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孔子过之 是鲁孔丘之徒与
B.问于桀溺 子路宿于石门
C.杀鸡为黍而食之 耰而不辍
D.天下之无道也久矣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
2、下列画横线词语的使用,不得体的一项是 ( )
辛老师,今天我身体有些不舒服,不能和同学一起光临①您家看望②您,实在抱歉③。等病好后再登门拜访,具体时间,另行通知④。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①赵尝五战于秦 ②多于南亩之农夫
B.①至丹以荆卿为计 ②洎牧以谗诛
C.①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②骊山北构而西折
D.①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②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4、下列依次填入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我的任务是过桥去________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
②在英国码头上,这个要人的有名的宅邸里________着无数的灯火。在铺着红布的、灯火辉煌的大门口站着警察和宪兵,而且还有警察局长和几十个警官。
③这尊可怕的大炮乱滚乱动,前进,后退,撞到右边,撞到左边,逃避,冲过,使人无法________,粉碎障碍物,把人当做苍蝇似的压死。
④起先,阿隆还以为又要下雨了,可没想到下起冰雹来。不一会儿,冰雹竟又变成了________的大雪。
A. 侦察 闪耀 捉摸 纷纷扬扬
B. 侦查 闪烁 琢磨 洋洋洒洒
C. 侦查 闪耀 琢磨 纷纷扬扬
D. 侦察 闪烁 捉摸 洋洋洒洒
5、对下列句子的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③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④不拘于时⑤而寒于水⑥载舟覆舟,所宜深慎⑦信而见疑,忠而被谤⑧“离骚”者,犹离忧也⑨吾从而师之⑩而耻学于师
A.①③/②⑧/④⑦/⑤⑩/⑥⑨ B.①⑤⑩/②⑧/③/④⑦/⑥⑨
C.①⑩/②⑥⑧/③④/⑤⑦/⑨ D.①⑤⑩/②⑥⑧/③/④⑦/⑨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唐诗之所以能达到高峰,也有文人们的自觉努力,其中有些因素仍然值得当代文艺工作者思考。
唐代经历了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在治乱两种不同的时世中,文学都取得了极高成就。其中至关重要的原因,是文人们在不同时代条件下都能将个人和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具有为时代而创作的强烈责任感。例如初盛唐是社会走向兴盛的时期,文人们能站在观察宇宙历史变化规律的高度,对时代和人生进行自觉的思考,将欣逢盛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转化为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健康乐观的情怀,创作出能充分体现时代风貌的优秀作品,从而形成文学繁荣与社会繁荣相一致的盛况。
齐梁陈隋时期诗风愈趋浮靡,唐朝为吸取前朝覆亡的教训,从开国之初就将政治革新和文风革新联系在一起。从初唐到盛唐,诗歌经历过三次重要革新。其主要方向是提倡诗歌文质兼备,核心内涵是发扬比兴寄托的风雅传统,肃清浮华绮丽的文风。初唐四杰针对唐高宗龙朔年间“以绮错婉媚为本”的“上官体”诗风,明确提出要廓清诗赋的“积年绮碎”,强调刚健的气骨和宏博的气象。陈子昂标举风雅兴寄和建安气骨,肯定革新诗歌的关键在于恢复建安文人追求人生远大理想的慷慨意气,批判齐梁诗的“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提倡“骨气端翔、音情顿挫”的诗风。张说和张九龄更进一步提出作文要风骨和文采并重,典雅和滋味兼顾,鼓励多样化的内容和风格,并提出盛唐诗歌应当以“天然壮丽”为主的审美理想。经过这三次革新,建安气骨在开元中为诗人们广泛接受。政治气象的更新又促使诗人们把共同的时代感受反映到诗里,并意识到他们渴望及时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正是建安气骨和时代精神的契合点。
唐代诗人善于提炼具有普遍性的人情,表现人生共同感受,使之达到接近生活哲理的高度,因而在百代之下犹能引起最广泛的共鸣。人类的社会生活、阶级属性、时代环境虽然千变万化,但是总有一些共通的至少是本民族共有的情感体验,例如乡情、亲情和节物之感等。中国古诗为大众接受度最高的多数是盛唐诗,其重要原因之一是盛唐诗人既能在日常生活中捕捉人所共有而未经前人道过的感受,又能以透彻明快的语言将其概括为人类生活中普遍的体验。“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日落归山、黄河入海的壮伟景象,激起诗人再上一层、放眼千里的万丈豪情,又蕴含着登高才能望远的人生哲理;“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战乱之中亲人的平安消息比什么都珍贵,这个道理高度提炼了人们在同类境遇中共同的体会,因而成为后世常用的诗句。
