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作为一个公众人物,应该遵纪守法,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不应在经济利益面前,丧失自我约束,放松管理,以致违法失守。
B.我们所倡导的“工匠精神”,既体现在更多的普通人身上,还应体现在少部分具备高超技艺的人身上,唯有如此,才能凸显出真正的社会价值。
C.值得强调的是,哈尼族同胞的这种自强不息,绝非战天斗地的一味蛮干,而是始终渗透着对大自然的敬畏、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对自然规律的顺应的意识。
D.国家二孩政策全面放开,许多期盼已久的夫妇却放弃了要“二宝”的打算,其主要原因不是观念的变化,也不是经济、精力等方面的压力太大,而是因为“大宝”的坚决反对。
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摧藏(zàng) 彷(páng)徨 徘徊(huái) 伶(líng)俜(pīn)
B.窈窕(tiǎo) 遗(yí)施 拊(fǔ)掌 葳(wēi)蕤(ruí)
C.否(pǐ)泰 哽咽(yè) 玳(dài)瑁 踯(zhí)躅(zhú)
D.公姥(lǎo) 便(biàn)言 晻(yǎn)晻 箜(kōng)篌(hòu)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含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 B.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C.方山子亦矍然 D.使从事于其间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我们总不能成天幻想远方,只是向往,只是想往,而抛弃现实。
B. 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代史,对于大多数中学生是比较熟悉的,重大的历史事件都能说得一清二楚。
C. 为保持北京的古都风貌,在北京市旧城区改造中,新的建筑应以故宫和皇城为中心向外分七个层次逐步提高。
D. 初涉文坛,她的第一部处女作就是这样一部意味深长的巨著,不能不令人刮目相看。
5、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欧洲杯决赛场上,随着葡萄牙前锋埃德尔在加时赛第109分钟的一脚劲射破门,整个球 场顿时沸腾起来,葡萄牙球迷热情的欢呼声、叫喊声不绝如缕。
②强化不敢腐的震慑,扎牢不能腐的笼子,增强不想腐的自觉,通过不懈努力换来海晏河清、 朗朗乾坤。
③近日,我国第一颗高通量通信卫星“实践十三号”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通信技术再上新台阶,真是大快人心。
④诗歌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诗歌在唐朝取得的成就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后代诗人有 心效仿,却只能望其项背。
⑤习近平同志在自己身处困境的时候仍能够做到对乞食老汉解衣推食,他的人格和胸怀令人感佩。
⑥苹果的直营店连续开了三家,但是并未引起其他零售卖场、受权商家的恐慌,因为大家有各自的需要和模式,相互平行互不干扰,因此可以安然无恙。
A. ①③⑥ B. ①④⑤ C. ②③④ D. ②⑤⑥
6、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与苇莺重逢
刘丽丽
①苇莺是天生的歌手,但想要看到它们的真面目,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我曾经在冬季的蒲河边,看见一只小鸟站在干枯的芦苇上向着虚空鸣叫。田野寂寞,黄昏逼近,万物归家,那叫声里便掺杂了一些落寞。我听那音色很像是苇莺,但仔细辨认外形,应该是一种雀类。
②苇莺是个好邻居。虽然无法近距离窥见真容,但我知道,它们就生活在我身边,它们不啄食稻子,不打扰人们的生活,不惹人讨厌。初夏的芦苇长得密密匝匝,苇莺们的家就安在那里。在距离地面一米多高处,有一个椭圆形的巢。几根芦苇秆被密切地联系在一起,起到托举支撑的作用。五月的风吹过来,晃晃悠悠,像坐摇椅一样舒服。我们深入苇荡,不是为了勘破生长的奥秘,而是为了寻找坚硬成型的苇子编枪。芦苇秆做成的枪架可比香蒲做的要结实得多。野慈姑在水边开着嫩黄的小花,我们在苇塘边行走,荷花初绽的蕊是嫩黄的,刚出壳的小苇莺的嘴角也是嫩黄的。它们都是初到这个世界的孩子。苇子叶窸窸窣窣地划过我们的肌肤,苇荡里面清凉而神秘,让人不自觉地想要放慢脚步,眼睛四下逡巡,想把这里的秘密更多地装进脑袋里。我们发现了苇莺的巢。精致的椭圆形的巢,里面躺着几枚小小的卵。淡蓝绿色的外壳,蛋壳上带着浓淡不等的褐色斑点。凝视的目光变得温柔起来,这神奇的事物是舍不得拿走的。它们太小,小到让人不忍心破坏。那就不要碰了吧,那是苇莺亲爱的孩子。风把苇叶吹得波浪一样,一波一波赶过来,提醒着时间紧迫。亲鸟随时会赶回来,于是我们恋恋不舍地离开那巢穴,顺着原路返回,回到我们的生活里。
③心却从此有了牵挂。过一阵子,苇荡里传出细嫩的叫声,我们就知道,小苇莺已经出世了。就让它们安全地长大吧!
