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一些博友认为,规定气候资源归国有并非不经之谈,但要防止《条例》在执行时伤害市场公平,进而挫伤民企积极性。
B.有些女孩子无论走到哪里,只要看到能照出人影的东西,总喜欢凑过去照几下——你看,她又在玻璃窗前顾影自怜了。
C.被批评者与批评者能够敛声屏气坐下来对话,消释不快,这在当今中国文坛上实在少见,余秋雨和余杰就做到了这一点。
D.现代人过分强调商品包装的同时,也十分注重自身衣着的包装,但盛妆丽服包裹下的灵魂,究竟有多少分量,却无人注重。
2、下列加点的词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①日薄西山 薄:迫近。②形影相吊吊:哀悼。
B. ①终鲜兄弟 鲜:少。 ②未曾废离废:废止。
C. ①刘病日笃 笃:病重。②供养无主主:主持、做。
D. ①听臣微志 听:听信。②夙婴疾病夙:多年。
3、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句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忠而被谤 B.故内惑于郑袖
C.是以见放 D.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中华民族有着很强的“寻根意识”。中国人 ① 走到哪里, ② 不忘记寻找自己的“根”。特别是汉族,宗族观念根深蒂固,同姓同宗是一种很强的联系纽带。由于个人 ③ 家族的迁移,姓氏人口的分布从发源地逐渐扩散到祖国各地 ④ 全世界, ⑤ 人们始终不忘寻找宗脉源流,追求血脉亲情的归属感。故乡不仅是祖先诞生的地方,更是其姓氏起源的地方。 ⑥ 寻根问祖的过程也是寻找家族文化的过程。
A.①/②都③和④或⑤可⑥所以 B.①无论②都③或④甚至⑤但⑥因此
C.①无论②也③或④以至⑤/⑥因此 D.①/②也③和④或⑤但⑥所以
5、对文段中有关词语的相关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壬戌,我国古代传统农历纪年的干支纪年之一,文中指宋神宗元丰五年。
B.我国古代一月内有些日期有特定的称呼,“既望”是农历十五,“朔”是农历初一。
C.曹孟德,即曹操,“孟德”是曹操的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
D.周郎,即周瑜,称周瑜为“周郎”,在这里既是因为周瑜年轻,也有对周瑜的赞美之意。
6、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猫 婆
冯骥才
我那小阁楼的后墙外,居高临下是条又长又深的胡同,我称它为猫胡同。每日夜半,这里是猫儿们无法无天的世界。它们戏耍、求偶、追逐、打架,吵得人无法入睡。为了逃避这群讨厌的家伙,我真想换房子。奇怪,哪来这么多猫,为什么偏偏都跑到这儿来聚会闹事?
一天,我到一位朋友家去。他视猫如命。
我说:“我挺讨厌猫的。” 他将一个白色的东西放在我手上:一只毛绒球大小雪白的小猫缩成团儿,小耳朵紧紧贴在脑袋上,一双纯蓝色亮亮的圆眼睛柔和又胆怯地望着我。我情不自禁地对朋友说:“太可爱了,把它送给我吧!”
