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视野是衡量一个人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 。所以,到了16岁左右时,年轻人得有点大视野。
①16岁之后,年轻人会进入一个视野拓展期,
②16岁之前的孩子,眼中大多是孩子气的东西;
③而随着高度的上升,视野会变宽。
④在这个阶段,你所看到、接触到以及思考到的,都将会上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⑤这是16岁左右的年轻人所经历的一般过程。
A. ①③②④⑤ B. ②④⑤③① C. ①②⑤③④ D. ②①④③⑤
2、依次填入下面文段横线上的汉字,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读完八年级下册《语文》课本,我们掩卷而思,各种美妙的感觉涌上心头。走进这个语文世界,我们可以听到黄土高原上粗犷豪迈、令人震hàn①的安塞腰鼓,可以看到各拉丹冬太阳之下熠熠烁烁的冰雪世界,还可以漫步于佳作如林的古诗苑,含英咀华,可以在各种昆虫都销声匿迹的时候,雄biàn②庄子……每次打开课本,就是享受一顿名fù③其实的饕餮盛宴,就是沐浴一次真善美的光芒。
A.憾 辩 副
B.憾 辨 符
C.撼 辩 副
D.撼 辨 符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藤野先生》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五猖会》等均出自这本散文集。
B.朱自清是现代散文作家、诗人、民主战士,《春》《背影》《欧游杂记》都是他的作品。
C.鲁迅原名周树人,他所写的《藤野先生》节选自《呐喊》。
D.《水经注》是一部地理著作,也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作者郦道元是北魏地理学家,《三峡》即选自《水经注》。
4、下面各组词语的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溃退kuì 歼灭qiān 桅杆wéi 振聋发聩kuì
B.悄然qiǎo 默契qì 遁形dùn 惨绝人寰huán
C.遗嘱zhǔ 解剖pō 衙门yá 摧枯拉朽kū
D.炽热zhì 锃亮zèng 禁锢gù 杳无消息yǎo
5、阅读下面的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涵虚”句中“太清”指天,“混”字写出水天相接的景象。
B.“欲济”句中的“济”即渡,这句是说湖大浪高,欲渡不能。
C.“端居”句中“端居”即闲居,“圣明”指当时的太平盛世。
D.最后两句中借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古语。
【2】诗人是如何表达自己情感的?请结合诗句予以简析。
6、根据提示欺写古诗文。
边塞风光在古人笔下常常千姿百态、气象壮阔。王维在《使至塞上》中用“_______,_______”写出了塞外独特而又壮阔的风光;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用 “_______,_____”渲染了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场面。
7、阅读下列名著选段,完成小题。
这所科学院不是一整座独立的建筑物,而是一条街道两旁连在一起的几所房子,因为年久失修,才买下来给科学院使用。
科学院院长很客气的接待了我,我就在科学院里呆了一段时间。每一个房间里都有一位或一位以上的设计家;我相信我参观的房间不在五百间以下。
我见到的第一个人样子枯瘦,双手和脸黑的就像刚刚被烟熏过一样,头发、胡子一把长,衣衫褴褛,有几处都被火烤糊了,他的外衣、衬衫和皮肤全是一种颜色。八年来他一直在从事一项设计,想从黄瓜里提取阳光,装到密封的小玻璃瓶里,遇到阴雨湿冷的夏天,就可以放出来让空气温暖。他告诉我,他相信再有八年,他就可以以合理的价格向总督的花园提供阳光了;不过他又抱怨说原料不足,请求我能否给他点什么,也算是对他尖端设计的鼓励吧,特别是现在这个季节,黄瓜价格那么贵。我就送了他一份小小的礼物,因为我那位老爷特意给我准备了钱;他知道,无论谁去参观,他们素来都是要钱的。
我走进了另一间屋子,却差点儿被一种臭气熏倒,急着就要退出来。我的向导却硬要我往前走,悄悄地求我不要得罪他们,要不他们会恨我入骨的。我因此吓得连鼻子都不敢堵。这间屋里的设计家是科学院里年资最高的学者,他的脸和胡子呈淡黄色;手上、衣服上布满了污秽。我被介绍给他的时候,他紧紧拥抱了我(我当时实在可以找个借口不受他这种礼遇的)。自从他到科学院工作以来,就是研究怎样把人的粪便还原为食物。他的方法是把粪便分成几个部分,去除从胆汁里来的颜色,让臭气蒸发,再把浮着的唾液除去。每星期人们供应他一桶粪便,那桶大约有布里斯托尔酒桶那么大。
我看到有一位在做将冰煅烧成火药的工作。他还给我看了他撰写的一篇关于火的可煅性的论文,他打算发表这篇论文。
还有一位最巧妙的建筑师,他发明了一种建造房屋的新方法,即先从屋顶造起,自上而下一路盖到地基。他还为自己的这种方法辩护,对我说,蜜蜂和蜘蛛这两种最精明的昆虫就是这么做的。
【1】《格列佛游记》讲述的是格列佛因海难等原因流落到小人国、大人国、_________和_________等地的经历。
【2】选文中的两个划线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3】在文段中,作者想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8、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孩儿面
梁晓声
①那天晚上,我在友人家做客。友人乃中年书法家,墨迹很是值钱,其父生前也是一位极有分量的书法家。
②正聊着,忽闻敲门声,声称要找“汪铭老先生”,归还一样东西。友人妻开了门,让进一位20多岁的青年。看其衣着气质,山里人无疑。
③友人问青年从何处来?
