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是一档由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自主研发的大型演播室季播节目。
B. 某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邀请全国各个年龄段,各个领域的诗词爱好者共同参与诗词知识比拼。
C. 某节目邀请康震、王立群、蒙曼与郦波等四位观众喜爱的文化专家担任嘉宾。
D. 少数民族对于中国的重大贡献在哪里?一是疆域贡献,二是制度贡献,三是文化贡献。
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一个民族的传统无疑与其文化密不可分。 ; 。因为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并不一样,两者差别之大,几乎可以跟蜜蜂和蜂蜜的差别相媲美。
①弄清这两个概念,很有必要
②这些概念,往往交叉使用,内容含糊
③没有传统,也不成其为民族文化
④我们常常看到“文化传统”、“传统文化”的说法
⑤离开了文化,无从寻觅和捉摸什么传统。
A.④②①⑤③
B.①②⑤③④
C.⑤③④②①
D.②①④⑤③
3、阅读理解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甲】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唐]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乙】饯别王十一南游
刘长卿[唐]
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
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
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蘋。
对上面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甲】诗颔联直抒胸臆,作者用两人都是“宦游人”处境相同、感情一致来宽慰朋友,减轻朋友的悲伤孤独之感。
B.【乙】诗领联中“空”字,不仅点出诗人远望朋友渐行渐远直至消失的情景,同时烘托出诗人此时空虚寂寞的心境。
C.两首诗都是送别诗,其中都有“沾巾”的情节,借以抒发送别的惆怅悲伤的情绪,表现朋友间依依惜别之情。
D.两首诗感情基调不同,【甲】诗“天涯若比邻”使“状别”意浓,而【乙】诗“相思愁白蘋”是“伤感”直露。
4、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翘首(qiáo) 篡改(cuàn) 殚精竭虑(dān)
B.锃亮(zēng) 炽热(chì) 杳无消息(yǎo)
C.狼藉(jí) 婆娑(suō) 惟妙惟肖(xiāo)
D.矗立(zhù) 罅隙(xià) 摩肩接踵(zhǒng)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赏析“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2】“搔”字可不可以换成“梳”?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6、辰辰想在金陵折扇上题写诗句,你来帮忙补充完整。
(1)【隐逸之美】此中有真意,__________。(陶渊明《饮酒》其五)
(2)【思亲之美】__________,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3)【色彩之美】角声满天秋色里,__________。(李贺《雁门太守行》)
(4)【伤感之美】无可奈何花落去,__________。(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
(5)【想象之美】___________,星河欲转千帆舞。( )《渔家傲》)
(6)【人格之美】人生自古谁无死?____________。(文天祥《过零丁洋》)
(7)【自然之美】运用比喻手法,描写西北边塞绮丽雪景的句子:“______,_______”(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7、 (甲)最坏的罪犯,要算蚂蚁了。我曾见过它们咬紧蝉的腿尖,拖住它的翅膀,爬上它的后背,甚至有一次一个凶悍的强徒,竟当着我的面,抓住蝉的吸管,想把它拉掉。最后,麻烦越来越多,无可奈何,这位歌唱家不得已抛开自己所做的井,悄然逃走了。于是蚂蚁的目的达到,占有了这个井。不过这个井也干得很快,浆汁立刻被吃光了。于是蚂蚁再找机会去抢劫别的井,以图第二次的痛饮。
你看,真正的事实,不是与那个寓言相反吗?蚂蚁是顽强的乞丐,而勤苦的生产者却是蝉呢!
……
它有非常清晰的视觉。它的五只眼睛,会告诉它左右以及上方有什么事情发生,只要看到有谁跑来,它会立刻停止歌唱,悄然飞去。然而喧哗却不足以惊扰它。你尽管站在它的背后讲话,吹哨子、拍手、撞石子。就是比这种声音更轻微,要是一只雀儿,虽然没有看见你,应当早已惊慌得飞走了。这镇静的蝉却仍然继续发声,好像没事儿人一样。 照我想,蝉是听不见自己唱的歌曲。
……
我想,经过这次试验,我们可以确定,蝉是听不见的。
(乙)红军说到它时, 一般都叫“二万五千里长征”。从福建的最远的地方开始,一直到遥远的陕西西北部道路的尽头为止,其间迂回曲折,进进退退,因此有好些部分的长征战士所走过的路程肯定有二万五千里,甚至更长。根据一军团按逐个阶段编的一张精确的行军记录,长征的路线共达一万八千零八十八里,折合英里为六千英里,大约为横贯美洲大陆的距离的两倍,整个旅程都是步行的,有些是世界上最难通行得小道,大多数无法通行车辆轱辘,还有亚洲最高的山峰和最大的河流。从头到尾都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斗。
【1】(甲)文的作者是______;(乙)文的作者是______;从两段选文可以看出,这两位作者都具有_____的精神
【2】联系作品,回答下面问题。
(1)(甲)文作者通过什么试验来确定蝉是“听不见”的?
