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A. 曹操病,华佗欲为其手术,曹操疑华佗为关羽报仇,将华佗下狱。华佗于狱中而死,最后曹操也不治身亡。
B. 刚刚离开欧也妮后,夏尔脑子里还有她高贵、纯洁的形象,甚至把头几次商业成功归功于她的祝福与祈祷,并写信向她报喜。
C. 《老人与海》中,人与自然之间并非单纯的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在与鲨鱼争夺马林鱼的搏斗中,圣地亚哥对鲨鱼的赞叹,便是明证。
D. 《明天》的结尾处,丧子的单四嫂子希望在梦中与儿子相传,朦朦胧胧地睡去。作者并不去写她没有做到看见儿子的梦,这是为了减少作品的消极色彩而采用的曲笔。
E. 冯云卿靠放高利贷挣起了一份家产,因投机公债库券,很快就亏折了,但他不承认是自己失误,而认为是运气不好。
2、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木桶存在“短板”,怎么办?对木匠而言,有两种办法,要么换一块, ① 把短的那一块加长补齐。相对而言,“换”意味着前功尽弃, ② 成本高, ③ “补”工序比较简单、成本比较低, ④ 就有了“补短板”一说。 ⑤ ,现实生活中的“短板”是客观存在的,是无法替换或抹去的, ⑥ 只有“补”这一种方法:补齐或补好。
|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⑥ |
A | 或者 | 还 | 又 | 于是 | 况且 | 因此 |
B | 要么 | 且 | 而 | 因而 | 如果 | 那么 |
C | 要么 | 且 | 而 | 于是 | 况且 | 因此 |
D | 或者 | 还 | 又 | 因而 | 如果 | 那么 |
A. A B. B C. C D. D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饱经沧桑的爷爷,时常回忆起当初那段艰苦的岁月。
B.中国各行各业的科技人才,不断攻陷各种技术难题。
C.时间紧,任务重,大家抓住一切工作空位交流讨论。
D.河流下游地势平和,是因为经历几万年的河水冲刷。
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试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年终,各种盘点甚嚣尘上,其中年度汉字的评选备受关注。“微”字当选年度汉字,“莫言”“你幸福吗”等入选年度关键词。
②苏宁电器董事长接受专访时说:未来的苏宁,将是科技型、智能型的企业,到2020年,苏宁电器将打造出一个与实体面店等量齐观的虚拟苏宁。
③市场监管局在“3.15”食品大排查中,帮助两家环境脏乱差的快餐店进行规范整治、改头换面,消除食品安全隐患。
④在《人民的民义》剧本研讨座谈会上,与会的各方人士针对剧本内容,各抒己见,交谈甚欢,现场气氛非常热烈。
⑤十八大以来的每一份巡视通报,不但闪烁着惩前毖后的利剑锋芒,而且以药石之言体现着治病救人的良苦用心。
A. ①④ B. ④⑤ C. ②③ D. ①⑤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绿色发展的共识,为“长江经济带发展”这一国家战略的推进和实施,指明了发展方向,有利于凸显长江经济带在发展战略中的独特优势。
B. 事实上,旅游服务品质有没有保障、市场是否规范决定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是否牢固,也是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最大瓶颈。
C. “工匠精神”不仅是对规律的尊重,对创造的敬畏,更是一种追求卓越、一丝不苟的精神;培养这种精神,需要我们下一番苦功夫不可。
D. 近期发布的《关于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是贯彻“两岸一家亲”、融合发展的具体体现,也是实现国家统一的具体步骤。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华文化历来提倡“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意思是不同因素和谐融合才能产生、发展万物。如和六律才有悦耳动听的音乐,和五味才有香甜可口的佳肴;如果都是同一个音符便不成曲调,都是同一个味道饭菜就不好吃。把一样的东西简单加在一起,不是真正的发展,更不是创新。
西周末年的太史伯阳父首先提出了“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这一重要思想。他的这一思想后来为西方学者所认同。意大利理论家恩贝托·埃科1993年访问中国,他在演讲时说:“了解别人并非意味着去证明他们和我们相似,而是要去理解并尊重他们与我们的不同。”他强调他的北京之行,不是像马可·波罗那样,要在中国寻找西方的“独角兽”,而是要来了解中国的龙。这与中国传统文化所强调的“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正好相通。
文化互通共存已成为21世纪的主旋律。这首先是因为殖民体系的瓦解和经济全球化,造就了全新的国际社会环境,原殖民地国家取得独立地位后,面临着确认自己独立身份的任务,而本民族的独特文化正是确认身份的重要因素,经济全球化又大大促进了各种“统一中心论”的解体,世界各个角落都是联成整体的地球的一部分,而每一部分都有自己存在的理由。
