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2025年四川阿坝州高考语文第三次质检试卷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关于《三国演义》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曹操谋刺董卓未遂,改装逃至中牟县被擒。公堂上,曹操用言语打动县令陈宫,使他放弃向董卓邀功请赏的机会,弃官一同逃走。

    B.关羽温酒斩华雄、斩颜良诛文丑、千里走单骑的忠勇行为给曹操留下深刻印象,对关羽赏识有加的曹操于是派张辽劝关羽归降。

    C.陆逊备礼呈书关羽,口气谦恭,让本就轻视他的关羽更加麻痹,并撤走荆州大半兵马去攻打樊城。吕蒙乘虚而入,轻易攻占荆州。

    D.孙权用周瑜计,引刘备前来招亲以乘机要挟其交还荆州,危难中,赵云等人依诸葛亮的锦囊妙计行事,使东吴“赔了夫人又折兵”。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

    A.以乱易整,不武。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B.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刘备天下枭雄

    C.此余之所得也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D.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 3、对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吾实为之,其又何   尤:怨恨

    B. 见此竹,卷而哭失声   废:搁下

    C. 古人烛夜游,良有以也   秉:拿着

    D.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祸焉   速:加速

  •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火车过了敦煌,从车窗向外望去,我的心灵为之一震,茫茫大漠,赤地千里,沙丘连绵,万物绝踪。一种从未体验过的旷远和雄浑从心底涌起。

    B.冯骥才的短篇小说《雕花烟斗》短小精悍,获1979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此后他又发表了《神鞭》等优秀作品。

    C.除了馒头配白开水,老李三个月来不识肉滋味,今日结束了户外工作,终于能尝鼎一脔

    D.我头上树木的宏伟、四周灌木的纤丽、脚下花草的纷繁使我目不转睛,不知道应该观赏还是赞叹。

  • 5、下列对这首宋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点明了地点和季节,“晚秋”与下句“初肃”相对,瑟瑟秋风,万物凋零,呈现出一种“悲秋”的氛围。

    B.“彩舟云淡,星河鹭起”是大手笔中的点睛之处。“彩舟”“星河”,色彩对比鲜明;“云淡”“鹭起”,动静相生。

    C.下片“念往背”一句,由登临所见自然过渡到登临所想。“繁华竞逐”涵盖千古兴亡的故事,掲露了金陵繁华表面掩盖着纸醉金迷的生活。

    D.《桂枝香》下片所发的议论,是王安石在慨叹自己的悲欢离合、闲愁哀怨,因他的变法主张不被人理解,内心无比痛苦。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乡愁之“乡”是一个具有特定指向性的区域地理概念,因此乡愁之“愁”不是无缘之愁,而是有根之愁。乡愁是基于特定的地理位置产生的,其承载着主体浓烈的情感记忆,蕴含着主体对地理故乡的精神皈依。乡愁中的“乡”是对乡愁主体生活过的故乡的地理泛称,是乡愁地点的代名词。

    ②乡愁的“愁”一方面指主体对故乡的记忆和怀念情感,另一方面指一种对故乡的情感文化,包含强烈的情感共鸣和文化认同感。乡愁的本质是个体关于情感认同的记忆,是个体在不同成长阶段超越地域、空间等客观现实条件的不断反思和感怀。

    ③乡愁的物质载体包括自然和田园景观、乡村公共空间、日常生产生活场景、农特产品等。这些承载和唤起主体情感的物质载体富有生动的内容情节和情怀,与主体过去的日常生活实践息息相关,因此即使主体离开故乡多年依然能对其产生情感驱动,慰藉游子的思乡、精神失重等情绪。

    ④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愁社会价值,本质上就是从情感的角度引导社会各项资源向乡村倾斜,乡愁价值功能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在社会发展过渡中起着“纽带”和“导航”的重要作用。乡愁价值通过发挥积极的导向作用,理性疏导乡愁发生主体与社会发展间的矛盾,推进个体与社会的追求统一,进一步推动社会和谐稳定和高质量发展。

