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西方文明的发祥地是( )
A.古巴比伦
B.古印度
C.古希腊
D.阿拉伯帝国
2、“ 1921年8月,在莫斯科市民惊异目光的注视下,一位23岁的美国青年走进了克里姆林宫,他的名字叫阿曼德・哈默。1921年10月28日,苏俄第一份给外国人特许权的合同正式签署,哈默获得了一所石棉矿的特许经营权,开始了他真正的商人生涯。”这段材料说明
A.新经济政策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经营企业
B.美苏两国建立了经济互助计划
C.体现了斯大林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重视引进西方技术
D.新经济政策使苏俄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3、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被称为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诞生于( )
A.印度
B.巴勒斯坦地区
C.麦地那
D.法国
4、英国圈地运动后产生了新贵族,美国南北战争前有种植园主,德国在普鲁士改革后保留了容克,日本明治维新后新兴地主势力发展了,上述四个阶级:“新贵族、种植园主、容克、新兴地主”的共同点是( )
A.都是旧的封建生产关系的维护者
B.都是资产阶级化的新阶级
C.都是反对革命的旧势力
D.都是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旧阶级
5、西欧封建制度的核心是
A.封建等级制
B.封君封臣制
C.禅让制
D.世袭制
6、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欧洲列强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它们争夺的焦点集中在( )
A.东亚地区
B.阿拉伯地区
C.巴尔干地区
D.太平洋地区
7、按照时序排列欧洲文明演进过程中的相关现象,正确的是( )
①基督教创立 ②罗马帝国建立 ③大学兴起 ④查理曼帝国分裂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②①④③ D.③①②④
8、“公元1500年以前,大西洋一直是一道栅栏,一个终点;到公元1500年左右,它变为一座桥梁,一个起程点了。”引起这一变化的重要原因是:( )
A.阿拉伯的对外扩张
B.新航路的开辟
C.欧洲列强瓜分世界
D.郑和七下西洋
9、在历史上对拿破仑褒贬不一。他对俄国的入侵曾让俄国诗人普希金非常憎恨,拿破仑去世后,普希金却将他视为对抗专制的救世主。普希金态度的转变,是因为他认识到拿破仑的对外战争( )
A.稳定了法国政局
B.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
C.促进了工商业发展
D.在客观上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
10、他是独立战争期间大陆军总司令,后来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任总统,并且开创了美国总统连任不得超过两届的先河。这位总统是( )
A.华盛顿
B.杰斐逊
C.林肯
D.罗斯福
11、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的是
A.庄园法庭 B.土地的封赐 C.手工工场 D.大学的兴起
12、刘玉荣在《西方文化之旅》一书中将西方文化的演变分为古代、中世纪、文艺复兴时代、近代和现代,其中把古代称为“直觉时代”,你认为“中世纪”最适合的主题是
A.创造时代
B.反省时代
C.信仰时代
D.求知时代
13、《九国公约》中体现“弱国无外交”的内容是( )
A.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与领土完整
B.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给日本
C.确立列强在华“门户开放”原则
D.中国割让台湾和澎湖列岛给日本
14、欧洲中世纪晚期,一位呢绒工场的工头吩咐道:60个人中,12人选料、染色和洗羊毛;30人纺纱、刷毛和梳毛;12人织呢和剪呢,剩下6人帮助别人干活。这段材料表明( )
A.手工工场有了较细的分工
B.手工工人成为完全出卖劳动力的雇佣者
C.农村出现分散的手工工场
D.手工工场的工人能够享有工场主的分红
15、“它奠定了西方所有自由的意识、自由的思想和自由的现实基础。”下列古文明与史学家雅斯贝斯这一评价最为吻合的是
A. 古希腊城邦
B. 古埃及
C. 古印度
D. 古巴比伦
16、13世纪初,英国《大宪章》规定,“任何自由人,如未经其同级贵族之依法裁判,或国法判决,皆不得被逮捕、监禁、没收财产、剥夺法律保护权、流放,或加以任何其他损害”。这体现了( )
A.启蒙思想得到加强
B.《大宪章》法律至上的原则
C.民主共和制度确立
D.资产阶级享有一定政治特权
17、巴黎和会具有明显的大国强权政治色彩.能够佐证此结论的典型史实是( )
A. 英、法、日三国操纵本次会议
B. 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交给日本
C. 与会各国签订了《九国公约》
D. 美国居主导地位而且获益最大
18、有位美国学者说:“发现新大陆后,欧洲将文明带往美洲,使今天的美洲得以享有进步的生活。所以,海外拓殖运动对未开发国家是有好处的。”与这位学者的说法相矛盾的史实是( )
A.亚洲的香料、丝绸更加顺利地输往欧洲
B.美洲的古文明被毁灭,土著居民大量灭绝
C.新大陆的作物传入亚洲,增加了粮食作物的种类
D.促进东西文化交流,扩展彼此视野
19、这是欧洲人和美洲土著人的首次会面,它成为跨大西洋接触和冲突的漫长历史起点。与这一事件相关的人物是( )
A.迪亚士
B.达•伽马
C.哥伦布
D.麦哲伦
20、日本是一个善于学习和创新的国家。古代日本仿效中国隋唐制度进行的改革是
A. 伯里克利改革
B. 大化改新
C. 明治维新
D. 查理·马特改革
21、14~15世纪,手工工场和_____的出现,促进了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22、西欧庄园的耕地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由领主自己保留,直接经营,称为“自营地”,剩下的耕地是佃户的_________,是佃户的生活来源。14世纪中叶以后,越来越多的领主出租自营地,他们依靠_________生活,不再参与生产管理。
