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天我们调查中所反映出来的某些人的嘉言懿行,应该引以为戒。
B.老师博闻强记,在讲稿之外引证的大部分作品,他都能背诵得出。
C.同学们相敬如宾,翱翔在知识的天空中,品尝着高考的酸甜苦辣。
D.他站在海边,望着巧夺天工的海岛,思考着未来,不禁感慨万千。
2、下列各句中,推断有误的一句是
A.中学生应该学习逻辑,我们都是中学生,所以,我们应该学习逻辑。
B.中国人都是勤劳勇敢的,我们是中国人,所以,我们是勤劳勇敢的。
C.凡运动员都是需要锻炼身体的,我是运动员,所以我需要锻炼身体。
D.想考大学的人要努力学习,你是想考大学的人,所以你要努力学习。
3、下列选项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思厥先祖父
B.此三者,吾遗恨也 不遗余力
C.子路率尔而对曰 率赂秦耶
D.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说”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
B.“序言”简称“序”,也叫前言,属实用文体,同“跋”是一类。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中“跋”。由作者书写,其作用在于向读者推荐自己的著作或某一材料,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书本有关的事情。
C.“疏”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由臣下进献给皇帝的奏章,如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
D.“赋”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铺陈叙事,讲究文采,《阿房宫赋》是晚唐骈散结合得较好的一篇。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而刘夙婴疾病 客逾庖而宴
B.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室西连于中闺
C.谨拜表以闻 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D.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儿之成,则可待乎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任何民族的饮食乃至由饮食折射出的文化特质都体现了这个民族独一无二的文化风范。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体现在“和”字上,“和”有“中和”“融合”之意。中华饮食的发展鲜明地体现了“和”文化的思想精髄。
中华饮食起源于农耕文明,大量食物来自土地。随着民族文化的交融,汉族逐渐接受了游牧民族的“肉食”饮食方式,扩大了食物范围,丰富了饮食结构。汉唐以后,中亚及东南亚等地的食物品种大量引进,增补了中华饮食品种。近世以来,西方饮食理念与方式得到认同,具有现代特征的中华饮食形态逐渐形成。翻开中国食谱,到底哪种是地道的中国食物或外来食物,人们恐怕已经模糊。大量外来食物品种能够进入中国并转化为饮食的有机部分,不仅在于地理条件与自然气候为其提供了生长发展的基本环境,更重要的还在于中国人将其放在“和”文化的平台上加以吸纳。
在对外来食物或饮食方式的同化过程中,中华饮食突显出“本土化”的内在机制与运作模式,而本土性是始终坚持的首要原则。中国南方多水田,北方多旱地。米和面成为中国人的主食,水、旱地中生长的瓜果蔬菜成为与主食相伴的食物,家畜、水产品及野猎的动物大多成为改善人们生活的佳肴。尽管这种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在物质极大丰富后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中华饮食最根本的本土性特质却仍以不同形式存在,且构成中华饮食文化体系最为坚实的基础。在世界上任何一个提供“中式餐饮”的餐馆与酒店中,中国本土化饮食要素不可或缺。只有中国本土性的饮食原料与中国厨艺有机结合,人们才能真正品尝到中华美食的滋味。
中华饮食引进外来食物的过程,一是接受,二是消融。引进接受是前提,消融改造是目的。经过消融改造的食物同时被赋予新的含义,融入到传统的中华饮食中。如原产非洲的油料作物“芝麻”,在中华饮食长期实践与探索中还被广泛地用为调味品,与本土饮食有机结合,被加入到许多甜馅、糕点、饼类食品中。中华饮食文化历久弥新,还在于不断汲取周边各民族及域外的有益文化元素,进而推动中华饮食文化的变革。如中餐“合餐制”的形成。自先秦两汉至唐代,进食采用“分餐”方式。南北朝时期,胡人用的被称作“胡床”和“貊盘”的器具开始逐步向中原地区流传。“胡床”即现在的马扎,“貊盘”是一种较大的餐桌,它们便于餐者起坐取食。这些饮食器具的大范围推广以及对其一步的改造创新,打破了跪坐而食的局限,形成了围坐合食的进餐形式。而对“合餐制”的全面接受与文化认同,事实上也建构在“和”文化的理念之上。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的功能必然超越物质层面进入精神范畴,并被赋予新的文化内涵。作为人类饮食文化的一种存在样态,中华饮食文化不仅在物质层面上体现了人对世界和自然的深刻认知与利用,更在精神层面上表达了人对美好事物不懈追求的愿望。在全球化时代,中华饮食文化并不会失去自我,而将在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认同之下进一步为世界各国所认可。