    ⑤乡村作为乡愁载体是最值得利用和发掘的宝贵资源和财富,这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关于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政策不谋而合。乡愁生态价值的本质就是,以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发展作为核心,坚持“用生态留住乡愁,用乡愁留住生态”的发展原则,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通过引导作用使主体加深对故乡生态文明的认识,加快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平衡现代化建设和生态环境间的矛盾。

    (摘编自马蕾《乡愁价值的激活: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愁理论价值研究》)

    材料二:

    “乡愁”所表达的更多是一种精神文化层面的缺失。人们过年回乡骤然感觉到年味逐渐消失,富有传统内涵的农村习俗也淡出农民的生活。与之相反的是大面积被搁置的土地的荒凉。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乡村的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在中国民族传统文化中,乡村文化占有很大一部分比例,是我国重要的本土文化。尽管受着城市化浪潮的冲击,乡村文化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已经成为不可替代的一部分。乡村文明的价值包括载体性文化价值、主体性需求价值和客体性生产价值,它的载体性文化价值可以团结乡村振兴的多元主体力量。无论是有形的乡村文明还是无形的乡村文明,都是人民创造出来的,而且反映了人民的利益、价值和诉求。比如说,乡村的村容村貌、物质设施等有形文明是乡村人民遵循共识所建立起来的。正因如此,乡村的村规民约、风俗习惯等无形文明也是乡村人民约定俗成的。这些文明都是人民共同建立的,因此,它们是乡村人民共同利益的反映和价值标准的集中体现。这就是为什么人们“乡愁”情怀如此浓郁了。对“乡愁”,我们应意识到乡村在现代化浪潮中是无法被替代的,尽管城市化在不断地冲击着乡村的发展,但我认为这正是乡村振兴的存在意义。

    (摘编自钟晨《“乡愁”下的乡土情怀与乡村价值思考》)

    材料三:

    ①乡愁包括乡“愁”和“乡”愁,前者凸显“愁”的语义,将焦点指向了关乎故乡的现实问题;后者凸显“乡”的语义,落脚于故乡的范畴问题。对于新型城镇化而言,解决了乡“愁”和“乡”愁的问题,也就真正实现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②“望得见山、看得见水”包含了现实中“望不见山、看不见水”的乡愁话语语境,“山”“水”成为环境资源元素的隐喻而与乡愁直接关联,这种预设使新型城镇化中的乡愁话语构建首先关联了生态文明建设问题。

    ③从外在形式看,解决乡愁中包含的生态效益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必须要求城镇建设规划中优先考虑对资源环境和生态系统的长期影响;就内在本质考量,实现与新型城镇化相匹配的人口市民化在根本上还需要基于心理、情感驱动的文化融合推动,承载着心理与情感方式的乡愁话语构建必须要满足文化的构建需求。因此,新型城镇化中“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的深层意蕴在于推进市民社会参与、身份认同,推进友好环境的建设与体验,以融合落实社会福祉,改变城市居民、农村居民、进城务工人员三元结构,柔性化解环境污染、住房困难、半城镇化等城市病影响,这是乡之“愁”的内在诉求。

    ④无论生态文明还是城乡共荣指向的乡之“愁”,都是群体性问题,对于个体而言,乡愁更多的是“乡”之愁。在这个维度下看,故乡首先是一个出生地,“山”“水”常在;这个故乡又由出生地界定了群族,这个意义上“乡”愁因群体性意义与乡“愁”部分重叠。其次,当故乡处于物质世界与人的关系视角之下,它是人的存在之乡,“乡”愁包含了对个体终极存在之乡的向往,这使乡愁成为了一个普适的范畴,它意味着新型城镇化中的乡愁话语构建具有与国家全面开放格局相融的匹配度。

    (摘编自谭晖《新型城镇化中的乡愁话语构建》)

    【1】下列对材料中“乡愁”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愁之“乡”是一个地理概念,指向某一特定的地理区域,是乡愁主体的精神所皈依的故乡范畴。