蓝眼睛一入我家,便成了全家人的情感中心。每当它闯祸,只要一瞅它那纯净光澈的蓝眼睛,火气顿时全消,反而把它拥在怀里……我也是视猫如命了。
入秋,天一黑,不断有大野猫从猫胡同爬上我家的房顶来。我关紧通向晾台的门,蓝眼睛便发疯似的抓门。我知道它在发狂地爱,便打开门不再阻拦。一天夜里,它再没回来。
家中每个人全空了。我房前房后去找。一个孩子告诉我,猫胡同顶里边一座楼的后门里住着一个老婆子,养了一二十只猫,人称猫婆,蓝眼睛多半是叫她的猫勾去的。
当夜,我钻进猫胡同,在黑暗里寻到猫婆家的门。我冒冒失失地拍门,非要进去看个究竟不可。
门打开,一个高高的老婆子出现——这就是猫婆了。
我说我找猫,她立刻请我进屋去,是间阴冷的地下室。一股噎人的猫味扑鼻而来。屋顶很低,正中吊下一个很脏的灯泡,把屋内照得昏黄。一个柜子,一座生铁炉子,一张大床,地上几只放猫食的破瓷碗,再没别的。
猫婆问我猫的样儿,我描述一遍,她立即叫道:“见过见过,常找我们玩,多疼人的宝贝!丢几天了?” 我盯住她脸看,只有焦急,却无半点装假的神气。我说:“五六天了。” 她的脸顿时阴沉下来:“您甭找了,回不来了!” 我很疑心她骗我,目光搜寻可能藏匿蓝眼睛的地方。猫婆的手忽向横着的铁烟囱上一指:“这都是叫人打残、摔坏的猫!我把它们拾回来养活的。您瞧那只小黄猫,孩子们想要烧死它,我一把抢出来的!您那宝贝丢了这么多天,哪还有好?现在乡下常来一伙人,下笼子逮猫吃,造孽呀!”
她说得脸抖,手也抖,点烟时,烟卷抖落在地。烟囱上那小黄猫跳下来,叼起烟,仰起嘴递给她。猫婆笑脸开花:“瞧,这小东西多懂事!”
面对这受难猫儿们的救护神,告别出来时,不觉带着点惭愧和狼狈的感觉。从此不知不觉我竟开始关切所有猫儿的命运。猫胡同再吵再闹也不再打扰我的睡眠,猫叫成了我的安眠曲……
转过一年,到了猫儿们求偶时节,猫胡同却忽然安静下来。
我妻子无意间听到一个不幸的消息:猫婆死了。同时才知道关于她的一点经历。她本是先前一个开米铺老板的小婆,被大婆赶出家门,住在那座楼第一层的两间房子里,后又被当做资本家老婆轰到地下室。她孑然一身,拾纸为生,以猫为伴。
曾有人为她找了个卖肉的老汉作伴儿。老汉受不了猫闹、猫叫、猫味儿,就搬出去住。而她坚持与这些猫共享着无人能解的快乐。
前两个月,猫婆急病猝死,老汉搬回来,第一件事便是把这些猫统统轰走。被赶跑的猫儿每每回来,必遭老汉一顿死打。
一种伤感与忧虑从我心里漫无边际地散开,散出去,随后留下的是一片沉重的空茫。入冬后,我听到一个令人战栗的故事——
我家对面一座破楼修瓦顶。白天换瓦时活没干完,留下个洞,一只猫钻进去御寒;第二天瓦盖上,这只猫无法出来,急得在里边叫。住在这楼顶层的五六户人家谁也不肯将自家的顶棚捅坏,放它出来。这猫叫了三整天,直至声音消失!
听到这故事,我彻夜难眠。更深夜半,天降大雪,猫胡同里一片死寂。忽然,后墙下传来一声猫叫,在胡同深处,猫婆故居墙头上,孤零零趴着一只猫影,蜷缩一团,凄婉哀叫。不是那只小黄猫吗?忙叫声:“咪咪!” 谁知将它惊动,起身慌张跑掉。
猫胡同里便空无一物。只剩下一片夜的漆黑和雪的惨白,还有奇冷的风在这又长又深的空间里呼啸。
(选自《灵魂的巢》,有删改)
【1】请具体说明第三段在文中的作用。
【2】请简要概括文中猫婆的形象。
【3】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1)面对这受难猫儿们的救护神,告别出来时,不觉带着点惭愧和狼狈的感觉。
(2)只剩下一片夜的漆黑和雪的惨白,还有奇冷的风在这又长又深的空间里呼啸。
【4】请简要分析“听到这故事,我彻夜难眠” 这句话中蕴含着作者哪些情感。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阿房宫赋》中,杜牧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提出了秦国如果爱惜六国的人民,就能世代为君,安享天下这一观点。
(2)李商隐《锦瑟》中“_____________和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都运用了“杜鹃”的意象来表达内心的凄苦。
(3)李白善于描写想象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令人叹为观止。
8、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_____________。(庄子《逍遥游》
