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处理 处置 处心积虑
B. 音乐 乐曲 乐不思蜀
C. 强壮 强迫 强人所难
D. 口供 提供 供不应求
2、(题文)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语意明确的一句是
A. 目前,我国食品安全保障仍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在保障弱势群体的食品安全以及城市低收入群体、农村留守人群的营养状况等方面仍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B. 终身教育制度的确立,不仅为那些因这因那未能完成学业的人打开了一扇门,也为那些对知识有着更高需求的人提供了机会。
C. 在杭州召开的一场以“法律与网络”为主题的座谈会上,部分与会专家认为QQ聊天记录必须有其他证据予以佐证才可以作为诉讼证据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D. 虽然学校三令五申,要求学生自觉爱护学校环境,但是随手乱扔垃圾,人走关灯,损坏桌椅的现象依然十分严重,令人担忧。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他初出茅庐的时候,常常被对手的奚落及小动作激怒,但现在他对此已经敬谢不敏,在足球场上从容不迫,一次次将足球送入对方的球门。
②儿子走后,母亲除了倚门倚闾以外,每天晚上都在窗前点一盏灯,终夜长明。每晚睡前都收拾孩子的床铺,把被子打开,枕头摆好。
③如何让作文语言出彩呢?其中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借花献佛,即巧妙地引用诗词,用诗词“亮化”文章的语言,丰富文章的内容。
④正常的社会关系对于每个人而言,犹如布帛菽粟一样不可缺少: 一个人从上学到就业、退休,都与社会发生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⑤刘秀在位时,西域诸国主动要求“内附”,希望东汉政权出兵西域,否则他们只能被迫投靠匈奴了,但刘秀面对左支右绌开疆拓土的机会不为所动。
⑥许教授把金钱看得很淡,安于清贫,生活极其俭朴,可精神上却十分富有,他专心治学,孜孜砣砣,成为闻名中外的学术大家。
A. ①②④ B. ①③⑥ C. ②④⑥ D. ③⑤⑥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昭示了求真务实的精神,在工作和学习中,我们要脚踏实地,登高自卑,决不能好高骛远。
②在抗战年代,无数中华儿女毁家纾难,毅然走上革命道路,他们英勇不屈、剖腹藏珠的革命精神至今还撞击着人们的心灵。
③中国文化的隐寓比兴的手法再次显露了其传达幽微、表意真切的功能,虽羚羊挂角,无迹可寻,又开冥发悟,洞穿透彻。
④当年美国国务卿基辛格访华时,周恩来总理指出,我们应该本着荦荦大端、以礼相待、不卑不亢的精神做好这次接待工作。
⑤扶贫慈善信托具有很强的造血功能,但其发展依然任重道远,从资金规模来看,目前扶贫慈善信托资金仍然是杯水车薪。
⑥面对年轻同志的意见,老同志要始终保持可亲可敬、值得信赖的态度,不能满嘴官话,老气横秋,端着架子摆谱。
A. ①②④ B. ②④⑤ C. ③⑤⑥ D. ①③⑥
5、下列句中加点词,有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
A.烟涛微茫信难求
B.谢公宿处今尚在
C.青冥浩荡不见底
D.失向来之烟霞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土炕
贾平凹
大娘住在陕北羊儿沟。她娘家是关中人,十九岁时她嫁到这里。丈夫姓王,比她小了三岁。她觉得这地方不错,尤其是那土炕,在关中没有见过,她就感兴趣了。土炕很大,占了整整后半个窑。她提议把炕盘小,丈夫不同意,说将来要生儿育女。她想:真有七八个儿女了,那炕下的鞋子会一摆一长溜呢,就又痴痴地笑。
土炕成了她的天地,她在上边纺线、纳鞋帮;在炕上摊开包袱,一有空闲,就翻弄那些各色布头、丝线;晚上在上边和丈夫说悄悄话。她想:男人家走州过县,女人家就是要守住这块土炕。
这时候,日子不安宁起来。这一天,一个掉队的女八路来到窑洞。这女八路腰身很笨,她一眼看出有着身孕,就做汤烧水,让女八路坐在土炕上。她说:
“快上炕,咱们陕北,就是这风俗,家里人几辈睡一个炕哩。”她让女八路睡在西边,让丈夫睡在东边,她在中间躺下,作了个界墙。那女八路还是不肯睡下。她只好推醒丈夫,让他睡到灶口前的脚地,说只许面朝外。丈夫一夜没敢翻身。她知道了这女八路叫龚娟,是个宣传员。龚娟后来生了个女儿,她们就叫她猫猫。龚娟要去追部队。临走,给她跪下说:“大姐,这孩子带不走,就托付给你。”她开始在这土炕上养着猫猫长大。她让丈夫去卖了炕上一条新被子,买回来一头奶羊,天天给孩子挤着吃。
猫猫长到三岁,丈夫得了痨病,没了。她哭了一场,不去改嫁,从此做了寡妇。那年她刚刚二十六岁。家里一切开支全靠她纺线,她纺线又快又好。新中国成立后,猫猫长大了,她供着去读小学。可是这年秋天,她们正在院子里打枣儿,嘟嘟地开来一辆小车,车上下来一位壮年妇女叫她一声“大姐”就哭了。那女的说她是龚娟。龚娟说:“你跟我一块进城去吧,我永远叫你姐姐,猫猫也永远叫你娘。”
她笑笑,说她有什么功劳,要到城里去?就劝说猫猫认了亲娘,猫猫不去,她倒变了脸。第二天她欢欢喜喜打发龚娟母女走了。车一拐过山弯,她却扑腾在路上,哭得哇哇的伤心。
后来,龚娟病故了。猫猫参加了工作,信便来得少了,也越写越短,最后竟再没有来过一句话了。她却老是盼着,过两天就去邮电所打问。
村里人都说她应该去找猫猫,让猫猫养活她。“如果是为了如今养活我才收养她,那我成什么人啦!”她不埋怨猫猫。只是这大炕,睡起来觉得太硬。她什么都可以丢下,就是不舍这土炕,夜里睡在上边,可以做好多梦,梦见她的丈夫,也梦见猫猫母女。那几年里,干部经常下乡。村里就把女干部派到她炕上来睡。她很乐意,十个八个都让挤在土炕上。她睡的迟,挑灯看她们每一张漂亮的脸,一看见那炕下的鞋,就想起当年和丈夫说的话,没笑出声来,却去把各色格式的鞋放得整整齐齐。
