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面有关文学作品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B.《社戏》选自《朝花夕拾》,作者鲁迅,文章讲述了作者少年时期到赵庄看社戏的一段难忘经历。
C.柳宗元,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在山水游记上承郦道元《水经注》的成就,而又有突破性的发展。
D.《经典常谈》全书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传习录》等经史子集共十三部分内容,是介绍传统文化的典范之作。在古代,“诗言志”中的“志”总是关联着政治或者教化作用,人们用这样的观点去解读作品。
2、将下列句子重新排序,顺序恰当的一项是( )
于是我们听从店家的建议,乘车来到天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山泉是凉的,与皮筏冲击所形成的白色浪花,绽放在我们的脸上,胳膊上,腿上。
②穿上救生服,坐上皮筏顺流而下。
③从来没有玩过漂流,看着在水中划着皮筏的人不时地发出尖叫,心里还真有点小激动。
④太阳照在清澈的山溪底,在石头上散发出五彩斑斓的颜色。
⑤最后满身都溅满了山泉水,那一阵一阵的冰凉感,瞬间带走了夏日的炎热和内心的焦躁。
A.④③②①⑤
B.②④①⑤③
C.①⑤②④③
D.④⑤②③①
3、下面是《红星照耀中国》中有关四位红军领袖的评价,哪项匹配不当?( )
A.朱德——他是坚忍不拔精神的化身,是新旧历史间的桥梁。
B.周恩来——他的自傲和热烈,所不免有点朴野之感,可他是十分的诚恳。
C.彭德怀——他是一个活泼的、喜欢发笑的人,是一个大的滑稽家。
D.毛泽东——他是一个精通中国旧学的有成就的学者,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没有官架子。
4、《红星照耀中国》一书真实地记录了作者斯诺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下列选项中斯诺可能报道的一项是( )
A.平型关和台儿庄战役胜利
B.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C.工农红军在会宁会师
D.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5、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再宿武关
李涉①
远别秦城②万里游,乱山高下出商州。
关门不锁寒溪水,一夜潺湲③送客愁。
注:①李涉:唐宪宗至文宗时洛阳人。元和年间因事被贬,流放桂粤。本诗作于迁谪途中。②秦城:指京都长安。③潺湲:水慢慢流动的样子。
【1】诗中第二句中的“乱”包含哪两层意思?
【2】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诗歌最后两句。
6、请有感情地背诵《野望》,并把这首诗写在下面。
野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红星照耀中国》片段,按要求作答。
[甲]
这时已是早晨两点过后,我真是精疲力尽了,但在A______的白而带黄的脸上,却还找不出一些疲倦的表示。每当吴亮平翻译和我记录的时候,他一忽儿在两个小房间中来回踱着步,一忽儿坐着,一忽儿躺着,一忽儿倚着桌子读一叠报告。他的夫人也还没有睡。忽然间,他们两个都扑向一只在蜡烛旁边僵蒌的飞蛾欢呼起来。这确是一个很可爱的小动物。淡淡苹果色的绿翼,还镶着一条郁金香色和玫瑰色的柔软彩纹。他揭开一本书,把这片彩色的翅叶夹了进去。
[乙]
有一天在红军第二师演习的时候,我和B_______在一块。我们必须要爬一座很高峻的山。“跑上山顶去!”他突然这样对我和他的气喘着的总部人员喊着。他像一个兔子一样地跳着跑开了,到山顶的时候他远超过了我们一行人。又有一次,当我们骑马行着的时候,他又叫出了同样的一种挑战。
【1】[甲]片段中的A是__________,[乙]片段中的B是_______。(均填人名)
【2】从所选生活细节可以看出他们有什么共同之处?
【3】《红星照耀中国》作者是__________,这是一部纪实作品,根据你的阅读体验,谈谈作者是怎样体现材料的真实性的。
8、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名片溯源
①现代社会的交际,虽然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已经习惯于互留手机号码或微信号,但在庄重、正规场合,还是少不了互赠名片那么,名片起源于何时呢?
