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出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们从小就要养成认真负责的习惯,不能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别人。
B. 人生就是因为无法随心所欲,所以才有意义。
C. 班长提议全班同学给留守儿童“献爱心”,大家都随声附和表示赞同。
D. 他俩虽然是双胞胎,但为人性格却大相径庭。
2、下面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瞭亮 喉咙 烘托 花枝召展
B.抖擞 肌肤 地毯 淅淅历历
C.水藻 高邈 屋檐 呼朋引伴
D.化妆 萧瑟 骄媚 盛气凌人
3、下列加点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小明恍然大悟道:“原来这么简单。”
B.鸟儿将窠巢安在繁华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
C.一个人如果想出类拔萃,就必须勇于面对一切艰难险阻,必须正视求学路上的挫折。
D.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行其是,终不愿意。
4、下列加点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自山脚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树木,谁也不孤峰突起,咄咄逼人。
B.小张今天下午才收到了他盼望已久的演唱会门票,真叫他喜出望外。
C.老师告诉咱们,如果基础部分不求甚解,日后会很麻烦。
D.我原来是个性格非常内向的孩子,平时不爱说话,上课也不积极发言,对班集体的事情漠不关心。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我要说,这是由于他跟我们的战士接触太少,还没有了解我们的战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他们的意志是那样地坚韧和刚强
②他们的胸怀是那样地美丽和宽广
③他们的气质是那样地淳朴和谦逊
④他们的品质是那样地纯洁和高尚
A.④①③②
B.③④①②
C.④①②③
D.①②④③
6、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通过教育,使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B. 现在,他们之间的矛盾和友谊已基本解决。
C. 他不但学习很刻苦,然而成绩却上不去。
D. 同学们正在聚精会神地观看幼儿园小朋友的精彩表演。
7、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们的班主任很年轻,大约二十多岁左右。
B.为了杜绝中国式过马路的不良行为,每个人心中都必须绷紧一根安全弦。
C.通过学习《卖油翁》这篇课文,使我们懂得了熟能生巧的道理。
D.我的家乡是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的环江人。
8、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 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 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 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 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 可据理臆断欤?
【1】文言中的一些字的含义在成语里还有留存。下列加点字的含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一老河兵闻之/闻鸡起舞
B.转转不已/木已成舟
C.但知其一/但愿如此
D.宜乎众矣/事不宜迟
【2】翻译句子。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3】文中哪句话表达了作者的观点?你得到什么启示?
9、古诗文默写。
(1) ,带月荷锄归。(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2)海内存知己,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郦道元《三峡》一文中,运用夸张修辞手法描写水流湍急的句子是:“ , 。
(4)中华古诗词源远流长,走进古诗苑,我们可以和陆游一起去享受“莫笑农家腊酒浑,___________ ”的农家待客的热情;可以和韩愈一起到郊外观赏“天街小雨润如酥,_______ ”的美妙春景;可以和李白一起去领略“月下飞天镜,_____________ ”的江上美景;可以和王安石一起感悟“ ,只缘身在最高层”的满怀豪情。
10、走一步,再走一步(节选)
莫顿•亨特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暮色开始四合。在一片寂静中,我伏在岩石上,恐惧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这时,树林里有一道手电光照来照去。我听到了杰利和我父亲的声音!父亲的手电光照着我。“下来吧,孩子,”他带着安慰的口气说,“晚饭做好了。”
“我下不去!”我哭着说,“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
“听我说吧,”我父亲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眼睛看着我电筒的光照着的地方,你能看见石架下面那块岩石吗?”
我慢慢地把身体移过去。“看见了。”我说。
“好,”他对我说,“现在你把左脚踏到那块岩石上。不要担心下一步。听我的话。”
这似乎能办得到。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我顿时有了信心。“很好,”我父亲叫道,“现在移动右脚,把它移到右边稍低一点的地方,那里有另外一个落脚点。”我又照着做了。我的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我想。
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最后,我一脚踩在崖下的岩石上,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我先是啜泣了一会儿,然后,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这时,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自己所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漫长。
【1】请概括这段选文的主要内容。
【2】“我”在小悬崖上学到的经验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3】文中的“我”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过程?这种变化在叙述中有什么作用?
