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印象中,成熟的向日葵,花盘都是低垂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一阵晨风拂过
②可我家的这几株向日葵初出茅庐
③所以有诗人赞叹,愈是成熟,愈是谦虚
④在绿叶一片低沉而嘈杂的合唱中,传出她们清亮而高亢的欢叫
⑤依然高昂着头,开心而单纯地笑着,就像稚气未脱的乡野小妹子
⑥尚不懂得伟大的谦虚,也不懂得虚伪的世故
A. ③②⑥⑤①④ B. ④②①⑤⑥③ C. ②⑥⑤①④③ D. ③①⑤②⑥④
2、下列加点横线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欧•亨利的短篇小说情节起伏跌宕,抑扬顿挫,吸引了各国的读者。
B.诗人匠心独运,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鲜明、情景交融的山水画。
C.这篇作文没有中心,东拉西扯,内容空洞,语言贫乏,令人莫衷一是。
D.诸暨五泄风景区内,五个依山而下的瀑布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其中尤以第五瀑最为壮观,给人鹤立鸡群的感觉。
3、下列关于文学作品内容及常识的表述,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童年的朋友》节选自苏联作家高尔基的《童年》,课文主要刻画了外祖母这一形象,表现了她对“我”的成长有着良好的影响。
B. 唐朝文学家柳宗元的寓言《黔之驴》,叙写了老虎吃掉“庞然大物”驴子的故事,告诉人们不要被貌似强大的东西所吓倒,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定能获得胜利。
C. 在鲁迅的笔下,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环境,百草园有优美的景色,童年的趣事;三味书屋则有严厉的老师,繁重的学习。两种环境的对比,突出了作者对百草园的喜爱,对三味书屋的厌弃。
D. 《沁园春 雪》,“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词的题目。纵观全词,记叙与议论相结合,想象与夸张并用,情感与景物相生,心胸宽广,气势宏大。
4、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消息是迅速、简要地报道新近发生的事件的一种新闻体裁,极为常见,运用广泛。
B.《朝花夕拾》是鲁迅所写的一部回忆性的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
C.《列夫•托尔斯泰》是美国作家茨威格的作品。他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大文豪的“肖像画”。
D.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
5、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淮上①喜会梁州②故人
韦应物
江汉③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 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北归去,淮上对秋山。
注释:①淮上:江苏淮阴。②梁州:陕西汉中。③江汉:陕西江汉。
【1】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2】诗的标题点明是“喜会”。但全诗除了“今朝得以相会的欣喜”外,还有其他的感情。请说一说还有什么样的感情。
6、古诗文默写。
家国情怀是杜甫的忧国忧民,有感于国破家亡,吟出的“(1)国破山河在,______”的时代悲歌;是时运不济时,杜牧《赤壁》中抒发的“(2)______,______”那壮志难酬的无奈慨叹:是曹植心怀天下,“(3)______,______”,咏叹家因荒芜,狐兔出没,提醒统治者施惠于民;是刘桢咏物言志,“(4)______,松枝一何劲”,在风声和松柏的对比中抒发自己坚贞不屈的气节;是李贺的至死不休,“(5)______,______”,愿意为国贡献力量直至生命最后一刻;是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6)______,______,国恒亡”的居安思危,知危图安……
7、傅雷在信中除了在生活细节上关心儿子,还从哪些方面关心教育儿子,请试着列举三个方面。
