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时候缠绵吟诵“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诗人是( )。
A.李煜
B.秦观
C.李清照
D.柳永
2、小明要在某长辈八十寿辰时送一副寿联,以下适合他选用的一项是( )
A.燕挂谢兰年经半甲,桑弧蓬矢志在四方。
B.半百光阴人未老,一世风霜志更坚。
C.阳春正献瑶池瑞,耋老频添海屋筹。
D.桑输晚景休嫌少,日落红霞尚满天。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现代教育的一个特点是对标准化考试的非理性推崇。标准化考试 ① 流行,是因其诱人的便捷性、客观性契合了现代教育追求效率、突出客观性的要求。标准化考试 ② 能够在教育活动中呼风唤雨,成了支配一切教育活动的核心力量。考试作为教育评价的一个测量环节, ③ 自有其存在的价值, ④ 至多只能算是整体教育的一个“小尾巴”。 ⑤ 如今这条“小尾巴”成了主角, ⑥ 整个教育都得听它的。
|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⑥ |
A | 之所以 | 因此 | / | 但 | 但 | / |
B | 因此 | 虽然 | 当然 | 但 | / | 却 |
C | / | 之所以 | 虽然 | 可 | 而 | 却 |
D | / | 由于 | 当然 | 可 | / | 却 |
A. A B. B C. C D. D
4、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的谋议、辞说以及他们纵横捭阖的外交活动。
B.《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和人物。
C.《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录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之间几千年的史实,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D.《汉书》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部断代史,记录了从汉高祖建立西汉到东汉政权倾覆的完整历史,后来的正史都有以其为范本,名称也多称为“书”。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走进博物馆,就是开启一场时空旅行。博物馆本身就是一个“连接”,一端连接着过去的故事、广阔的世界,另一端连接着我们的今天。
B. 量子云是一家依托“微信生态圈”,专注于移动互联网流量运营、聚信及变现的新媒体公司,旗下运营的微信公众号共981个,粉丝累积超过2.4亿。
C. 加拿大某研究所对该城10条最繁忙通勤线中10年中的交通伤亡进行分析后发现,乘坐公共汽车的人受伤的风险仅是自驾车司机和乘客的1/4。
D. 汶川大地震----一个国人不忍碰触的国殇日。事实上,对任何灾难,最好的祭奠,是凤凰涅槃的进步,唯有生者奋进的步伐才能让逝者心安。
6、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构建良好创新生态
薛其坤
当今世界,创新已成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断向前发展的强劲动力。通过创新培育发展新动能,最要紧的是构建良好创新生态。从全球科技创新的网络体系看,创新活动主要集中在若干创新生态良好、能够发挥节点功能的城市。在这些城市内部,创新资源的空间集聚已成为普遍趋势,并形成了若干各具特色的创新集群模式,如以技术创新综合体为特征的美国硅谷模式、德国慕尼黑生物科技产业集群产学研一体化模式、印度班加罗尔IT产业集群模式等。
以美国加州的硅谷为例,其创新集群模式的主要特征有:依托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世界一流大学,形成一批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研发团队;集聚英特尔、惠普、苹果等上万家高技术领域的龙头企业和中小公司,形成了基于创新链的共生格局;培育允许失败、崇尚竞争、平等开放的创新精神和企业家精神,促使众多创新型企业脱颖而出;完善的创新链金融与区域科技创新形成相辅相成的良性关系,由此创造了无数财富奇迹。
不同科技创新集群模式形成了不同创新生态,如美国硅谷有发达的风险投资与包容失败的创新文化,印度班加罗尔注重建设充满创新活力的国际化营商环境。分析上述几大科技创新集群模式,可以发现创新生态的一些共性。首先,创新资源在城市中高度集聚,并依托创新链形成高效率的集聚优势,产生较好经济效益。完善的创新链能够满足各类创新企业全方位的需求,从而进一步集聚更多创新创业者。其次,形成了方式各异的政、产、学、研结合方式,政府和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有机结合,从而使科技成果更加有效地实现产业化,最大限度地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后,注重政策推动与规划引导。如纽约、慕尼黑、班加罗尔等地政府在不同时期针对关键产业都推出了具有前儋性、战略性的服务和配套政策。
构建良好创新生态,需要严格的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透明的商业规则、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发达的创业投资和风险投资等创新金融业态、优质的教育资源、充足的人力资本投资和人才供给等。我国要构建良好创新生态,必须加快建立协同创新机制,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营造开放协同高效的创新环境。应深化科研院所改革和高校科研体制改革,推动建立权责清晰、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紧密合作机制;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健全科技人才流动机制,鼓励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创新人才双向交流,完善人才分类评价激励机制;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引导各类科技成果转化主体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