④答曰从大兴安岭林区来。
⑤问归还什么?
⑥青年犹豫不语。
⑦于是友人将青年引入另一房间,指墙上其父遗像说:“我是你要找的人的儿子,而且他只我这么一个儿子。”
⑧青年沉吟半晌,默默从肩上取下布袋,放于桌上,又默默从袋中取出布包,一层、两层、三层,展开三层包裹,现出一块砚来,光润莹洁,精湛浑朴。好一块古色古香的文房之宝!
⑨友人不禁“呀”了一声,急问:“此砚是怎么落在你手中的?”
⑩青年说:“为了归还,十几年间我专程到北京四五次,寻找它的主人寻找得好苦!今总算寻找到了,我也从此了却一桩心事……不过我现在好渴……”友人立即吩咐其妻:“快沏茶来!”赶紧让于沙发,待为嘉宾。
⑪青年饮了几口,讲出下面一段事:22年前,大兴安岭某农场的一个伐木队里,来了一个人,一个神色沉郁、50多岁的劳改分子。
⑫当天,伐木队长向自己手下的30多名伐木工人打招呼:“我看此人,衣物很少,书却挺多,不卑不亢,满脸正气,这年月,蒙受不白之冤的好人不少,咱们谁也不许为难他。”
⑬后来发生的一件事,证明伐木队长的判断不错。一头熊,闯入伐木人家属住的房子。炕上正睡着一个未满周岁的孩子。那孩子不是别人,正是归还古砚的青年。熊,就卧在孩子身旁,将嘴巴伏在两只前掌上打盹……几个小伙子,攥着利斧,要闯入屋里;有人从窗口偷偷伸进去猎枪……他们被那接受改造的人一一拦住了。他说:“熊在这种时候,一般不伤人。最稳妥的办法,是有人进屋里去,将孩子抱出来……”他以他所主张的方式救出了那个孩子……他在伐木工们的心目中成了传奇人物。伐木队长公然和他交上了朋友,毫无避讳地和他称兄道弟,还经常请他到家里去喝酒……
⑭一天,他伐木时,碰上了“吊死鬼”——一棵已经伐断的树,被另一棵树半空“扯”住,他碰上了两棵断树被同一棵树半空“扯”住的险情。他打准了第三棵的倒势,开动了电锯。
⑮森林里突然刮起一股风。那风起得好疾,好猛,他刚听一声大喊:“闪开!”——抬头看时,两棵断树被刮得脱了依持,凌空向他压顶砸下来。他还没来得及做出迅速的反应,就被人推出一丈多远,跌倒在雪窝里……参天大树轰然倒下,压着的是伐木队长……
⑯半月后,他离开了大森林。谁也不晓得他将被弄到哪里去,等待他的是凶是吉。他没有忘记向伐木队长的妻子告别。
⑰他对她说:“你们母子以后的生活肯定会很艰难。我处于这般田地,无法报答对你丈夫的救命之恩,也无力周济你们母子。只有这块古砚,是传家之宝,姑且收下吧。有机会变卖掉,可维持三年五载的衣食。”
⑱他双手捧砚,挚诚相赠。
⑲她感激涕零,却坚拒不受。
⑳最后,他叹息一声,说:“就算我将它寄托于你们吧。若是哪一天,我的处境略有转变,就让孩子带这块砚去找我,我会把他当成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友人及其妻听至这里,不禁四目涕视,我看得出,他们内心里都活动着些微妙的想法。
㉑友人嗫嚅地说:“可是,可是我父亲……我刚才告诉过你的,他已经去世了……”青年说:“我母亲也去世了。母亲去世前,再三叮嘱我——将来一定要寻找到这块砚的主人。当年讲好是寄托于我们的,我们就一定要守信用,一定要物归原主。我千里迢迢又来到北京,只是为了归还这块砚,除此没有别的目的。”
㉒友人夫妇,顿时肃然。
㉓青年又说:“允许我再看一眼老先生么?”
