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出下列关于名著《昆虫记》相关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昆虫记》是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花了足足三十年时间写就的十卷本科普巨著。
B.蝉在地下“潜伏”四年才钻出地面,却只能在阳光下活五个多星期。
C.《昆虫记》堪称科学与文学完美结合的典范,无愧于“昆虫的史诗”之美誉。
D.在作者笔下,小甲虫像个吝啬鬼,身穿一件似乎“缺了布料”的短身燕尾礼服。
2、下列加点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面临机遇和挑战,公司全体员工向社会承诺,给客户至诚至信的服务,提供天衣无缝的产品。
B.学校舞台剧《刘三姐》的歌舞表演体现广西民族的特色,堪称一场视觉听觉的盛宴,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C.在改革发展的新时代,我们年轻人要怀着目空一切的豪情壮志,敢于迎接任何前所未有的挑战。
D.这道数学题很难,在老师的反复讲解下,同学们终于大彻大悟了。
3、下列病句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就目前来讲,国内有些人的文化程度还比较低,准确需要大大提高。(“准确”应修改为“确实”)
B. 节日的公园,到处洋溢着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洋溢”应修改为“呈现”)
C. 加强素质教育是当前中小学工作的当务之急。(应删除“当前”)
D. 我们要多方改进和调查研究工作中的问题,继承和发扬良好的作风。(“调查研究”应修改为“研究调查”)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2022女足亚洲杯决赛,中国女足夺冠,让人们读懂永不褪色的“拼搏精神”。
B.红场革命烈士纪念碑翠柏环绕,大南山革命历史纪念馆庄严肃穆,共同诠释着一种永恒的革命精神。
C.近日,毒教材存在画风诡异、丑化儿童等问题,人民教育出版社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D.首届中国·潮汕国际纺织服装博览会展览面积3万平方米,参展企业、品牌近300家,各个展区摩肩接踵,向世人展示设计之美、霓裳之美。
5、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加以描绘。
【2】请说说本诗尾联中“送”字的妙处。
6、古诗词默写。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7、某校开展“红色之旅”主题阅读活动,请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斯诺给了世界第一双了解中国革命的眼睛
①有这样一位外国记者,他出生在美国,却在遥远的中国居住了13年,观察和记录中国人民的苦难和中国社会的变化,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
②有这样一位外国记者,冒着生命危险进入陕甘宁边区革命根据地,历经四个月的采访考察,著成了轰动世界的报告文学《红星照耀中国》,此书被西方媒体评为“了解中国革命的真正有历史意义和政治意义的著作”。
③有这样一位外国记者,为向世界传播中国奋斗了一生,而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说了这样话语:“我热爱中国。但是……我不愿作为一个病人到中国去,我不愿给中国增添累赘。”
④他就是中国人民的美国朋友埃德加·斯诺。
⑤1928年,23岁的斯诺第一次来到中国,但这时的斯诺只是一个渴望新鲜,期待新奇的年轻人。他在给父母的信中写道:“我要改变这刻板的生活方式……对我来说,最愉快的事莫过于旅行!冒险!取得经验!我渴望冒险!我要使青春充实。”
⑥可当这位热血青年真正踏上中国土地,经历了“九·一八事变”、“一二·九运动”之后,才发现已置身于一个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下而又扑朔迷离的国度。他目睹了日本帝国主义的罪行,以及国民党对中国共产党人的捕杀、围剿和对人民的镇压,同时也看到了无数的农民、工人、学生、士兵却继续甘愿冒死加入红军,勇敢地与帝国主义、反革命作斗争。
⑦新闻记者的敏锐引发了斯诺的深思:中国共产党人究竟是什么样的人?他们的领导人是谁?他们是社会先知,还只不过是为了活命而盲目战斗的无知农民?这些战士战斗得那么长久,那么顽强,那么勇敢……是什么样的希望,什么样的目标,什么样的理想,使他们成为顽强到令人难以置信的战士的呢?中国的苏维埃是怎样的?农民支持它吗?斯诺提出了整整80个问题,画了80个“硕大”的问号!
⑧要解答这些问题,斯诺身边的朋友完全能够提供一套现成的答案,可是在他看来,这些答案并不令人信服:“他们是怎么知道的呢?他们可从来没有到过红色中国呀。要对红色中国有所了解,惟一的办法就是到那里去一趟!”
⑨斯诺以自己的“脑袋”为筹码,冒险为世界换来了一双看中国的眼睛。正如美国历史学家拉铁摩尔所说:“在人们政治上陷入思想苦闷的情况下,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就像火焰一样,腾空而起,划破了苍茫的暮色……原来还另外有一个中国啊!”