23、禹死后,__________继承父位,从而__________制代替了禅让制。
24、1500年左右,大西洋一变而成一座桥梁。为大西洋变为“桥梁”做出了贡献的航海家有______________等人。
25、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答案。
(1)工业革命把人类带入的时代是—
(2)使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密切了各大洲之间联系的历史事件是——
(3)最早进行三角贸易的国家是——
26、7世纪初,____创立了伊斯兰教。
27、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是法国的________运动。运动虽然失败,但是以此为背景创作的无产阶级赞歌《________》却在全世界广泛传唱。
28、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戈尔巴乔夫改革 | 背景 | 1985年,____担任苏联领导人 | ||
★内容及影响 | 领域 | 内容 | 影响 | |
经济 | 实施加速____的方案 | 总体效果仍然不佳 | ||
政治 | 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实行____,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 | 使人们的思想发生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迅速失控。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趋势也随之加剧 | ||
东欧 剧变 | 原因 | (1)20世纪60年代以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在政治、经济商都出现严重问题。各国虽然进行了一些改革,但成效不大,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2)西方国家对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加紧推行“和平演变”战略 (3)20世纪80年代末,受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东欧各国开始实行政治多元化,全盘否定自身的历史。此后,东欧政局剧烈动荡 | ||
★结果 | 在短短的两三年里,东欧各国的社会制度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 |||
表现 | 在政治上,实行____和多党制。 在经济上,实行____基础上的市场经济 | |||
苏联 解体 | “八一九事件” | 时间 | 1991年8月190 | |
目的 | 试图维护原联盟体制 | |||
结果 | 失败。这次事件后,戈尔巴乔夫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职务。俄罗斯领导人____控制了全局,苏联的分裂进一步加快 | |||
★解体 | ____年年底,苏联解体 |
29、______去世后,他的三个孙子将帝国一分为三,形成以后德意志、法兰西和意大利三个国家的雏形。
30、贝多芬的代表作《________》完成于1804年,是一部反映重大社会题材的作品,标志着他在思想上和艺术上的成熟。近代的绘画艺术不断发展,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画家,荷兰的________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一位,《向日葵》、《夜间的咖啡馆》是其代表作。
31、简答题
(1)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宣扬的核心思潮是什么?
(2)文艺复兴运动的实质是什么?根据所学,概括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
(3)请写出文艺复兴运动的一位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32、阅读下来材料,回答问题
“一切人生而平等,人们有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等不可转让的权利。……这些联合殖民地从此成为,而且名正言顺地应当成为自由独立的合众国,它们解除对英王的一切隶属关系,而它们与大不列颠王国之间的一切政治联系也应从此完全废止。”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反应的是哪国的?什么文献的内容?是在哪个历史事件中发表的?是什么机构?何时发表的?
(2)材料中的“这些殖民地”“自由独立的合众国”“大不列颠王国”分别指什么?
(3)上述材料的发布有什么意义?
(4)英王被迫解除“一切隶属关系”是在哪一年?
33、19世纪中期,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无产阶级的革命理论,这一理论被称作什么?该理论诞生的标志是什么?该理论的诞生有什么意义?
3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9年8月23日起,第六届济南国际合唱节在省会大剧院唱响。本届国际合唱节邀请了德国歌德学院室内合唱团、山东大学舜歌合唱团等国内外知名合唱团。同时,来自捷克、芬兰和德国的合唱团代表在中外不同风情的演出中交流互动,展现中外传统文化的别样魅力。
材料二:中国人待客时“略备薄酒”的自谦,可能被外国人误解为“慢待客人”;西方人聚餐时各付各的帐,往往被东方人视为“吝啬小气”。东西方用语、习惯的不同,常常产生误解、闹出笑话。
材料三:俗语说:“入国而问津,入乡而随俗,入门而问讳。”由于中外习俗有很大的差异,我们在与外国人进行交往时,要了解和尊重其所在国家或地区的风俗习惯,否则,就会好心办坏事、善意惹麻烦,引起对方的误解,带来不便。
(1)结合材料一,请你谈谈对文化多样性的认识。
(2)结合材料二,在这些事件中,导致中外态度差异的原因有哪些?
(3)结合材料三,面对世界文化多样性,你受到哪些启示?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