从学术研究角度来看,唐代文学高峰形成的原因还有很多,但以上这些至关重要。在登临巅峰的过程中,唐代文人追求完美和高远的精神风貌,可能在当下尤为欠缺,因而对今后的文艺建设最有启发性。
(摘编自葛晓音《唐代文学高峰的启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人们的自觉努力促使唐诗达到了高峰,其他因素也值得当代文艺工作者思考。
B. 唐代文人能将个人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具有为时代而创作的强烈责任感。
C. 唐朝吸取了前朝覆亡的教训,认识到文风能影响世风,欲革新政治先改革文风。
D. 唐代诗歌革新的核心内容是发扬风雅传统、宏博气象,肃清浮华绮丽的文风。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一开头就指出了写作重点,然后在主体部分从三个角度论述文章中心论点。
B. 文章第三自然段的论述可分为三层,第二层按时间顺序分别阐述了三次诗歌革新。
C. 文章引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意在证明盛唐诗人有放眼千里的万丈豪情。
D. 文章第五自然段总结前文,进一步指明了文艺工作者向唐代文人学习的具体内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人对时代和人生进行自觉的思考,对创作出体现时代风貌的优秀作品意义重大。
B. 如果唐代没有三次重要的诗歌革新,其诗歌创作可能还会沿袭齐梁陈隋时期的浮靡诗风。
C. 唐代诗歌所表现出的普遍性人情、生活哲理等,是唐诗在后代引起广泛共鸣的重要因素。
D. 唐代诗人在治乱两种时世里把共同的时代感受反映在诗歌里,这是政治气象的更新促使的。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诗人问道于行人,恨晨光微弱,不见前路,表现作者归心似箭。
(2)李贺《李凭箜篌引》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乐声传到天上正在补天的女娲听得入了迷,竟然忘记了自己的职守,结果石破天惊,秋雨倾泻。
(3)陆游《书愤》中,诗人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减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8、将下列句子填写完整。
(1)_____________,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荀子《劝学》)
(2)《师说》中概括“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理由的句子是“______, 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旅夜书怀》中表现作者心中的不平,同时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漂泊、孤寂的根本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姜夔《扬州慢》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杜甫《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用笔相似,都以草木繁茂反衬荒凉衰败。
(3)《六国论》中论述齐国灭亡的根源以及告诫统治者不要被强敌积威吓到的句子分别是: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⑴《归去来兮辞》中对过去进行否定,对未来抱有希望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滕王阁序》中有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天阔水远、孤鹜高飞、晚霞绚烂的秋景图,意境深远,别有韵味。
⑶《论语》中,记载了孔子对“学”与“思”二者关系的辩证论述,他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者在人的进步中均不可或缺,是不能被割裂的。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二十四桥仍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姜夔《扬州慢》)
(2)_______________,便胜却人间无数。(秦观《鹊桥仙》)
(3)_______________,毕竟东流去。(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4)父母在,不远游,______________《论语·里仁》
(5)《李凭箜篌引》中描写音乐震撼力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__________________。(杜甫《登高》)
(2)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__________________。(李白《将进酒》)
(3)今宵酒醒何处?______________。(柳永《雨霖铃》)
(4)_______________。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