①______--有了信心--信心大增--______
②作用:______
【4】“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此句中的“探”能否改成“站”?为什么
【5】你认为文中的父亲身上最值得赞赏的是哪一点?并说明理由。
11、阅读以下材料,完成各题。
海岛的狐狸
[日本]滨田广介
①在一个小小的海岛上,盛开着火红的山茶花。在温暖明媚的阳光下,一朵朵花儿开得很饱满。其中还有含苞欲放的花蕾,而山茶花的叶子呈墨绿色,闪闪发亮。湛蓝色的海面,银帆点点,仿佛一动也不动。
②在这小海岛的一个山坡上,有一座寺庙。从寺庙的套廊可以看到很美妙的景色:蔚蓝色的天空,湛蓝色的海,悬崖上的松树,房屋的影子,牛和放牛娃……所有的景色都可以画成一幅优美的图画。
③一天,这里突然来了一个白色的东西。当然,这不是人,是一个像狗但又不是狗的动物,它有一条粗粗的尾巴。是一只狐狸。
④狐狸住在寺庙后草木繁茂的高山里。狐狸见到人,并不惊慌失措,它能悄悄地躲起来。而人也看惯了它,谁也不追赶它。狐狸总是悄悄地溜出来,趁人不在时,用鼻子在地上嗅着,然后偷偷地把佛坛上的供品吃掉。
⑤现在,白狐狸就是这样地用鼻子嗅着,来到佛坛前的。它见到佛坛上的碗里盛着三个大馒头。狐狸饿极了,馋得厉害,吃了一个,又叼起一个吃进去。当它正要叼起最后的一个时,突然听到脚步声。它回过头,看到大门口进来一个人,狐狸立刻躲到柱子后面。
⑥传来一个老人轻轻的说话声。
⑦狐狸从柱子后边缩着脖子再向大门那边望去。它看到一位从未见过的老婆婆拄着拐杖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狐狸再仔细一看,老婆婆的眼睛紧闭着。
⑧“怎么,怎么,原来是瞎老太婆呀!”
⑨狐狸自言自语地说着,从柱子后面慢腾腾地走到大厅,嘴里叫唤着:“吭,吭。”
⑩“是和尚师父吗?”
⑪“吭,吭——我不是师父呀!”狐狸叫着回答,可是老婆婆的两只耳朵都很聋。老婆婆弯下腰,把拐杖放在第二道门的门框旁。拐杖当的一声,落到地板上。但老婆婆并没有拾起来,她手摸着地板,坐到庙门口,虔诚地行起礼来。她拿出一包东西,原来是布施的钱。
⑫“和尚师父,我请您念经,这是一点儿小意思,请收下吧。”
⑬“吭,喀吭,和尚今天不在。”狐狸答道。但是老婆婆一点儿也听不出来。
⑭“是的,是老头子的忌日。”
⑮因为老婆婆答非所问,狐狸感到十分为难。
⑯“这样办吧,”白狐狸想道,“我来给她当和尚吧。这位老婆婆好不容易从什么地方来到这里,又瞎又聋,她误以为我是和尚,要我给她念经,要是和尚马上能回来还好,可是看来他晚上之前是不能回来的。他一出去,总是很晚很晚才回来的……”
⑰狐狸站起来吭吭地叫了几声,咬住老婆婆的衣袖,把她带到佛坛前面。
⑱但是当它走到佛坛前面时,却为难了。它没有念珠,没有法衣,什么也没有,怎么像念经的呢?
