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2025年四川内江高考语文第一次质检试卷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2题,共 10分)
  • 1、(文科)下列对《三国演义》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A. 为了彻底除掉袁尚、袁熙残军,曹操决定西击乌桓,曹操听取了荀彧的意见,没有大动兵戈,辽东太守公孙康自送二袁首级至曹处。

    B. 由于徐庶的推荐,刘备、关羽、张飞三次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第一次诸葛刚外出远游,第二次留下一封信表达敬慕之情冒雪离开,第三次恰好诸葛在午睡,刘备就直接进去相见了,诸葛亮被刘备求贤若渴的诚心感动,最终答应出山共图大业。

    C. 诸葛亮初次出山,教练新野民兵,用计在博望坡火烧曹军,大获全胜,由此自然奠定了威望。

    D. 刘备受命屯驻新野长达七年之久,在此期间,刘备对自己的政治生涯进行了认真的反思,并接受“水镜先生”的批评,更加重视争取民心,为重新崛起准备条件。

     

  • 2、下列交际语言最为得体的一项是(  

    A.一位同学在讨论会上说:“像孙老师这样快要退休的老师仍在为培养我们而略尽绵薄之力,我们深感荣光。”

    B.一位同学在班上的学习方法交流会上说:“我殷切期望方法不当的同学调整心态,改进方法,取得佳绩。”

    C.某报社的记者写给一位校长的便条:您来信约我莅临贵校采访,我很高兴。

    D.某经理在部门工作分析会上做报告,最后总结说:这只是我的浅知拙见,如有不当,敬请批评指正。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活这一生,什么都得嚼一下

    陈晓卿的吃货史能追溯到上世纪 80 年代。1987年,他还在读研究生,作为摄影师揽活,拍了第一届中国美食节,那是他第一次参与美食节目。那次,北京稍微像样的饭馆,都是会场,陈晓卿跟着大吃四方。端上来鱼翅,一个灯光师说“我不吃粉丝”,大家嘲笑他连鱼翅都不知道。陈晓卿也跟着一块嘲笑,其实他自己也不知道。

    大概没有什么能够阻拦他对吃的热情。连 2003 年得了中度抑郁症,都只影响到了睡觉,丝毫没影响到吃饭。正值“非典”时期,满大街馆子,没一个需要排队,“这我太开心了。”至于危险,“你生死都置之度外了,怎么还会在乎这个。”

    吃到高兴时,陈晓卿喜欢跟饭馆老板搭讪。

    北京华威南路“美味食源”螺蛳粉的老板江南,听着眼前这位黑胖大汉有一句没一句跟自己聊酸笋的颜色、“你们一天卖多少粉”,心情十分不美妙:“你到底想干什么?!”

    来自广西柳州的江老板十分自豪于家乡的螺蛳粉,也自豪于自己的手艺。江老板乐于品尝一切食物。“管它臭也好,馊也好,活这一生,什么我都得尝,我得嚼一下。”刚到北京时,他就去喝豆汁。“还有臭豆腐,我咽了十几次都咽不下去,包括最好的,80 块钱一份,到喉咙口,想办法都吞不下去。但吃不了是另外一回事。我尝过了。是吧?”

    这和陈晓卿的观念不谋而合。他到每个地方都要吃当地的东西,吃了几十年,居然没有吃不下的。他最喜欢举的例子是,在云南吃傣族人的撒撇——用牛反刍出的胃液拌蚂蚁。主人为表示亲近,先吃半勺,给客人吃主人嘴里掏出来的剩下半勺。

    陈晓卿尊崇食物多样化,觉得这应该像生物多样化一样重要且迷人。不过以前,他觉得美味都在民间,在普通老百姓那里。这几年,他渐渐觉得除了穷人,很多富人也在保留这种多样化。比如顺德的菊花水蛇羹,遵循古制,暮春栽培菊花,夏季花期时每日早晚精心护理,初秋择鲜嫩舒展花瓣,配上此时肥美的水蛇。用四五个月的时间成本做一道菜,只能是有钱人才舍得。他讲起了一种红薯,叫老鼠薯,产量很小,基本被淘汰。但马来西亚首富郭鹤年小时候吃过,很想再吃。“碧桂园的总厨找了一年半,跑遍中国红薯产区,最后在贵州苗族一个山寨里头找到了。因为有这么一个有钱人爱吃,它的品种保留下来了。你说它这算贵,还是不算贵呢?”