④在苇塘和稻田之间,在村庄和田野之间,我们和鸟儿一样忙碌穿梭。我的任务是给牛割草,把包袱割满了,镰刀扔到一边,我往包袱上一躺,那散发着清香的草就被压在身下,变成软软的垫子托着我。我的思绪像枝叶一般伸展,无限地扩大,神游天际。
⑤“嘟——嘟——”苇塘里传来鸟儿的叫声,这喉咙里装了滑轮,嘟着嘴发出叫声的,是水鸡。
⑥“嘎——嘎——”这扯开大嗓门说话的,是野鸭。
⑦“唧唧”“喳喳喳”。我抬头去找,几个俊秀的身影一掠而过,弹丸一样隐没于深绿色的苇丛中。发出这圆润悦耳叫声的是苇莺。水滴是圆溜溜的,苇莺的叫声也是圆溜溜的。无论何时何地听到这声音,脑海里马上泛起涟漪,仿佛站在了苇塘边上,那丰盛的植物群落和动物群落就降临在你的周遭,它们活着,旺盛地生长着。我们呢,在苇莺的歌声里,下田,插秧,拔草,到小学校去上课。晚上,我们回到自己的家。我的家和苇莺的家隔得不远,就是一个池塘的距离。夏天,风把水汽和荷花的香气送过来,把它们的歌声送过来;也把我们灶房里的饭香,把我们的谈笑声送过去。一去一来,在同一片星空之下,我们度过了春天和夏天。孩子们在同一片池塘里洗澡嬉戏,瞒着父母到田野游逛,走了很远,出了村子,周遭的事物变得陌生起来,对面的来人也没有一个认识的,感觉危险了再折回。而小苇莺和我们一样乐于探险,唯一不同的是,我们用两只脚板在地上量,它们在天上丈量。
⑧后来,我去了外地求学,故乡像一卷书,折叠了我在这里听到的人生隽语,折叠起满街的灯火和养育我疼爱我的亲人们,折叠起那些蓬勃生长的秧苗。许多年过去,大家都被生活的洪流裹挟着,去了天南地北,在通信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却再也不通音信。
⑨立秋之后的一个下午,我在田野游逛。芦苇已经秀穗了,鲜嫩的穗子,散发着初生的色泽。有风吹来,那苇荡中就泛起了波浪,一层赶着一层涌向远方。突然,近处草丛中,几个蹦跳的身影跃入我的眼帘。放慢脚步,儿时那怦怦心跳的感觉又回来了。我居然看到了苇莺。
⑩羽翎是褐色的,腹部的绒毛白里透着棕黄。一对眼珠机灵地转动,小黑豆一样。“唧唧”,它叫了两声,也许是问“你好”,我也在心里回应了一句:“你好。”对视的时间很短,它打完招呼之后扑扇一下翅膀,飞走了,光影里,留下一线棕黄色的烟雾。
⑪小苇莺飞走了,我却长时间站在原地回味。它认得我吗?这个田埂上的不速之客,这个看起来不具备太强攻击力的家伙?它知道我其实是它的先辈的伙伴吗?隔了这么多年,它又认识了些在苇塘边玩耍的孩子吗?