⑲狐狸跑到和尚的卧室。房门开着,进去一看,屏风上挂着和尚平日穿的法衣和袈裟。狐狸从屏风上取下法衣披在身上,又把袈裟拿在手里,但是到底怎样穿袈裟,狐狸不知道,因此感到为难。不过,它想,怎么穿都可以,于是,它也不知是从左边还是从右边,总之,把袈裟吊在胸前,走出了和尚的卧室。
⑳它的外表多么滑稽,但是没有人笑它。因为那里只有老婆婆一个人静静地坐着,等待着。狐狸觉得让老婆婆无谓地等了一段时间而感到内疚。它赶快坐到佛坛前面,眼睛望着前面,可是,它安不下心来,又站起来,绕着座位转了两三圈儿,随即拘谨地坐到位子上。但是它心情仍平静不下来。它总怕有谁瞧它,又看了看周围。在这微暗的寺庙里,只有它和坐在它后面的老婆婆。狐狸又从走廊望着外面:那里一个人也没有,阳光明媚,只有篱笆旁的山茶花下三只公鸡正在沙地上玩耍。这样,狐狸放心了,它拿起钟槌,敲起钟和木鱼。随着钟声和木鱼声,狐狸哼起来:“吭,吭吭,吭,吭……”
㉑狐狸念了一会儿,回头看了后边一眼。只见老婆婆不停地捻着串珠,一心地叩拜着,狐狸非常高兴,又吭吭地哼起来,可是它心里却想:“再念一会儿就不念了,把那个馒头吃进去。”碗里还剩下一个馒头,狐狸死死地盯着馒头,敲着木鱼哼着。
㉒佛坛正面站着一尊释迦牟尼的佛像,佛像笑眯眯的,好像在望着狐狸表演,但狐狸并不以为然。它放下钟槌,竖起尾巴从座位上站起来,法衣的下摆挂在座位上,像扇子一样张开,但是没有人笑它。老婆婆知道经念完了,用满是白发的头叩着榻榻米,向狐狸说道:“谢谢您,和尚师父。”
㉓老婆婆默默地站起来,她的袖子又被狐狸咬住,拉到大门口。老婆婆到大门口要穿高齿木屐时,狐狸又帮她穿上。随即狐狸又将掉在地上的拐杖拾起来交给老婆婆。
㉔“谢谢您,和尚师父,实在打搅您了。”
㉕“吭吭,吭吭。”狐狸叫着和老婆婆告别。
㉖白狐狸离开了大门,把法衣和袈裟挂到和尚卧室的屏风上,把老婆婆布施的钱袋就那样放在榻榻米上,然后回到佛坛前,叼了那个馒头走了。
㉗寺院的套廊好像没有发生过什么事。火红的山茶花静静地开放着,墨绿色的叶子像涂上一层油似的闪闪发亮。湛蓝色的海面上,白帆点点,闪着银光。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只白狐狸住在寺庙后草木繁茂的山里,它总是悄悄溜出来偷吃佛坛上的供品。
B.又瞎又聋的老婆婆错把狐狸当成和尚,狐狸假扮和尚念经。
C.老婆婆以为是和尚在念经,不停地捻着念珠叩拜,狐狸很开心,非常有成就感。
D.念完经,狐狸送老婆婆到门口,不忘把法衣袈裟挂回原处,把钱袋放在榻榻米上。
(2)这篇童话颠覆了以往狐狸狡猾贪婪的形象,讲述了一个温情的故事。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海岛幽静美丽的风光,渲染了轻松愉快的氛围,为狐狸的出场设置了特定情境。
B.狐狸一开始出场,完全采用写实手法,直到老婆婆出现才开始显现出童话的色彩。
C.故事刻画人物生动细致,对狐狸和老婆婆都进行了详细的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
D.故事结尾,画面定格在童话开头的镜头,自然美和人性美水乳交融,让人回味无穷。
(3)请从描写角度赏析划线的句子。
(4)童话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常常把人性和某种动物的习性巧妙地结合起来。请你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文中狐狸的人性和动物性分别体现在哪里?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12、作文
在我们的生活中,总会有一些让你感到快乐的事吧?从这些事中,你不仅得到了快乐,也会有其他的收获吧?
请以“乐在其中”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5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