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科研人员殚精竭虑,使我国的无人战机在当代天空叱咤风云。
B.据个旧报调查,在各种不文明行为中,市民对不遵守交通法规乱闯红灯的行为深恶痛疾。
C.他自小家里贫困,全靠自己白手起家,打拼出一片天地。
D.电影《战狼2》预告片中的部分章节对抑扬顿挫的故事情节进行了更为细致的描述。
2、《红星照耀中国》作者与被采访者进行多次长时间谈话,搜集了关于什么事件的第一手资料( )
A.解放战争
B.长征
C.五四运动
D.新文化运动
3、下列有关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傅雷家书》是傅雷及其夫人在1954年至1966年间写给孩子傅聪、傅敏的家信的摘编。
B.在《苏菲的世界》一书中,苏菲收到的第一、第二封信提到了两个问题: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
C.《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朱光潜在国内读书的时候先后在《一般》杂志上发表的十二篇关于修身的文章。
D.在《傅雷家书》中,傅雷从做人、生活、艺术等方面对儿子进行了指导,该书被称为“苦心孤诣的教子篇”。
4、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回延安》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地方特色浓郁,作者是贺敬之。
B.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用“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形容村中人和平恬静的生活,这里“黄发”指儿童,“垂髫”指老人。
C.《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主要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D.《平凡的世界》展现了黄土高原古朴的民风、独特的习俗,表现了主人公淳厚朴实的品格、坚定的人生目标和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
5、古诗词鉴赏。
葛溪驿
(宋)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注释】皇祐二年(公元1050年)秋天,诗人从故乡江西临川赴杭州,途经弋阳葛溪驿,写下这首诗。这时,诗人正患着病,身体十分虚弱。
(1)本诗的体裁是 _______,这首诗押韵 _______,请写出与本诗体裁相同的一个题目 _______。
(2)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中诗人运用残月、滴漏两个物象分别从听觉、视觉两个角度布景,暗写了诗人内心的烦乱。
B.诗人借缺月、孤灯、风露、鸣蝉、疏相等衰残的景象描绘了一部驿站冬夜难眠图。
C.颈联直打抒胸障,从“慷慨”“凄凉”两词可以看出诗人情感由激昂高涨转为悲伤凄凉。
D.尾联中的“行人”实际上是诗人自指,诗人天明重登征途,环顾四野,无可供娱心悦目之物,聒噪的蝉鸣声更增添了诗人的烦乱。
(3)历代诗评家皆认为本诗以“乱”为诗眼,请你根据诗歌内容说说诗人因何而“乱”。
6、根据课文默写。
(1)落红不是无情物, 。(龚自珍《己亥杂诗》)
(2)黑云压城城欲摧, 。(李贺《雁门太守行》)
(3)海内存知己,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4)不畏浮云遮望眼, 。(王安石《登飞来峰》)
(5)人生自古谁无死, 。(文天祥《过零丁洋》)
(6)几处早莺争暖树,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7) ,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8) ,谁言天地宽?(夏完淳《别云间》)
(9) ,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10)五岭逶迤腾巨浪, 。(毛泽东《七律·长征》)
7、名著阅读。
(1)下列对名著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是美国著名新闻记者斯诺写的一部纪实性作品,是世界上第一本忠实描绘红色中国的著作。
B.《红星照耀中国》中红军在井冈山采取的四个口号是: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C.《红星照耀中国》中写道:“他貌不惊人——一个沉默谦虚、说话轻声、有点饱经沧桑的人,眼睛很大,身材不高,但很结实,胳膊和双腿都象铁打的一样”。这个人是周恩来。
D.《红星照耀中国》由于国民党“第五次围剿”猖獗,红军在瑞金举行了一次军事会议,决定撤出,把红军主力转移到一个新根据地去。
(2)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不论我们对这一事件的动机及政治背景作何评论,都必须承认这一点,在西安进行的这场军事政变时机抓得很好,执行得也十分利落……使中国最终站到了即将来临的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一边。”
“这一事件”指的是:____,主要人物是:____、____。
8、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山音
①第一次见到她是在外公谢世的次日,雾霭沉沉,下着密如针脚的雨。
②我对外公印象不深,依稀记得是个文弱的老人。也只偶尔听母亲谈起,说外公生在山里,长在山里,在外求学十余载,漂泊十余载,兜兜转转又回到山里。膝下的子女都走出大山,他却执意守在山脚的泥土房里,当了大半辈子的教书先生。没料到,一场乍暖还寒的三月冷雨,竟让他与这三尺讲台永别了。
③山里的世界静极了,没有丝毫外界的声音,而那些留守山中的孩子,失去了唯一的老师,与外面的世界相牵的线,就这么生生断了。
④“山里人现在越来越少,你外公啊,一人教了几座山头的小孩,满打满算,也不过二十几个。”前来给外公下葬的一位大伯对我说,末了还发出一声长长的叹息,“真可惜啊,那些小孩都挺喜欢他的。喏,那边就有一个他的学生。”
⑤我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去,正好对上一双惶惑不安的眼睛。那是个十一二岁的女孩,头发扎得松松垮垮,身形也偏瘦小,上身一件衬衣洗得发白。她定定地看向我,板着脸,双唇紧抿,①幼兽般的眼睛漆黑发亮,左手却紧抓着前面老人的衣摆。
⑥我凑过去问她:“你家在哪?”她抬头飞快地瞟了我一眼,不说话,朝山上一片在雨中凝固的苍翠努了努嘴。“你爸妈呢?”我注意到她的脸迅速蒙上了一层寒霜,眼皮也耷拉下来。她张了张嘴,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半晌才失落地开口:“他们去外面打工了。”“那你跟谁过?”
