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炼铁厂以赤铁矿、焦炭、石灰石、空气等为主要原料来炼铁,主要反应过程如图所示:
请根据图示及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工业炼铁的设备是高炉
B.生成铁的主要反应是:CO+Fe2O3Fe+CO2
C.生铁属于混合物
D.焦炭的作用是提供热量和制取一氧化碳
2、请根据自然界中碳一氧循环示意图,通过图中信息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大量燃烧煤和石油等燃料可能破坏生物圈中的碳一氧平衡
B.氧气只有通过燃烧才能参与碳循环
C.每个人都在参与自然界中的碳一氧循环
D.碳、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相对稳定
3、类比、迁移和推理是化学学习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单质只含有一种元素,则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B.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所以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C.点燃氢气和氧气的混合物可能爆炸,则点燃可燃性气体和氧气的混合物都一定爆炸
D.化学反应需要一定的条件,则控制反应条件可以促进或抑制化学反应
4、甲、乙、丙、丁四种物质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丙、丁均为氧化物
B.丙的化学式为CH3OH
C.乙分子在参加化学反应时不可分
D.液态丁变为气态时,丁分子发生改变
5、“雪碧”是一种无色的碳酸饮料,将少量“雪碧”滴入紫色石蕊试液中,然后再加热,溶液颜色的变化是
A.先变蓝后变紫
B.变红后颜色不再改变
C.先变无色后变红
D.先变红后变紫
6、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下列物质由分子构成的一组是
A.氨气、C60
B.金刚石、水银
C.氯化钠、氖气
D.硫酸铜、干冰
7、如图是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反应物中有化合物
B.反应中反应物的分子个数比为1:2或2:1
C.生成物的分子个数比为1:1
D.参加反应的和
均由分子构成
8、科学家采用“组合转化”技术,可将二氧化碳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重要的化工原料乙烯(C2H4),其反应的微观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反应生成三种分子
B.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均不变
C.反应中分子发生分解,原子重新组合
D.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的个数比是1:3
9、下列化学符号中,既能表示一个原子,又能表示一种元素,还能表示一种物质的是
A.Fe
B.Cl2
C.H
D.CO
10、硫化亚铁(FeS)广泛应用于橡胶工业中,硫化亚铁中硫元素的化合价是
A.+1
B.+2
C.-3
D.-2
11、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电解水产生气体的质量
B.加热一定量高锰酸钾时锰元素的质量分数
C.红磷在密闭容器中燃烧
D.等质量的镁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充分反应
12、下列风景图片中所体现的变化过程,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冰雪消融
B.光合作用
C.风力发电
D.晨霜晓露
13、2023年为全球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年份。下列做法有利于改善环境的是
A.禁止使用化石燃料
B.鼓励驾驶私家车出行
C.发展清洁能源
D.露天焚烧生活垃圾
14、规范操作是科学实验的基本要求。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闻药品气味
B.熄灭酒精灯
C.塞紧橡胶塞
D.加热固体
15、下图表示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过程中各物质的质量变化。有关说法正确的个数有
①A表示反应中剩余固体的质量②B表示生成的氯化钾的质量
③C表示生成的氧气的质量④D表示二氧化锰的质量
A.一个
B.两个
C.三个
D.四个
16、如图所示,将少量液体X加入到烧瓶中,观察到气球逐渐膨胀。如下表中液体X和固体Y的组合,符合题意的是
| ① | ② | ③ | ④ |
X | 水 | 水 | 水 | 双氧水 |
Y | 氯化钠 | 氢氧化钠 | 硝酸铵 | 二氧化锰 |
A.①
B.②
C.③
D.④
17、天气闷热时,水中的含氧量降低,养鱼池里的鱼总是接近水面游动。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B.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度随压强的增大而减小
C.水中的含氧量降低,这里的“氧”指的是氧元素
D.利用水泵把养鱼池中的水喷向空中,可增大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度
18、下列物质的用途与性质对应不正确的是
A.活性炭有吸附性——制糖工业脱色
B.铜有良好的导电性——作导线
C.氖气化学性质稳定——作电光源
D.生石灰遇水放热——制成食品发热包
19、《天工开物》中记载了下列工艺过程,主要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是
A.白土烧瓷
B.棉纱织布
C.楠木造船
D.甘蔗榨汁
20、“宏观一微观一符号”之间建立关系,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物质的本质。如图是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有关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和个数均未发生改变
B.丙是由两个氮原子构成
C.反应前后N、H元素的化合价均未发生改变
D.生成物丙和丁的分子个数比为3:4
21、下列对相关内容解释不合理的是
A.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差异大——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B.众人拾柴火焰高——可燃物越多,着火点越低,越易燃烧
C.氧化汞受热后分解——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再分
D.湿衣服在阳光下晾晒比在阴凉处干得快—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22、分类是认识与研究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分类正确的是
A.油脂、蛋白质都能为人体提供能量
B.酒精与食盐水都能导电
C.P2O5和NH4HCO3都属于氧化物
D.CO、NH3都具有刺激性气味
23、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石墨制成金刚石
B.酒精消毒
C.石油分馏
D.木柴燃烧
24、国产大飞机C919机身材料大量使用了第三代铝锂合金,如图为锂和铝两种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及相关的离子结构示意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m=3,n=8