构建良好创新生态,还应在全社会厚植创新意识、弘扬创新文化。激发社会创新活力、提高国家创新体系效率,基础在于培育形成崇尚创新、革故鼎新、守正出新和敢为天下先的价值导向和文化氛围。应当看到,创新的制度文化环境、精神文化氛围是导致不同国家创新能力存在明显差异的重要因素。因此,应积极开展创新宣传教育,增强创新自信。具体而言,应加快科学精神和创新文化的宣传普及,进一步夯实创新发展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激励科技人员面向世界科技前沿不断探索研究,勇攀科技高峰;激发全社会的创新精神、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不断为创新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选自2017年7月24日《人民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从全球科技创新的网络体系看,网络创新活动主要集中在若干创新生态良好、能够发挥节点功能的城市。
B. 创新集群模式创造了无数财富奇迹,其主要代表有美国加州的硅谷、德国慕尼黑、印度班加罗尔等。
C. 不同科技创新集群模式其形成的创新生态不同,且不同创新生态间难有一些共性。
D. 激发社会创新活力、提高国家创新体系效率,在于打好培育形成崇尚创新、革故鼎新的基础。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一段提出论点,即通过创新培育发展新动能,最要紧的是构建良好创新生态。
B. 文章从全球创新集群模式的形成与不同科技创新集群模式所形成的不同创新生态方面,论述了构建良好创新生态的必要性。
C. 文章还提出了我国构建良好创新生态必须创设的条件和不能不做的工作,尤其要进行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
D. 在作者看来,在全社会厚植创新意识、弘扬创新文化,也是构建良好创新生态所需要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创新,就会缺乏不断向前发展的强劲动力。
B. 不具备像美国加州硅谷创新集群模式那样的主要特征,就形不成全球若干个创新集群模式。
C. 构建良好创新生态,就意味着在若干创新生态良好、能够发挥节点功能的城市中形成创新集群模式。
D. 创新的制度文化环境、精神文化氛围是导致不同国家创新能力存在明显差异的重要因素。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描写渭水和樊川流经阿房宫,从侧面衬托阿房宫之大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直抒胸臆,表明抱负。
(3)天寒更觉衣被薄,故而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有“____________”,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有“____________”的相似体会。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周在《逍遥游》中谈及“小年不及大年”时,用“______,_____”举例来论述“小年”。
(2)《琵琶行》中,诗人用比喻表现音乐曲调由高亢到低沉变化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
(3)《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出击敌人的最佳时机是在“________”的时候。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用“________,________”表明了自己对过去从政生活的否定和对未来生活的向往。
(2)李白《蜀道难》中用“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古代劳动人民付出生命的代价才开凿出一条崎岖险峻的山路的艰辛。
(3)姜夔《扬州慢》中运用拟人手法表现人民对战争的痛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阿房宫赋》中,杜牧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提出了秦国如果爱惜六国的人民,就能世代为君,安享天下这一观点。
(2)李商隐《锦瑟》中“_____________和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都运用了“杜鹃”的意象来表达内心的凄苦。
(3)李白善于描写想象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令人叹为观止。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中,孔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话告诫弟子,既要学习榜样,又要进行自我反思。
(2)《陈情表》中,李密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向晋武帝表示心愿达成后,将为国献身、报君大恩。
(3)姜變《扬州慢》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与杜甫《春望》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用笔相似,都以草木繁茂来写城池的荒凉衰败。
1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白 雁
