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则是反思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其中“第二次反思”开始于( )
A.经济技术方面探索
B.政治制度方面探索
C.思想文化方面探索
D.军事强国方面探索
2、比较法是学习历史的常用方法。请你比较一下,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1978年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相同点是( )
A.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B.进一步深化了改革开放
C.认识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D.巩固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领导地位
3、割地是不平等条约的主要内容之一。观察下图,强占阴影部分我国领土的国家是
A.英国 B.法国 C.美国 D.俄国
4、新文化运动提出的口号有:
A.自强
B.民主
C.求富
D.科学
5、戊戌变法法令中,直接触及顽固派利益的是( )
A. 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 B.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C. 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 D. 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6、1960年,中央大刀阔斧地对工业企业实行关、停、并、转,降低重工业的生产指标。1962年,全国县以上的工业企业共减少44万个。与此同时,化肥、农用机械、农用电力等方面的生产能力则保留下来,并不断增长。这些措施
A.促进了国民经济各领域高速发展
B.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基础
C.说明文化大革命的危害十分严重
D.贯彻了国家调整国民经济的方针
7、同学们拟定收集下图内容做一期黑板报。据此判断,他们的关注点是 ( )
1.建国70周年大阅兵 2.辽宁舰、山东舰航母 3.歼—20战机升空 4.地空导弹实弹发射 |
A.一国两制、港澳回归
B.民族团结、共同繁荣
C.科技强军、钢铁长城
D.社会生活、日新月异
8、魏源编著的《海国图志》说:“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魏源对此三点极力推崇。这表明魏源的救国主张是( )
A.学习西方的先进军事技术 B.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
C.学习方式先进的思想文化 D.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9、“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这句话是下列哪一位人物说的?( )
A. 左宗棠 B. 林则徐 C. 洪秀全 D. 邓世昌
10、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下列关于新发展理念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是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作出的科学判断
B.是我国创新宏观调控的新思路和新方式
C.全力追求高速发展,力争在经济总量上实现超越式发展
D.既要保障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也要着力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11、下列战役中属于抗美援朝时期的战役是
A.百团大战
B.台儿庄战役
C.淮海战役
D.上甘岭战役
12、下列抗击八国联军的史实。按发生时间先后排列,请你选出正确的一项( )
①在北京围攻西什库教堂和东交民巷使馆区②联军攻陷北京③天津保卫战④廊坊阻击战
A.①②③④ B.③①④② C.④①③② D.④③②①
13、“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为达成这一决心,林则徐采取的行动是
A.洋务运动
B.太平天国运动
C.虎门销烟
D.义和团运动
14、张之洞是清代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人,李大钊是河北唐山乐亭人。他们的主要事迹分别是( )
A. 领导洋务运动;宣传马克思主义 B. 收复新疆失地;领导新文化运动
C. 创建汉阳铁厂;创办京师大学堂 D. 奏请停止科举;组织全民族抗战
15、会场后面靠墙边插着24面红旗,象征着中国共产党24年奋斗征程。在主席台上方悬挂着横幅:在毛泽东的旗帜下胜利前进。为中国指明了光明的前途。材料描写的会议是( )
A.中共一大 B.遵义会议 C.国民党一大 D.中共七大
16、“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此对联写的是
A.萍浏醴起义
B.安庆起义
C.镇南关起义
D.黄花岗起义
17、1903年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中歌颂革命为“启迪民智,除旧布新”的良药的是( )
A.邹容
B.章炳麟
C.陈天华
D.黄兴
18、如图是一位同学的自学笔记,在“内容”处应填写的是(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时间:1949年9月 内容: |
①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 ②以五星红旗为国旗 ③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
④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⑤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
19、新文化运动前期与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相比,就其作用而言,主要“新”在( )
A.传播了资产阶级民主、平等思想 B.较为彻底地批判了封建思想
C.绝对肯定了西方文化的进步性 D.深入研究和传播了马克思主义
20、下面时间轴反映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进程,其中“★”处对应的事件是( )
A.党的诞生
B.二次革命
C.北伐战争
D.辛亥革命
21、爆发:________年7月7日,日军以军事演习中一名士兵失踪为借口,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拒,日军炮轰我军防地,中国守军奋起抵抗。这就是“七七事变”,又称“____________”。
22、鸦片战争爆发的时间是_________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时间是_________年。
23、20世纪20年代,在那个弱肉强食的年代,青年们相信军队是国家的基石和支柱,为了参军救国,他们克服重重困难源源不断地奔赴广州报考________。
24、列表总结法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下面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成就,请填表:
时间 | 外交成就 | |
20世纪50年代 | 1949年 | 第一个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是__________ |
1954年 | _________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中国外交政策成熟 | |
1955年 | 印尼_________会议召开,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 | |
20世纪 70年代 | _____年 |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
1972年 | 中国与交战14年的宿敌________建立外交关系 | |
_____年 | 通过“跨过大洋的握手”和多次磋商,中美建交 | |
新时期 | 2001年 | __________成立,是我国睦邻友好政策的突出表现 |
_____年 | 中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 |
2017年 | 首届__________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 |
25、填空题。
(1)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____;1905年8月,孙中山在____成立中国同盟会。
(2)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帝制的革命是_____。
(3)1912年元旦,_____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4)辛亥革命失败后,中国历史进入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时期。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成果后的倒行逆施,激起了孙中山和黄兴等的反袁斗争,发动了“______”。
26、胜利原因: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民族团结和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中共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发挥了________的作用。正义国家和人民的支持。
27、根据下列提示,写出相对应的刊物或文献名称。
(1)资产阶级维新派在上海创办的影响最大的报刊——______
(2)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件——______
(3)成为新文化运动最为重要的阵地——______
(4)解放战争时期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时颁布的文献——______
28、______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1920年夏,______在上海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
29、________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________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30、请写出与下列信息相对应的历史知识。
(1)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条约:《 ______ 》。
(2)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占领北京,抢劫并放火烧毁的皇家园林是 ______ 。
(3)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是 ______ 。
(4)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的条约:《 ______ 》。
(5)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场胜利是 ______ 。
(6)解放战争中,东北全境获得解放的战役是 ______ 。
31、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也是一部抗争史,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列强对中国发动了哪些侵略战争?
(2)黄海海战中牺牲的志远舰管带是谁?
(3)19 世纪末爆发的一场波澜壮阔的反帝爱国运动是什么?
(4)近代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2、列举三例我国建立的自治区。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哪一政治制度?这一制度的实行有什么重要意义?
33、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材料二: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增辟通商口岸等。
材料三: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1)以上材料分别出自中国近代史上的三个不平等条约,请写出它们的名称。
(2)材料二中对中国危害最大的条款是什么?
(3)材料三中的条约是在哪次战争后签订的?条约签订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结合以上的史料,说说你的感悟。
34、近代列强侵华给中华民族带来了苦难,中国人民积极寻求摆脱苦难的答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1)材料一中,“这场战争”是指什么?“界碑”的含义是什么?
材料二 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作者怎样评价西方列强侵华的影响?
材料三 不平等条约的这一个世纪对她来说特别残酷,中国渴望付出双倍的努力,毫不停息地向前进,并获取新的资源。
——布罗代尔《文明史纲》
(3)据材料三指出,“这一个世纪”中反映中国“努力”的重大事件有哪些?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