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玉林市2024年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一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对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的判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斑驳的青灰色像清晨的残梦,交错的纹路苍老而坚致。淡褪了朱红,坍圮了高檐,剥蚀了案花,一堵老墙就这样孤独地伫立着,像是睡着了,但耳朵还醒着;即便老了,却依旧坚固。任风一刀刀地吹,始能静待残阳月华,正如优等的心不必华丽,但必须坚固。岁月如水,波澜不惊,而老墙却像一个磁场,一极过去,一极现代。书中的记载,儿时的幻想,在此陨灭,悄无声息,没有惊扰任何人。

    A.比喻、排比、反复

    B.比喻、比拟、排比

    C.借代、对偶、排比

    D.比喻、反复、比拟

  • 2、《红楼梦》中刘姥姥三进荣国府,对这部分的内容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刘姥姥因姑爷家贫穷,这个冬天过不下去了,一进荣国府寻求王家和贾府帮助,最终拿回来二十两银子和雇车串钱。这里作为刘姥姥三次进贾府故事的开端,也借刘姥姥的眼粗写贾府和凤姐。

    B.刘姥姥家又因遇上大旱颗粒无收,二进荣国府,刘姥姥在大观园里装疯卖傻,左右逢源,打浑逗趣,得了许多银子、衣服之类。作者借二进荣国府,则深入其中,引出贾府衣食住行方方面面描写。

    C.刘姥姥第三次进荣国府时,贾府的老祖宗贾母已死,凤姐病得骨瘦如柴,神情恍惚,只得把自己的独生女儿托付给她。作者借助她三进荣国府,写出了贾府的由盛至衰。

    D.刘姥姥三进荣国府,不仅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小说的贯穿线索。也塑造了一个善良的老人家、勤劳的劳动者、智慧的公关师、幽默的老太太、乐观的生存者的多样的刘姥姥形象。

  •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1)想当初,慈禧太后的陵寝造得多么坚固,曾几何时,还是禁不住军阀孙殿英的火药爆破,落了个一片狼藉。

    (2)今天在各条战线上干工作、起作用,在艰苦条件下任劳任怨,鞠躬尽瘁的多数人是新中国成立培养出来的一代知识分子。

    (3)科研人员要想成功,必须做到静心治学,要耐住寂寞,师心自用,刻苦钻研,正如科学家丘成桐所说:“好的科学家首先要坐得住。”

    (4)对日本肆意篡改教科书,美化侵略历史的行径,亚洲各国纷纷口诛笔伐,用正义的力量声讨日本无知、无耻的行为。

    (5)虽然身体不是很好,但老王还是一直热衷于收藏,每当得到心仪的藏品,喜悦的心情总让他如坐春风,夜不成寐。

    (6)泰山的岱庙、曲阜的孔庙,都是我国著名的古代建筑,它们古朴典雅,庄严肃穆,气宇轩昂,吸引着无数海内外游客。

    A. (1)(4)(6)

    B. (2)(5)(6)

    C. (1)(2)(4)

    D. (2)(3)(4)

     

  • 4、填入下面一段空白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经典的探索,为什么在当世不容易得到认可?这是因为每一个时期的阅读都有其时尚性,受个人阅读的局限,受时代的局限,所以精神产品必须经过时间和历史的检验。要经过两个甚至两个以上的文化阶段、意识形态阶段, 人们对一部作品、对一个作家的认识,克服了个人阅读以及时代阅读的局限,达到了集体的理性和集体的共识,经典的价值才会突显出来。如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所说, ⑥  我们和一种精神产品拉开一段距离,“它的永存的意义才可客观地被认识”。所以传世是经典的一个属性。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不但   而且 /   所以   就会   只要

    B. 一方面  另一方面  因此   一旦   尽量   /

    C. 要   要   至少   / 逐渐地  只有

    D. 因为   / 由于   所以   才   假使

     

  • 5、下列对联与使用行业配对不恰当的一项是(  

    A. 不教白发催人老;更喜春风满面生。(理发店)

    B. 动来常伴有清风;右军五字增声价。(书画店)

    C. 万国山川藏彩线;四时花鸟贮金针。(布店)

    D. 万千星斗心胸里;十二时辰手腕间。(表店)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美辞”是一个古汉语词汇,曹植《辩道论》有云“温颜以诱之,美辞以导之”,这里的“美辞”是美丽辞藻之意。而“美辞”这个词一直很少使用,甚至广收古汉语词汇的《辞源》也未收录。但是“美辞”在日语中却并不是生僻词,它指的是有审美修饰作用的辞藻,而且在日本还有一种学问叫作“美辞学”。日语中狭义的“美辞学”与汉语中的“修辞学”意义相近,但是“美辞学”的重点在“美”而不是“修”(修饰)。实际上,“美辞学”往往会超出语言修辞的层面,而提升为审美词语的研究,亦即成为专门研究审美词语的美学一个分支。

