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与瑞那先生讨价还价,最终确定了于连作为家庭教师的年薪为400法郎的人是( )
A.于连的长兄 B.于连的父亲老索雷尔
C.于连的好友傅凯 D.谢朗神甫
2、下列词语中字形无误的一项是( )
A. 漫江 漫溯 长蒿 仓茫大地 B. 沉浮 寂寥 惆怅 神采飞扬
C. 菜蓝 斑谰 叱骂 酋劲有力 D. 扭扣 凄惋 笙萧 犹豫不决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 )
A.终岁不闻丝竹声 B.举酒欲饮无管弦 C.樯橹灰飞烟灭 D.君当作磐石
4、选出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 )
例句: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A.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B.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C.微斯人,吾谁与归 D.铸以为金人十二
5、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覆盖 神密 奄奄一息 与世隔绝
B.附着 荒芜 辽阔无垠 尘埃落定
C.边缘 篷勃 穿流不息 磨肩接踵
D.闪铄 想象 茫无际崖 面目全非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第五排第三个
【苏】阿列克辛
丽莎是在我将近六十岁的那个时刻出世的。她爸爸——我的儿子伏洛佳确信,我三十五年的教学经验倾注在丽莎身上,会取得惊人的成效。
在我房间里靠近桌子的墙上,挂着所有我教过的班级的照片。每张照片上都有四排人,第一排蹲着,第二排坐着,而第三、第四排总是站着。不论哪一排人都很严肃。只有一张照片上出现了罕见的第五排……在黑白照片上,棕黄色头发的小伙子看上去简直是白头发的小伙子,他和其他人不同,笑眯眯的样子。他就是万尼亚,第五排左数第三个。和他并排站着的是丽莎的爸爸。
丽莎对站在爸爸边上的人充满了好奇,常常要求我追忆万尼亚调皮捣蛋的事。
一次,他宣布绝食。他认为我给一个学生打两分不公正。
“薇拉老师,您所问内容不是指定的。”
“就是指定的,他没有很好地掌握。”
“很好的?可能是……难道为了这个打两分?”
“分数已经登记了”我说。
“原谅我,薇拉老师,我将对此表示抗议。”
那天他没去食堂,第二天也……
“准备绝食多长时间?”
“直到你把两分改过来”。
第二天,我当着万尼亚的面,把那个学生的两分改成三分。我没有告诉丽莎,那个学生是她的爸爸。
“请别推辞吧!谁会怀疑您不客观呢?”是的,校长让我担任儿子的班主任。
于是,伏洛佳喜欢坐最后一排,我偏偏让他坐第一排;我拿他的作文为例子向全班讲解语法错误;我对其他孩子都称呼名字,叫自己儿子却称库特列采夫……
我最害怕的是,伏洛佳的任何举动和我的教育产生矛盾。但这样的事果然真发生了……在去学校的路上,伏洛佳就幻想数学老师发生意外。测验开始前,数学老师被反锁在了休息室。
“我要和库特列采夫讲一讲,怎么会决定这样做!”
这时候,从后排传来万尼亚的声音:“这与伏洛佳有何相干,是我把她关在里面的。”
“你怕数学测验?”我惊异地问。
“集体主义的情感!”万尼亚回答后立即坐下。
同一天,校长问我:“怎么又是万尼亚·别洛夫?是应该采取措施的时候了。”
“是时候了。”我回答。
就这样,学期结束,我和伏洛佳转到另一个学校,这个学校离我们的家更远,离万尼亚·别洛夫也更远。
“请别焦急,丽莎奶奶……请立即到我这里来一趟!”丽莎的幼儿园老师阿莲娜突然来电。
丽莎的体内有着危险的特质——药物过敏。
医院离伏洛佳曾经念过书的学校不远。很久以前,还在战前,我们就从那个区域迁到城市的另一端,但困难时刻,生活仿佛将我们带回到原来的地方。
“多么奇怪的巧合……”
“咽喉肿大……立即上手术台!”