    B.乡愁之“愁”是一-种情感记忆,指向了故乡的现实问题,包含对故乡强烈的情感共鸣和文化认同感。

    C.乡愁的本质是个体关于情感认同的记忆,是个体在不同成长阶段就固定地理区域的不断反思和感怀。

    D.乡愁常附着在与主体曾经的日常生活实践息息相关的自然田园景观、乡村公共空间、日常生产生活场景等的上面。

    【2】根据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乡愁的生态价值进行积极引导,让人们更多的关注乡村的生态建设,能加快生态文明的建设进程,对解决现代化建设与生态环境的矛盾有益。

    B.乡村的村容村貌、物质设施等有形文明和乡村的村规民约、风俗习惯等无形文明都是人民创造出来的,都反映了人民的利益、价值和诉求。

    C.“乡愁”是一种精神文化层面的缺失,所以尽管人们每年都想尽办法回家过年,但作为物质载体的乡村土地却仍然被大面积搁置荒凉。

    D.乡愁具有普适的范畴,这意味着新型城镇化中的乡愁话语构建与国家全面开放的格局有了相融的匹配度。

    【3】下列诗句能表现出材料一第③段观点的一项是(     

    A.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管。

    B.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C.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D.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4】材料三第③段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美丽乡村”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代名词,请结合材料,从“乡愁”视角就“美丽乡村”建设向有关部门提出三条建议。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6题,共 30分)
  • 7、补写出空缺部分。

    (1) ________,拂了一身还满。…… _________,更行更远还生。(《清平乐》李煜)

    (2)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 _________________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苏幕遮》范仲淹)

    (3)平林漠漠烟如织,_________ 。……__________,宿鸟归飞急。(《菩萨蛮》李白)

    (4)平芜尽处是春山,___________ 。(《踏莎行》欧阳修)

    (5)此情无计可消除, ________________。(《一剪梅》李清照)

    (6)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_________________。(《生查子》欧阳修)

    (7) _________,不思量,自难忘。……__________ ,明月夜,短松冈。(《江城子》苏轼)

    (8)枝上柳绵吹又少,___________ 。……笑渐不闻声渐悄, __________。(《蝶恋花》苏轼)

    (9)______,更吹落,星如雨。……众里寻他千百度。_______ ,那人却在,______ 。(《青玉案》辛弃疾)

    (10)江南好,风景旧曾谙。________________ 。能不忆江南?(《忆江南》白居易)

    (11)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_________ 。(《定风波》苏轼)

    (12)_________________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满江红》岳飞)

    (13) ________,水随天去秋无际。(《水龙吟》辛弃疾)

    (14)念桥边红药,____________ 。(《扬州慢》姜夔)

    (15)从别后,忆相逢,__________ 。今宵剩把银釭照,___________ 。(《鹧鸪天》晏几道)

    (16)___________ ,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西江月》苏轼)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拿“思”与“学” 进行对比,强调了“学”的重要性。

    (2)李商隐《锦瑟》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用典故,描绘了美好的情景、虚渺的梦境,把人生的恍惚和迷惘以及苦苦追寻的执着表现了出来。

    (3)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从侧面烘托出听众完全沉浸在音乐声中的状态,表现了琵琶女的演奏十分动人。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以洒酒祭奠江月来抒发人生感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后来演化成了一个成语,用以比喻两个人友谊深挚,可以同生死、共患难。

    (3)《逍遥游》中写宋荣子荣辱不惊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的志向是在暮春和大伙一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鸿门宴》中体现大丈大做事不应拘小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烛之武用雄辩的事实指出晋国乃背信弃义、出尔反尔、忘恩负义之徒的句子是: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_______________

  •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将进酒》中的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枯松倒挂倚绝壁。(李白《蜀道难》)

    (3)花径不曾缘客扫,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客至》)

    (4)名岂文章著,___________________   (杜甫《旅夜书怀》)

  •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慨叹“人生短促,人很渺小”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离骚》中比喻来表明自己因为德行美好而遭到小人诽谤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出师表》中诸葛亮劝谏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3、夜归鹿门山歌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注)。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注:庞公:庞德公,东汉襄阳人,隐居鹿门山。荆州刺史刘表请他做官,不久后,携妻登鹿门山采药,一去不回。