(摘编自肖向东《论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国饮食》)
【1】下列关于中华饮食的表述,不能体现“和”文化思想的一项是( )
A.在接受了游牧民族的“肉食”饮食方式之后,汉族的食物来源更加多样,饮食结构发生了变化。
B.在民族文化的交融过程中,中华饮食逐渐接受了亚洲其他地区的食物品种,进一步扩大了饮食范围。
C.任何一个厨师,想要制作出真正的中华美食,就必须将中国本土性饮食原料与中国厨艺有机结合起来。
D.芝麻引入中国后,首先作为新的油料作物被接受,后来有了新的含义,被广泛地应用为调味品。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今天我们翻开中国食谱,大多数人已经不易准确地辨认出哪种食物是地道的中国食物。
B.在自然环境的影响下,中华饮食形成了米面为主食、蔬菜肉鱼为副食的饮食结构,具有鲜明的本土性。
C.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的餐馆,只要是提供“中式餐饮”的,就离不开中国本土化的饮食要素。
D.“胡床”“貊盘”带来了很多便利,南北朝时期在中原大范围推广后,推动了中华饮食进餐形式的发展。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各民族的饮食都体现了本民族的文化风范,同样,中华饮食也彰显了中华民族鲜明的文化个性。
B.中华饮食不断引进外来饮食元素,这一方面丰富了传统饮食文化内涵,另一方面促进了自身的革新。
C.饮食的功能可以分为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并与人类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紧密相关。
D.在全球化时代,中华饮食文化将更多地体现出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特征,从而被世界各国认可。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写宋荣子荣辱不惊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借古伤怀抒发理想幻灭、人生失意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习近平主席在北大与学生交谈时指出,要想获得成功,就要做一个抱负远大,意志坚强的有为青年,这正如《论语》中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醉花阴》下片中化用陶渊明的诗句,暗写菊花的句子是:“_____,______”。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初透。
(2)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句话体现在描写上,就形成了移情于物的手法。《水令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词中,词人远望河山,感慨“遥岑远目,______,_______。”就运用了这一手法。
(3)《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对廉颇的扬言挑衅采取回避、忍让的态度,最能揭示其原因并能表明蔺相如公而忘私的精神品质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
9、名篇名句默写
(1)在《离骚》中,屈原诉说自己曾因佩戴蕙草而遭到贬逐,也曾被加上采摘白芷的罪名,但他坚定地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赤壁赋》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曹操志得意满、趾高气扬的骄态,极力渲染其不可战胜的赫赫声势。
(3)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良马设喻,来说明学习和做事都不能一蹴而就,而要勤于积累。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人生得意须尽欢,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将进酒》)
(2)_______________,石破天惊逗秋雨。(李贺《李凭箜篌引》)
(3)岁暮阴阳催短景,_________________。(杜甫《阁夜》)
(4)垆边人似月,____________。(韦庄《菩萨蛮(其二)》)
(5)开琼筵以坐花,_______________。(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
(6)鼎铛玉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秦人视之,亦不甚惜。(杜牧《阿房宫赋》)
(7)__________________,于我如浮云。(《论语》)
(8)千里之行,_______________。(《老子》)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回眸一笑百媚生,_________。
(2)长风破浪会有时,________。
(3)天生我材必有用,_________.
