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莆田市2024年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三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10分)

    A化学版《青花瓷》大红大紫不仅体现在它本身的流传广度上,还在于它走红以后,越来越多的师生加入到将学科知识编织成歌词的行列。

    B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在那个封建统治摇摇欲坠的年代,秋瑾发出了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的呐喊。

    C春雨过后,柳芽爆了,花儿开了,水儿绿了,一个清新明丽生机勃发的春天,就从漫漫冬日灰重的硬壳里脱颖而出了。

    D在北大哲学系读书时,曾听过冯友兰、张岱年等老先生的课,也曾听说过不少他们为弘扬中华文化孜孜以求的感人事迹。

     

  • 2、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和音乐分离,成为诗的别体,所以又有人把词称为“诗余”,又因词的句子有常有短,所以又称它为“长短句”。

    B.文学史上一般把“五四”后写的诗歌称为现代诗歌,但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因用了古典诗歌的形式,所以属于古典诗歌。

    C.《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的重要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D.《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四年三千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包括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部分。

  • 3、大理是什么少数民族的自治州?(  

    A.白族 B.彝族 C.傣族 D.黎族

  • 4、魏晋时期,“建安七子”是当时文学的代表人物,下列属于“建安七子”的是( )

    A.孔融 B.陈琳 C.应玚(yáng D.山涛 E.向秀

  • 5、“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古代书信通过邮驿传递。唐代管理这类工作的中央管理机构是:(   

    A.尚书省

    B.中书省

    C.门下省

    D.吏部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老家缝纫店

    李 汀

    ①小店在一棵小叶榕树旁,绿油油的树叶遮挡了店名,只从窗户玻璃反射出“老家缝纫店”五个字。每天上下班,我都要经过这家小店,布料的那种青草和泥土味迎过来,感觉像置身在青草盈盈的田野,吸入的每一口气都那么干净纯粹。

    ②那天一时兴起,我在下班路上拐进小店。一位精神矍铄的老妇人静静坐在一台老式缝纫机前,埋着头,花白的头发梳得整整齐齐。她戴着一副黑框老花镜,笑容安静地绽放。她手上的鞋垫已经绣出一朵花的雏形,是桃花绽放的样子。她头也不抬,低声地招呼我一句:“随便看哈。”那声音温暖地传入我的耳朵,像极了母亲的一句问候。

    ③小店只有几平方米,却很整洁,一排木架子上一字摆好小布鞋,还有叠好的布围裙。这时,屋子里一幅“中国梦,我的梦”的十字绣吸引了我,我静静欣赏着。老人依然头也不抬,低声地说了一句:“每个人都有一个梦呢。”我连连称是,随手又拿过一双绣好的鞋垫看,一朵朵花绽放在鞋垫上。

    ④我拿过一双千层底的布鞋,沉甸甸的,手摸上去,那种厚实感一下笼罩过来。我见过母亲做千层底布鞋,一张张白色的土布用面糊粘起来,再剪成各式鞋样,然后用细麻绳一针一线地钉。钉好一双千层布鞋底,需要密密麻麻钉上两千多针,母亲要费上十多个夜晚才能做好。母亲右手中指上戴着一枚铜顶针,针头吃进布底后,再用铜顶针去顶针尾,针头露出来,再用牙齿把针头扯起来。两千多个针眼,就是这样反复两千多次。母亲扯线有时用力过猛,线头“嘣”一声断了。断了,接上,母亲有的是耐心。生活需要耐心,没有耐心,什么也干不成。母亲常这样告诉我。

    ⑤我端详着这一双双千层底布鞋,心里盘算着,做一双鞋需要十几个夜晚,这些布鞋,需要多少个夜晚?我眼前的这个老人,她把日子过得这么安静,这么平和。做好一双千层底布鞋,摆一双在木架子上,她为自己的劳动由衷地欢喜。我恭敬地把手上的一双千层底布鞋放回木架子上,深深地回望了一眼。

    ⑥我从木架子上抖开一张布围裙,摊开一看,心里一惊:好精致的围裙。一张橘黄色的布围裙,做成了双手拥抱的样子,优雅极了。这样的围裙系在身上,做一顿心爱的午餐或者晚餐,用双手拥抱那些蔬菜的气息,用双手感受生活的味道,想起来就满满的幸福。我问:“这围裙多少钱?”老人抬头看我,笑嘻嘻地说:“三十元。”我递钱给老人,老人满脸笑容地夸我:“一个懂生活的男人。”我摇摇头说:“我给母亲买的,母亲喜欢。”我确实觉得母亲系着这围裙,倚门看我吃着可口的饭菜,一定很温暖。