顾文昱
万里西风吹羽仪①,独传霜翰②向南飞。
芦花映月迷清影,江水含秋点素辉。
锦瑟夜调冰作柱,玉关晨度雪沾衣。
天涯兄弟离群久,皓首江湖犹未归。
(注)①羽仪:仪仗队列中用羽毛装饰的旌旗类。②霜翰:翰,本指鸟羽,此处指白雁。相传白雁每逢秋深则南飞,白雁至则霜降,故谓之霜信,亦称霜翰。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从体裁上看,这首诗属于七言律诗;从题材上看,这首诗歌又属于边塞诗。
B. 首联通过描绘西风尽扫、旌旗猎猎、白雁南飞,渲染出苍凉的行军氛围,拉开了诗的序幕。
C. 颔联的“迷”字用拟人手法描绘出芦花倒映在水中,与水中的月亮交相荡漾的迷离凄清之景。
D. 尾联中的“天涯兄弟”表明戍边战士和家中的兄弟分散在天南海北,长久分离而不得团聚。
E. 尾联中的“犹”是“还是”之意,表明了战士离家时间之长,在外漂泊的凄凉苦楚。
【2】本诗在抒情上有何特点?请联系诗句简要分析。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梁鸿字伯鸾,扶风平陵人也。父让,王莽时为城门校尉,寓于北地而卒。鸿时尚幼,以遭乱世,因卷席而葬。后受业太学,家贫而尚节介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它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其主犹以为少。鸿曰:“无它财,愿以身居作。”主人许之。因为执勤,不懈朝夕。邻家耆老见鸿非恒人,乃共责让主人而称鸿长者。于是始敬异焉,悉还其豕,鸿不受而去,归乡里。 势家慕其高节,多欲女之;鸿并绝不娶。同县孟氏有女,状肥丑而黑,力举石臼,择对不嫁,至年三十。父母问其故。女曰:“欲得贤如梁伯鸾者。”鸿闻而聘之。女求作布衣、麻屦,织作筐、缉绩之具。及嫁,始以装饰入门。七日而鸿不答。妻乃跪床下请曰:“窃闻夫子高认,简斥数妇,妾亦偃蹇数夫矣。今而见择,敢不请罪。”鸿曰:“吾欲裘褐之人,可与俱隐深山者尔。今乃衣绮缟,傅粉墨,岂鸿所愿哉?”妻曰:“以观夫子之志耳。妾自有隐居之服。”乃更为椎髻布衣,操作而前。鸿大喜曰:“此真梁鸿妻也。能奉我矣!”字之曰德曜,名孟光。 居有顷,妻曰:“常闻夫子欲隐居避患,今何为默默?无乃欲低头就之乎?”鸿曰:“诺。”乃共入霸陵山中,以耕织为业,咏《诗》《书》,弹琴以自娱。 有顷,又去适吴,依大家皋伯通,居庑下,为人赁舂。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伯通察而异之,曰:“彼佣以使其妻敬之如此,非凡人也。”乃方舍之于家。鸿潜闭著书十余篇。及卒,伯通等为求葬地于吴要离冢傍。咸曰:“要离烈士,而伯鸾清高,可令相近。”葬毕,妻子归扶风。
(选自《后汉书·逸民列传第七十三》,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家贫而尚节介/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它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
B.家贫而尚节介/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它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
C.家贫而尚节介/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它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
D.家贫而尚节介/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它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浯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校尉是中国古代高级军官。校指军事编制单位,尉即军官,校尉为部队长之意。
B.太学是古代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其校长为祭酒,教师称博士,学生叫太学生。
C.床起源于商代,甲骨文中已有床字,在汉代使用范围更广,卧具、坐具都可称床。
D.《诗》《书》指《诗经》和《尚书》,与《礼》《易》《春秋》并为儒家“五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鸿年幼丧父,且又遭逢乱世。他是扶风平陵人,父亲担任城门校尉,寓居在北方并死在那,年幼的他用席子把父亲卷着埋葬,后到太学就读。
B.梁鸿拒绝势家,礼聘孟氏之女。孟氏则先梳妆打扮,穿着绮丽的绢绸衣服,涂脂抹粉,再请求制作粗布衣服、草鞋,纺织用的筐、搓绳子的工具。
C.梁鸿志在隐居,婚后不久实现。他对妻子非常满意,给她取了字和名,在妻子对他隐居有所质疑后携妻一起进入霸陵山中,耕田纺织,读书弹琴。
D.梁鸿气节高尚,备受妻子敬重。孟光为他准备吃的,不在梁鸿面前仰视,而把盛食的托盘举得跟眉毛一样高,而伯通这才感到他不是一般的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邻家耆老见鸿非恒人,乃共责让主人,而称鸿长者。
(2)有顷,又去适吴,依大家皋伯通,居庑下,为人赁春。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上世纪九十年代,出于环境、安全等因素考虑,中国近300个大中城市颁发烟花爆竹“禁放令”。但是,对于许多中国人来说,没有鞭炮的新年如同烧菜没放盐——寡淡乏味;如国内著名的民俗学者张学生就不赞成全面禁放烟花爆竹。近年,部分城市过年期间放开或部分放开“禁放令”。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优秀旅游城市”的N市,市民对是否撤销“禁放令”意见不一。
现请你以N市市民或在校中学生的身份,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思考和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