其次,20世纪以来,人类正经历着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重大转型,即从逻辑学范式过渡到现象学范式。逻辑学范式关注的是将具体内容抽空后概括成的简约的共同形式,某种形而上的绝对原则,现象学范式研究的对象则不是抽象形式,而首先是具体的本体,是一个不断因主体激情、欲望、意志的变动而变动的开放空间,过去,认知的开始是公式、定义、区分和推论,然后将相对确定的客体定义、划分、归类到我们认识论的框架之中。现象学范式的思维方式强调主体和他者在认知过程中都有所改变并带来新的进展。这种研究方法应用到文化上,就是强调从他者视角观察,而他者首先是不同于自我的、以差别为基础的对象。
当然,文化上的差别共存并不是静态的、被动的、互不相干的。能使物“丰长”的“和”,首先是一种能产生新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带来新发展的“生成性对语”。这种对话不是各说各话,也不是统一思想,它要求对话者各有其文化主体性。所谓文化主体性,就是文化自觉,即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文化要有自知之明。文化对话的目的不是融为一体,而是进一步发挥各自特长,协调各种不同,达到新的和谐统一。
以“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为重要核心价值的中华文化面对世界的根本态度,应是对自己文化的自觉热爱,对他人文化的尊重了解。唯有各种文化都这样做,才能产生互动和共鸣。在经济和科技全球化大潮中,我们有能力汲取其他文明的长处并弘扬自我,也有能力对世界文明作出原创性贡献。
(摘编自乐黛云《文明因交流互鉴而多彩》)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为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在中西文化发展历程中具有首创意义。
B.“和六律”与“和五味”,都体现了不同因素的和谐融合,达到这种融合才能实现发展和创新。
C.马可·波罗到中国寻找西方的“独角兽”,意味着他想要证明中华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
D.现象学范式强调从他者视角观察文化,它和逻辑学范式在研究对象、思维方式上有所不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用举例和正反对比的方式,论述了“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这一思想的内涵。
B.文章引用埃科演讲中的话语,旨在说明“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思想后来为西方学者所认同。
C.文章从社会发展和思想方法两个角度,剖析了文化互通共存成为当今世界主旋律的原因。
D.文章阐述了“生成性对话”的作用和特点,这是进一步论述“文化主体性”内涵的前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如果没有经济全球化,“统一中心论”就不会解体,不同文化的独立性就无法建立起来。
B.在文化交往中,倡导以他者视角对异质文化进行观察,体现出对文化差异性的尊重,但也可能削弱自身文化。
C.在现象学的视野下,每种文化都是具体的、变动的、开放的,不能用抽象方式予以表述。
D.只有具备了文化自觉,并尊重了解其他文化,才有可能真正实现不同文化的互通共存。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_______,_______” 两句写狂风停止之后云层变得墨黑,天色马上暗下来,引出下文屋破又遭连夜雨的境况。
(2)韩愈《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文末所说的“____”点出李蟠的文章爱好,而“____”则说明了李蟠的文学素养。
(3)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的是演奏正式开始之前的准备。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二十八星宿经常出现在古诗中。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 ”一句用星宿的触手可及写蜀道之难,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 ”句则用星宿给月亮定位。
(2)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以寄之》从视觉、听觉两方面表现战争场面激烈义军所向披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花好月圆”表达了人们美好的祝福,诗人常同时借“花”“月”意象抒怀,如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名句默写
(1)《师说》一文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有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2)韩愈写作《师说》一文的缘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君子周而不比,__________________。
(2)益者三友,__________________。
(3)友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益矣。
