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2024-2025学年(下)贵阳七年级质量检测历史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6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20题,共 100分)
  • 1、“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杜甫这首诗称颂的是

    A.贞观遗风 B.“贞观之治” C.“文景之治” D.“开元盛世”

  • 2、“以和为贵”、“和平交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古代对外开放中体现这一优良传统的是(  

    ①张骞通西域   ②鉴真东渡  ③郑和下西洋  ④玄奘西游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 3、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以下属于明太祖朱元璋烧的“三把火”的是(  )

    ①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

    ②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

    ③授权侍卫亲军锦衣卫,兼管对臣民的监视、侦查

    ④设立宣政院,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辖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 4、假如你生活在唐朝,可能看到的情景是

    ①农民用曲辕犁耕地

    ②东京城布局严整对称,商业繁荣

    ③家中摆着唐三彩

    ④农民用筒车灌溉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 5、下列作品中属于欧美现代派文学的是(  )

    《变形记》 ②《老人与海》 ③《美国的悲剧》 ④《母亲》 ⑤《静静的顿河》

    A. ①②③   B. ③④   C. ①②   D. ①③④

  • 6、明朝时,郑和能够完成七次下西洋壮举的主要原因是

    A.国力强盛

    B.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C.造船技术高超

    D.地理和航海知识的丰富

  • 7、故宫养心殿有一对漆红圆柱,上面镌刻着雍正帝手书的一幅楹联“惟以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不加掩饰地表达了他对集权的渴望。为此,雍正帝

    A.建立行省制 B.设置特务机构

    C.设立军机处 D.实行八股取士

  • 8、如图是反映了隋朝重大历史事件,②相关事件是

    A.定都长安

    B.统一全国

    C.开凿运河

    D.开创科举制

  • 9、时势造英雄,但杰出人物对历史和社会进步所起的推动作用不可轻视。下列人物及史实所起作用与其他三项明显不同的是

    A.鉴真东渡 B.玄奘西行 C.马可·波罗旅华 D.文天祥抗元

  • 10、济南城区有一条街名叫按察司街,从历史角度推断,这条街获此名最早应是在

    A. 元朝

    B. 明朝

    C. 清朝

    D. 宋朝

  • 11、使唐朝国势由盛转衰的事件是

    A. 黄巢起义

    B. 安史之乱

    C. 藩镇割据

    D. 陈胜吴广起义

  • 12、明朝的科举制度成为中国文化的“厄运”,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认为八股取士对思想文化的摧残程度甚至大于焚书坑儒。以下不属于八股文的特点的是

    A.脱离实际 B.考生可以任意发挥自己的观点

    C.内容空疏,形式呆板 D.严重禁锢知识分子的思想

  • 13、“澶渊之盟”是下列哪两个政权之间的盟约

    A.北宋与西夏

    B.南宋与金

    C.北宋与辽

    D.南宋与辽

  • 14、在北京召开“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期间,某同学赋诗一首:“忆往昔,隋唐盛世,威名远播;看今朝,一带一路,合作共赢”。今年(2019年)是隋朝统一南北朝分裂结束多少周年(  

    A.1420年

    B.1330年

    C.1430年

    D.1431年

  • 15、“长安百花时(长安城里百花开),风景宜轻薄(嬉戏玩耍好风光)。无人不沽酒(人人喝酒兴致高),何处不闻乐(处处音乐处处歌)。唐朝诗人刘禹锡《百花行》)里的这几句诗描绘的是

    A. 初唐景象

    B. 盛唐气象

    C. 中唐风光

    D. 晚唐风景

  • 16、“军机处一日日程: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这实质上反映了

    A.皇帝的生活 B.君权的强化 C.地方的无权 D.仪式的完善

  • 17、神通广大的孙悟空、贪吃懒惰的猪八戒、慈悲善良的唐三藏和朴实忠诚的沙和尚,这些家喻户晓的人物是哪部书中的主角

    A. 《西游记》

    B. 《水浒传》

    C. 《三国演义》

    D. 《红楼梦》

  • 18、一座古代石桥经历一千三百多年依然屹立,“百尺长虹横水面,一弯新月出云霄”,这是世界上保存完好,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  )

    A.泸定桥

    B.玉带桥

    C.赵州桥

    D.卢沟桥

  • 19、“安禄山乱兵一起,唐王朝将陇右、河西、朔方一带重兵皆调遣内地,造成边防空虚,西边吐蕃人乘机而入,尽得陇右、河西走廊……约公元790年,唐朝失去西域安西北庭。”这充分表明安史之乱