有人说,猫猫成了走资派,被剃光了头游街。一日,猫猫给她来了一封信,说自己的孩子受人歧视,想让大女儿落户到养母这。
猫猫的十六岁的大女儿秀秀不久就来了。从此,土炕上睡了秀秀,她夜夜给孩子讲猫猫小时候的事,婆孙俩就笑一笑。村里人见她护着秀秀,谁也不敢作践。
过了两年,秀秀进城看猫猫,一个月没有回来。她很着急,拍了电报去才收到回信说,猫猫平反了,让把秀秀的户口迁回城里。
她一颗心放了下去,又一颗心提了起来。村里人都在说秀秀在城里不会回来了。“秀秀说要回来的,她说我这土炕好呢。”她总是这么说。
但是秀秀到底没有回来。她一个人睡在炕上,只觉得炕大,炕空……这天天明时,浑身发烧,睡倒不起了。又过了三个月,她知道自己不行了。村里人说,“给秀秀母女打个电话,接你去大医院看看,或许会好了呢”。她不同意,说是活到时候了,不必告诉秀秀母女,更没必要进城去治了。第三天黎明,她气弱得只有出的,没有入的。村里人都围在土炕边,她说:“都上炕坐吧,这土炕大,能坐得下,大家都来看我,我也死得下了。”
窑空起来,没几年就在雨天里塌了,把大土炕埋在里边。后来,好些下乡的女干部都问起她。知道情况后都伤心落泪,怀念那土炕,说土炕上好,又大,又舒服。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女主人公知道秀秀没事,所以她“心放了下去”,“又一颗心提了起来”是怕秀秀不再回来,表现了女主人公对秀秀的关心与不舍。
B.小说的部分情节,朴素中见真情,如写女主人公在夜里看女干部熟睡的脸,摆整齐炕下的鞋,直击读者内心,让人十分感动。
C.小说时间跨度很大,从女主人公出嫁到去世,部分情节惊心动魄,写尽了一个普通农村妇的一生,结构精炼,风格朴实、自然。
D.小说结尾写女主人公去世后,窑塌了,土炕被埋。下乡女干部伤心落泪,怀念舒适的土炕,其实是对女主人公的感恩和怀念。
【2】文中画横线处,女主人公的情感几经起伏,试结合文本分析。
【3】“土炕”见证了女主人公的一生,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土炕”体现女主人公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土炕”承载着怎样的精神内涵?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自己贬谪生活中缺少音乐,缺少知音,虽有良辰美景却只能孤独度日的句子是“___________”。
(2)在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表达了对吴宫旧时盛迹不可寻觅的词句是“___________”。
(3)《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写自己遍观群书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自古以来,为大众牺牲自我是中华民族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共有的精神特质。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充分体现了这种精神特质。
(2)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借南朝宋文帝的典故,暗示北伐抗金要做好充分准备。若草率出兵,即使有“__________”的雄心壮志,也可能会“_________”的结局。
(3)荀子在《劝学》中列举“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等几个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作喻,得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论。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表现诗人刚正不阿、一身正气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郦道元的《三峡》,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突出了三峡空旷清幽、悲寂凄凉的氛围。
(3)“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是一种描写手法,在诗歌中也不乏精彩运用,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是全诗的主旨,更是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
(2)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
(3)王安石《登飞来峰》中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2)连峰去天不盈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砯崖转石万壑雷。
(3)在《劝学》中,荀子用“木受绳”和“金就砺”来比喻论证,引出学习效果:“____________”。
(4)《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早梅
柳宗元
早梅发高树,迥映楚天碧。
朔①吹飘夜香,繁霜滋晓白②。
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
寒英坐③销落,何用慰远客?