⑦“弟弟妹妹,还有奶奶。”之后我也不知该怎样搭话,便默默走开了,因为我猛然发现,我们之间已然如被巨斧劈开了一道鸿沟,我与她的距离,就像各自眼中的风景般遥远。山也跟着沉默,不发出什么声响。
⑧在她的奶奶走后,她突然叫住了我。“你外公教过我,我很喜欢他。”
⑨“他教我们认字、算术,还给我们念诗、唱歌。他还说,我们这个地方以前叫作夔州。”
⑩“你看到我们头顶的天空了吗?他说这是夔州特有的天空,他说这种天空是苍色的。”
⑪渐渐地,我跟她熟稔起来。我发现她非常喜欢看书,时常看见她捧着翻旧的课本,在风里站成一株瘦削的酢浆草,融进绿得化不开的山中。
⑫雨声渐疏,在某个午后,阳光居然冒了个角,从天际漏了丝丝缕缕下来。我伸了一个大大的懒腰,搬了把凳子和她在院子里打发时间,清洁润泽的空气让每一次呼吸都成为一种享受。我不由得感叹道:“还是山里好啊!”
⑬她不能相信地望向我,脸颊激动得有些发红。“你有没有想过这种生活,一人在山中,仅仅一人,不能做什么,只能听流水的声音,风从林间穿行的声音,鸟鸣的声音,石子滚落的声音。”远山浅淡,与天相接的地方只剩一条极细的线,是她抿起的嘴唇。她凝望那阵奔跑的风,似乎想将它捕捉。又转而凝望后山的竹浪松涛,像凝望一个梦中的幻影。“而现在我不能读书了,除了大山,外面的声音都听不到了。”她的话语似被水浸透,我转过头,看见她②眼里的泪花像在走钢丝,摇摇欲坠。
⑭她侧过身去不说话了。
⑮深绿铺满整座山林,光斑繁密。细细的芒草摇晃,若在轻吟。她口中“苍色”的天空,从静水深渊中升起,万里无云。大地在我脚下隐隐颤动着,传出声响,混杂着风、树叶、草木、鸟鸣,是一支破碎的竹笛、一把断弦的琵琶,一声一声,都好像一种呜咽。
⑯而这声声呜咽在某一天顺着彤云出岫,搭上山鸢的翅膀,竟一路传到了远方,又托四月的山花捎回了一个令人为之一振的消息。
⑰我离开那天,她执意要来送我。
⑱她步履轻捷,每一步,都分毫不差地踏着我的影子。她语调平仄分明,在四下无人的山中响彻。她说:“我听说再过几个星期,学校就有人来修理了,有新学校,就有老师,就可以上学了。”
⑲“真的?”
⑳“真的!”
㉑而我撞入她③黑桑葚般明亮的眼睛,宛若跌进鸦青色的深谷。“其孤意在眉,其深情在睫,其解意在烟视媚行。”耳畔有什么呼啸而过。
㉒是山音。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文以“我”的见闻为线索组织材料,采用第一人称,记录了“我”从回乡到离开的一段经历,叙中有情,含蓄动人。
B.开篇对雾霭和雨的描写渲染了沉闷悲凉的氛围,衬托出“我”因外公离世的悲伤心境,但结尾的一抹亮色却给人以温暖之感。
C.文中大伯的话,既侧面突出了外公甘于奉献的美好品质,也引出了主要人物小女孩的出场,反映出了山村的教育现状。
D.文中“她不能相信地望向我,脸颊激动得有些发红”一句,通过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表现了女孩听到“我”对她的家乡山里景象的赞叹后内心的激动与欣喜之情。
【2】请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3】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达·芬奇从人物画的角度曾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眼睛,能看到一个人的内心,你能通过文章中三处对小女孩眼睛的刻画,看透她当时的心理吗?
①幼兽般的眼睛漆黑发亮
②眼里的泪花像在走钢丝,摇摇欲坠
③黑桑葚般明亮的眼睛
【4】两位读者正在谈论这篇文章的题目,读者1认为这个题目不好,这个题目不能精准地概括文章,读者2认为这个题目很好,意蕴深厚,你觉得他会给出怎样的理由呢?
读者1:我觉得文章题目不好,不能精准地概括文章。
读者2:我认为文章题目很好,因为……
9、阅读下面材料,自拟题目,根据要求写作一篇文章。
一个人在自家门前种了棵槐树。一个过路的年轻人看见了,对他说:“槐树虫多。”他便把槐树砍了,种了棵杨树。一个过路的老年人看见了。对他说:“杨树不是好材料。”他又把杨树砍了,种了棵枫树。一个过路的女子看见了,对他说:“枫树树荫少。”于是他又把枫树砍了……十年过去了。年年见他种树,但他门前却没有一棵树。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自拟题目,写一篇演讲稿。
作文要求:(1)表达真情实感;(2)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3)文章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4)不少于6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