8、阅读下面记叙文,完成小题。
乡村的炊烟
张峪铭
①乡村如一位从冬季走进夏天的行者,走着走着,就剩下一些薄衣单衫了。原本那厚重的妆容,随着时间的流去,一点点剥蚀,以至附着在上面的情和事,成了恍惚的记忆。
②就拿炊烟说吧。炊烟是每个乡村的一道特有的风景:那鳞次栉比的粉墙黛瓦之间,缕缕炊烟起,暮色如笼纱,鸡进窝棚,黄犬归家,一切都是那么静谧安详。炊烟散发的烟火味,是乡村最为温暖的人间至味。
③在那食物贫乏的年代,哪个孩子不曾靠着锅台,吸着伴着炊烟的饭菜香。将山芋埋进灶窿里,将玉米穿在竹棍上置放灶口,将那刚从地里刨来的花生放在火锹上……那希冀,那馋样,那焦香味,浸润了我的整个童年。
④一户人家的炊烟,是这户人家风中的旗,地上的坐标,因为家家户户树立的烟囱,就像一个个坐标点,且顺着天空的炊烟,你就能找到那低矮的青砖瓦屋或茅屋土房。(A)
⑤小时候,我就是从炊烟中找到外婆家的方向的。母亲在一个下午,锄完最后一畦地后,牵着我去看望外婆。越过村前的茅岭头,走过洼里的水库,经过一段接一段的田塍,我累得吃不消,跟着母亲后面,叽叽咕咕地埋怨着,母亲就指着前面一片树林对我说:快到了,那就是外婆家冒的烟。我望着林梢上的炊烟,在暮色里升腾,顿时想起外婆菜的味道,于是加快了脚步。
⑥当然,乡村的炊烟不都会看得见,它许多时候融入熹微晨光与昏暗夜色之中。一弯冷月挂在笔架山前,父亲和着月光,磨着砍柴刀。霍霍的声音,伴着一分清冷,那闪亮的刀锋,能划破晨曦的薄雾。父亲用单拇指,放在刀刃上来回地横拖,细微的沙沙声带有钢的嗡嗡声,轻轻撞击我的耳膜。母亲悄悄将灶火升起,烧一瓶热水泡一碗炒米,打点一下父亲的肚子,那炊烟消融在清凉的晨月中。等父亲将一担柴挑回到家,左右邻居的炊烟逐渐散去,母亲香喷喷的饭菜早就做好了。
⑦(B)那时没有钟,早晚以天色为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早饭和中饭不仅看天象,还看家里的炊烟。哪怕你在割稻或耕田,当你直起身子,望向村子,若炊烟正浓,你肯定又躬身劳作,直到炊烟稀薄,你才扛着犁耙,带着一只小黄狗,吹着口哨往家中赶。沿途,你会闻到各家不同的菜饭香,偶尔,也能闻到谁家的鱼肉香。
⑧(C)要说乡村炊烟最盛之时,还是年前,家家户户将那备好的硬柴搬出来,架锅炒年货、打豆腐、杀年猪……女人围着灶台忙得不亦乐乎,男人坐在灶口闷声添柴,满膛灶火,将男人映得红光满面,也将未来的日子染得火红……
⑨如今在高楼占据的城市里,没有炊烟升起,只有门牌升到了空中,电气取代了柴火,即使买回了做锅粑的锅,也吃不出乡村柴火烧出的味。可回到乡村时,山上柴草茂盛,家家也如城里,汽灶替代了柴锅,烧饭简便了,过程简洁了,可那带着炊烟的味道没有了。更遗憾的是,没有炊烟,乡村就如失了魂,落了魄一样,少了灵动之美。(D)
⑩炊烟,本是乡村的坐标,是乡村的灵魂。可没有了乡村炊烟,就失去了心之向往的坐标,我们找不到曾经的味蕾与情愫,也很难找到回家的路。
【1】请说说文章以“乡村的炊烟”为题有什么好处。
【2】结合文意,说说第②段中加点词语“人间至味”的含义。
【3】下面的句子是文章原句,请选择它在文中的正确位置( )。
其实炊烟也是乡村人的时间坐标。
A. (A)处 B. (B)处 C. (C)处 D. (D)处
【4】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⑥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5】最后一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有什么作用?
9、给材料作文
有一棵大树,枝繁叶茂,是飞禽走兽们喜爱的休息场所。飞禽走兽们谈论着自己去各地旅行的经历。大树也想去旅行,于是请飞禽走兽们帮忙。飞禽瞧不起大树没有翅膀,拒绝了。大树于是想请走兽帮忙。走兽说,你没有腿,也拒绝了。于是,大树决定自己想办法。它结出甜美的果实,果实里包含着种子。果实被飞禽走兽们吃了后,大树的种子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这个故事至少给了我们这样一些启示:要善于发挥自己的长处;坚持到底才能成功;人与人之间要和谐相处。
请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所写文章主旨必须从所给材料中提炼,但不要对材料扩写、续写和改写,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②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
③不少于600字
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