(5)子曰:“弟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论语》)
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清明①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垅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②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注)①在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宣州期间。②士:指介之推,春秋时晋人,跟从晋文公出亡十九年,功成后拒绝做官,隐居绵山被烧死。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首联由桃花盛开,联想到田野荒冢里的逝者,表达作者浓浓的思亲之情,这是典型的象征和拟人手法。
B.颈联将齐人乞祭余食而骄其妾妇的丑陋与志士介之推甘愿被大火烧死也不愿出山为官的高洁进行对比,其情自现。
C.尾联指出人世间的是非、贤愚随着时间的流逝,终将化为杂草从生的坟墓里一抔土,运用了以景结情的手法。
D.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用典、对比等多种表现手法,生动形象地抒发了作者对人生、对生死的感慨。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夏侯峤,字峻极,其先幽州人。高祖秀,为济州钜野镇游奕使,因家焉。父浦,梁开平中,以明经至棣州录事参军。峤幼好学,弱冠,以辞赋称,周相李谷延置门下。
太平兴国初,举进士甲科,解褐大理评事、通判兴州,累迁右赞善大夫。从征太原,督刍粮于河朔。迁殿中丞、通判邠州。岁满,拜监察御史、通判兴元府,进秩殿中。
雍熙二年代还,对便殿。太宗语有司曰:“此人朕自知其才行,勿须奏拟。”即日改左补阙、直史馆,赐绯鱼。会王师护边,乘传督河间餫道,就命知莫州。逾月,徙洪州,改起居郎。真宗在襄邸,太宗择朝士谨厚者为官属,即召入为翊善,赐金紫,加直昭文馆。真宗尹京府,命兼推官,加司封员外郎。东宫建,复兼中舍,迁工部郎中。及嗣位,拜给事中、知审刑院。数月,擢枢密院副使。
咸平元年,以户部郎中罢。二年,始建讲读之职,命峤为翰林侍读学士。及杨徽之卒,又命兼秘书监。是秋江浙饥命为江南巡抚使所过疏理刑讼存问耆老务从宽简人以为便。使还,采病民二十余事上之,亟诏厘革。
峤善鼓琴,好读庄、老书,淳厚谨慎,居官无过失。真宗尤爱重之,多所询访,每以善人目之。素好道,留意养生,少疾。景德元年五月,以选人俟对崇政殿,暴中风眩,亟诏取金丹,上尊酒饵之,肩舆还第,遣内侍召外内名医诊视。其夕卒,年七十二。诏赠兵部尚书,赗赐外,增赐白金三百两给葬。录其子大理寺丞晟为太子中舍,孙恭为奉礼郎,侄孙蔚赐同学究出身。卒后数月,毕士安为相,抚坐叹曰:“使夏侯君在,吾岂先据此位!”。
(摘选自《宋史·夏侯峤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是秋江浙饥/命为江南巡抚使所过/疏理刑讼/存问耆老务/从宽简人/以为便
B.是秋/江浙饥/命为江南巡抚/使所过疏理刑讼/存问耆老/务从宽简/人以为便
C.是秋/江/浙饥/命为江南巡抚使/所过疏理刑讼/存问耆老/务从宽简/人以为便
D.是秋/江浙饥命/为江南巡抚使/所过疏理/刑讼存问/耆老务从/宽简人以为便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解褐”:“褐”指粗布或粗布衣服,“解褐”就是脱下粗布衣,担任官职。
B.“代还”:指朝臣出任外官者重新被调回朝廷任职。
C.“赐金紫”:是皇帝对大臣的奖励。有时官品不及而皇帝推恩特赐,准许穿紫服以示尊宠,赐紫同时赐金鱼袋,故亦称赐金紫。
D.“户部”:为古代尚书省六部之一,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长官为户部尚书,掌管全国土地、赋税、户籍、教育、财政收支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夏侯峤好学并被赏识。夏侯峤20岁的时候,就以辞赋著称,受到周朝宰相李谷的赏识,被李谷邀请做了李谷的门生。
B.夏侯峤淳厚谨慎。太宗因为看重夏侯峤谨慎忠厚,所以召他入朝做了翊善,并赏赐夏侯峤绯鱼,加直昭文馆。
C.夏侯峤深受皇帝看重。很多事情皇帝都向夏侯峤征询访问,把他当有道德的人看待。夏侯峤突然中风后,皇帝派遣内侍召集朝廷内外名医为他看病。
D.夏侯峤好道重养生。夏侯峤喜欢读老、庄的书,很少得病,他因突然中风眩晕,当天傍晚去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峤幼好学,弱冠,以辞赋称,周相李谷延置门下。
(2)亟诏取金丹,上尊酒饵之,肩舆还第,遣内侍召外内名医诊视。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武汉新型肺炎疫情发生后,网络上舆情汹涌,引发全民关注。在有些省市,一些人嘴里喊着“武汉加油”,但只要一听到身边有武汉人,就立马变脸,唯恐避之不及,甚至出现“悬赏”、驱逐武汉人的闹剧。
假设你是李明,你想给《温暖周刊》写一封倡议书,针对上述行为,谈谈你的看法和感悟,也可以讲述你的见闻和经历。注意语言得体,不少于800字。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