(2)_____________,夕揽洲之宿莽。(屈原《离骚》)
(3)扪参历井仰胁息,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4)_____________,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5)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6)了却君王天下事,_____________。(辛弃疾《破阵子》)
(7)_____________,人至察则无徒。(班固《汉书》)
(8)我自横刀向天笑,_____________。(谭嗣同《狱中题壁》)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习近平总书记访问墨西哥时,在墨西哥参议院发表了题为“促进共同发展,共创美好未来”的演讲。习近平强调,庄子说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逍遥游》)只有让中墨两国人民的友情汇聚成深厚的海水,才能承载起中墨两国友好合作的大船。
(2)荀子在《劝学》中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比喻句引出“积善成德”而“圣心备焉”的结论,从正面说明学习的过程是逐渐积累的过程。
(3)《孟子•鱼我所欲也》中说,虽然一点食物即可关乎生死,但若“________________”,饥饿的路人也不会接受;若“______________”,即便是乞丐也会拒绝。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的军容之盛。
(2)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渲染了紧张肃杀的氛围,刻画出了战地的悲壮场面。
(3)韩愈在《师说》中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这与荀子《劝学》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所表达的看法是一致的。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屈原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话表明,即使没有人了解自己也无所谓,只要自己内心高洁就可以了。
(2)纵是良辰美景,也只能借酒浇愁,白居易在《琵琶行》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句子表现出被贬而沦落天涯的孤独与无助的苦闷。
(3)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潭中鱼可百许头,__________”描写了一幅极美的画面:水中游动的鱼儿,不像在水里游动,而像在空中游动。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寓壶源僧舍三绝①
[宋]吴儆
其二
闷来掩卷已三更,风露涓涓月满庭。
闲扑流萤冲暗树,危梢点点堕寒星。
其三
归来闭户还高枕,窗隙微通月影斜。
风急忽惊乌鹊起,空阶簌簌堕松花。
注释:淤“壶源僧舍”是寄居的处所。“僧舍”即佛寺。原诗三首,第一首写独坐夜读《离骚》。
【1】下列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二写诗人被《离骚》打动,掩上书卷,时至午夜,依然思绪万千,不能入眠,于是步入庭中,展现在眼前的是“风露涓涓月满庭”的夜景。
B.其三写诗人回到室内,“闭户”“高枕”。从全诗看,“高枕”在此表示“安卧无忧”之意。以下写景,以三个诗句细写安卧之后的所见所闻。
C.两首绝句以一大半篇幅写景,景又着重在光与声的描绘上。诗人通过多种手法来写光:以“月满庭”“月影斜”直接描绘月光的澄澈;用动词“流”来形容萤光的飘流无定。
D.两首绝句中的叠词颇具特色。“簌簌”用来绘声,增加了声音的质感;“涓涓”“点点”用来绘形,增加了物体的形象性。
