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请选出下列语句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 )
①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 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②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 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④我们应该大力传承优秀传统文 化,为中华民族的复兴注入不竭的精神动力。⑤中华文化使中华民族保持了坚定的民族自信和强 大的修复能力。
A. ④③①⑤② B. ④②⑤③① C. ②④③①⑤ D. ②⑤③①④
2、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赋予(yǔ) 瞳仁(tónɡ) 争讼(sònɡ) 装模作样(mú)
B. 雾霭(ǎi) 冗杂(rǒng) 召开(zhāo) 销声匿迹(lì)
C. 帷幕(wéi) 斡旋(wò) 瞭望(liáo) 袖手旁观(xìü)
D. 农谚(yàn) 缅怀(miān) 腐蚀(shí) 堕落(zhüì)
3、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一项是( )
A.略无阙处(同“缺”,空隙、缺口);素湍绿潭(急流)。
B.飞漱其间(冲荡);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正午)。
C.夏水襄陵(冲上、漫上);清荣峻茂(茂盛)。
D.沿溯阻绝(逆流而上);回清倒影(回旋)。
4、学校组织了以“不忘初心,逐梦未来”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下面是人民日报发布的《给青年的一封信》(节选)。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得天独厚的开阔眼界,让你能够站在历史的塔尖,张望更加遥远的未来;中西古今的比较视野,让你手握丈量世界的工具,观察和理解更为复杂的人和事。也正因此,①知识渊博、思想开放、头脑灵活的我们自然也就多了一份使命。
心有多大,天地就有多宽。在大国崛起的时代背景下,国际化的视野不仅意味着一种能力,更赋予你们自信、包容、担当的精神气质。如果说百年前,仁人志士走出国门,只为求一纸救国良方,虽有所得,却难掩心中的屈辱和无奈;那么今天,伴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使命,你的心中早已有了十足的底气,去勾画和塑造整个世界的明天。②中国思考、中国方案、中国行动正跟随着中国青年遍及全球的脚步,在世界的每个角落掀起波澜。
A.语段中加点的“知识渊博”“仁人志士”“掀起波澜”三个短语类型各不相同。
B.画线句①的主干是:我们多了使命。
C.画线句②中的“中国思考、中国方案、中国行动”在句中作主语。
D.语段旨在鼓励我们中国青年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怀古诗。作者通过对古代人物的歌颂,讽刺南宋统治者在金兵的侵略面前不敢抵抗、昏庸无能。
B.“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这两句诗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可谓“惊天地,泣鬼神”,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所有了。
C.“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是说三国时代的孙权年纪轻轻就统率千军万马,雄踞东南一隅,英武了得。
D.“生子当如孙仲谋”本是曹操的语言,现在由辛弃疾口中说出,代表了人民要求发愤图强的呼声。
【2】作者赞颂孙权的用意是什么?
6、学好语文首先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好习惯将让你终生受益,漂亮的书写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请把王维的《使至塞上》中间四句默写下来(字体要规范、工整、美观)
单 | 车 | 欲 | 问 | 边 | , | 属 | 国 | 过 | 居 | 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萧 | 关 | 逢 | 候 | 骑 | , | 都 | 护 | 在 | 燕 | 然 | 。 |
7、从下面两部名著中任选一部,仿照示例另写一段话,写出你阅读该名著的收获。
①《傅雷家书》 ②《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示例:施耐庵的《水浒传》滋养了我:从吴用身上我看到了足智多谋,从晁盖身上我看到了义薄云天,从李逵身上我体悟到了率直的可贵。
8、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各题。
回家
①父亲生日的这一天,我买了蛋糕和礼物回家。
②父亲有些意外,他根本没想到我能记着他的生日。他高兴得手足无措,在家门口转来转去,一会儿弯腰扶扶倚在墙边的扫帚,一会儿去赶来凑热闹的鸡。我把买给他的礼物——一件外套拿出来,让他穿上试试。他不好意思起来,装作不在意地说:“不就是个闲生日嘛,买什么衣裳。”
③我说:“爸,闲生日也要过,以后每年我都会给你过。”心下却黯然,父亲都72岁了,又有几个生日好过?
