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册教材中,课文《黄鹤楼》《赤壁》和《中国石拱桥》都涉及了名胜古迹,这些诗文的作者分别是崔颢、杜牧和茅以昇。
B.虽然苏轼的人生起起落落,但是他的文章和诗词却都充满了乐观向上的正能量,如《记承天寺夜游》。
C.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冠礼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表示男子成年,可以婚嫁,并从此作为氏族的一个成年人参加各项活动。
D.一般来说,律诗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应是对仗句,如《渡荆门送别》中“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2、下列各句中语言表达不得体的一项是( )
A.初次见面,我从乐山给大家带来了家乡特产苏稽米花糖,希望大家多多关照。
B.陈芳收到朋友张敏的微信消息:“我明天到乐山,拜托你到高铁站来接我好吗?”
C.听闻你家小女获得全国中学生作文竞赛一等奖,大家很意外,真是运气好啊!
D.王老师,这是我要发表的文章初稿,请您斧正,如有不当之处,恳请批评指正。
3、下列表述中,有误的一项是 ( )
A.《回延安》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全诗围绕一个“回”字,描述了“我”回到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感。诗文以一个“情”字贯穿全诗,抒发了诗人回到延安时激动万分、见到亲人时喜不自胜、展望未来时的万丈豪情。
B.《安塞腰鼓》是一篇歌颂激荡生命和磅礴力量的文章。文章句式丰富多样,短句急促有力,长句酣畅淋漓;大量运用排比、反复、比喻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气势磅礴,浓墨大笔,抒写饱满的生命激情。
C.《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事理说明文。作者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方法,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人格化,取得生动传神、引人入胜的效果,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
D.《小石潭记》中作者采用定点观察的方法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使读者眼前出现不同的景物。在写小石潭时又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由近及远,写出小石潭及周围景物的特点。
4、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祈祷(qǐ) 翌日(yì) 拙劣(zhuō) 纷至沓来(tà)
B.灼热(zhuó) 苍劲(jìng) 诠释(quán) 皑皑白雪(ái)
C.寒噤(jìn) 穹顶(qióng) 造诣(zhǐ) 教学相长(jiào)
D.堕落(duò) 枷锁(jiā) 瞭望(liào) 强词夺理(qiáng)
5、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七言律诗是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
B.诗歌以诗人行踪为线索,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生动描绘了西湖的明媚风光。
C.“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白沙堤”这些词语,都突出了西湖早春的特点。
D.尾联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陶醉于美好湖光山色的喜悦心情。
【2】诗歌讲究炼字,请品味颈联中“乱”“浅”的妙处。
6、默写填空。
①五岭逶迤腾细浪, 。
② ,铁马冰河入梦来。
③ ,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老山界》)
④杜甫《春望》中,真切表达战乱中的人思念离散亲人、盼望得到亲人音信的心情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⑤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以形象的比喻描写国家和个人的命运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名著阅读
(1)《红星照耀中国》作者是 。
(2)如果把这本书推荐给身边的人,请你写一段推荐语。
8、阅读下面文段,然后回答问题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磷峋的技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看,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楼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1】这两段文字说明的内容分别是什么?
【2】对文中“中国的审美观点”如何正确理解?
【3】文段中加点的“这”具体指代什么?
【4】“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作者举这个例子是要说明苏州园林的什么特点?
【5】第二自然段中“隔而不隔,界而未界”中,“隔”指的是_________,“不隔”指的是_________;“界” 指的是_______,“未界’指的是_________。
【6】根据审美感受,你认为第一段说明对象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第二段说明对象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中“这是不足取的”一句原来是“这才是可取的”,你认为哪一种说法更好?请作简要阐述。
9、作文。
横小江在综合性实践活动中,收获了丰富的“和”的知识,“和”是修德养性的关键,也是社会交往的准绳,更是被尊奉为国家共处的原则,只要我们本着“和为贵”的思想去处理问题,就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请以“烦恼不是烦恼”为题,叙写真实的生活故事。
要求:(1)不得抄袭、套作;(2)不少于600字;(3)行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