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大庆市2024年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一模)语文试卷(解析版)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昨日,中国小将石宇奇在世界羽毛球超级系列赛总决赛男子小组赛中战胜现男单世界排名第一的丹麦选手安赛龙,无独有偶,小将陈雨菲也于当天战胜泰国名将因达农。

    ②“青山绿水”农家乐被群山环抱,一条小溪从中间穿过,老张陶醉于美丽的环境之中,更感叹于店老板的待客之道,他说:“贵店山好水好风气好,对待客人相敬如宾啊!”

    ③1936年12月12日,为迫使蒋介石改变对日政策,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发动兵谏,将蒋介石扣押在官邸,宋子文曾冒死前往西安看望身陷囹圄的蒋介石,令蒋十分感动。

    ④记叙文的写作同样讲求结构安排,比如有的人特别注重首尾呼应,也就是前面写什么,结尾再升华一下,这种草蛇灰线的写法能使行文前后贯通,成为一个整体。

    ⑤按理说,人大代表应该爱惜羽毛,修身正己,在道德、行为规范上应该为人楷模,才能让选民放心,并因此得到社会的尊重,可是他的表现却恰恰相反。

    ⑥在今天的班会上,刘峰同学讲述了自己在运动会期间的种种表现,承认了自己“集体观念淡薄”等思想问题,这种引火烧身的做法反倒赢得了同学们的尊重。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②④⑥

    D.①④⑤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祸焉   加快

    B. 掠其人   掠夺

    C. 不知乎几千万落   齐平

    D. 且燕、赵处秦灭殆尽之际   改变,除去

  • 3、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人最宝贵的是生命,而灾难,却让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戛然而止

    B.在警方雷厉风行地扫荡之下,许多不法行业销声匿迹。

    C.这部电视剧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D.这篇文章五大三粗,故事情节漏洞百出,病句连篇,不可能发表。

  • 4、下列对《将进酒》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中起兴夸张手法的运用颇具特色,如诗篇开头的两组夸张的长句,就有挟天风裹海雨而来之势,诗人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老,以黄河的伟大永恒衬托生命的渺小脆弱,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

    B.“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将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过程说成“朝”“暮”间事,把本来短暂的人生说得更短暂。

    C.全篇诗情大起大落,由悲转乐,转狂放,转愤激,再转狂放,最后结于“万古愁”。“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表现了诗人消极颓唐的思想:人生得意时,要尽情地寻欢作乐,别让金杯玉露,空对天上明月。

    D.《将进酒》是一首劝酒歌,诗人借题发挥,尽吐郁积在胸中的不平之气,也表达了施展抱负的愿望。“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是诗人乐观自信地肯定自我价值的宣言,流露出怀才不遇和渴望用世的感情。

  • 5、下列对《琵琶行》中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弦嘈嘈如急雨”——用“嘈嘈”这个叠词模拟乐声,加强了声韵感;又用“如急雨”的比喻使其形象化。

    B.“别有”和“此时”两句写出了乐曲终了后余音袅袅、回味无穷的艺术境界“无声胜有声”强调了乐曲之高妙。

    C.“银瓶”和“铁骑”两句表现了“声暂歇”后力量的爆发,同时,这两句也将音乐的魅力推向了高潮。。

    D.“犹抱琵琶半遮面”——肖像描写,生动地写出了琵琶女此时矛盾,复杂的心情。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了解一位哲学家是如何推理的,往往比了解由此推出的结论更重要。这大概是因为不论何种观点或理论总有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或理论存在,也或许是因为缺乏论证的思想终究是无效的。推论关系是一种逻辑关系,它可以以一种认识上透明的方式被一劳永逸地确立。它不会因推理链条的冗长复杂,或因年代的久远而使推论的有效性有丝毫的减损,即便推理存在着错误,也可以通过主体间性的公认方式被纠正。

    有效性是逻辑推理力量的根本来源,逻辑的一切问题都与有效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诸如蕴涵、一致性与哲学、数学乃至日常思维联系密切的重要的逻辑性质与关系的定义都以这种或那种方式涉及有效性问题,对有效性的不同理解与处理从根本上塑造了逻辑的版图。

    对逻辑研究对象和使用方法的考察,充分揭示出这门学科的科学特征。它是求真的科学,尽管它探求的不是实在的真知,但它探求负载知识的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逻辑不涉及具体的科学发现却涉及科学发现的程序和方法。逻辑并不是一种实用的知识,也不是论证和推理的结构的知识,而是识别和判断思想和思想的联系正确与否、有效与否的科学。逻辑也没有一个实在的研究对象,其对象只是一种理性的存在,是只以心灵所赋予的存在方式而存在着。