    长期以来,类似的研究,在美学界只以“审美范畴”或“美学概念”称之。其实,从“美辞”到“审美范畴”或“美学观念”,是需要一个发展过程的。从词义的宽窄来看,“美辞”要比“概念”和“范畴”都宽泛一些。“概念”指的是理论文本中所使用的概括性词语,是具有一般性、抽象性、总括性的词,是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由特殊词语而成为一般词语的;“范畴”则是进入学科中的概念,而“学科”必定是在长期的研究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美辞”与美学上的“概念”“范畴”,即便是同一个字词,因处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可能都有一个从“美辞”到概念、再到范畴的发展演变过程。究其实质,“美辞”就是对美的事物加以描述与评价的审美性质的宾词。有一些“美辞”具有审美判断的功能,并经长期反复使用,可能会成为人们所公知、所公认的概念,亦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审美概念”。

    除了一些原创性的概念范畴,如中国哲学中的“道”“气”“仁”“诚”“理”“性”“体用”、文论中的“赋比兴”“言意”“文质”“意象”“形神”等之外,大多数我们现在所公认的审美范畴或美学观念,最初其实只是属于“美辞”。“美辞”主要是诗文作品乃至小说中使用的作为审美评价的词,主要是形容词,也有一些名词。例如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意境”就是这样的词,也只有到了王国维那里才最终加以研究论证,从而成为一个重要的文论概念、审美范畴。而在此之前,它主要是作为一个审美评价的“美辞”而存在的。实际上,“风骨”“气韵”“格调”“神韵”“清淡”等词,最初也只是审美评价用词,亦即“美辞”,经历代文论家加以理论阐释后才成为概念,待文论研究学科化之后,这些概念才成为文学理论学术研究的范畴。而日本的情况也是如此。例如“哀”“物哀”,最初在《源氏物语》等平安王朝贵族文学中仅仅是表示审美感叹的词,直到18世纪,学者本居宣长在《紫文要领》等著作中加以阐释,人们才把它看成日本文论与美学的重要概念。

    “美辞”,亦即判断一段文字、一段描写、一个形象、一部作品,是不是美的、又美在何处的判断词。可见,“美辞”包含“文论范畴”,但范围又大于“文论范畴”,比起“文论概念”或“文论范畴”这样的术语来,更具有包容性和柔软性。鉴于传统东方文论与美学中,“美辞”极为丰富而又复杂,它们“隐藏”于、散见于各种文艺作品与理论文本中,需要不断加以发现、提炼、整理与研究,需要打破既有的“概念”“范畴”的束缚,把“美辞”作为美学研究的一个新的领域、新的生长点或一个新的分支,去发现更多、更丰富、更复杂的审美学词语和美学现象。

    (摘编自王向远《“美辞”与美辞研究》)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美辞在古汉语中早已有之,但后世不再使用这个词,而它在日语中却并不鲜见。

    B.“美辞学”在日本是一门专门研究审美的学问,它超越了汉语对语言修辞的研究。

    C.能够成为美学概念的“美辞”,既要具备审美判断的功能,又要经过长期反复使用。

    D.“意象"是中国原创的美学概念和范畴,“意境”则是经过研究论证发展而来的审美评价用词。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对比论证中日“美辞”的发展状况,明确了“美辞学”的研究方向。

    B.文章深入论述“概念”和“范畴”的意义,意在指出“美辞”的历史发展规律。

    C.文章运用举例论证,强调中日文论普遍与“美辞”的演化过程有关。

    D.文章通过对“美辞”的论述,充分论证了“美辞学”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文论中有许多审美词汇,经过时间验证和不断研究,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会成为我们的精神财富。

    B.“美辞”与文论概念、文论范畴相互关联,但它具有更加宽广的美学视野,将取代美学领域的其他研究。

    C.在传统东方文论和美学中,“美辞”“隐藏”、散见于作品和文本中,给从事这项研究的学者带来重大挑战。

    D.对“美辞”的研究,可以成为突破现有美学观念的一条重要途径,也可以不断丰富美学的深层次内涵。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写主人摆脱繁杂公务并暗寓欣喜之情的一句是“___________”,以“___________”的淡雅之色表现诗人的恬淡之心,之后又以映入帘中的草色点出恬淡中的生机。

    (2)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刘裕叱咤风云、驰骋疆场的豪气。

    (3)屈原《离骚(节选)》中,诗人叹息流泪,是因为“_____________”,但虽然困难重重,只是自己内心所追求的,诗人将“___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庄子表达修养最高的人应该达到的境界的排比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行路难(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姜太公、伊尹的典故来表明自己仍对从政有所期待。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中,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并且挥霍无度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逍遥游》中,斥鴳不理解大鹏,称自己腾跃起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就是飞行的极致了。

    (3)《论语·重仁》中,孔子强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意思是要提高个人修养,就要时刻把别人当成一面镜子照出自己的得失。

  •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举酒属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2)________________,邯郸为郡,________________。(苏洵《六国论》)

    (3)________________,以望复关。不见复关,________________。(《诗经·氓》)