    ⑦小店在一条热闹的大街上,人声嘈杂,老人却视而不见。她要么专心绣着鞋垫,要么精心纳着千层鞋底,要么专注地转动着缝纫机,给顾客缝补一个拉链,为顾客改一条裤子。走进这家小店,我或者买一双千层底布鞋,或者买一双鞋垫。每次我走进小店,和老人有一句没一句地说几句话,心里也会像被春风拂过一样,平展而安静。即便什么也不说,能够在小店门口呼吸一下那些布料的气息,心里也会安逸很多。

    ⑧一天,小店贴出一张告示,告知小店搬去了东城。我赶紧骑车去找。一条街上,清一色的小店,传出“哒哒哒”响的缝纫店,散发着木香的小木工店,满屋子小背篼、小箩筐、小斗笠、小蒸笼的篾具店,还有摆着小铁锤、小锄头、小镰刀的铁具店。我走进“老家缝纫店”,老人一眼认出我,不停地给我说,这街上人气旺,整条街都是小商小店。老人滔滔不绝地讲着,这个城市好呢,专门给我们腾出一条街来,让我们小店都经营得很体面。

    ⑨我推着自行车走到一棵小叶榕树下,看着那些缝纫店、木工店、篾具店、铁具店,我很激动,为这个城市拥有这些小店激动,为这些小店的老人们激动。这个城市有这么多小店,为我们的日子积聚着点点滴滴生活的便利与温暖。

    回到家里,我有了新的愿望,哪天退休了,我也要去东城开家小店,做老布鞋垫,做千层底布鞋,天天享受那种布料带来的幸福味道。

    (选自《人民日报》2019年01月12日)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文章善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同时辅以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凝练传神地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

    B. 文中老人店中的“我的梦,中国梦”十字绣告诉我们:中国梦既是宏伟的国家梦,又是具体而微小的个人梦,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时代气息。

    C. 文中第④段表现了“我”面对千层底布鞋时复杂的内心感受:既有对母亲的思念,同时包含对过去物质贫乏时代的感伤和对当下美好生活的赞美。

    D. 文章叙述舒缓,没有太强的故事性,通过“围裙、布鞋垫”等生活中小物件来展开叙述,有助于形成作品的抒情风格。

    2老家裁缝店有哪些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3请探究结尾段的丰富意蕴。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自从屈原“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中出现“木叶”这一意象后,诗人们就将其发扬光大,比如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2)《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劣马的坚持为喻,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

    (3)“空山”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常见意象,含有表达空明、空寂意味,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商隐在《无题》中写既难相见,又难通音信,希望能有人代为传递信息,带去问候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2)与荀子《劝学》中“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相反,《爱莲说》中赞美莲高洁品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阿房宫赋》论述六国和秦灭亡之因时说,若六国当年能善待人民,“_________”;如果秦人能善待六国之人,“_________”,又怎么会灭亡呢?

  • 9、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舞幽壑之潜蛟,_______________

    (2)涉江采芙蓉,_______________。(《古诗十九首》)

    (3)三径就荒,_______________。(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4)人们常用唐代诗人杜甫《登高》一诗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达旧事物终将衰落,历史长河仍将向前之意。

    (5)群山万壑赴荆门,_______________。(杜甫《咏怀古迹》)

    (6)遥岑远目,献愁供恨,_______________。(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7)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8)《诗经•氓》中,用桑叶作比兴,写年轻貌美的少女初婚的幸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_____________________,任重而道远。_____________________,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

    (2)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亦曷故哉?(张溥《五人墓碑记》)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于嗟鸠兮,无食桑葚。(《诗经·氓》)

    (4)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岂敢盘桓,有所希冀!(李密《陈情表》)

    (5)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韦庄《菩萨蛮》)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荀子·劝学》中也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达相似的道理。

    (2)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蜀道难行,只有高飞的鸟儿能从低缺处飞过。

    (3)杜牧在《赤壁》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讽刺了周瑜赤壁之战中成功的侥幸。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月夜二首

    王守仁

    其一

    万里中秋月正晴,四山云霭忽然生。

    须臾浊雾随风散,依旧青天此月明。

    肯信良知原不昧,从他外物岂能撄

    老夫今夜狂歌发,化作钧天满太清。

    其二

    处处中秋此月明,不知何处亦群英?

    须怜绝学经千载,莫负男儿过一生!

    影响尚疑朱仲晦,支离羞作郑康成。

    铿然舍瑟春风里,点也虽狂得我情。

    (注)①王守仁,即王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创立儒家心学,其核心思想为“致良知”。这两首诗是作者与弟子宴集时所写。②撄(yīnɡ) :干扰。③钧天:指天上的音乐。④朱仲晦,即南宋理学家朱熹。下句中的郑康成,即东汉经学家郑玄。

    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两诗首联都写到中秋之月,第一首意在描写富于变幻的山中月色,第二首作者由月色联想到了天下英雄。

    B.两诗颈联均通过议论来说理,第一首表现了作者的人格操守,第二首赞美了朱熹、郑玄对后世的巨大影响。

    C.两诗尾联各具特色,第一首描写作者月夜狂歌,歌声惊天动地,第二首作者借典故表达自己要向曾皙学习。

    D.两诗均熔说理、抒情于一炉。作者用自然流畅、富有气势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考,以及对弟子的期望。