②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名片的国家。据史书记载,中国早在两千年前就出现了名片。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统一了文字,于是联系情感成为一件很方便的事情。秦末汉初时,人们创造了“谒”。《释名·释书契》载:“谒,诣告也。书其姓名于上以告所至诣者也。”即拜会者把名字和其他推荐文字写在竹片或木片上,作为拜谒者身份象征。这就是目前有史料记载的中国最早的名片。“谒”是下级对上级、晚辈对长辈通报姓名时用的名片。据《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在沛县为官的时候,有一天,刘邦和朋友一起到吕公家去贺喜,由于没有带钱而不得上堂入座,“乃给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谒入,吕公大惊,起,迎之门’”。
③在东汉时,“谒”之名称被“刺”所取代,材质仍为竹木之类。有人还在“刺”上添加了官职、年龄等内容,专供拜见上峰之用,名曰“爵里刺”。汉墓中出土有木简长22.5厘米,宽7厘米,上有执名刺者名字、籍贯等与今天的名片差不多。
④这种官场名片有专门的书写格式,要把所有的内容在“刺”的中央写成一行,不能分,故而也叫“长刺”。这种新的名片兴起于汉末,流行于六朝,尤以魏晋为盛。有故事说,汉末郭泰为士林所仰慕。他游洛阳,路人投刺,常常“载刺盈车”。南朝夏侯叔,以孝闻乡里,人争与相交,家中“积刺盈案”。有趣的是,还有以投刺为嗜好的。南朝梁人何思澄,每晚都削木书刺,天明即驾车外出投刺访友,晚上归来,一大把刺也就投光了,天天如是。
⑤那个时代,人们不仅生前用谒、刺,死后也用谒、刺随葬,供在阴间使用若是“拜见”神仙,不用竹简木刺,而用“金简玉刺”。
⑥东汉时期,蔡伦发明造纸术,于是纸质“名刺”开始出现。这是历史的一大进步,也是名片技术的一大飞跃。但当时并没有得到推广,因为纸质名片小且薄,不易保存,而且价格也很昂贵,所以当时比较流行的名片还是竹木简。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造纸技术得到了推广。纸被广泛运用,纸质名片也逐渐流行起来。
⑦唐宋时期,纸质名片已经很普遍了。那时科举制度流行,新科及第的进士都要四处拜访前科及第和位高权重的人,拜其为师,以便将来被提携。拜访老师,必须先递“门状”,这时“名刺”的名称也就被“门状”代替,且一直沿用到宋元时期。
⑧明朝时,名片又有新的称呼——“名帖”。清人赵翼在《陔馀丛考》中说:“古昔削木以书姓名,故谓之刺;后世以纸书,谓之名帖。”明代的“名帖”为长方形,一般长14厘米、宽6厘米。递帖人的名字要写满整个帖面。如递帖给长者或上司,“名帖”上所书名字要大,名字大表示谦恭,名字小会被视为狂傲。
⑨“名片”的称呼出现于清代后期。清朝末年的老式名片,长约六七寸,是请名人或书法家写了字,刻成木戳,然后印在大红纸上的。名片的作用在于“通名”,但那时并不用于两人见面时交换,而是通常用在介绍他人去办事或拜访某人没有碰上等情况下,或由他人带去,或留下名片而返。
⑩直到现代社会,名片一直在发挥着其作用,成为人们社会交往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1】文章按照时代发展的顺序介绍了名片的演变历程。请仿照示例,从课文中提取有效信息,填写下面的表格。
出现时间 | 秦 | 东汉 | 唐宋 | 明代 | 清代 | |
名称 | 谒 | 刺 | 名刺 | ① | 名帖 | 名片 |
特点 | ② | 有专门的书写格式书其姓名、官职、年龄等内容,竹木材质;官场名片,专供拜见上峰之用。 | 书写内容同“刺”,纸质材质;但没有得到推广。 | 书写内容同“刺”,纸质材质;拜访前科及第和位高权重的人时用。 | 书写内容是递帖人的名字,要写满整个帖面,纸质材质;“名帖”上所书名字越大表明越谦虚。 | ③ |
【2】本文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请以第⑧段为例,找出实例并分析其作用。
【3】结合下列句子后面括号内的提示,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
拜会者把名字和其他推荐文字写在竹片或木片上,作为拜谒者身份象征。这就是目前有史料记载的中国最早的名片。(“目前有史料记载的”能否去掉?为什么?)
9、题目:我喜欢这样的我们
要求:(1)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2)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3)不得抄袭。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