【2】简要赏析这两首绝句在艺术手法上的异同。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薛奎字宿艺,绛州正平人。进士及第,为隰州军事推官。州民常聚博僧舍,一日,盗杀寺奴取财去,博者适至,血偶涴衣,逻卒捕送州,考讯诬伏。奎独疑之,白州缓其狱,后果得杀人者。徙仪州推官,尝部丁夫运粮至盐州,会久雨,粟麦渍腐,奎白转运卢之翰,请纵民还州而偿所失。之翰怒,欲劾奏之。奎徐曰:“用兵久,人疲转饷,今幸兵食有余,安用此陈腐以困民哉!”之翰意解,凡民所失,悉奏除之。出为陕西转运使,赵德明言延州蕃落侵其地黑林平,下诏按验。奎阅郡籍,德明尝假道黑林平,移文录示之,德明遂伏。迁吏部,擢龙图阁待制。为政严敏,击断无所贷,帝益加重。改秦州。州宿重兵,经费常不足,奎务为俭约,教民水耕。岁中积粟三百万,征算余三千万。知益州,秦民与夷落数千人列奎治状,请留,玺书褒谕,不许。成都民妇讼其子不孝,诘之,乃曰:“贫无以为养。”奎出俸钱与之,戒曰:“若复失养,吾不贷汝矣!”其母子遂如初。尝夜燕,有戍卒杀人,人皆奔走,奎密遣捕杀之,坐客莫有知者。临事持重明决,多此类也。太后谒太庙,欲被服天子衮冕,奎曰:“必御此,若何为拜?”力陈其不可,终不见听。及太后崩帝见左右泣曰太后疾不能言犹数引其衣若有所属何也奎曰其在衮冕也服之岂可见先帝于地下帝悟,卒以后服敛。奎得喘疾,帝手书禁方赐之。疾寻作,卒,赠兵部尚书,谥简肃。奎性刚不苟合,遇事敢言,真宗时数宴大臣,至有沾醉者。奎谏曰:“今天下诚无事,而宴乐无度,大臣数被酒无威仪,非所以重朝廷也。”真宗善其言。及参政事,谋议无所避。
(选自《宋史·薛奎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及太后崩/帝见左右泣曰/太后疾不能言/犹数引其衣/若有所属/何也/奎曰/其在衮冕也服之/岂可见先帝于地下/
B.及太后崩/帝见左右泣曰/太后疾不能言/犹数引其衣若有所属/何也/奎曰/其在衮冕也/服之岂可见先帝于地下/
C.及太后崩/帝见左右泣/曰太后疾不能言/犹数引其衣/若有所属/何也/奎曰/其在衮冕也服之/岂可见先帝于地下/
D.及太后崩/帝见左右泣/曰太后疾不能言/犹数引其衣若有所属/何也/奎曰/其在衮冕也/服之岂可见先帝于地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玺书,古代用印章封记的文书,秦以后专指诏书,必须盖皇帝玺印。
B.衮冕,即衮衣和冕,古代皇帝和王公贵族在重大庆典活动时穿戴的正式服装。
C.尚书,又叫尚书令、中书令,本文指在宫廷内协助皇帝处理政务与文书的官员。
D.简肃,谥号名,这是朝廷根据薛奎的生前事迹及品德,给予的有褒奖性的称号。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薛奎为官谨慎,注重调查。做隰州军事推官时,对屈打成招的赌徒杀人案心存怀疑,最后抓到真凶;做陕西转运使时,亲自查阅郡州管辖图籍。
B.薛奎为政仁厚,体恤百姓。为使运粮丁夫免于赔偿损坏的粮食,不惜得罪同僚;得知成都民妇告她儿子的原委后,拿出自己的俸禄救济民妇。
C.薛奎为政有方,深受爱戴。在秦州时,州里的驻兵经费常不足,他到任后倡导节俭,并教民众改早耕为水耕,离任时受到当地数千人挽留。
D.薛奎持重果断,遇事敢言。夜间宴客时,有成卒杀人,他不动声色地派人捕杀;太后拜太庙时,服饰不合礼仪,他便直言劝说,但太后终不听。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用兵久,人疲转饷,今幸兵食有余,安用此陈腐以困民哉!
(2)今天下诚无事,而宴乐无度,大臣数被酒无威仪,非所以重朝廷也。
【5】薛奎具有坦荡直言的品质,除了在太后拜太庙的服饰问题上敢于发表意见外,文中还有哪些具体事情体现了这一品质?请结合你的知识和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加以分析。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8年10月23日,港珠澳大桥开通仪式在广东省珠海市举行。往来港珠澳将如走街串巷般方便。港珠澳大桥的开通,极大地便利了三地之间的交通往来,也拉近了三地市民的距离。这是一座圆梦桥、同心桥、自信桥、复兴桥。
这则材料使你对“桥”有了什么理解与感悟?请写。篇作文。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特征明显(诗政除外);③不少于800字;国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