注释:①朔:朔风,寒风。②白:指梅花白色的质地和颜色。③坐:徒,白白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从“高树”和“楚天”的视角来写早梅,用以喻示早梅耿介傲岸的精神品格。
B.颔联既突出早梅傲霜斗寒的精神,又表现她夜晚风送幽香、质地纯洁的美好形象。
C.颈联由梅联想到“远客”,又不脱离梅而写,丰富了诗的内容,拓展了抒情内涵。
D.该诗浅显易懂,前四句描写,后四句抒情,略带叙述成分,形象鲜明,情感质朴。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感情?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康保裔,河南洛阳人。祖志忠,讨王都战殁。父再遇从太祖征李筠又死于兵保裔在周屡立战功及再遇阵殁诏以保裔代父职从石守信破泽州又从诸将破契丹于石岭关领登州刺史寻知代州,移深州,领凉州观察使。真宗即位,召还,以其勤养母老,赐以上尊酒茶米。诏褒之,为高阳关都部署。契丹兵大入,诸将与战于河间,保裔选精锐赴之,会暮,约诘朝①合战。迟明,契丹围之数重,左右劝易甲驰突以出,保裔曰:“临难无苟免。”遂决战。二日,杀伤甚众,蹴践尘深二尺,兵尽矢绝,援不至,遂殁焉,时车驾驻大名,闻之震悼,废朝二日,赠侍中。以其子继英为六宅使、顺州刺史,继彬为洛苑使。继英等谢曰:“臣父不能决胜而死,陛下不以罪其拏②,幸矣,臣等顾蒙非常之恩!”因悲涕伏地不能起。上恻然曰:“尔父死王事,赠赏之典,所宜加厚。”顾谓左右曰:“保裔父、祖死疆埸,身复战殁,世有忠节,深可嘉也。”保裔谨厚好礼,喜宾客,善骑射,弋飞走无不中。尝握矢三十,引满以射,筈镝相连而坠,人服其妙。屡经战阵,身被七十创。贷公钱数十万劳军,殁后,亲吏鬻器玩以偿。上知之,乃复厚赐焉。方保裔及契丹血战,而援兵不至,唯张凝、李重贵率众策应之,遇契丹兵交战,保裔为敌所覆,重贵与凝赴援,腹背受敌,自申至寅力战,敌乃退。当时诸将多失部分,独重贵、凝全军还屯,凝议上将士功状,重贵喟然曰:“大将陷殁,而吾曹计功,何面目也!”上闻而嘉之。
(注)①诘朝,即诘旦;平明,清晨。 ②拏,通“孥”,儿子。
(节选自《宋史•康保裔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父再遇/从太祖征李筠/又死于兵/保裔在周屡立战功/及再遇阵殁/诏以保裔代父职/从石守信破泽州/又从诸将破契丹于石岭关/领登州刺史/
B.父再遇从太祖征/李筠又死于兵/保裔在周屡立战功/及再遇阵殁/诏以保裔代父/职从石守信/破泽州/又从诸将/破契丹于石岭关/领登州刺史/
C.父再遇/从太祖征李筠/又死于兵/保裔在周屡立战功/及再遇阵殁/诏以保裔代父/职从石守信/破泽州/又从诸将/破契丹于石岭关/领登州刺史/
D.父再遇从太祖征/李筠又死于兵/保裔在周屡立战功/及再遇阵殁/诏以保裔代父职/从石守信破泽州/又从诸将破契丹于石岭关/领登州刺史/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领,中国古代官职兼任的一种说法,多为以高等职位兼任低等职位,如知州兼任观察使。
B.废朝,中国古代重要大臣去世后,皇帝为表哀悼之情,暂时停止朝会,时间有长有短。
C.侍中,中国古代官职名,唐时为门下省长官,相当于宰相,宋时沿用,但很少授予。
D.申,中国古代的计时方式十二时辰之一,相当于现在的下午五时至七时,亦称哺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康保裔出身将门,满门忠烈。他的祖父、父亲都是带兵打仗的将军,且都亡于阵中,他也在与契丹的作战中阵亡。
B.康保裔作战勇猛,不畏牺牲。在被契丹军队围困后,部下将领劝他更换甲衣,骑快马突围,但被他拒绝了,最后英勇战死。
C.康保裔曾经抓着一把三十支一束的箭,踌躇满志搭弓射箭,那些箭的箭头追着箭尾接连着落下,人们都钦服他的射术之妙。
D.康保裔以身赴难,感人至深。他战死后,皇上非常痛心,给他的儿子封了官。李重贵虽有战功,也不忍向皇上请功。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恻然曰:“尔父死王事,赠赏之典,所宜加厚。”
(2)贷公钱数十万劳军,殁后,亲吏鬻器玩以偿。
【5】康保裔的勇猛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19年11月,鲁迅在《新青年》发表《我们怎样做父亲》一文,他提出,“觉醒的父母”要“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以上材料触发了你对家庭教育怎样的联想与思考?假如你是一名家长,请写一篇发言稿,在家长会上分享你的心得。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