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8年5月4日,我市许多学校举行了“五四”青年节日的系列相关活动。回想中国近代历史,五四运动所体现的五四精神,最突出的是
A.国际主义精神
B.爱国主义精神
C.民主法制精神
D.科学创新精神
2、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哪一文件,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胜利完成(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D.《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3、毛泽东曾对一位外国来访的同志说:“1927年,老蒋够厉害啦!他把我们像鸡蛋一样地摔在地上,可他没想到,当时国外的许多智者也没有想到,我们还会孵出小鸡来!”对“孵出小鸡来”最准确的理解是
A.完成了红军北上抗日的战略转移
B.揭开了创建人民军队、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序幕
C.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D.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运动
4、每个人一生中都有自己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骞选择了实业,三人的选择都是为了
A.挽救中华民族危亡
B.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C.推翻清政府的统治
D.实业救国
5、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最主要的依据是
A.中国革命性质发生了变化
B.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
C.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
D.中国国际地位发生了变化
6、1981 年秋季,在华容县万庾公社兔湖垸大队的田亩里,农民们磨快了镰刀,在田野里忙碌着,收获着,兔湖垸大队实现了大丰收,得到了省里的肯定,这让他们吃了定心丸,之后他们的经验在全省推广,兔湖垸大队实现大丰收,是因为当时在农村推行了哪种生产方式
A.“一五”计划
B.三大改造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包产到户、包干到户
7、“学生罢课半月,政府不惟不理,且对待日益严厉;乃商界罢市不及一日,而北京被捕之学生释;工界罢工不及五日,而曹、章、陆去”。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义和团运动 B.太平天国运动 C.五四运动 D.一二.九运动
8、洋务派主张向西方学习,根本目的是( )
A. 维护和巩固清朝的统治 B. 发展资本主义
C. 抵制外来侵略 D. 镇压人民起义
9、1951年,全国男女老少响应号召,开展捐献飞机大炮运动。与此同时,全国许多工厂夜以继日地为志愿军生产军需物品、武器弹药,竭尽全力保障前线的物资供给。与此紧密相关的历史事件产生的作用是( )
A.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B.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C.巩固了新生的人民共和国
D.建立了社会主义共和国
10、流行词带有时代的烙印。下列流行词应放在时空坐标1960-1980年对应的历史时期的有( )
①红卫兵②大炼钢铁③经济全球化④造反有理⑤“两个凡是”⑥公私合营⑦全面小康
A.①②④⑤
B.②③④⑥
C.①④⑤
D.①⑤⑥⑦
11、据统计,1957年国内生产总产值达到1606亿元,比1952年增长了70.9%。其中,农业产值537亿元,增长了24.8%,所占比重下降为33.4%;工业产值704亿元,增长1倍多,所占比重上升到43.8%。上述材料表明我国
A.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失调
B.由农业国转型为工业国
C.“一五”计划成就显著
D.区域经济发展趋于平衡
12、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曾在新闻发布会上指出:中国拒绝日本对中国南京大屠杀档案资料申遗的抗议,并强调日本应该牢记历史,正视历史,纠正错误的历史观。日本法西斯在中国制造的骇人听闻的南京大屠杀发生在
A.1931年9月 B.1937年7月
C.1937年12月 D.1938年12月
13、“看千年的中国去西安,看百年的中国去上海。”近代上海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是在( )
A.《北京条约》 B.《南京条约》 C.《虎门条约》 D.《黄埔条约》
1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武汉市喻桥乡贫农陈友汉家里土地很少,没有耕牛、农具,一年之中吃野菜、麦皮、杂粮的时间达8个月之久。土地改革后,他家有田地15亩多,农具齐全,全年都有米饭吃。以上材料说明土地改革( )
A.为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B.消灭了地主阶级
C.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D.巩固了人民政权
15、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于( )
A. 九一八事变 B. 七七事变 C. 八一三事变 D. 西安事变
16、下面三幅图片的人物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的一个主题是
A.西方列强的入侵
B.无产阶级的抗争
C.各阶层人民的不懈探索
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
17、下图是一幅发表于1920年的漫画,图中人物为农夫,树上文字为“军阀”二字,左侧文字为“共去厌物,道路平坦”。这幅漫画旨在彰显( )
A.军阀统治已经摇摇欲坠
B.自然灾害导致生活困难
C.军阀树大根深难以铲除
D.依靠民众力量打倒军阀
18、下列事件,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的是
①一二九运动 ②西安事变 ③九一八事变 ④七七事变 ⑤台儿庄战役
A.①②③④⑤ B.③①②④⑤ C.②①③④⑤ D.③④①②⑤
19、陈独秀在《吾人最后之觉悟》一文中写道:“甲午之役,军破国削,举国上中社会,大梦初觉,稍有知识者,多承认富强之策……”以下内容能够印证陈独秀说法的是
A.地主阶级掀起洋务运动
