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氧循环”和“碳循环”是自然界存在的重要循环。下列对于碳、氧循环的认识中,不正确的是
A.变化观:碳、氧循环能体现自然界中的物质和能量转化
B.守恒观:碳、氧循环过程中各元素的质量不变
C.微粒观: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能使自然界中的氧原子总数增加
D.平衡观:碳、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
2、氧循环和碳循环是自然界中重要的循环(如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氧循环和碳循环分别是指O2和CO2的循环
B.氧气只有通过燃烧才能参与碳循环
C.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使自然界中的氧原子总数增加
D.碳、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O2和CO2含量的相对稳定
3、苯甲酸(化学符号为C6H5COOH)可用作食品防腐剂,能抑制食物中细菌的生长,延长食品的保存期。下列有关苯甲酸的说法正确的是
A.苯甲酸是由C、H、O三个元素组成的
B.苯甲酸添加到食品中越多越好
C.苯甲酸分子中C、H、O三种元素的原子个数之比为7:6:2
D.苯甲酸是由大量苯甲酸分子构成的一种混合物
4、钛(Ti)被誉为“太空金属”。已知钛原子核内有22个质子和26个中子,则该原子的核外电子个数为
A.48
B.26
C.22
D.4
5、在“宏观—微观—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特点,结合图示分析正确的是
A.从物质分类看:甲、丙、丁都属于氧化物
B.从元素价态看:四种物质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均未改变
C.从微观构成上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都没有改变
D.从表示方法上看:化学方程式是CO2+H2=CH3OH+H2O
6、人类的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离不开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园林浇灌改大水漫灌为喷灌
B.水煮沸汽化时水分子变大
C.通过过滤将硬水转化为软水
D.为保护水资源禁用农药和化肥
7、下列应用符合题意,且符号表达式书写及基本反应类型均正确的是
A.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化合反应
B.硫粉的燃烧 氧化反应
C.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化合反应
D.拉瓦锡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原理 分解反应
8、如图是水电解过程的示意图,下列对该实验过程分析正确的是
①A管中电极接电源负极,
②B管中气体点燃后产生淡蓝色火焰,
③证明了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④证明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颗粒
⑤原子的数目和种类在化学变化中没有变化
⑥该变化是化学变化。
A.①②⑤⑥
B.④⑤⑥
C.①④⑤⑥
D.①⑤⑥
9、善于用化学的眼光看世界,能够提高我们的科学素养。下列有关化学学科观念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能量观:火力发电厂利用煤燃烧进行发电
B.守恒观:铜丝在空气中加热,反应前后固体质量相等
C.转化观: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D.结构观: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不同,是因为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10、下列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实验目的 | 检验H2纯度 | 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 探究铁锈蚀的条件 | 空气中O2含量测定 |
实验设计 |
| |||
选项 | A | B | C | D |
A.A
B.B
C.C
D.D
11、下列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A.H2SO4
B.Mn2O7
C.KNO3
D.Na2CO3
12、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加热液体
B.量取液体
C.点燃酒精灯
D.过滤泥沙
13、下列现象能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的是
A.冬天雪花纷飞
B.气体可压缩存储于钢瓶中
C.花香四溢
D.建筑工地上尘土飞扬
14、氟化钠是某些牙膏的添加剂,能有效预防龋齿。根据下图有关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钠原子的中子数为11
B.氟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C.在元素周期表中,钠元素和氟元素位于同一周期
D.钠元素与氟元素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是NaF
15、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加热制取氧气实验中二氧化锰做催化剂。下列关于催化剂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在化学反应前后其质量减小
B.在化学反应前后其化学性质发生改变
C.在化学反应中二氧化锰参与化学反应
D.催化剂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
16、下列各物质的用途不是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A.把铝抽成丝做电线
B.用大理石作建筑材料
C.把金刚石打磨成璀璨的钻石
D.工业上用一氧化碳炼铁
17、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涉及了许多变化,下列变化中不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A.用石灰浆涂抹墙壁后,表面有水珠生成
B.氢氧混合气体爆炸后出现水珠
C.用干冰做制冷剂进行人工降雨
D.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18、生活中用到的漂白液的主要成分是次氯酸钠(NaClO),次氯酸钠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
A.+1
B.+3
C.+5
D.+7
19、2023年9月,杭州亚运会主火炬塔历史性地采用了废碳再生的“绿色甲醇(CH3OH)”作为燃料,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甲醇属于化石能源
B.甲醇分子由C、H、O三种元素组成
C.甲醇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D.可采用隔绝空气的方法熄灭该火炬
20、下列物质的用途仅与其物理性质有关的是
A.用二氧化碳灭火
B.火箭以液氢做燃料
C.金刚石切割玻璃
D.用焦炭冶炼金属
21、我国古代科技发展成果卓著,下列成果的应用过程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A.高温烧制陶瓷
B.司南指示方向
C.谷物酿造美酒
D.古代宣纸制作
22、下列物质燃烧时会发出白光并产生大量白烟的是
A.镁条
B.木炭
C.铁丝
D.红磷
23、电解水的过程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量随时间的变化关系正确的是
A.
