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图标与燃烧和爆炸无关的是
A.
B.
C.
D.
2、“钙基固硫”是有效减少煤燃烧产生二氧化硫的方法之一。它是在煤中加入适量的生石灰,燃烧时发生的反应:2CaO+2SO2+O2=2X,则生成物X中硫的化合价为
A.+2
B.+4
C.+6
D.+7
3、分析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思维方法,以下推理正确的是
A.点燃可燃性气体前要验纯,则点燃甲烷前一定要验纯
B.燃烧都伴随有发光放热的现象,则有发光放热现象的一定是燃烧
C.物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则该物质一定含碳、氢、氧三种元素
D.二氧化碳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则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的气体一定是二氧化碳
4、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下列物质的性质与其用途不匹配的是
A.金刚石硬度大,可用于切割玻璃
B.石墨具有优良的导电性能,可用于制铅笔芯
C.稀有气体通电会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可制成电光源
D.干冰升华需吸收热量,可用于人工降雨
5、5角硬币的外观呈金黄色,它是铜和锌的合金,市面上有人用它制成假金元宝行骗。下列鉴别方法中错误的是
A.加盐酸
B.看颜色
C.加氯化铜溶液
D.测密度
6、元素符号和化学式是国际通用的化学用语。下列化学用语表示不正确的是
A.由60个碳原子构成的碳分子:C60
B.1个铁离子:Fe3+
C.两个氢原子:2H
D.钠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7、除去氧化铜中少量木炭粉的方法中,正确的是
A.充分加热
B.在氧气充分灼烧
C.加入足量水
D.通入一氧化碳加热
8、下列实验现象描述不正确的是
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B.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C.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
D.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发出红光
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不小心碰倒酒精灯,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应立即用湿抹布扑盖
B.连接玻璃管和胶皮管,要先用水湿润玻璃管口
C.实验后剩余的药品应放回原试剂瓶,避免浪费
D.玻璃仪器洗净的标准是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10、归纳推理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有关归纳推理错误的是
A.单质由一种元素组成,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都是单质
B.H2、CO、CH4都具有可燃性,都可用作燃料
C.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都不变,因此元素的种类和质量也不变
D.从Fe、O2、NaCl的构成来看,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原子、分子和离子
11、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能生成白色固体的是
A.酒精
B.铁丝
C.镁条
D.木炭
12、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基本反应类型归纳均正确的是
A. 氧化反应
B.CaCO3=CaO+CO2 分解反应
C. 置换反应
D. 化合反应
13、选择特定的催化剂,光照(hv)条件下可用CO2和H2合成C4H10,其转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转化过程①和②中,氢元素的化合价没有改变
B.CO2、H2转化为C4H10过程,伴随着化学能转化为光能
C.过程③中,理论上参加反应的C4H10和O2分子个数比为2:13
D.理论上,每176gCO2完全转化成C4H10,需消耗52gH2
14、下图是四种微粒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①是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B.③表示Mg2+
C.②④在周期表中位于同一周期
D.②③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
15、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下列古代发明中一般不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酿米酒
B.黑火药
C.指南针
D.烧瓷器
16、下列实验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A.打开盛浓盐酸的试剂瓶,瓶口会产生白雾
B.硝酸铵溶于水,溶液温度升高
C.浓硫酸涂在木棒上,木棒变黑
D.点燃羊毛纤维,闻到烧焦羽毛气味
17、下列化学用语与含义相符的是
A.2H:两个氢元素
B.2H2O:两个水分子
C.Mg2+:镁元素的化合价是+2 价
D.O2:2 个氧原子
18、甲、乙两种固体(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40℃时,等质量甲、乙两物质的溶液,所含溶质质量甲大于乙
B.20℃时,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C.40℃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至20℃,甲析出的晶体比乙多
D.20℃时,甲、乙的溶解度都是30g
19、规范的实验操作技能是进行探究活动的基础和保证。下列实验操作中,不合理的是
A.闻药品气味
B.稀释浓硫酸
C.滴加液体
D.倾倒液体
20、逻辑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一种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洗涤剂去油污是利用了乳化作用,则汽油去油污也是利用了乳化作用
B.活泼金属能与稀硫酸反应放出气体,则能与稀硫酸反应放出气体的物质一定是活泼金属
C.酸溶液能使石蕊溶液变红,所以能使石蕊变红的溶液一定显酸性
D.铝比铁更活泼,所以通常铝制品比铁制品更易被腐蚀
21、分类是认识物质的常用方法,下列分类正确的是
A.氧化物:氯酸钾
B.单质:氢气
C.混合物:氯化钠
D.化合物:海水
22、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关系的是
A.加热高锰酸钾
B.氧化铁与一氧化碳在高温条件下反应
C.用等质量、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
D.电解水
23、某学习小组制作的净水器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能把自来水变成纯净水
B.能除去水中色素和异味
C.可以把硬水净化为软水
D.净水时水最后流经小卵石
24、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硫燃烧,产生蓝紫色火焰
B.蜡烛自下至上依次熄灭
C.加入水后,观察到U型管中红墨水左低右高
D.火柴梗处于外焰的部分先变黑
25、推理是一种常用的学习方法。下列推理得出的相关结论合理的是
A.阳离子一定带正电荷,所以带有正电荷的粒子一定是阳离子
B.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所以只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不是化合物
C.CO2和CO的元素组成相同,则CO2和CO的化学性质一定相同
D.二氧化碳不助燃,会使燃着的木条熄灭;因此可以用燃着的木条来检验二氧化碳气体
26、构建化学基本观念是学好化学的基础,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变化观:醋的酿造和铁丝燃烧都是氧化反应
B.微粒观: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水分子
C.守恒观:10 mL水和10 mL酒精混合后体积为20 mL
D.结构观:铝原子和镁原子都具有3个电子层,都处于第三周期
27、小冬在做实验时不慎弄掉了某瓶无色溶液的标签,他经过回忆认为可能是下列三种溶液中的一种:
A.Na2CO3 B.Na2SO4 C.CuSO4
(1)其中明显不可能的是______(填序号),原因是______。
(2)为了验证是哪一种溶液,小冬取了少量该溶液于试管中,并滴加适量稀盐酸,发现有气泡产生,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28、随着工业的发展,排放到空气中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对空气造成了污染,“温室 效应”“酸雨”“臭氧层空洞”等都是空气污染引发的环境问题。
29、下列物质中:①硬水②氧气③冰水混合物④高锰酸钾⑤铁粉⑥二氧化锰⑦空气。属于混合物的是__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以下同),属于氧化物的__________,属于单质的是________,属于化合物的是______.