    (4)________________,则芥为之舟;________________,水浅而舟大也。(庄子《逍遥游(节选)》)

    (5)_________________,须行即骑访名山。________________,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赤壁赋》用“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月亮让人不易察觉地缓慢上升与移动之情态,读来倍觉逼真传神。

    (2)李白《蜀道难》一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几句,表面上写自己踏上归途回身西望而生的感慨,却也似乎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对功业难成的一声长叹。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文后题。

    南柯子

    淮西客舍接得陈敬止书,有寄

    毛奇龄

    驿馆吹芦叶,都亭舞柘枝,相逢风雪满淮西。记得去年,残烛照征衣。

    曲水东流浅,盘山北望迷,长安书远寄来稀。又是一年,秋色到天涯。

    【注】陈敬止:作者友人。毛奇龄:清代词人。柘枝:指柘枝舞。《梦溪笔谈):寇莱公好拓枝之舞,会客必舞朽枝。

    【1】请简要概括全词所表达的复杂情感。

    【2】这首词的写作思路是时空的转换,请简述。

    3有人评价,全词别有凄凉,请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凄凉的?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争臣论

    韩愈

    或问谏议大夫阳城于愈,可以为有道之士乎哉?行古人之道,天子以为谏议大夫。居于位五年矣,视其德,如在野,彼岂以富贵移易其心哉?

    愈应之曰:“恶得为有道之士乎哉?今阳子在位,不为不久矣。闻天下之得失,不为不熟矣。天子待之,不为不加矣。而未尝一言及于政。视政之得失,忽焉不加喜戚于其心。有道之士,固如是乎哉?”

    或曰:“夫阳子恶讪上者,恶为人臣招其君之过而以为名者。故虽谏且议,使人不得而知焉。”愈应之曰:“入则谏其君,出不使人知者,大臣宰相者之事,非阳子之所宜行也。夫阳子,本以布衣隐于蓬蒿之下,主上嘉其行谊,擢在此位,官以谏为名,诚宜有以奉其职,使四方后代,知朝廷有直言骨鲠之臣,天子有从谏如流之美。且阳子之心,将使君人者恶闻其过乎?”

    或曰:“阳子不求用而君用之,不得已而起,守其道而不变,何子过之深也?”愈曰:“自古圣人贤士皆非有求于闻用也闵其时之不平得其道不敢独善其身而必以兼济天下也故禹过家门不入孔席不暇暖而墨突不得黔。彼二圣一贤者,岂不知自安佚之为乐哉?诚畏天命而悲人穷也。夫天授人以贤圣才能,岂使自有余而已,诚欲以补其不足者也。”

    或曰:“若吾子之论,直则直矣,无乃伤于德而费于辞乎?”愈曰:“君子居其位,则思死其官。未得位,则思修其辞以明其道。我将以明道也。《传》(注)曰:‘惟善人能受尽言。’谓其闻而能改之也。今虽不能及已,阳子将不得为善人乎哉?”

    (注)《传》:指《国语》。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自古圣人贤士/皆非有求于闻用也/闵其时之不平/得其道/不敢独善其身/而必以兼济天下也/故禹过家门不入/孔席不暇暖/而墨突不得黔

    B.自古圣人/贤士皆非有求于闻用也/闵其时之/不平得其道/不敢独善其身/而必以兼济天下也/故禹过家门不入/孔席不暇暖/而墨突不得黔

    C.自古圣人贤士/皆非有求于闻用/也闵其时/之不平/得其道不敢独善其身/而必以兼济天下也/故禹过家门不入/孔席不暇暖/而墨突不得黔

    D.自古圣人贤士/皆非有求于闻用也/闵其时之不平/得其道不敢/独善其身而必以/兼济天下也/故禹过家门不入/孔席不暇暖/而墨突不得黔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野:原指不在朝廷做官,后指不做官后隐居山林。

    B.宰相:泛指高级执政者;也可特指辅佐皇帝执政的最高行政长官。

    C.布衣:原为麻布衣服,因百姓多穿麻布衣服,后代指平民百姓。

    D.君子:指人格高尚或地位高的人,也用于对别人的敬称。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阳城上不劝谏君主,下不关心百姓疾苦,不能很好地履行大臣宰相的职责,算不上有道之士。

    B.作者列举大禹、孔子、墨子的事例,是为了说明古代圣贤之人并不是只图自己的清高安逸,而是敬天悲人,救济天下,体现了古代圣贤博大的政治胸怀。

    C.文末作者表明批评阳城不是恶意讥刺,根本上是为了阐明道,希望阳城能够改正,成为真正的有道之士。

    D.本文结构独具一格,采取问答形式,层层设问,有驳斥也有议论,在辩论过程中,鲜明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诚宜有以奉其职,使四方后代,知朝廷有直言骨鲠之臣,天子有从谏如流之美。

    (2)若吾子之论,直则直矣,无乃伤于德而费于辞乎?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古人的思想只是古人的,他们有他们的生命,他们有他们的问题;我们有我们的新生命,我们也自有我们的新问题。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高考模拟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