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美、苏两国的国家战略的对立和社会制度的巨大差异,使双方的对抗、冲突不断加剧。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冷战开始的标志是( )
A.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B.德国的分裂
C.马歇尔计划的提出
D.北约与华约的成立
2、以下都是中国近代有一定影响的书报刊物,其中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是( )
A.
B.
C.
D.
3、对一个职业、一种工作、一项事业、一门手艺,要有发自内心、始终如一的热爱,……这就是“工匠精神”。下列人物中发扬工匠精神,成为石油工人楷模的是( )
A.邓稼先
B.王进喜
C.焦裕禄
D.袁隆平
4、“作为满族谈判者在1860年秋末同英国人打交道时,年轻的恭亲王开始理解怎样才能在内忧外患的困境下保存王朝的利益。当联军从华北撤退时,英国获准开始在长江的镇江到汉口一段进行贸易。”材料中英国进行贸易的合法依据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5、叶圣陶在一则日记中写道:“课毕后阅读报纸,见专电栏中有云:武昌已为革(命)党所据,新军亦起而相应……从此而万恶之政府即以推倒,亦未可知也。”日记反映的重要事件是( )
A.武昌起义 B.戊戌变法 C.洋务运动 D.北伐战争
6、辛亥革命后,普通百姓的社交礼仪发生了变化,如改跪拜、作揖为鞠躬、握手;改“大人”“老爷”称呼为“先生”或“君”。这些变化体现了( )
A. 女权主义思想 B. 反民族压迫的民族平等思想
C. 反封建的民权平等思想 D. 盲目崇洋的全盘西化主张
7、“陕甘军民传喜讯,征师胜利到吴起”,诗句所描绘的情境发生在( )
A. 辛亥革命时期 B. 北伐战争时期
C. 红军长征时期 D. 抗日战争时期
8、国有企业改革首先开始于( )
A. 改革经营模式 B. 扩大企业自主权
C. 推进企业改组联合 D.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9、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总结历史经验,不断艰辛探索,终于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这条道路是
A.工农武装割据
B.全方位对外开放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0、支持维新派进行变法的清朝皇帝是
A. 咸丰皇帝 B. 同治皇帝
C. 光绪皇帝 D. 宣统皇帝
11、20世纪70年代,我国的外交事业取得了重大成就。有人用“梅开三度”来形容,你认为“梅开三度”包括( )
①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②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③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④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中美在上海发表《中美联合公报》,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⑤中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A.①④⑤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③④⑤
12、虎门销烟的领导者是( )
A.道光帝
B.林则徐
C.关天培
D.左宗棠
13、厦门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设立的第一批经济特区之一。探究历史,在近代史上厦门蒙辱,开放为通商口岸的不平等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天津条约》 D.《辛丑条约》
14、我国第二大橡胶基地是( )。
A. 海南岛 B. 西双版纳
C.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D. 广西壮族自治区
15、“对于国家而言,它意味着祖国大陆的统一、边防的巩固,对于藏民而言,意味着旧社会的结束、新生活的开始。”其中“它”指的是
A. 设置宣政院 B. 设置驻藏大臣 C. 西藏和平解放 D. 青藏公路建设通车
16、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此“大会”是(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7、“(它)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用血与火的语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人不畏强暴,坚持革命的坚强决心。”“它”是( )
A.南昌起义
B.秋收起义
C.井冈山会师
D.第五次反围剿
18、下列战役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渡江战役 ②辽沈战役 ③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④平津战役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④
C.③②④①
D.③②①④
19、下图是少数民族八省区GDP增 速与全国GDP增速统计图,由此 可看出
A.少数民族实现完全自治
B.实现了少数民族共同富裕
C.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D.推动了西部大开发
20、1898年慈禧太后只坐了一次汽车便将汽车弃之不用。原来,汽车解决不了“尊卑”问题,司机不跪且坐,还坐在太后的前面!这一事例说明的主要问题是
A.中国不需要汽车
B.封建观念阻碍社会进步
C.中国汽车依赖进口
D.近代化慈禧生活简朴
21、《中国对外开放示意图(局部)》中A处是沿海开放城市______,B处是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______。
中国对外开放示意图(局部)
22、起义率先打出“工农革命军”旗帜。____________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23、1956年,中国共产党的某次重要会议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这次会议是____。
24、甲午中日战争,甲午年指的是______年。戊戌变法,戊戌年指的是______
25、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_________,期间形成了以_________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
26、兴起:由山东、直隶一带的________、民间秘密结社和练拳习武的组织发展而来。
27、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会议是(_____)。
28、在我国彻底消灭封建剥削制度的是________。
29、英勇抗击侵略,不怕牺牲是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写照。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清军将领_______奋起反击,中炮牺牲。黄海海战中,致远舰管带_______与同舰官兵壮烈殉国。
30、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是_____,也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31、为了加强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党和政府确定2005年为“红色旅游发展年”,颁布了《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规定了红色旅游的整体思路和主要措施。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纲要》提出要建设培育形成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使它们成为主题鲜明的红色旅游基地。请将下列主题形象的序号填入相应的位置
①延安精神,革命圣地 ②千里跃进,将军故里 ③开天辟地,党的创立 ④艰苦卓绝,革命奇迹
A.沪浙红色旅游区 B.雪山草地红色旅游
C.陕甘宁红色旅游区 D.大别山红色旅游区
(2)根据《纲要》规定,我国发展红色旅游的“八个内容”之一是“反映解放战争时期的重大战役、重要事件展现中国人民为夺取全国胜利、建立人民共和国的奋斗历程”。请结合该内容,写出解放战争后期的四场大战役名称。另外,你认为四场大战役能够取得胜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请写出你认为最重要的一条。
(3)开展红色旅游活动,目的是让我们继承革命先烈遗志,更好地为现代化服务。作为中学生,你打算怎样继承先烈们的革命事业?
32、“一国两制”具体内涵。
33、写出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东北地区的建设成就三例。
3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1年召开的这次会议上,讨论并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纲领,确定了党的名称、奋斗目标、中心任务。
材料二:1935年1月召开的这次会议结束了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它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材料三:1945年4月召开这次会议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并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指明了战后的奋斗目标。
(1)材料一涉及的是哪次会议?此次会议选举的中央局书记是谁?
(2)材料二涉及的是哪次会议?
(3)材料三涉及的是哪次会议?召开地点?
(4)以上三次会议在中国革命进程上有何共同作用?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