    A.是争夺帝位的斗争

    B.导致了边疆地区不稳

    C.是中央与地方权力失衡所造成

    D.促进了南方经济发展

  • 20、历史上从元朝开始设置了(   )的行政区划与管理的制度,在历史上影响深远。

    A.郡县制

    B.三省六部制

    C.行省制度

    D.路府州县制

二、填空题 (共10题,共 50分)
  • 21、战斗英雄黄继光和邱少云

    (1)战斗英雄:

    ①黄继光是______战役中的一位战斗英雄,在一次战斗中,黄继光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的机枪射口,为战友开辟了前进道路,自己英勇牺牲。

    ②为了保证战斗的胜利和潜伏部队的安全,_____严守潜伏纪律,纹丝不动,直至被大火吞噬,壮烈牺牲。

    (2)抗美援朝精神: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发扬高度的_______、革命英雄主义、革命乐观主义、革命忠诚及国际主义精神,锻造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他们被誉为“__________”。

    (3)抗美援朝胜利:1953年7月,美国不得不在停战协定上签字。

    (4)抗美援朝意义: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抵御了______侵略扩张,捍卫了新中国安全,保卫了中国人民和平生活;稳定了朝鲜半岛局势,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大大提高了我国的__________。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

  • 22、盛行于唐代的一种低温釉陶器,釉彩以黄、绿、白三色为主,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   ”,它是中国古代陶瓷烧制工艺的珍品。

  • 23、_______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随后,明军攻占了元大都,结束了______对全国的统治。

  • 24、明代杰出药物学家________,经过27年持续不断的努力编写出《________》这部规模空前的药物学著作。

  • 25、请你写出隋朝大运河的中心和南北端点。

  • 26、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的基本政治制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该制度早在___________________时就提出来了。

  • 27、北宋的创立时间是________,创立者是宋太祖________;北宋后期与______相约夹击辽国,该政权的创立者名为_____________

  • 28、战国初年,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的势力较强,史称“_______”;唐朝灭亡后,北方先后出现后梁等五个政权,南方先后出现吴等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汉,史称“_______”。

  • 29、金灭辽及北宋

    (1)辽灭亡:北宋出兵伐辽,被辽军打得大败。而金军却势如破竹,相继攻占辽的都城和许多地区。____年,辽被金灭亡。

    (2)北宋灭亡:面对金军的强大攻势,宋徽宗、宋钦宗无心抵抗,只想着妥协求和。______年,金军攻破______,北宋灭亡。

  • 30、《红楼梦》

    (1)作者:清代作家____创作,高鹗续写。

    (2)《红楼梦》,又名《____》。

    (3)主要内容:《红楼梦》以贵族青年____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故事为主线,通过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变化,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的____和尖锐矛盾,揭露了统治阶级的奢靡与丑陋,从而揭示了____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

    (4)社会意义:作者重点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等反抗____、追求个性解放的典型人物形象,还热情地歌颂了被奴役、被蹂躏的奴婢进行抗争的精神,愤怒地批判了以专制家长为代表的顽固势力,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5)特点与地位:在艺术上达到了极高的水平。这部小说____强、____高。至今,《红楼梦》已被译成多种文字,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文学名著。

三、连线题 (共1题,共 5分)
  • 31、将下列作品和作者对应搭配。

     

四、列举题 (共1题,共 5分)
  • 32、宋代著名的三大词人。

     

五、综合题 (共1题,共 5分)
  • 33、   阅读下列材料并问答问题

    材料一  规定双方为兄弟国家,宋每年向辽纳岁币,绢20万匹、银10万两。

    材料二:西夏向宋称臣,宋每岁赐西夏绢13万匹、银5万两、茶2万斤,节日再另行赏赐。

    材料三:著名学者黄仁宇先生在他的《中国大历史》一书中曾论述道:“和议中虽然宋辽彼此以兄弟之邦的地位同等对待,但宋朝从此被迫每年供给绢20万匹、银10万两。”“从历史的后端看来,这1004年的协定有它的作用。……这种为和平付出之代价无疑比战费来得低廉。……可是这种看法必须全部放弃当事人的观感……他们无法承认这种妥协为理之当然。中国历史之中,从无一个统一天下的大帝国卑躬屈节地向一个文化程度低的边区国家进贡。”

    (1)材料一签订和约时,宋的最高统治者是谁?

    (2)材料二中“西夏”的国主是谁?

    (3)材料三中的“和议”指的是什么?

    (4)黄仁宇先生对此和议有什么评价?

    (5)谈谈你对宋与辽、西夏的“战”与“和”的看法。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65
题数 33

类型 单元测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填空题
三、连线题
四、列举题
五、综合题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