(4)_______,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5)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________。
(6)_________,使我不得开心颜。
12、默写。
(1)欲流之远者,___________;(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2)善始者实繁,_______________。(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3)今两虎共斗,________________。(《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4)卒相与欢,_______________。(《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5)___________,吹笛到天明。(陈与义《临江仙》)
(6)___________,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
(7)___________,且插梅花醉洛阳。(朱敦儒《鹧鸪天》)
(8)___________,不知今夕何夕。(张孝祥《念奴娇》)
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各题。
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
注解:①泛菊:饮菊花酒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片写离别之苦。前三句写聚,词人选取了旧时交往的两件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加以叙写。
B. 下片写别后之思。前三句以问句发端,含蓄地表达了与卢梅坡的分别,触发了词人的伤感之情。
C. “魂飞”,写他因为友人离去而失魂落魄;“梦惊”,写词人因为不能再见到友人而无法安睡。
D. 最后一句写离别后,对友人卢梅坡强烈的思念之情,词人愿化作飞尘、明月与之相随相伴。
【2】请分析“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艺术效果。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读《江南录》
王安石
故散骑常侍徐公铉奉太宗命撰《江南录》,至李氏亡国之际,不言其君之过,但以历数(1)存亡论之。虽有愧于实录,其于《春秋》之义(2),箕子之说(3),徐氏录为得焉。
然吾闻国之将亡必有大恶,恶者无大于杀忠臣。国君无道,不杀忠臣,虽不至于治,亦不至于亡。纣为君,至暴矣,武王观兵于孟津,诸侯请伐纣,武王曰:“未可。”及闻其杀王子比干,然后知其将亡也,一举而胜焉。季梁在随,随人虽乱,楚人不敢加兵。虞以不用宫之奇之言,晋人始有纳璧假道之谋(4)。然则忠臣国之与也,存与之存,亡与之亡。
予自为儿童时,已闻金陵臣潘佑以直言见杀,当时京师因举兵来伐,数以杀忠臣之罪。及得佑所上谏李氏表观之,词意质直,忠臣之言。予诸父中旧多为江南官者,其言金陵事颇详,闻佑所以死则信。然则李氏之亡,不徒然也。
今观徐氏录言佑死,颇以妖妄,与予旧所闻者甚不类。不止于佑,其他所诛者,皆以罪戾,何也?予甚怪焉。若以商纣及随、虞二君论之,则李氏亡国之君,必有滥诛,吾知佑之死信为无罪,是乃徐氏匿之耳。
何以知其然?吾以情得之。大凡毁生于嫉,嫉生于不胜,此人之情也。吾闻铉与佑皆李氏臣,而俱称有文学,十余年争名于朝廷间。当李氏之危也,佑能切谏,铉独无一说,以佑见诛,铉又不能力诤,卒使其君有杀忠臣之名,践亡国之祸,皆铉之由也。铉惧此过,而又耻其善不及于佑,故匿其忠而污以它罪。以佑观之,其他所诛者又可知矣。
噫!若果有此,吾谓铉不惟厚诬忠臣,其欺吾君不亦甚乎!
注释:(1)历数:指帝王继承的次序。(2)《春秋》之义:臣子为君亲讳,礼也。(3)箕子之说:周武王灭商后,问商纣王的叔叔箕子商灭亡的原因,箕子不讲商的恶,只讲存亡之理。(4)晋人……假道之谋:晋国向虞国借道讨伐虢国,宫之奇劝虞君不要应允,虞君因不听劝,为晋回军时所灭。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但以历数存亡论之 但:只
B.虽不至于治,亦不至于亡 治:治理
C.与予旧所闻者甚不类 类:相似
D.践亡国之祸 践:遭受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然吾闻国之将亡必有大恶 何以知其然
B.然吾闻国之将亡必有大恶 卒使其君有杀忠臣之名
C.武王观兵于孟津 十余年争名于朝廷间
D.及闻其杀王子比干 铉惧此过,而又耻其善不及于佑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数以杀忠臣之罪
把(南唐后主)残杀忠臣的罪过历数出来加以斥责。
B.则李氏亡国之君,必有滥诛
那么李煜作为亡国之君,一定有滥杀忠臣之事。
C.吾知佑之死信为无罪,是乃徐氏匿之耳
我知道潘佑已死是确信无疑的,没有什么罪过,一定是徐铉藏匿了他的尸首。
D.故匿其忠而污以它罪
所以隐瞒了潘佑的忠臣行为而用其它的罪名诬蔑他。
【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起首议论,认为徐铉的《江南录》在评论李煜亡国这件事时有违实录精神,所以不符合《春秋》之义。
B.第二段作者指出国君的最大恶行是杀害忠臣,有此恶行将会导致国家破亡,并列举史实证明了这一观点。
C.第三段作者以儿时所闻、潘佑谏表、诸父之言认定潘佑是因直言被杀的,为下文论徐氏之录与徐氏其人做了准备。
D.最后作者摆事实、讲道理,指出徐铉的《江南录》之所以歪曲史实,诬陷忠良,欺瞒君主,是因为其品质低劣。
【5】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①然则忠臣国之与也,存与之存,亡与之亡。
②大凡毁生于嫉,嫉生于不胜,此人之情也。
【6】请简述王安石对《江南录》及其作者徐铉的看法,并结合选文内容谈谈王安石的读书方法带给你的启示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无数次的选择构成人生,今天的选择决定明天的生活。
——网络名言
一块地,不适合种麦子,可以试试种豆子;豆子也种不好的话,可以种瓜果;瓜果也种不好的话,也许能种养麦。终归会有一粒种子适合它,也总会有属于它的一片收成。
——一位母亲的回答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