    陈晓卿搭讪的目的,除了聊美食,还想听听厨子或老板背后的故事。他在杭州遇到一位老板,以前在许多国家的使领馆做厨师,见过许多领导人。现在窝在一个小巷子里开小铺子。他在北京遇上日本料理店“海老寿”,老板程世儒是考到日本水产拍卖证的第一个外国人,在神户当了 8 年水产拍卖师,熟谙食材。现在自己开店,只有晚上开业,因为“要保存体力才能服务好客人”。

        (摘自《人物周刊》第 476 期,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 在《舌尖上的中国》系列里,我们将通过中华美食的多个侧面,来感受食物给中国人生活带来的仪式、伦理、趣味等方面的文化特质。让观众不仅见识到中国特色食材以及与食物相关,构成中国美食特有气质的一系列元素,而且让观众从中了解到中华饮食文化的精致和源远流长。更重要的是,通过日常生活的这中华美食的多个侧面,我们可以感知到一个有着悠久文化传统的国度,这里的国民对待生活、对待家庭,对待社会抱持着什么样的态度──You ar e what you eat !( 百度百科词条)

    ②“《舌尖上的中国》远不止是一部‘吃货圣经’,而观看《舌尖上的中国》也不应该只是‘吃货’的狂欢,做纪录片,文化的东西是不可避免的。这个片子是带着对食物的敬意来做的,观众能从中国人对美食的热爱中,品读到中国人对生活的热爱。”“对中国人来说,它处于

    一个非常大的转型期。纪录片是一个非常明确的外来工具,最早大家都不知道怎么拍,都是看外国人怎么拍,说的都不是自己的话,就像让我现在用英语写一首诗。我觉得你要说它是个作品,非常非常困难。”(陈晓卿自评)

    1下列对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 陈晓卿对吃的认识也是在生活实践中不断提高的,但作为吃货,陈晓卿可以把生死置之度外,为了吃他可以不顾一切,哪怕是身体状态不佳时,也毫不减弱。

    B. 陈晓卿与食店老板搭讪除了要了解美食,更是要拉近与不同食物制作者的距离,以期盼了解他们人生,从而有利于多角度表现食物的魅力。

    C. 食物多样化,对于美食文化而言很重要,在陈晓卿看来,一些富人为追求美食而大花金钱,在对食物多样化的保护上与普通百姓制作日常美食作用是等同的。

    D. 食店老板江南每到一个地方都要吃当地的东西,这是他“乐于品尝一切食物”思想的表现,这一点也影响到陈晓卿大胆地去品尝许多难以下咽的食物。

    2陈晓卿认为人活着就要“什么都得嚼一下”,他都咀嚼了生活的哪些滋味?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3陈晓卿拍摄纪录片能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有哪些?这对你有什么启示?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6题,共 30分)
  •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丁壮在南冈。(自居易《观刈麦》)

    (2)《庄子·逍遥游》中用对待世人称赞和指责的态度来说明“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的境界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密《陈情表》中以乌鸦反哺为喻,表达自己奉养祖母的愿望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小石潭记》中表现地理环境使作者内心忧伤凄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韩愈的《马说》中写道,即使有名马,但是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险恶生存环境中,不能展示千里的才华,无法成为千里马。

    (3)《桃花源记》中写渔人初次被热情招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的干部常用“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来掩饰自己的错误,对此我们可以用周敦颐在《爱莲说》中的一句名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为理论依据进行反驳。

  • 6、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贾谊在《过秦论》中交待陈涉的身份,说他不过是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且是被迁戍边的兵卒。