④父亲却满足得“呵呵”笑起来。我看到他浑浊的眼里有亮亮的东西闪现,我的举手之劳,一定在他心里掀起了波澜。我和母亲在厨房里做饭,就听到他在外面大着嗓门不厌其烦地告诉邻居二爹:“我家的二丫头特地请假回来给我过生日。不就是个闲生日嘛,还给我又买衣裳又买蛋糕的。”
⑤母亲不屑,说:“你爸就爱吹牛。”母亲的脸上,却堆满笑意,母亲也是欢喜的。
⑥饭桌上,不胜酒力的父亲喝多了,他颠三倒四地叨叨:“我真幸福啊!”
⑦我笑着可爱的老父亲,心里惭愧,从前的日子,我疏忽父母太多。好在还有当下的日子,我可以弥补。
⑧出门去,微风轻拂。午后的村庄,安静得很像一捧流水,只剩下老人和孩子了——其实,孩子也没见着几个。只有几只狗,像主人似的,满村庄溜达,不时吠上一两声。我以为,它们是寂寞了。
⑨我去田间转悠。这里,那里,都曾留有我少年时的光阴。我在地里挑过猪草、羊草,掰过玉米,拾过棉花。我熟悉很多植物:车前子、牛耳朵、婆婆纳、黄花莱、苜蓿、菖蒲和苦艾。一蓬一蓬的苇花,在风中起舞,它们让我的目光在上面逗留了很久。
⑩一个妇人在沟边锄草,身子都快弓到地上去了。她头上花头巾的一角被风撩起,露出里面灰白的头发来——竟是那么的老!记忆中她辫一根乌黑的长辫子,健壮结实,挑着担子也能健步如飞。
⑪我站定看她,她也看我,许久,她“哎呀”一声:“这不是梅吗?”
⑫我看着她笑,在心里找着话。说点什么好呢?我没找着。她大概也找不着要说的话,就从地里拔出一根白萝卜给我,说:“没有空心呢。”我接过,摘了路边的蚕豆叶子擦了擦,“咔嚓”咬了两口,小时候,我都是这么干的。我们一村的人,也都是这么干的。
⑬她呵呵笑起来,很开心的样子。“你真孝顺啊!”她终于又说。
⑭我赧颜(羞愧),又有些伤感。我听说过她的两个儿子,一个远去云南,做了人家的上门女婿;一个常年在外打工,极少回家。地里的荠菜花开得星星点点,奔放灿烂是春天的事。麦苗儿却绿油油的,让人忍不住想揪一把吃。
⑮望见麦田中的坟,这儿一座,那儿一座。那里住着我熟悉的村人。我祖父祖母的坟也在。隔着不远的距离,我在心里向他们致敬。
⑯有他们在,村庄便永远在。
(作者:丁立梅)
【1】文章第⑥段中,父亲颠三倒四地叨叨:“我真幸福啊!”请简要概括父亲的“幸福”体现在哪里。
【2】面对父亲的高兴、欢喜,“我”为什么“黯然”“惭愧”?
【3】品读第⑧段,从修辞方法角度,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只有几只狗,像主人似的,满村庄溜达,不时吠上一两声。
【4】第⑫段画线句,写妇人主要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写“我”主要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通过这些描写表现了农村人什么特点?
【5】本文的主旨,有人认为是要孝敬父母,有人认为是要关注留守老人,有人认为是呼吁大家不要忘记家乡。你赞同哪种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探究。
9、话题作文
“咀嚼”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一项释义为“比喻对事物反复体会”。从小到大,我们咀嚼着成长中的滋味,品味着生活的酸甜苦辣。
请以“咀嚼”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文中不出现可能泄露考生自己信息的真实人名、地名、校名等。字数在600字以上。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