B.图b表示铝离子,离子符号为A13-
C.图中两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是核内中子数不同
D.氧化锂的化学式为LiO
25、下列实验基本操作正确的是
A.倾倒液体
B.用滴管取液体
C.量取液体
D.检查气密性
26、亚硝酸钠(NaNO2)隔绝空气加热能分解,产生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该气体可能是
A.SO2
B.N2
C.NO2
D.NH3
27、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t1℃时甲、乙的饱和溶液分别升温至t2℃,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甲___________乙(填“>”“<”或“=”)
(2)甲中含有少量的乙杂质,要提纯甲物质,可采用___________结晶方法(填“蒸发”或“降温”)。
28、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现有水、双氧水、氮气、氧气、红磷、铁粉六种物质,请按要求填写下列空格(填写化学式):
(1)可供给人类呼吸的是___________。
(2)可作溶剂,对生命活动具有重要作用的是____________。
(3)可用于食品防腐的是__________。
(4)可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是___________。
29、如图为甲、乙两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在45℃时,将70g的甲物质放入100g的水中,所形成的溶液质量是______。若降温到20℃时,所形成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将____(填“变大”或“变小”)。
(2)将乙物质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以采用的方法有加入一定量的水或者____温度。(选填“升高”或“降低”)
30、甲醛是家装材料中含有的有害物质之一,甲醛的化学式为CH2O,甲醛由______ 种元素组成,碳、氢原子个数比为_________,其摩尔质量为__________,2mol甲醛中含有甲醛分子______个,含有______mol氢原子,0.5mol甲醛的质量为__________克。
31、可燃物燃烧所需的条件是______和______。釜底抽薪灭火法原理是______。
32、某离子的结构示意图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X代表的是________,该粒子有________个电子层,
(2)若该粒子带两个单位的负电荷,则________,
________,该粒子的符号为________。
33、)R为金属,发生如下反应:R+CuSO4=Cu+RSO4。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 反应。(选填“置换”、“分解”或“化合”)
(2)若反应后溶液的颜色逐渐变为浅绿色,则R是 。
(3)根据方程式判断金属R Al。(选填“可能是”或“一定不是”)
34、某同学在课外书上得知:2KClO32KCl+3O2↑,他在研究硫酸亚铁受热分解时,作了两种假设;
(1)假设它按KClO3受热分解的方式来分解,反应的方程式为:_______。
(2)假设它按CaCO3受热分解的方式来分解,反应的方程式为:_______。
(3)事实上FeSO4分解生成氧化铁、二氧化硫、三氧化硫(在500℃)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35、写出有关化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红磷在空气中燃烧______。
(2)铁在氧气中燃烧______做此实验集气瓶底部放水或细沙的目的是______。
36、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下图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根据下表回答问题。
(1)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______(填写元素符号)。
(2)元素所在的周期数和它的原子结构中______相等。
(3)S2-的核外电子数为______,一个OH-含有______个电子。
(4)He和Mg化学性质______(填写“相似”,“不相似”),理由是______。
37、氧气是人类无法离开的物质,在不同的生活、生产环境中对氧气浓度的要求不同,人类常采用不同的方法制取氧气。
(1)工业上一般采用甲路径分离净化后的液态空气制取氧气,该变化属于___________ 变化(判断属于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
(2)实验室通常采用丙、丁、戊三种路径来制取氧气;
①写出装置B中a仪器的名称_____;
②若用路径戊,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收集装置是_______,写出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③若用路径丁,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____,若用收集的氧气完成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应选择的收集装置是_____________ , 该反应中二氧化锰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
④在这三种路径中最安全、环保、节能、方便的是_____(填序号);
(3)在上述五个路径中最适合潜水艇中获得氧气的是_____(填序号);
(4))用如图装置F收集氧气:
验满时带火星小木条应放在__(填“a”或“b”)端。
38、某化学学习小组对“氢气中混入一定量的空气遇到明火会发生爆炸”的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探究氢气遇明火发生爆炸的“氢气体积分数”范围进行了如下实验:
I.利用图1装置制取氢气。
(1)产生氢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2)为了保证注射器中收集到纯净的氢气,应先_____。收集氢气时当观察到注射器里的水被全部排出后,接下来的操作是______,再移出水槽。
II.利用图2装置配制10组不同体积比的氢气和空气的混合气体,用燃着的木条去点燃,数据和现象记录如下。
实验序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氢气体积分数/% | 3 | 10 | 20 | 30 | 40 | 50 | 60 | 70 | 80 | 90 |
空气体积分数/% | 97 | 90 | 80 | 70 | 60 | 50 | 40 | 30 | 20 | 10 |
现象 | 不燃不爆 | 弱爆炸 | 强爆炸 | 强爆炸 | 强爆炸 | 强爆炸 | 强爆炸 | 弱爆炸 | 安静燃烧 | 安静燃烧 |
(3)分析数据和现象,为了进一步探究氢气遇明火发生爆炸的“氢气体积分数”范围,下列实验必须要做的是_____(双选,填标号)。
A.点燃氢气体积分数占5%的混合气体
B.点燃氢气体积分数占15%的混合气体
C.点燃氢气体积分数占75%的混合气体
D.点燃氢气体积分数占85%的混合气体
(4)请简述实验序号3混合气体的配制过程:先往图2装满水的广口瓶中______。
39、在做“物质在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燃烧”的实验时,常常要在集气瓶里预先加少量水,试推测对不同物质来说,这样做的目的各是什么,举例说明是不是可以用少量细沙来代替水?
40、如何证明蜡烛燃烧有二氧化碳和水生成?_____(写出操作、现象和结论)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