⑩如海伦·斯诺(斯诺的前妻)所言,“在斯诺的报道发出之前,对于中国共产党人,特别是他们的领袖毛泽东,不仅苏联人根本不了解,就连中国人自己也完全不知道,更不用说西方了。”这篇报道像一颗炸弹,震动了中国,轰动了世界,并在国际新闻界掀起了一股报道共产党,报道中国红军的旋风。
⑪加拿大的白求恩大夫、印度的柯棣华大夫和许多其他外国进步人士就是受此书影响,前来支援中国抗战。白求恩在致友人的信中是这样解释来华的原因的:“请读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和史沫特莱的《红军在前进》,读后你们必将与我同感。”
⑫1972年2月15日,斯诺与世长辞,他在遗愿中写道:“我爱中国,我愿在死后把我的一部分留在那里,就像我活着时那样。”斯诺的骨灰一半安葬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畔,另一半安葬于位于美国纽约州哈德逊河畔的斯诺旧居旁。也许,是斯诺偶然地选择了中国,也许,是中国历史地选择了斯诺。但正是这位杰出的美国记者给了世界一双了解中国革命的眼睛,向世界展示了一个崭新而真实的中国!
选自《对外传播》(有删节)
【1】斯诺为什么把考察报告命名为《红星照耀中国》?
【2】班级开展《红星照耀中国》专题阅读交流,请你结合下图,给大家介绍图中人物。(不少于80字)
【3】国庆73周年之际,校文学社社刊开设了对中国有特殊贡献的外国人系列栏目,请你以选文为材料给斯诺写一个简略的小传。
要求:(1)记述人物主要经历中的典型事件;(2)抓住重要行为和典型语言;(3)不少于150字。
8、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荷兰的历史学家研究发现,从1560年起,一些北欧年轻人就开始记录“朋友圈”了,不过鉴于17世纪的社会风俗,男孩和女孩运用“朋友圈”的目的各不相同。
②在当时,男孩通常会被送去欧洲著名的大学机构镀金,拜谒当时的思想巨头、学术大家,“朋友圈”对他们来说其目的是搭建人脉。如一位名叫迈克尔·梵·德·密尔的少年在周游欧罗巴大陆的过程中,就留下了一册极为典型的“朋友圈”纸书。除了记录在各处的旅行见闻外,还包括与贵族会面的图片。这样的插图不仅博人眼球,且彰显身份。另外,他还在纸书上面形象地诠释了他对一些古老问题(比如爱情)的见解,就像我们在朋友圈上发表观点一样。
③女孩则往往被送去修道院消磨时间,或者去宫廷做仕女,这有助于她们将来成功打入上流社会。虽然不能像男孩那样到处去旅游,但她们也有自己的友谊书。如果说男孩版“朋友圈”填满了科学家和艺术家笔录,那么女孩版的“朋友圈”则晒晒与朋友、钦慕者的通信往来,记点圈内笑话,描绘社交事件的细节等。当然,它不会像日记那样被锁在抽屉里默默珍藏,而是要与大家一起分享的,这给当时社交圈子非常狭窄的女孩们带来了莫大的乐趣。
④这些装饰精美的“朋友圈”记录册和我们熟悉的微信非常相似,区别只在技术层面。“照片”是被画出来——这比拍照难度大多了,各账号不是转发阅读文章,而是在留言页上写下自己喜欢的格言、警句、诗歌等。
⑤若再把视线放远一些,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人在一千多年以前就热衷于用纸笔搜集好友、同僚的图文信息,并广为分享了。古人旅游途中喜欢在崖壁山石、亭台楼阁等地方题诗刻字,这也是发朋友圈的一种方式,既能体现自己的文化品位,又能获得许多陌生朋友点赞,是颇为风雅的一件事,许多诗词碑刻就是这么成为经典的。
【1】选文运用的说明顺序是( )
A. 逻辑顺序 B. 时间顺序 C. 空间顺序 D. 因果顺序
【2】选文第②段主要使用的说明方法是( )
A. 下定义 B. 举例子 C. 打比方 D. 作诠释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选文主要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从不同角度不同对象介绍了朋友圈由古至今的变化过程。
B. “这比拍照难度大多了”中的“这”指的是留言页上写的格言、警句、诗歌等。
C. 第②③主要写男孩和女孩运用“朋友圈”的目的各不相同。
D. 第⑤段对上文起补充作用,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
9、相信《蒹葭》中主人公“溯洄从之……溯游从之……”追求不懈的精神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你也一定有过类似经历,请以“追求不止”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不少于600字。(2)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3)不得抄袭。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