    (2)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在引用《尚书》中“满招损,谦受益”的话后,顺势引申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3)往事不堪回首,纵回首己是惘然,这是人类共同的情感。李商隐在《锦瑟》中表达这种感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补写下面的空缺处。

    (1)庄子《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___________”。

    (2)《陈情表》一文中,李密向皇上陈述自己孤单无依的生活,只有自己的身子和影子互相安慰的句子是:______,形影相吊。

    (3)《归去来兮辞》中,“悟以往之不谏”一句,表达了诗人对过去不可挽回的醒悟,而“______”一句,则表达出诗人对未来还可以把握的信心。

    (4)王勃的《滕王阁序》中描写水天相接,浑然天成的秋天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书愤》中运用诸葛亮的典故,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登岳阳楼》一诗中,写诗人在岳阳楼上远眺,想到兵荒马乱的情况,不禁潸然泪下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3)《春江花月夜》中写出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互相听不到声音,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朱熹说,《湘夫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其起兴之例,正犹越人之歌,所谓“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②《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作者游览天姥山的急切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阁夜》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上句写悲惨的战争现实,下句写壮美的夜景,意境悲壮雄浑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寄外舅【注】郭大夫

    陈师道

    巴蜀通归使,妻孥且旧居。

    深知报消息,不忍问何如。

    身健何妨远?情亲未肯疏。

    功名欺老病,泪尽数行书。

    注:外舅:古代媳妇称公婆为“舅姑”,女婿称呼岳父为“外舅”。元丰七年五月,陈师道的岳父郭概由朝请郎提点成都府路刑狱。陈因家贫,无力赡养家室,所以妻子和三子一女都随郭赴蜀,陈则留在长安,此诗是分别后所作。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情真意切,通俗易懂,首联语调高昂,颔联沉抑,颈联呈淡淡的欢快,尾联归于平静。诗歌起伏跌宕,尽真情之妙。

    B.首句说,从遥远的四川回来一个带信的使者。一个“通”字,把“巴蜀”和“归使”串联起来,说明消息终于传来。

    C.“妻孥且旧居”是写妻子儿女仍在外舅家居住,这是诗人的内心独白,体现了诗人既迫切又犹疑、惊喜畏惧交加的心情。

    D.颔联中“深知”与“不忍”将诗人想知道家人消息但又怕是坏消息的矛盾心理体现得淋漓尽致。

    【2】有人对诗的尾联甚为称道,试从情感与主题方面进行赏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会:会议

    B.群贤至,少长咸集 毕:完毕

    C.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或:或者,也许

    D.之所欣 向:过去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癸丑,古代常用“天干”和“地支”循环相配来纪年。这里用“癸丑”来纪年,指永和九年。

    B.禊事,禊,一种风俗祭祀。禊事指古人于农历七月七日到水边举行祭祀、沐浴、采兰等活动,以祈福消灾。

    C.流觞曲水,指古人于弯曲的水渠旁集会时,把盛酒的杯浮在水面从上游放出,杯子循曲水而下,流到谁的面前,谁就取来饮酒。

    D.“不知老之将至”语出《论语·述而》。《论语》是一部重要的儒家经典,和《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2)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共享单车是指企业与政府合作,在校园、地铁站点、公交站点等公共服务区提供自行车出租共享服务,是继网络约汽车之后的一种共享经济的新形态。其特点是便捷,可以随取随放,经济适用,绿色环保。2016年共享单车大面积投放于一些交通拥挤的大城市,一定程度解决了市民出行难的问题。然而不少地方也出现了共享单车占用人行道、无序停放,被人为破坏,私人占有等不文明现象。对此有人认为共享单车是新形式,应肯定这种创新之举,予以包容;有人认为企业不盲目跟风,合理有序的发展最重要;有人认为政府有效的管理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还有人说提高骑行者的素质才是最 根本的解决办法。

    上述现象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作文,表明你的观点,阐述你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高考模拟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