B.
C.
D.
24、随着5G网络的全覆盖,信息化产品对5G芯片的需求量大大增加。制造芯片的原料之一是氯化镓(GaCl3),其中镓元素的化合价为
A.+4
B.+3
C.+2
D.+1
25、下列物质的用途体现了其化学性质的是
A.焦炭用作炼铁
B.干冰作制冷剂
C.金刚石裁玻璃
D.石墨制作电极
26、门捷列夫说:“没有观察就没有接踵而来的前进。”下列实验现象描述不正确的是
A.将镁片投入稀盐酸中,产生气泡,试管外壁发烫
B.甲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白光,生成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D.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火焰上方罩一个干而冷的烧杯,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
27、用化学用语表示或写出含义:
(1)铁元素______;
(2)2个碳原子______;
(3)钠离子______;
(4)2Mg2+前面数字“2”的含义______;
(5)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______;
(6)可用于人工降雨的物质是______;
(7)氦气______;
(8)人们常说“高空缺氧”中的氧是______;
28、(10分)“黄铜”是铜锌合金,具有较机械性能,比纯铜耐腐蚀,街头许多“金色”饰品就是用它来制作的。现取20.0g黄铜样品投入100g足量稀硫酸中,完全反应后的液体和残余固体总质量为119.8g。请计算:
(1)产生氢气的质量为多少克?
(2)这种黄铜中铜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29、填写元素符号或名称。
元素名称 | 氢 | 钾 | 铜 | ____ | 氯 | ____ | ____ | 硅 | 铁 | 锌 |
元素符号 | ____ | ____ | ____ | Mn | ____ | Al | S | ____ | ____ | ____ |
30、下表为两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温度/℃ | 0 | 20 | 40 | 60 | 80 | 100 | |
溶解度/g | KCl | 27.6 | 34.0 | 40.0 | 45.5 | 51.1 | 56.7 |
KNO3 | 13.3 | 31.6 | 63.9 | 110 | 169 | 246 |
请回答:
(1)60℃时,KCl的溶解度是______。
(2)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幅度较大的是______。
(3)在t℃时,KCl和KNO3的溶解度相等,则t的范围是______。
(4)20℃时,将25gKNO3和KCl分别加入到50g水中,然后同时升温至80℃,则所得两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ω(KNO3)______ω(KCl)填“>”“<”或“=”)。
31、多角度认识物质及其变化有助于我们更全面的了解物质世界。如下图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示意图(“”表示氧原子,“
”表示氢原子)
(1)从分类角度看,物质B属于_______(填“单质”或“化合物”);
(2)从微观的角度看,物质A是由_______(填“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物质A和物质B化学性质不同的原因是_______,该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是_______;
(3)从定量角度看,参加反应的A和B的微粒个数比为_______,质量比为_______。
(4)从符号表征角度看,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基本反应类型为_______;
(5)从能量的角度看,该变化是把_______能转化为_______能。
32、写出下列反应的符号表达式,并判断①④反应的基本类型(化合反应或分解反应):
①木炭在氧气中燃烧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② 硫在氧气中燃烧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____________;
④ 实验室用过氧化氢(以二氧化锰为催化剂)制取氧气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33、用化学用语回答下列空白:
(1)金元素______。
(2)锰酸钾______。
(3)两个氨分子______。
(4)甲烷______。
34、做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集气瓶底需预留些_____,目的是_____。
