的是( )
A.螃蟹
B.蜗牛
C.蜘蛛
D.家兔
12、脐带在母体和胎儿之间运送氧和养料及二氧化碳等废物,一端连接着胎儿,另一端连着的结构是( )
A.子宫
B.胎盘
C.卵巢
D.输卵管
13、海洋为我们提供了鲜美的海产品,如海蜇、螃蟹、大白鲨、鱿鱼等,它们分别属于( )
A.节肢动物 鱼类 腔肠动物 环节动物
B.软体动物 爬行动物 鱼类 两栖动物
C.鱼类 软体动物 节肢动物 昆虫
D.腔肠动物 节肢动物 鱼类 软体动物
14、种子在下列哪种情况下更容易保存?( )
A.干燥、低温
B.潮湿、低温
C.干燥、高温
D.潮湿、高温
15、下列有关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大树底下好乘凉——生物影响环境
B.“春兰秋菊”——水分对生物的影响
C.仙人掌的叶变成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温度对生物的影响
16、在抗击新冠疫情中,中医药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中医“切脉”中的脉和医生给病人注射吊瓶时注入的“青筋”分别是指( )
A.动脉和毛细血管
B.动脉和静脉
C.静脉和动脉
D.静脉和毛细血管
17、小明感冒了,扁桃体发炎。医生给他的左手静脉点滴青霉素溶液,心脏的四个腔中最早出现青霉素的是( )
A.左心室
B.左心房
C.右心室
D.右心房
18、如图是家鸽的呼吸系统示意图,其中能够进行气体交换的器官是( )
A.①
B.②
C.③
D.②和③
19、很多细菌和真菌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关系密切。下列关于细菌和真菌与人类关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可以利用某些细菌和真菌制作食品
B.可以利用某些真菌提取抗生素
C.所有的细菌和真菌对人类都是有益的
D.有些细菌和真菌会引起人或动植物患病
20、某天早上,班内的张晴身体不舒服,经医生检查发现,该同学的甲处堵塞(如下图所示),请你帮她分析病情,最可能发生的是( )
A.胰腺无法分泌胰液
B.胃液无法分解蛋白质
C.消化脂肪的功能下降
D.吸收氨基酸的功能下降
21、在下列表格中填写各血管的结构和功能。
血管名称 | 管壁特点 | 血流速度 | 功能 |
动脉 | ① | 快 | ② |
静脉 | 管壁薄;弹性小 | ③ | 把血液从全身各部分运回心脏。 |
毛细血管 | ④ | ⑤ | 便于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进行物质交换。 |
①_____②_____③_____④_____⑤_____。
22、______是叶片的主要部分。
23、米勒的实验说明,在一定的条件下,原始地球上的原始大气中____________是能够转变为________________的。这是生命起源的第一步。
24、如图是有关脊椎动物类群的代表动物,请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从形态结构来看,A、C、D、E都有肺这一呼吸器官。除肺外,C和D与呼吸密切相关的结构分别是______和______。而B呼吸时气体交换的部位是____中的毛细血管
(2)A类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覆盖角质的___________;用______呼吸;在陆地上产卵,卵表面具有坚韧的卵壳。
25、图为三种单细胞生物结构模式图,甲为草履虫,乙为酵母菌,丙为衣藻。据图回答下列问题。([]填序号,___________填名称)
(1)草履虫进行气体交换的结构是[]___________。
(2)酵母菌是单细胞的___________(选填“动物”“植物”或“真菌”)。
(3)三种单细胞生物中,具有叶绿体的是___________(填生物名称)。
26、在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时,进行了以下三种处理。请回答下面的问题。(8分)
试管 | 实验材料 | 加入的物质 | 处理方法 |
1号 | 馒头碎屑 | 唾液(2毫升),清水(0毫升) | 充分搅拌后,放入37 ℃温水中 |
2号 | 馒头碎屑 | 唾液(0毫升),清水(2毫升) | 充分搅拌后,放入37 ℃温水中 |
3号 | 馒头块 | 唾液(2毫升),清水(0毫升) | 不搅拌,直接放入37 ℃温水中 |
(1) 上述实验中,只探究“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的是 号试管,3号试管中的馒头块既没有切碎,也没有搅拌,起 作用。
(2) 5~10分钟后取出三支试管,各滴加2滴碘液,摇匀,发现 号试管中的馒头遇碘后不变蓝; 号试管中的馒头部分变蓝色; 号试管中的馒头全变蓝色。
(3) 实验结论:馒头变蓝与 、 以及 的分泌都有关系。
27、请将相应的生物特征的序号填在下列生命现象前的括号内:
28、________和________这两个生态因素的共同作用决定着生物群落在地球表面分布的总格局.
29、在观察人口腔上皮细胞基本结构时,需制作临时装片,并使用显微镜观察.如图是显微镜结构示意图和视野中看到的口腔上皮细胞图,请回答:
(1)制作装片时,刮取口腔上皮细胞前,应在载玻片中央滴的液体是_____.
(2)对光时,转动转换器,使_____对准通光孔;转动遮光器,使遮光器上_____对准通光孔;左眼注视[]_____,同时双手转动[]_____,将光线反射到镜筒里,直到整个视野呈雪白色为止.
(3)观察时,看到的物像如甲图所示,应将装片向_____方移动后才能达到乙图的效果.
(4)此时显微镜目镜和物镜的读数分别为“16×”和“10×”,则物像被放大_____倍.
30、如果物像偏左,你将标本向 移,才能使物像居中。
31、连线题
32、“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句成语揭示了动物之间的捕食关系。 ( )
A. √ B. ×
33、同学们每天课间操时间,都要到操场做一系列运动活动。课间运动可以调节同学们在学习中产生的疲劳,预防长时间学习对身体器官的有害影响。如图是在做课间操时人体上肢肌肉的协作关系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课间操铃声响起,同学们会迅速到操场集合,根据行为获得的途径,这种行为属于 _____行为。
(2)图一是我们课间操活动中的一个动作,此时上肢处于屈肘状态,则骨骼肌①是舒张状态,骨骼肌②是 _____状态。
(3)骨骼肌②实际就是一个器官(图二),它包括肌腹和 _____两部分。
(4)人做屈肘动作时,不仅需要运动系统骼的参与,还需要在 _____系统的支配以及其他系统的协调配合下才能完成。
34、有人作了如下的实验:
A实验:取活的禽流感病毒注射在一只鸡的体内,不久,此鸡死亡.
B实验:取灭活的禽流感病毒注射在另一只鸡的体内,经过几周后,让此鸡的体内产生抗体,然后,再取活的禽流感病毒注射在它的体内,结果它存活下来.据实验回答:8分
(1)B实验中说明鸡产生了抵抗禽流感病毒的____,鸡产生的这种免疫是____免疫.
(2)将另一种病毒注射经过B实验处理的鸡体内,鸡是否存活?_____为什么?____________.
(3)人类的计划免疫,相当于上述实验中的___________.
(4)A实验中的鸡在实验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
(5)带病毒的鸡对健康的人来说是______,病鸡焚烧或深埋属于传染病预防措施的__________________.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