30、亮亮做家务时接触到下列用品。
用品 | 脱氧剂 | 洁厕灵 |
有效成分 | 还原铁粉 | 盐酸 |
(1)他清理垃圾时发现一袋脱氧剂,拆开后看到还原铁粉已生锈,铁生锈的原因是_____。
(2)他选用洁厕灵清除水垢(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其原理_____。
31、把下列物质的符号对应写在格子里。
_____、 _____、 _____、 _____、 _____、 _____。
32、用符合要求的物质的序号填空。
① 镁粉 ②氮气 ③水 ④ 氧气 ⑤金刚石
(1)可用于切割玻璃的是______。
(2)照明弹中常含有的是______。
(3)膨化食品包装中常用的是______。
(4)使金属器皿锈蚀的气体是______。
33、实验室配制50g质量分数为6%的NaC1溶液。如图是小军实验操作过程示意图:
(1)请指出图中一处明显错误的操作___________(填序号):改正操作后,用序号表示配制溶液的正确操作顺序___________。
(2)图①中玻璃棒搅拌的目的是___________。
(3)配制该溶液需要用___________的量筒(填“50mL”、“100mL”或“200mL”)量取水。用已调节平衡的天平称取氯化钠固体时,发现指针偏右,接下来的操作是___________。
(4)配制好的溶液装瓶时洒落,将导致溶质质量分数___________。(填偏高、偏低、不变)
34、开发利用清洁高效的新能源,减少CO2的排放,有利于实现“碳中和”。氢气是一种理想的新能源,氢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氢气作燃料的优点是______(答出一条即可)。
35、工业制法:
(液态氮沸点比液态氧的沸点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6、小敏对紫黑色固体A进行相关实验,实验过程简化如下:
已知:A、B、C、D、E、F都是初中化学课本中已出现的物质,转化图中某些生成物已略去:
(1)A的化学式为 ,C的化学式为 ,
(2)请写出实验中一个氧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7、某同学利用如图装置探究燃烧的条件。
操作如下:
a.先将玻璃管内充满氮气,再点燃酒精灯加热红磷的位置,一段时间后,红磷不燃烧。
b.将过氧化氢溶液滴入盛有二氧化锰的凹槽内,一段时间后,红磷燃烧。
(1)写出滴加过氧化氢溶液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该实验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的条件是什么?
38、根据如图装置回答问题:
(1)丙处酒精灯的作用是_____;
(2)如乙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甲中玻璃管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3)探究反应后甲中黑色固体成分。
已知:Fe3O4不与CuSO4反应。
猜想一:黑色固体成分为Fe;猜想二:黑色固体成分为Fe3O4;猜想三:_____。
步骤一:
加热/s | 通入CO/s | 样品 |
90 | 90 | A |
180 | 90 | B |
步骤二:向样品A、B中分别加入足量CuSO4溶液,
样品 | 现象 | 结论 | 化学方程式 |
A | 有红色固体析出,有少量黑色固体剩余 | 猜想_____正确 | _____ |
B | _____,无黑色固体剩余 | 猜想一正确 |
39、康康同学按下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如下实验:将浸有酚酞试液的棉花团绑在树形铁丝上制成“花树”,在玻璃片上放置盛有浓氨水的微型烧杯,罩上大烧杯。
(1)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______
(2)请从分子的角度分析上述现象? ______。
40、东方中学课外活动小组在测定由氯化钠和硫酸钠形成混合物的组成时,进行了以下实验:取20g混合物全部溶于水,将得到的溶液等分为4份,然后分别加入一定量未知质量分数的氯化钡溶液,实验数据见表:请计算:
| 第一份 | 第二份 | 第三份 | 第四份 |
加入氯化钡溶液质量(g) | 15 | 20 | 25 | 30 |
反应得到沉淀的质量(g) | 1.41 | 1.87 | 2.33 | 2.33 |
(1)未知氯化钡溶液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2)原混合物中硫酸钠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