    逻辑不仅是一门独特的科学,还是一门奇异的艺术。科学在知的方面使理性臻于完善,艺术在行的方面使理性臻于完善。从这一意义上讲,逻辑的目的就是艺术的目的。然而,除非逻辑既是一门艺术,同时又是一门科学,否则这一目的是不能达到的。人类理智的本性就是要成为理性,对于人来说,理智生活是一种发展着的东西,理性并非意味着不会犯错。人类理性的活动是推演性的,而推演活动又是一种生产性的或构造性的,理性并不保证它在生产或构造或构成中不会出错,相反,它可能会做出错误的定义或划分,推理会出现瑕疵,思想会产生混乱。自在的理性需要一种逻辑的力量来克服它的这种先天的不确定性,从而使理性的德行臻于完善。从这种意义上说,逻辑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作为艺术,逻辑指导理性生产出定义、推理和证明的规则,以及由此衍生出的理论作品。作为科学,它又是一种有论证的、关于思想的正确性的知识。

    逻辑不仅仅是科学,是艺术,还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性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激发、促进、鼓舞和驱使人们将人类的思维得以运用到最完善的程度,并尽其所能地去探求和确立已经确立的知识的最深刻和最完美的内涵。公理化的逻辑体系表达出人类对臻至完美的理论所应当具有的形态的认识和向往。其中逻辑公理的选择体现出人们对理论本身的最深思熟虑的判断和洞察力。逻辑规则和定义体现出人们为追求无可置疑结论而对推论施加的严苛条件。推理链条的环环相扣反映出人们对思维编织的精细严密的要求。一个确立了逻辑有效性的理论意味着它获得了一种逻辑的品行。

    逻辑的一个总体特征是与哲学的密切联系。逻辑与哲学有着很强的互动,每当哲学观念出现变化,逻辑理论和实践也倾向于相应的变化;反过来,每当逻辑的方法和程序发生变化,也倾向于引起哲学探索方法和结论的变化。逻辑透过哲学而与科学、宗教、伦理和法律等理智活动联系起来。哲学中的概念分析、论证建构、假设和预设、内涵与外延等基本方法,都是逻辑杂货店中供哲学家所用的必备品。逻辑之于哲学犹如望远镜之于天文学家,犹如显微镜之于生物学家。

    (摘编自朱建平《逻辑:一种文化和精神》)

    材料二:

    中华文化不仅有逻辑,而且蔚为大观。春秋战国时期,邓析、墨子等人深入探讨了与有关的诸多问题,形成了名家,邓析提出刑名之辩两可之说;墨子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强调是一门专门的技术,指出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然后义事成也;荀子系统地建立了正名学说;韩非子提出了著名的矛盾之说。尤其是后期墨家,集先秦名辩之大成,完成了中国逻辑的标志性著作《墨经》,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的逻辑学体系。

    中国逻辑注重概念分析,以表达最为基本的逻辑关系的否定为例,早在先秦典籍《诗经》中就有”“”“”“等十余个,并且这只是单独表达的否定,还不算组合式的否定,这在其他语言中是极其罕见的,充分体现了汉语在否定表达方面的丰富和精微。这导致了中国逻辑一个非常鲜明的特色,即重视名辩析辞,相关的学派也被称为名家。如邓析提出刑名之辩,墨子区分了名的种类。

    中国逻辑强调概念的辩证转化,与西方逻辑强调概念确定性的静态分析不同,中国逻辑重视概念内涵的生成和变动发展、重视概念之间的关联性及其相互转化,重视对概念进行动态分析。这与中华文明的传统密切相关。在《易》中有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阴阳五行学说更是重视概念的相互生发和矛盾转化。

    中国逻辑以名、辞、说、辩作为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最一般的抽象研究不同,是应用逻辑。另外,逻辑可以区分为不同的层次,既有纯粹的推理理论研究,又包括对推理规则和方法的应用探索。《道德经》中的归纳与推类,《韩非子》等著作中的反证与归谬以及《黄帝内经》中的类比推理,都体现了对说辩方法应用的高度自觉意识,这与偶尔切合逻辑的不自觉应用有着明显的区别,彰显了中国逻辑的应用特质。