手术间门口挂着的圆钟上,时针指着两点零七分。
值班护士马莎怜悯地看着我:
“您真走运……今天是别洛夫值班。他主持这个部门。”
“万尼亚·别洛夫?”
“您认识他吗?”
就在这个时刻,从手术间走出一位身材魁梧的白衣大夫,口罩一直遮到下颚。
“什么事?那里发生了什么事?……”我问。
“请安娜来手术室!”马莎对着话筒讲。
“别洛夫已经在那儿了吗?别洛夫……在哪儿?”我问。
“他在那儿……
“他几岁了?”
“我想,三十五岁。”
“请告诉我……他脸上有雀斑吗?”。
“就在前两天,他还说过:‘请看我的脸——你们就会明白:春天到来了!’。”
“他住附近吗?对吗?”
“非常近,他每天中午回去吃饭。这么说,您认识他?”
“认识……”
在危急的,甚至绝望的时刻,人们总是寻求希望的。孙女的命运在我的思想上突然和万尼亚的形象联系起来。“多么幸福啊,正是他……”我在想,可是我还不明自,为什么我会这样想。
圆钟依然是两点零七分。
万尼亚……万尼亚·别洛夫……为什么我需要他?从前我害怕他,而现在却把全部希望寄托在他的那些品质上。
我从自己的不幸的处境出发,在真实世界,骤然开始追忆万尼亚的一切行为。我一定要回想他的一些优点,这里面有脱险的希望……
一次,全区听写。大个子塞尼亚·戈鲁勃金张皇失措:听写得两分,他就有留级的可能。万尼亚对他非常同情。
下课后,在走廊里,塞尼亚威慑着矮个子万尼亚:原来是他提示的不够清晰。
“怎么办,薇拉老师,塞尼亚要留级了?”在课间小休息时,万尼亚走到我跟前问。
“不知道。本子还没改。”
当我坐下批改本子时,发现六本作业本不翼而飞。其中有塞尼亚、伏洛佳和万尼亚的本子。
“我是来投案自首的。”万尼亚突然出现在窗口。
不,我不相信听写本是他偷的,假如是他,也绝不会将伏洛佳的偷去。
校长同意我的说法并且谈到,侠义行动同样也应该有个范围……
在这种情况下,课后我留下被偷走听写本的六个人。塞尼亚得了三分,因为他在课间休息的时候,已经发现自己错在哪里。他升到了七年级。他并没有为此感谢万尼亚。相反的,塞尼亚从此开始不和他接近。
“嗯,怎么样?……任何一件好事都会受到报答的吗?”
我讲的善有善报的话,使万尼亚很不好受。
“这是常有的事!”他说,“由于这个就不相信所有人?”
现在当我需要相信万尼亚·别洛夫的时候,我就想起了这一段对话。
圆钟依旧是两点零七分。
万尼亚还是老样子,我相信,我孙女秋天一定能进学校念书。
关于他的一切我已问过马莎了……就是忘了问他的个子。回到家后,我给儿子写了信。儿子的回信很长:“妈妈,万尼亚要求我在任何时候都不要泄露这个秘密,但事情过去二十多年了……现在我可以承认了,将数学老师锁在休息室的是我……”
我没有等儿子回来,就独个儿去找万尼亚,独个儿!……
“请原谅!我多年没有来看你们了……万尼亚好吗?”