㉔友人愧曰:“当然当然。”
㉕于是青年第二次至遗像前,三鞠躬后,拱手作别。
㉖友人问:“你可知此砚现在值多少钱?”
㉗青年回答:“3年前曾有人出两万元高价求买。虽家境贫寒,但毕竟是信托之物,不欲换钱。”
㉘友人感慨地说:“这是一块安徽歙县出品的古砚。曾是宫廷之物,归于我家祖上,已传七八代之久。抚之如柔肤,叩之似金声,素享“孩儿面”之美誉。苏东坡曾赞“孩儿面”——‘涩不留笔,滑不拒墨’,可不是区区两万元就能买卖之物啊!”
㉙遂向其妻暗使眼色,其妻领悟,转身取一信相赠,信内有五千元,聊谢归还诚意……青年坚拒不受。
㉚友人说:“请稍候,我为你写一条幅,可愿收下?”
㉛青年微笑,说这是很高兴收下的。
㉜于是友人铺展纸幅,便用那“孩儿面”细细研墨。研罢,悬笔在手,似一时不知该写什么,侧目求援视我……我沉吟有顷,想出四句话:世人皆图币,君子古心来,孩儿面依旧,朴拙放异彩!
㉝友人随声落笔,果然龙飞蛇舞,墨迹不凡!
㉞我望着那青年,心中暗思----好一段古砚情!好一块“孩儿面”!好一位品性古朴未染的青年!
【阅读提示】这篇小说故事情节很简单,通过叙述一位林区青年在两位当事人皆已去世的情况下,依然十几年信守承诺,坚持寻找宝砚主人,让宝砚“孩儿面”物归原主的故事,既赞美了青年不贪图富贵的质朴心灵,也歌颂了在苦难环境中人与人之间朴实友爱的人情美。
【1】下列对这篇小说内容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中“我”不仅是故事的讲述者,也是故事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因为是“我”的一段亲身经历,所以故事很感动人心。
B.青年来京归还古砚,将古砚包裹得里三层外三层,藏布袋里,足见青年的小心谨慎和对古砚的无比珍视,因为他清楚这是一块非常值钱的古砚。
C.汪铭老先生当年冒险从熊口下抱出孩子,固然见出他见识不凡,但也说明他大胆冒失,所以才有了后来伐树的危险,差点丧失了性命。
D.小说注重对人物的语言和心理描写,当听到父亲要将青年当成亲生儿子一样时,友人与妻对视,嗫嚅而言,害怕青年此来会成为自己的负担。
【2】小说以“孩儿面”为题,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3】小说在刻画林区青年这一形象时,主要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小说主要写青年来京归还古砚,但几乎一半篇幅是在写青年讲述一段往事,这里主要运用了什么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9、按要求作文
嫩绿的芽儿,和青年说:“发展你自己!”淡白的花儿,和青年说:“贡献你自己!”深红的果儿,和青年说:“牺牲你自己!”青年人啊!为着后来的回忆,小心着意的描你现在的图画。
冰心的几句小诗引发了你哪些联想与思考?请你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可以讲述经历,表达感悟,可以编写童话,可以写一篇演讲稿,还可以……
要求:(1)除诗歌、剧本外,文体不限;(2)不得套作,不得抄袭;(3)抒发真情实感;(4)不少于6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