⑫和苇莺的重逢,成为这一天的惊喜,我期待再次与这些童年玩伴的后代们相见。我们有着同一部乡村的记忆史,而它们以及城市居民的不时回归乡野,是寻常生活之外的新益。
⑬我们,都在重新拾起一些财富。
(原载《散文》2022.8)
【1】分析第②段写出了苇莺哪些特点。
【2】联系上下文,解释第⑧段画线句的内涵。
【3】第⑦段对苇莺叫声的描写富有特色,请对此加以赏析。
【4】分析本文标题和全文末尾画线句之间的关系。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商隐《夜雨寄北》诗中“______,_______”两句能让人想象出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情景。
(2)《荀子•劝学》中阐明学习要善于积累的名句是“______,______;不积小流,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卫风·氓》里,女主人公想与“氓”白头到老结果心生怨恨,以“_______,_______”来比喻凡事都有边际,愁苦也该有个尽头。
(2)《蜀道难》中,在运用夸张极言山峰高耸之后,李白先用写“_______”写出山崖的陡峭险峻,再用“_______”形容山泉奔泻的迅猛。
(3)《曹刿论战》中齐人败绩,曹说“_______,_______”,由此断定齐国是真的退败后才下令追击。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琵琶行》中,琵琶女说丈夫“________________”,外出经商许久未归,自己梦回往昔引得“________________”,让诗人顿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之感。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回望中原仍记得“________________”,而当年拓跋焘行宫外却是“________________”的场景,强烈的反差传达出词人对收复中原的忧虑。
(3)《诗经·氓》中女主人公婚后生活贫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她日夜劳作,不辞辛苦。
10、(1)欧阳修《醉翁亭记》中描写“四时之景”中春夏之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琵琶女的演奏戛然而止。
(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把秦朝聚敛之细与浪费之大进行对比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话描写了秦人对从六国剽掠而来的珍宝不加珍惜,随意丢弃,生活极其奢侈的场景。
(2)《论语》中,指出学习与思考必须二者兼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归燕①
杜甫
不独避霜雪,其如俦侣②稀。四时无失序,八月自知归。
春色岂相访,众雏还识机。故巢傥未毁,会傍主人飞。
燕子
刘子翚
燕子营巢得所依,衔泥辛苦傍人飞。
秋风一夜惊桐叶,不恋雕梁万里归。
【注释】①此诗作于杜甫带妻儿避乱、辗转到泰州时。②俦侣:朋友。
【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诗一二句写燕子归去不只为躲避霜雪,也因为朋友越来越少了。
B.杜诗三四句写假如四季不失时序,燕子在八月秋凉时节自知南归。
C.杜诗五六句写尽管春色未浓,雏燕也会觉察细微的迹象按时飞回。
D.杜诗借景抒情,力求言简而意丰;刘诗托物言志,辞句浅白见深意。
【2】分别概括这两首写“燕子”的诗结尾两句打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谓其太傅鞫武曰:“燕、秦不两立,愿太傅幸而图之!”太傅曰:“请入,图之。”鞫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其智深,其勇沉,可与之谋也。”太子曰:“愿因太傅交于田先生,可乎?”鞫武曰:“敬诺。”(鞫武)出见田光,道太子曰:“愿图国事于先生。”田光曰:“敬奉教。”乃造焉。
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跪而拂席。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即起,趋出。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
偻行见荆轲,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光窃不自外,荐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 曰:“谨奉教。”田光曰:“光闻长者之行,不使人疑之,今太子约光曰:‘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是太子疑光也。夫为行使人疑之,非节侠士也。”欲自杀以激荆轲,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
轲见太子,言田光已死,明不言也。太子再拜而跪,膝下行,流涕,有顷而后言曰:“丹所请田先生无言者,欲以成大事之谋,今田先生以死明不泄言,岂丹之心哉?”
(选自《战国策·燕策》,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
B.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
C.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
D.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傅,古代官职名,和太师、太保一起,位列“三公”。文中的“太傅”是太子太傅,太子太傅一般认为就是太子的老师。
B.足下,古代下级称谓上级,或同辈相称,用“足下”,意为“您”,属称对方的敬辞。
C.再拜,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拜两次,表达敬意。
D.《战国策》是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著作,西汉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强大的秦国,燕太子希望太傅帮助他,为他出谋划策。太傅向他推荐了田光,田光向太子推荐了荆轲。
B.太子丹为了国事,亲自去拜访鞫武、田光和荆轲等贤人侠士,这充分表明他是一个礼贤下士的人。
C.田光年纪大了,劝说荆轲为太子出力,最后以自杀来激励荆轲并表明忠心。
D.太子丹听说田光死了,很伤心,双腿跪行,流着眼泪说自己要田光不要泄密的本意是想要和田光商议重大事情,并不是要他去死。
【4】把文中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荐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
(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14、请以“你,依然是你”为题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性文字。要求:形象具体,感情真挚,语言生动。小诗不超过150字,抒情文字150字左右。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