他们将我领到房间里去。
在最舒适的地方,依旧放着用那张桌子,好像万尼亚依然是初中生。墙上依然挂着他站在第五排第三个的那张照片。
“他好吗?”我又问。
万尼亚的妈妈走向桌旁,拉开抽屉,递给我一张证明,证明的纸张是灰色的,很粗糙的。在那上面写着,他们的儿子,万尼亚·别洛夫于一九四五年四月二十七日在宾兹拉乌城的战斗中英勇阵亡。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通过讲述万尼亚的故事,使读者思考成人应如何对待那些看似行为“出格”的孩子,极具社会现实意义。
B.“我”让伏洛佳坐第一排,以他的作文为例子讲解语法错误,并且称其为称库特列采夫都是为了证明“我”是客观的。
C.文章在塑造万尼亚形象的同时,也塑造了伏洛佳、塞尼亚等次要人物,这些次要人物主要是为了衬托万尼亚的形象。
D.“我一定要回想他的一些优点,这里面有脱险的希望……”说明“我”此时已经对万尼亚有了非常全面客观的认识。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在开始交代丽莎对站在爸爸边上的人充满好奇,常要求“我”追忆万尼亚调皮捣蛋的事,从而自然引入“我”对万尼亚的回忆。
B.文章在叙述故事的过程中不断插入对话,一方面便于集中讲述故事,另一方面利于增强现场感,同时也暗示了万尼亚的悲惨结局。
C.“两点零七分”这一细节反复出视,将“我”与护士的交流以及关于所写事件的回忆都定位在同一时刻,表现了“我”的紧张心理。
D.结尾处情节照应前文“口罩一直遮没下颚”“忘了问他的个子”等伏笔,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戛然而止的结局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
【3】根据小说情节,概括并简析万尼亚的形象特征。
【4】小说现实与回忆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写女子的家人对女子这段婚约不了解甚至冷嘲热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2)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应该给孩子树立从师学习的榜样。韩愈在《师说》中就批评有些家长的做法:爱自己的孩子,“_______________”,但对于自身,“____________”。这样的家长真是糊涂!
(3)《小石潭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作者借鱼儿的游弋,侧面写出了潭水的清澈见底。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人们在表达既善于从正面学习,又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常引用《论语》中的“______,________”两句。
(2)杜甫《春望》中,写头发稀疏的一句是“__________”。
(3)《琵琶行》中白居易自问自答,表明自己听完琵琶曲后泪水湿透青衫的句子是“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强调,螃蟹虽然具有“_______________”的优势,却非蛇鳝之穴无处存身,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的缘故。
(2)白居易《琵琶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艺术大师和貌美歌妓的反应,衬托琵琶女高超的才艺和姣好的容姿。
(3)在网络日益发达的今天,远在天边的亲友可以打开手机视频聊天,仿佛近在咫尺,正如王勃所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短短三句,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一日克己复礼,_________。为仁由己,_________?(《论语》)
(2)_________,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3)歌台暖响,___________;__________,风雨凄凄。(杜牧《阿房宫赋》)
(4)________,__________。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
(5)故余与同社诸君子,________,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_______。(张溥《五人墓碑记》)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幕次忆汉上旧居
王安石
汉水泱泱绕凤林,岘山南路白云深。
如何忧国忘家日,尚有求田问舍[注]心。
直以文章供润色,未应风月负登临。
超然便欲遗荣去,却恐元龙会见侵。
