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三幅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新中国的外交政策逐渐走向成熟
B.“一国两制”构想付诸实践
C.中国人民维护国家统一立场坚定
D.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2、1915年底至1916年南方将领唐继尧.蔡锷、李烈钧等在云南宣布独立。并且出兵讨袁,史称护国战争。这里的国指的是
A.太平天国
B.清朝政府
C.中华民国
D.中华人民共和国
3、“(土耳其)不变旧法,遂为六大国割地废君,而柄其政。日本一小岛夷耳,能变旧法,乃能灭我琉球,侵我大国。前车之辙,可以为鉴。”由此可知此人主张( )
A.中体西用
B.变法维新
C.武装革命
D.民主科学
4、下列人物不是“戊戌六君子”的是
A.谭嗣同
B.刘光第
C.杨锐
D.康有为
5、下列对义和团运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具有朴素的爱国激情
B. 提出“扶清灭洋”口号
C. 得到部分政府官员的支持
D. 没能进入京津地区
6、秋收起义后,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是
A.中央革命根据地
B.左右江革命根据地
C.川陕革命根据地
D.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7、受命于危难之际,收复新疆,清政府在他的建议下于1884年设立新疆行省。他是
A.曾国藩
B.张之洞
C.左宗棠
D.李鸿章
8、新中国刚刚成立时,占全国农户57%以上,仅占有农村耕地总数的14%,处于无地少地状态的是贫农和( )
A.富农
B.雇农
C.地主
D.大资产阶级
9、在近代,被称为状元实业家的是
A.张謇
B.荣德生
C.张德榜
D.张之洞
10、某校八年级(1)班的同学在模拟“甲午中日战争”的时事报道。其中表述与事实相符的是
A.清政府派李鸿章与日本签订了《天津条约》
B.黄海大战中牺牲的林则徐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C.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
D.战争中侵略者火烧圆明园,犯下了滔天罪行
11、有学者说,我国正处在有史以来最大的转折关头┅┅第一次全民族一心一意在血泊瓦砾场中奋争,以创造一个赫然在望的新时代。这位学者叙述的事件应该为( )
A.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B. 全民族的抗日战争
C.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D. 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
12、问世于全面抗战时期的《义勇军进行曲》,经历71天的民间征集,在1000多首作品中脱颖而出,1949年成为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代国歌。这体现了新中国
A.对既往历史与民意的尊重
B.取得旧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C.追求自由、平等的新风尚
D.与世界各国人民友好往来
13、1956年,90%以上的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农民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的重要意义是
A. 巩固了人民民主政权 B. 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
C. 社会主义制度在农村建立起来 D. 消灭封建剥削土地制度
14、针对近代中国的民生凋敝,孙中山在同盟会纲领中提出的解决民生问题的途径是( )
A.驱除鞑虏
B.恢复中华
C.创立民国
D.平均地权
15、天津是通往北京的重要门户,地理位置极其重要。增开天津为商埠的不平等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天津条约》
D.《望厦条约》
16、对国有企业的改革,首先进行的试点和探索是
A.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B.政企分开
C.扩大企业自主权 D.实行经营责任制
17、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里讲到“虽有很好的工农群众,若没有相当力量的正式武装,便决然不能造成割据局面……”中国共产党创建“正式武装”开始于( )
A.武昌起义
B.北伐战争
C.南昌起义
D.秋收起义
18、某校探究性学习小组在课外探究活动中搜集到了下边所示的一组图片,他们要在活动课上展示并对其进行解读。下列是他们为这组图片拟定的主题,其中最贴切的是( )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深化
B.祖国统一大业持续推进
C.外交成就取得巨大突破
D.对外开放领域不断扩大
19、1894年6月中旬,朝鲜内部局势趋稳,清政府建议中、日两国军队同时撤出朝鲜,日本拒绝,并在内阁会议上通过所谓“日中共同改革朝鲜内政的方案”。后来据日本外相陆奥宗光回忆说:“我假借这个好题目,或能调和已经一度恶化的中日两国关系,万一不能调和,则毋宁索性借此时机促其破裂。”上述材料主要反映了( )
A.日本蓄意挑起侵略战争
B.日本帮助朝鲜改革内政
C.日本希望中日共同占领朝鲜
D.日本主要目的是缓和与中国关系
20、“四五运动”的主要意义是
A.为粉碎“四人帮”奠定了群众基础 B.使全国局势趋于稳定
C.粉碎了林彪反革命集团 D.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
21、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交通运输建设取得很大成就,新建宝成、鹰厦等铁路30余条,川藏公路、______、新藏公路相继通车,密切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______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
22、鲁迅的白话小说《______》,无情批判吃人的封建礼教,成为一篇讨伐封建主义的檄文;在抗日救亡运动的洪流下,______在延安作曲的《黄河大合唱》气势磅礴,表现出中华民族的伟大、独立、坚强。
23、1951年,西藏地方政府派出以____为首席代表的代表团到达北京,与中央人民政府谈判,双方达成《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西藏和平解放。2006年,____全线通车后,运输条件改善,运输成本大幅降低,吸引了很多企业前 来西藏投资。
24、下面的北伐战争形势图中①处是________的势力范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中②处是________。
北伐战争形势图 |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 |
25、抗日战争胜利后,人们普遍期待和平建设国家。但是,国民党坚持独裁统治,于________年发动了全面内战。1949年4月,解放军占领________,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26、1980年,中央决定兴办___,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
27、世界的一隅,经过历史的洗礼,让我们刻骨铭心。
(1)19世纪80年代中期,洋务派筹建了 、南洋、福建三支近代化海军。
(2)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对派第一枪的历史事件是 。
(3) 是抗战以来第一次大捷。
(4)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重新振兴的转折点的事件是 。
28、1947年,_______成立,这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为了推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国家实施了_________行动,采取特殊措施帮助人口较少民族加快发展。
29、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火热年代,全国各条战线上涌现出大批英雄模范人物,党的好干部________是其中的典型代表:20世纪70年代,农业科学家________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30、为巩固政权,太平天国颁布了治国纲领《___________》,1859年振兴太平天国,洪仁玕制定了《__________》。
31、请简要回答《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32、指出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的时间。列举两例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的英雄人物。简述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3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经过千曲万折之后,历史在清廷自我挽救、改良、民变和革命之间终于做出了自己的选择。革命派以一往直前之气推翻了清王朝。
材料二:在器物和制度之后,是西方近代文化同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对立,引发了中西文化的激烈论争
——改编自《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请回答:
(1)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来中国社会各阶层均进行了救国救亡运动,请列举其中的三例。
(2)请分别写出资产阶级“改良”和“革命”中的领导人物
(3)材料二的“激烈论争”导致了哪场思想解放运动的发生?它给我国带来怎样的影响?
(4)从投身救亡运动的先辈身上你能感受到哪些精神的鼓舞?
34、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某一时期的对联:“共争青岛归还,同看国贼罢黜。欢呼学生复课,庆贺商店开门。”
材料二:“四十年前会上逢,南湖泛舟语从容。济南名士知多少,君与恩铭不老松。”这是董必武同志于1961年写的怀念战友的一首诗。
(1)材料一对联反映的是什么运动取得初步胜利的情形?这幅对联没能反映出这场运动后期的主力,请你写出来。
(2)材料二诗中“四十年前会上逢”指的是哪一次会议?这次会议标志着哪一政党的成立?该政党成立有何历史意义?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