    2从这两首诗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诗歌内容加以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悲剡溪古藤文

    [唐]舒元舆

    剡溪上绵四五百里,多古藤,株枿逼土,虽春入土脉,他植发活,独古藤气候不觉,绝尽生意。予以为本乎地者,春到必动,此藤亦本乎地,方春且有死色,遂问溪上人。有道者云:“溪中多纸工,刀斧斩伐无时,擘剥皮肌,以给其业。”噫!藤虽植物,温而,寒而枯,养而生,残而死,亦将似有命于天地间。今为纸工斩伐,不得发生,是天地气力为人中伤,致一物疵疠(疾病)之若此。

    异日过数十百郡,洎东雒西雍,历见言书文者,皆以剡纸相夸。乃寤见剡藤之死,职正由此,此过固不在纸工。且今九牧士人,自专言能见文章户牖者,其数与麻竹相多。听其语,其自重皆不啻握(手握)骊龙珠。虽苟有晓寤者,其论甚寡不胜众者,亦皆敛手无语。胜众者,果自谓天下之文章归我,遂轻傲圣人道,使《周南》《召南》风骨折入于《折扬》《皇荂》中,言偃、卜子夏文学陷入于淫靡放荡中。比肩握管,动盈数千百人;数千百人下笔,动数千万言。不知其为谬误,日日以纵,自然残藤命,易甚桑叶,波浪颓沓,未见其止。如此则绮文妄言辈,谁非书剡纸者耶!纸工嗜利,晓夜斩藤以鬻之,虽举天下为剡溪,犹不足以给,况一剡溪者耶?以此恐后之日不复有藤生于剡矣。

    大抵人间费用,苟得其理,则不枉之道在;则暴耗之过,莫由横及于物。物之资人,亦有其时,时其斩伐,不为夭阏。予谓今之为文者,皆夭阏剡溪藤之流也。藤生有涯,而错为文者无涯。无涯之损物,不直于剡藤而已,予所以取剡藤以寄其悲。

    (选自《古代散文小品选粹》)

    (注)①东雒西雍:东雒,即洛阳;西雍,代指长安一带。②九牧:代之天下。③户牖:指门户。④《周南》《召南》:代之高雅音乐;《折扬》《皇荂》:代指世俗音乐。⑤管:毛笔。⑥颓沓:颓败杂沓。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温而 荣:茂盛

    B. 乃寤见剡藤之死 曩:往昔,从前

    C. 苟得其理 著:附着,引申为“合乎”

    D. 予谓今之为文者 错:通“措”,施行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士人论文的一组是( )

    ①历见言书文者,皆以剡纸相夸   ②其自重皆不啻握骊龙珠

    ③其论甚寡不胜众者,亦皆敛手无语   ④遂轻傲圣人道

    ⑤谁非书剡纸者耶   ⑥虽举天下为剡溪,犹不足以给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④⑤⑥ D. ①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对春天的剡溪古藤与其他植物表现不同这一现象很吃惊,通过向剡溪上的人询问,才得知原委。

    B. 当时天下大多文人自以为是,即使少数清醒明白,但他们也寡不敌众,在多数人面前失去话语权。

    C. 作者借助死于当地制纸工匠之手的剡溪古藤,辛辣地讽刺了那些文风侈靡而又骄傲自大的文人。

    D. 文章托物寓意,针砭时弊,观点鲜明,言辞锋利,说理生动形象,即使在今天仍具现实意义。

    4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为纸工斩伐,不得发生,是天地气力为人中伤,致一物疵疠之若此。

    (2)物之资人,亦有其时,时其斩伐,不为夭阏。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美丽乡村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也应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力点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头戏。一个鱼虾绝迹、污水横流、垃圾遍地的农村,定难承载游子乡愁,更不可能承载起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必须以问题为聚焦,切实解决影响农村生态环境的突出问题。不久前,中央电视台就连续曝光了山西三维集团往农村违法倾倒工业废渣问题、陕西四川等地农村垃圾无人管理问题。 

    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必须以效果为导向,在久久为功中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从2003年到2018年,浙江省扎实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累计有2.7万个建制村完成村庄整治建设,74%的农户厕所污水、厨房污水、洗涤污水得到有效治理,生活垃圾集中收集、有效处理的建制村全覆盖,41%的建制村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浙江的示范,正是全国行动的有益参照。 

    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必须以责任为抓手,确保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落到实处。从陕北农村到河北正定,从福建到浙江,习近平始终对农村居住环境、生态环境高度重视。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让新时代的乡村富起来、美起来,新的征程已然开启。

    读了上述材料中,你有什么感想和思考?请就此确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合理引用原材料,题目自拟,不得抄袭,不要套作。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高考模拟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