(注)据《三国志》记载,许汜曾向刘备抱怨元龙让自己睡下床。刘备对许汜说:当今天下大乱,你没有忧国忘家,反而求田问舍,如果是我,就睡在百尺楼上,让你睡地下。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描写了汉上旧居周围的环境,山水相依,远离喧嚣尘世。
B. 本诗两处涉及求田典故,第一处侧重于借许汜暗示自己有归隐之意。
C. 颈联写诗人沉醉于扑面而来的美景,文思泉涌,立马提笔写诗作文。
D. 汉上旧居为回忆之景,诗人由此生发自己对仕途和人生的感慨。
【2】本诗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析。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汉元帝之世,莎车王延尝为侍子京师,慕乐中国。及王莽之乱,匈奴略有西域,唯延不肯附属,常敕诸子:“当世奉汉家,不可负也。”延卒,子康立。康率傍国拒匈奴,拥卫故都护吏士、妻子千余口,檄书河西,问中国动静。窦融乃承制立康为汉莎车建功怀德王、西域大都尉,五十五国皆属焉。汉光武刘秀建武九年秋八月,莎车王康卒,弟贤立。
十四年冬,莎车王贤、鄯善王安皆遣使奉献。西域苦匈奴重敛,皆愿属汉,复置都护。上以中国新定,不许。十七年,莎车王贤复遣使奉献,请都护。帝赐贤西域都护印绶及车、旗、黄金、锦绣。敦煌太守裴遵上言:“夷狄不可假以大权,又令诸国失望。”诏书收还都护印绶,更赐贤以汉大将军印绶,其使不肯易,遵迫夺之。贤由是始恨,而犹诈称大都护,移书诸国,诸国悉服属焉。
二十一年,莎车王贤浸以骄横,欲兼并西域,数攻诸国,重求赋税,诸国愁惧。车师前王、鄯善、焉耆等十八国俱遣子入侍,献其珍宝;及得见,皆流涕稽首,愿得都护。帝以中国初定,北边未平,皆还其侍子,厚赏赐之。诸国闻都护不出,而侍子皆还,大忧恐,乃与敦煌太守檄:“愿留侍子以示莎车,言侍子见留,都护寻出,冀且息其兵。”裴遵以状闻,帝许之。
二十二年,西域诸国侍子久留敦煌,皆愁思亡归。莎车王贤知都护不至,击破鄯善,攻杀龟兹王。鄯善王安上书:“愿复遣子入侍,更请都护。都护不出,诚迫于匈奴。”帝报曰:“今使者大兵未能得出,如诸国力不从心,东西南北自在也。”于是鄯善、车师复附匈奴。
班固论曰:“孝武之世图制匈奴患其兼从西国结党南羌乃表河曲列四郡开玉门通西域以断匈奴右臂隔绝南羌、月支;单于失援,由是远遁,而慕南①无王庭。……自建武以来,西域思汉威德,咸乐内属,数遣使置质于汉,愿请都护。圣上远览古今,因时之宜,辞而未许。”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西域归附》)
【注】①慕南,即漠南,瀚海沙漠群的南部,狭义上指代内蒙古地区;广义上指代整个沙漠以南,天山南路,阿尔泰山以南。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孝武之世图制匈奴/患其兼从西国结党/南羌乃表河曲列四郡/开玉门/通西域/以断匈奴右臂/
B.孝武之世/图制匈奴/患其兼从西国/结党南羌/乃表河曲列四郡/开玉门/通西域/以断匈奴右臂/
C.孝武之世图制匈奴/患其兼从西国/结党南羌/乃表河曲列四郡/开玉门/通西域以断/匈奴右臂/
D.孝武之世/图制匈奴/患其兼从西国结党/南羌乃表河曲列四郡/开玉门/通西域以断/匈奴右臂/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侍子,古代属国之王或诸侯遣子人朝陪侍天子,学习文化,所遣之子称侍子。有人侍为质之意。
B.都护,古代官名。汉宣帝置西域都护,总监西域诸国,并护南北道,为驻守西域地区最高长官。
C.敦煌,汉武帝所置郡名,为古代中国通往西域、中亚,欧洲的要道“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门户。
D.稽首,古代“九拜”中最隆重的一种跪拜礼,以头叩地即举而不停留。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莽篡权乱政,匈奴乘机攻占西域。光武帝十四年,西域诸国苦于匈奴征收苛刻的赋税,希望归附汉朝,请求再次设置都护府。
B.莎车国君主延曾在汉元帝时来京都做侍子,延去世后他的儿子康继位,当两汉兴替之际,无论局势如何变化,父子二人均忠于汉朝。
C.裴遵向光武帝建言,不能授予夷狄大权,这会使诸国失望,光武帝采纳了他的意见,拒绝了西域各国设置都护的请求,改为赏赐财物。
D.莎车王贤渐渐骄横,想要兼并西域,他知道汉朝不会派遣都护后,出兵击败鄯善,杀死龟兹王,最后部、车师又归附了匈奴。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愿留侍子以示莎车,言侍子见留,都护寻出,冀且息其兵。
(2)自建武以来,西域思汉威德,咸乐内属,数遣使置质于汉,愿请都护。
【5】班固的评论中包含了哪些内容?
14、请将下面几个关键词连缀起来(不可改变词序),组成一段文字,要求:(1)以描写这种表达方式为主; (2)至少使用两种修辞手法;(3)结构相对完整,语言简明、生动;(4)不少于200字。
翠叶 蜻蜓 染织 淡雅 阳台 瀑布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