B.资产阶级掀起维新变法运动
C.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爆发
D.资产阶级开展思想解放运动
20、1947年,中国共产党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为战争的胜利提供了人力物力保障。“战争”是指
A.护国战争
B.北伐战争
C.抗日战争
D.解放战争
21、(题文)维新思想的传播: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其中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________》和天津的《________》。
22、公元前6世纪在印度出现了佛教,佛教的创始人是___________________。
23、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的马其顿君主是______ ;
24、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________,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________,即按照全行业公私合营时资本家的资本发给定息。
25、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模范人物:大庆石油工人“铁人”_________,解放军好战士_________。
26、根据提示写出对应答案。
(1)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标志——
(2)开赴朝鲜战场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司令——
(3)进一步解放人们思想,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
27、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离开_____被迫进行长征。
28、___________年6月,为镇压__________运动,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组织联军2000多人,在英国海军司令西摩尔的率领下,从天津向北京进犯。
29、1918年鲁迅发表白话小说《______》,以新文学的形式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______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开幕。
30、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响应,到11月下旬,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支持革命。______是农历辛亥年,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______年底,袁世凯准备在元旦举行登基大典,举国哗然,孙中山发表《讨袁檄文》,号召爱国豪杰共同奋起。蔡锷、李烈钧、唐继尧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护国战争爆发。
31、请简要回答《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32、在2020年取得抗疫斗争重大战略成果中,武汉人民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现了中国力量、中国精神,彰显了中华民族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家国情怀。武汉不愧为英雄的城市。作为英雄的城市--武汉在历史上也见证了无数重大事件。
(1)在中国第一次近代化运动中,这里诞生了中国近代最早的官办钢铁企业。请问这个官办钢铁企业名称是什么?并再写出一个中国其它地区这一时期的军事工业。
(2)这里有“首义之城”的美誉,见证了推翻清朝,实现共和的历程。请问这个“首义”是指什么起义?
(3)这里出现了武汉工人参加的中国第一次全国工人运动的高潮事件,请问该事件是什么?
(4)在这里发生了基本上消灭吴佩孚主力的战役。请问该战役是什么?
(5)在这里召开的重要会议上,毛泽东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并随后按照会议精神他领导了武装起义。请问会议和起义各指什么?
(6)在这里发生了武汉会战,请问它在抗战中有何影响?
33、“九一八”后,国民党为什么要推行不抵抗政策?
3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史学家陈旭麓指出:“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了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一步。”
材料二 日本海军司令伊东祐亨致书大清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阁下:时局变化太大了,我和阁下友谊不减,今天我给你写(劝降)信不是私仇,只为国事。清国海陆二军,连战连败,如果虚心平气考察一下,原因很简单。清朝之所以会有今天的失败,不是某位大臣一己之罪,这都是因为你们朝廷上下墨守成规不知变通导致的。(注:此信写于1895年1月23日。19天后丁汝昌自杀,此后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唐德刚《从晚清到民国》
材料三 条约部分内容第八款大清国国家应允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现已设法照办。第九款按照西历1901年正月十六日即中历上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文内后附之条款,中国国家应允由诸国分应主办,会同酌定数处留兵驻守,以保京师至海通道无断绝之处。今诸国驻防之处,系黄村、廊坊、杨村、天津军粮城、塘沽、芦台、唐山、滦州、昌黎、秦皇岛、山海关。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这场战争”指的是哪一场战争?“界碑”的含义是什么?
(2)材料二的这封信写于哪次战争期间?从材料中指出,伊东祐亨认为“清朝之所以会有今天的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3)依据材料三判断这是在履行哪一个条约?
(4)以上三则材料共同诠释了我国与西方哪一根本层面的碰撞与较量?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