    中国逻辑是道器结合的逻辑。西方逻辑的主要目的,其内是求真,其外是作为探求知识的工具,亚里士多德逻辑著述汇编时名之曰《工具论》。中国逻辑其内的目的是作为论辩的工具,是为了说理,与西方逻辑无显著差异,但其外部功用则相去甚远。中国逻辑对名辩重要性的认识是极其深刻的,他们将的作用提升到了无以复加的高度,认为社会的法律规范、纲纪礼仪、国运民祉,甚至是天道人和都依靠。当子路问孔子为政奚先时,孔子明确指出必也正名乎,强调正名是治国理政的首要前提: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

    (摘编自杜国平《中国逻辑的特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逻辑的一切问题都涉及有效性问题,推论的有效性不因复杂的推理链条和时间的久远而减损。

    B.逻辑与哲学联系密切,互动性强,任何一方的变化都会使对方的理论与实践产生相应的改变。

    C.否定表达最基本的逻辑关系,汉语对“否定”丰富与精微的表达表明了中国逻辑注重概念分析。

    D.西方逻辑强调静态分析概念确定性,而中国逻辑重视对概念动态分析,这与中华文明传统有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一种逻辑关系,推论关系可以被一劳永逸地确立,我们要关注推论过程,而不是结论。

    B.作为科学,逻辑是关于思想正确性的知识,可以指导理性生产出定义、推理和证明的规则。

    C.邓析提出刑名之辩、墨子区分名的种类,都是中国逻辑重视名辩析辞这一特色的具体表现。

    D.中国逻辑强调名辩的重要性,与西方逻辑没有显著差异,都是论辩的工具,都是为了说理。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中国逻辑特质的一项是( )

    A.《道德经》中“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相关表述。

    B.《论语》中认为“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C.荀子系统地论述了正名理论,提出了“约定俗成”等观点。

    D.韩非子认为治国之道,正名为首,“名正物定,名倚物徙”。

    【4】材料二画线语段在论证上有何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材料一说逻辑不是“实用知识”,而材料二则认为中国逻辑是“应用逻辑”,二者观点是否矛盾?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注第1—5句中任选4句作答,第6句必须作答)

    (1)千岩万转路不定,__________________。(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2)士不可以不弘毅,__________________。(《论语》十二章)

    (3)戎马关山北,__________________。(杜甫《登岳阳楼》)

    (4)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__________________。(贾谊《过秦论》)

    (5)__________________,是又在六国下矣。(苏洵《六国论》)

    (6)我们在感叹时光流逝时,往往会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兰亭集序》中有一句相似的感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谈到“文”与“质”辩证关系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2)杜甫《蜀相》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带有咏叹情调的自问自答句式,把一种追思缅怀之情,作了极为深微的表达。

    (3)龙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我国龙文化源远流长,“龙”在古诗文中更是俯拾皆是,例如“_________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评价《离骚》兼有《国风》“_________”和《小雅》“________”的写作内容和特点。

    (2)“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杜甫《咏竹》一诗表达了希望顺应竹子天性成长的愿望;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种树“_________________”的做法与之相同。

    (3)姜夔《扬州慢》善用今昔对比,如上片用昔日名都反衬今日空城;下片以昔时二十四桥美景反衬今日“_________________”的哀景。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指出君子的天性并没有与众不同的地方,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借代和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了周瑜的自信潇洒、运筹帷幄。

    (3)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诗人眼望崎岖的山路,只见雪上留下的马蹄痕迹而不见友人的情景,表现出诗人与友人离别的不舍之情。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出师表》中,诸葛亮劝谏后主刘禅要向贤臣征询治国良策、听取正确意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在《西江月》中说:“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这与他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句子“______________”所表达的情感态度极为相似。

    (3)《虞美人》中,词人李煜以生动的比喻来形容满腹愁恨悠长深远的句子是“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读李杜诗

    陆游

    濯錦沧浪客,青莲澹荡人。

    才名塞天地,身世老风尘。

    士固难推挽,人谁不贱贫?

    明窗数编在,长与物华新。

    (注)①濯锦:濯锦江,又称锦江。诗中指浣花溪,杜甫客居蜀中时曾在浣花溪畔筑草堂居住。②澹荡:淡泊闲适,不慕荣利。③推挽:提携举荐。④物华:美好的景物。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不直写其诗,而从李、杜的身世、性格切入,或与知人论世的传统有关。

    B.颔联分写李、杜二人:李白声名极大,充塞天地;杜甫身世不幸,羁旅流离。

    C.颈联议论,意思是说正直之士本来就难以受到荐举提携,自然也难免于贫贱。

    D.尾联点题,写自己读李杜诗篇的感受,也是对它们的高度评价。

    2这首诗蕴含了哪些丰富的情感?试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清薛敬轩先生瑄

    黄宗羲

    薛瑄字德温,号敬轩,山西河津人。自幼书史过目成诵,父贞为荥阳教谕,闻魏、范二先生深於理学,俾先生与之游处。讲习濂、洛诸书,叹曰:“此问学正路也。”因尽弃其旧学。宣德初授监察御史,三杨欲识其面,令人之,先生辞曰:“职弹事,岂敢私谒公卿?”三杨嗟叹焉。正统改元,出为山东提学佥事,先力行而后文艺,人称为“薛夫子”。