35、实验室是进行化学研究的重要场所,小朋进入化学实验室来到存放溶液的橱柜:
(1)盛放醋酸的试剂瓶的标签破损了,要更换标签,并注明醋酸的化学式______。
(2)小朋在存放危险品试剂的橱柜里看到了浓硫酸,浓硫酸在使用时要非常小心,如果不慎将浓硫酸沾在皮肤或衣服上,应立即用大量水冲洗,再______。
(3)实验室还有配制好的质量分数为5%的NaCl溶液,配制时下列错误操作中,可能导致溶质质量分数偏低的是______。
a.称量时砝码和氯化钠放错托盘 b.将量筒中的水倒入烧杯时少量水溅出
c.量取时仰视凹液面最低处读数 d.装瓶时溶液洒落
36、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P点的含义是_______。
(2)t2℃时,将60ga物质加入到100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中溶质与溶液的质量比是_______。
(3)将t1℃时的a、b、c饱和溶液分别升温到t2℃,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由小到大为:___。
(4)若b中含有少量a,提纯b的方法是_______。
37、结合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相关问题。
(1)写出图中Y仪器的名称_____。
(2)实验室利用装置A制取氧气,酒精灯应加热Y形管内_____(填“a或b”)处的高锰酸钾,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
(3)实验室用B装置制取CO2时,可通过调节分液漏斗的旋塞来达到控制_____的目的,实验室检验CO2涉及的反应化学方程式是_____。用氧气传感器分别测量等体积的两瓶分别用排空气法和排水法收集的二氧化碳中剩余氧气的体积分数,测得结果如下图所示,据此你认为_____(填“能”或“不能”)用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给出理由_____。
(4)若使用C装置用锌粒和稀硫酸制取氢气,则锌粒应放在_____(填“隔板之上”或“试管底部”),收集装置不能选择D、E、F中的_____。
(5)G装置是一个多功能瓶,请你说出一个G装置的用途:_____。
38、同学们在实验室里用“红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实验”对质量守恒定律进行验证。
活动一:测定红磷燃烧前后的质量
同学们用下图所示装置测定红磷燃烧前后的质量关系。
①红磷燃烧装置的总质量是_____________g。
②实验时,引燃红磷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红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
③小气球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实验过程中小气球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二:讨论上述实验与质量守恒定律的关系
通过上述实验发现,红磷燃烧前后,天平始终平衡,同学们认为验证了质量守恒定律。但是同学们进一步观察发现,锥形瓶底部仍有红磷剩余,于是有同学提出了质疑:“红磷没有充分燃烧,所以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④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____________(填“同意”或“不同意”),理由是______________。
活动三:探究上述实验结束后的锥形瓶内氧气是否有剩余
将实验结束后的锥形瓶取下,用激光笔照射剩余红磷,红磷继续燃烧。
⑤由此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同时也说明,氧气支持燃烧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
39、甲烷的化学式“CH4”。
(1)一个甲烷分子是由____个____原子和____个____原子构成的。
(2)猜想甲烷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请将验证甲烷燃烧是否生成水的以下方法补充完整点燃甲烷,然后________,若观察到_________,说明甲烷燃烧生成水。
请将验证甲烷燃烧是否生成二氧化碳的以下方法补充完整。点燃甲烷,然后________,若观察到________,说明甲烷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
40、为减少煤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对大气的污染,某发电厂向煤中加入适量的石灰石。若将7.2 kg二氧化硫完全吸收,计算需要含90%碳酸钙的石灰石的质量。
已知: 2CaCO3+O2+2SO22CaSO4+2CO2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