    1请把诗中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描绘出来。

    2赏析“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纮子纲,广陵人。游学京都,还本郡,举茂才,公府辟,皆不就,避难江东。孙策创业,遂委质焉。表为正议校尉,从讨丹杨。策身临行陈纮谏日夫主将乃筹谟之所自出三军之所系命也不宜轻脱自敌小寇愿麾下重天授之姿副四海之望无令国内上下危惧建安四年,策遣纮奉章至许宫,留为侍御史。曹公闻策薨,欲因丧伐吴。纮谏,以为乘人之丧,既非古义,若其不克,成仇弃好,不如因而厚之。曹公从其言,即表权为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曹公欲令纮辅权内附,出纮为会稽东部都尉。后权以纮为长史,从征合肥。权率轻骑将往突敌,纮谏日:“今麾下恃盛壮之气,忽强暴之虏,三军之众,莫不寒心,虽斩将搴旗,威震敌场,此乃偏将之任,非主将之宜也。愿抑贲、育之勇,怀霸王之计。”权纳纮言而止。令还吴迎家,道病卒。临困,授于靖留曰:“自古有国有家者,成欲修德政以比隆盛世,至于其治,多不馨香。非无忠臣贤位,暗于治体也,由主不胜其情,弗能用耳。夫人情惮难而趋易,好同而恶异,与治道相反。明君求贤如饥渴,受谏而不厌,抑情损欲,以义割恩,上无偏谬之授,下无希冀之望。宜加三思,含垢藏疾,以成仁覆之大。”时年六十卒。权省书流涕。

    (摘编自陈寿《三国志•吴志八》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策身临行陈纮谏曰/夫主将乃筹谟之所自/出三军之所系命也/不宜轻脱/自敌小寇/愿麾下重天授之/姿副四海之望/无令国内上下危惧/

    B.策身临行陈/纮谏日/夫主将乃筹谟之所自出/三军之所系命也/不宜轻脱/自敌小寇/愿麾下重天授之姿/副四海之望/无令国内上下危惧/

    C.策身临行/陈纮谏日/夫主将乃筹谟之所自出/三军之所系命也/不宜轻脱/自敌小寇/愿麾下重天授之姿/副四海之望/无令国内上下危惧/

    D.策身临行陈/纮谏曰/夫主将乃筹谟之所自出/三军之所系命也/不宜轻脱自敌/小寇愿麾下重天授之姿/副四海之望/无令国内上下危惧/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古人的名和字一般在意义上都存在一定的联系,最常见的是名与字含义相同或相近。如张纮字子纲,“纮”和“纲”意义相同,指提网的总绳。

    B.茂才原指秀才,因避汉光武帝刘秀讳而称为“茂才”。文中指入府州县学的生员。

    C.江东,指长江以东地区,因古人以东为左故又称“江左”。古以中原为中心,长江以南为外,外即表,故称江南为“江表”。

    D.笺,是个多义词,故有“笺注”“笺记”“投笺”“笺书”等说,文中指“奏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纮善于洞悉时事,择善而侍。他勤学有才,但是面对可以入仕的机会,却多次拒绝,而后才委身投靠孙策。

    B.张纮主张准确定位,各司其责。他劝谏孙策、孙权,希望他们珍惜圣体,不要逞战场之勇,而应重运筹帷幄。

    C.张纮尊重传统道义,适时进谏。出使魏期间,恰逢孙策去世,曹操欲发兵攻打东吴,他以道义规劝就阻止了曹操出兵。

    D.张纮对吴忠心可鉴,死而后已。他临终前进谏吴王,希望其能抑情损欲,求贤若渴,成就伟业,孙权感激涕零。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曹公欲令纮辅权内附,出纮为会稽东部都尉。

    (2)非无忠臣贤佐,暗于治体也,由主不胜其情,弗能用耳。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5、雨果说:“建筑是用石头写成的史书。”歌德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假如你是导游,请向游客介绍一下你最喜欢的某个建筑,要求抓住其特征,注意运用恰当的说明顺序,语言准确、简明、生动,180字左右。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5
题数 15

类型 高考模拟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