    时中官王振用事,问三杨:“吾乡谁可大用者?”皆以先生对。召为大理寺少卿。三杨欲先生诣振谢,不可。又令李文达传语,先生曰:“德远亦为是言乎?拜爵公朝,谢恩私室,某所不能为也。”已遇振于东阁,百官皆跪,先生长揖不拜,振大恨之。都御史王文承振意,劾为故出。先生廷折文,文言囚不服讯,系狱论死,先生读《易》不辍。覆奏将决,振有老仆者,山西人也,泣于下,振怪问之,曰:“闻薛夫子将刑,故泣耳。”振问:“若何以知有薛夫子?”曰:“乡人也。”具.言其平生状。振惘然,立传旨戍边,寻放还家。

    景泰初,起南京大理寺卿。苏、松饥民贷粟不得,火有粟者之庐。王文坐以谋叛,先生抗疏辩之。文谓人曰:“此老崛强犹昔。”中官金英奉使,道出南京,公卿饯于江上,先生独不往。英至京言于众曰:“南京好官惟薛卿耳。”壬申秋,以原官召入。英庙复辟,迁礼部右侍郎,兼翰林学士,入内阁。于忠肃、王宫保就刑,先生谓同列曰:“此事人所共知,     各有子孙。”石亨奋然曰:“事已定,不必多言。”上召阁臣入议,先生言:“陛下复登宝位,天也。今三阳发生,不可用重刑。”同列皆无言,诏减一等。先生退而叹曰:“杀人以为功 ,仁者不为也。”

    正统四年,南安知府林竿言:“比者,提学薛瑄以生员有疾罢斥者,追所给廪米。臣

    以为不幸有疾,罢之可也。至于廪给,糜费于累岁,而追索于一朝,固已难矣。父兄不能保子弟之无疾,今惩偿纳.之苦,孰肯令其就学!”上是之。先生出处大节,岂后学所敢轻议,而尽美不能尽善,所云连得间矣。成化初,谥文清。隆庆五年,诏从祀孔庙,称先儒薛子。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令人     要:邀请,约请

    B.职弹事       司:掌管,主管

    C.言其平生状     具:详细,细致

    D.今惩偿之苦     纳:缴纳,交付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薛瑄出任山东提学佥事期间,把努力处理公务放在前面,文学写作方面的事放在后面,时人称他为“薛夫子”。

    B.薛瑄深为三杨所欣赏,宦官王振执掌政权时问“三杨”谁是可以被重用的人,三杨都回答说是薛瑄先生。

    C.先生对王文不满,在朝廷上撕碎文书,王文说这个囚犯不肯接受审讯,把先生囚禁在狱中,并定为死罪。

    D.王振对自己的老仆听说薛瑄将要被处决而流泪感到奇怪,询问后知道老仆清楚同是山西人的薛瑄的情况。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振惘然,立传旨戍边,寻放还家。

    (2)同列皆无言,诏减一等。先生退而叹曰:“杀人以为功,仁者不为也。”

    (3)至于廪给,糜费于累岁,而追索于一朝,固已难矣。

    【4】文中王文对人说“此老崛强犹昔”,文中所说“崛强”体现在哪些事情上?请简要概括。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诗歌除外,文体自选。

    2019年9月第十三届女排世界杯赛,在3:0完胜日本女排、3:2力克劲敌巴西女排、3:0横扫美国女排之后,中国女排以十一连胜勇夺世界杯冠军,再一次为球迷们展现出历久弥新的中国女排精神。

    女排魅力30多年不衰,粉丝遍中华,纵跨几代人,是因为总赢球吗?竞技场上没有常胜将军,女排输过比赛,丢过冠军,很少轻松取胜,还经历过漫长低谷。但是女排有性格,有那么一股劲。用郎平的话说:“在实现自己梦想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应发扬永不放弃的精神去战胜它。”咬紧牙关拼到底,正是女排精神的内核。2004年在雅典奥运会、2016年在里约热内卢奥运会,女排都上演过绝地逆转的奇迹。女排精神的魅力就在于,无论形势多严峻,总会拼到底,永远保持向上奋斗的姿态。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高考模拟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