(4)友便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损矣。
(5)__________________,小人比而不周。
(6)__________________,不以人废言。
(7)君子不以言举人,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眼泪常与悲愁练习在一起,如《诗经·氓》中“_____,_____”写出热恋中的女主人公见不到心上人的愁苦。
(2)《出师表》开篇,诸葛亮劝谏刘禅要“开张圣听”,最后用“________,_______”再次表明这片苦心。
(3)范仲淹在《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_____”一句中以“酒”抒怀,而有些文人在将这一意象写入诗文时常以酒器代之,如苏轼游黄州赤壁写下的 “______”。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浣溪沙·湖上朱桥响画轮
欧阳修
湖上朱桥响画轮,溶溶春水浸春云,碧琉璃滑净无尘。
当路游丝萦醉客,隔花啼鸟唤行人,日斜归去奈何春。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碧琉璃滑净无尘”中作者使用夸张修辞手法,展现了湖面泛舟时轻快、畅适的心情,形象而有诗意。
B.“当路游丝萦醉客”游丝本无情,欧阳修却说游丝“萦醉客”这既是游人赏春纵饮,也是游人被春景吸引之意。
C.“日斜归去奈何春”里的“日斜归去”四字,说明西湖景色美好让人流连。“奈何春”表达了作者郁积于心的留连惆怅之情。
D.作者把握了云天阳光、花鸟游丝所蕴含的美的特质,并注入自己喜不自禁的情感,创造出幽美的诗情画意。
【2】“湖上朱桥响画轮,溶溶春水浸春云”中最传神的是哪两个字?为什么?请结合上片简要分析。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
沛公之从雒阳①南出轩辕,良引兵从沛公。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②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遂至咸阳,秦王子婴降沛公。
汉元年正月,(沛公)使请汉中地。项王乃许之。良因说汉王曰:“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乃使良还。行,烧绝栈道。
项王以此无西忧汉心,而发兵北击齐。良亡,间行归汉王。至下邑,汉王下马踞鞍而问曰:“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良进曰:“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隙;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卒破楚者,此三人力也。
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怒。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汉六年正月,封功臣。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候。高帝崩,后八年卒,谥为文成侯。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改)
(注)①雒阳:洛阳。②郦食其:人名。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B.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C.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D.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侯,古爵位名,为春秋时期五等爵的第三等,比“伯”低一等。《烛之武退秦师》中晋侯比秦伯低一等。
B.户,住户,一家谓一户。
C.崩,古代称帝王或王后死叫“崩”,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官员死叫“薨”,称大夫死叫“卒”,“卒”后为死亡的通称。
D.谥,封建时代在人死后根据其生前事迹评定褒贬给予的称号,称为谥或谥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良轻财爱国。韩国破亡之时,张良家有僮奴三百人。他拿出全部家财来寻求刺客暗杀秦王,为韩国报仇。
B.张良为人精明。他献计刘邦,利诱秦朝将领,从而没费一兵一卒,一举拿下咸阳。
C.张良足智多谋,败峣下秦军,破项羽疑,荐举良才,解除危难,为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
D.张良作为谋臣考虑周全。韩信想自立为齐王,惹怒汉王。张良献计后,汉王派张良前去授予韩信齐王王印。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
(2)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
【5】文中哪些地方说明张良运筹帷幄?
14、认真观察下面这幅漫画,按要求作文。
要求:在认真观察漫画的基础上,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漫画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