(2)(乙)文的作者如何评价红军长征的?
【3】比较两段选文,体会两者语言特点上的异同?
8、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这种穿透心灵的审视仅仅持续了一秒钟,接着便刀剑入鞘,代之以柔和的目光与和蔼的笑容。虽然嘴角紧闭,没有变化,但那对眼睛却能满含粲然笑意,犹如神奇的星光。而在优美动人的音乐影响下,它们可以像村妇那样热泪涟涟。精神上感到满足自在时,它们可以闪闪发光,转眼又因忧郁而黯然失色,罩上阴云,顿生凄凉,显得麻木不仁,神秘莫测。它们可以变得冷酷锐利,可以像手术刀、像X射线那样揭开隐藏的秘密,不一会儿意趣盎然地涌出好奇的神色。这是出现人类面部最富感情的一对眼睛,可以抒发各种各样的感情。高尔基对它们恰如其分地描述,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节选自茨威格《列夫·托尔斯泰》,有删减
[材料二]
环球时报4月28日报道在本次俄乌冲突爆发以后,一些乌克兰城市计划根据“去俄罗斯化”进程,重新命名与俄罗斯有关联的街道和广场。
在基辅拆除了一座象征俄罗斯和乌克兰友谊的苏联时期纪念碑。一天后,基辅市议会在周三宣布,已经编制了一份名单,列出了467个可以考虑重新命名的地点。
报道称,其中包括一个以19世纪作家列夫·托尔斯泰(Leo Tolstoy)命名的中心广场和一条以俄罗斯贝加尔湖命名的街道,甚至一条以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命名的道路也在这个名单上。
——节选自《环球时报》百家号,有删减
[材料三]
参考消息网6月10日报道美国《纽约时报》网站6月7日发表文章称,乌克兰各地官员正在启动所谓的城市“去殖民化”计划。全文如下:
远在乌克兰战火纷飞的东部前线之外,一场新的战斗正在打响:不是从战墩里,而是在绿荫遮蔽的小路和宽阔的大道上。那就是名叫“巴甫洛夫”或“柴可夫斯基”或“叶卡捷琳娜大帝”的敌人。
在乌克兰全国各地,官员们正在启动城市“去殖民化”计划。乌克兰民众急于将2月底发动军事行动的那个国家的一切痕迹全部消除,他们正在仔细检查一切会激起对俄罗斯帝国或苏联历史记忆的街道和地铁站的名称。
……
在首都基辅,市政委员会正在研究将列夫·托尔斯泰地铁站改名为瓦西里·斯图斯站,斯图斯是乌克兰诗人和异见人士。以白俄罗斯首都命名的“明斯克”站可能不久将改名为“华沙”站,以示对支持乌克兰的波兰的尊敬。
——《乌克兰掀起“去俄化”浪潮》,有删改
【1】下面各项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物传记具有真实性和文学性。[材料一]对托尔斯泰外貌的描绘运用大量比喻、夸张,是传记文学性的体现,但不符合传记的真实性。
B.[材料二][材料三]是新闻消息,具有真实性、时效性(及时性)、准确性等特点。[材料二]的电头和导语,体现了新闻的时效性。
C.[材料一]中引用了高尔基对托尔斯泰的评价,“一百只眼珠”运用夸张,突出强调地说明了托尔斯泰的眼睛有深刻的洞察力。
D.[材料三]中引用了美国《纽约时报》网站的文章,体现了新闻的真实性。“一场新的战斗正在打响”是指乌克兰启动了城市“去殖民化”计划。
【2】假如你是校园小记者,请根据[材料二]为校报拟写一句话新闻,不超过25字。
9、 磨炼就是经历世事练就意志与品质。成长中的你,经受过哪些磨炼,获得哪些感悟?
请以“磨炼”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拟题目;②自选文体(诗歌除外),文体要明确,全文不少于600字;文中如出现校名,请用育英学校、思齐学校代替;如出现人名,请用小刚、小志、小芳、小品代替。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