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唐代时期中外交流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以下能突出体现中国人积极学习外国文化的开放意识和刻苦精神的是:
A. 玄奘西行
B. 文成公主入藏
C. 鉴真东渡
D. 郑和下西洋
2、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请问辽宋夏金时期最显著的阶段特征是 ( )
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民族政权并立
3、某同学制作了资料卡片(如下图)。他学习的是( )
政权建立时间:1206年 首领:铁木真 事件:灭亡西夏、金 |
A.澶渊之盟
B.宋金对峙
C.蒙古崛起
D.元朝建立
4、1662年,打败荷兰殖民者,使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的是
A. 郑和
B. 郑成功
C. 文天祥
D. 岳飞
5、“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该诗反应的时代背景应该是( )
A. 南宋偏安一隅 B. 宋辽对抗 C. 宋夏议和 D. 北宋与金对峙
6、明朝中后期的一些科技巨著附有大量插图,与文字珠联璧合,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实证性资料。下图反映了明朝工农业生产技术面貌,最有可能出自
A.《天工开物》
B.《农政全书》
C.《本草纲目》
D.《齐民要术》
7、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 )
A.武则天
B.杨坚
C.李隆基
D.慈禧
8、隋文帝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正式设置进士科,科举制逐步成为选拔官员的政治制度。隋朝所创立的科举制度
①强化了地方政府的权力
②使有才识的读书人担任政府官员
③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④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9、隋朝统一是在( )
A. 580年 B. 581年 C. 589年 D. 618年
10、南宋著名诗人郑思肖在他的诗中写道:“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在他的词中写道:“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壮岁旌旗拥万夫,锦檐突骑渡江初”。由此可以看出他俩共同的心愿是
A. 心系家国情怀
B. 弘扬唐诗宋词
C. 歌唱美丽风光
D. 抒发离愁别恨
11、下列内容,哪些是鉴真和玄奘的共同之处?
①都是唐朝的僧人
②都在唐朝的对外交往中有重大贡献
③都为完成自己使命历尽艰辛
④都有一种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A. 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②③④ D. ①②
12、唐朝初年,下列民族名称中哪个还没有出现
A.吐蕃
B.回鹘
C.突厥
D.靺鞨
13、与提示词“大运河、正式设进士科、暴君”相关的封建帝王是( )
A.秦始皇
B.隋文帝
C.隋炀帝
D.武则天
14、“风从草原走过,吹散多少传说,留下的只有你的故事,被酒和奶茶酿成了歌……到处传扬你的恩德,在牧人心头铭刻……”这首名为《传说》的歌曲中的主人翁成吉思汗被牧人传扬的“恩德”是( )
A.统一蒙古
B.建立元朝
C.修筑长城
D.统一全国
15、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589年使中国南北重归统一的皇帝是
A.秦始皇 B.隋文帝 C.唐太宗 D.汉高祖
16、为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辖,1727年清政府设置的管辖机构是
A.西域都护
B.澎湖巡检司
C.伊犁将军
D.驻藏大臣
17、元朝疆域辽阔,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它建立的地方行政制度一直沿用至今。这一地方行政制度是(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三省六部制 D.行省制
18、“唐朝与海外发生官方关系的国家和地区有70余个”。出现这一局面的原因是( )
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②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
③经济繁荣、文化辉煌 ④对外交通发达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9、北宋时,四川的商人如果要购买大量货物,可以携带的最轻便货币是( )
A.会子
B.交子
C.白银
D.黄金
20、初步形成于19世纪中期,以徽剧、汉调为基础,融合吸收了其他剧种的曲调和表演方法,它是
A. 昆曲 B. 京剧 C. 越剧 D. 黄梅戏
21、北宋东京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做“________”。
22、葡萄牙攫取澳门居住权
(1)从______世纪开始,一些欧洲殖民者,相继来到我国沿海地区、进行侵略活动。
(2)_____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广东澳门的居住权。
23、朱元璋强化皇权
(1)措施:
①在地方:朱元璋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设立“_____”,互不统属,从而使行省的权力分散。朱元璋还先后分封_____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
②在中央:在中央,朱元璋为进一步集中权力,废除了_____和_____,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为分散兵权,朱元璋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中、左、右、前、后五军_____﹐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这样皇帝就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
③设立_____特务机构:为监视官民,朱元璋设立_____,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护皇帝,镇压官民。后来,明成祖设立_____。这两个机构合称“_____”,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
(2)影响:地方和中央的各个部门,既互不统属,又互相牵制,各自直接向皇帝负责,这样就使_____,_____大为加强。
24、和议:北宋与西夏和谈,订立了宋夏和约,________向宋称臣,宋给西夏________。议和后,宋夏边境贸易兴旺。
25、________是元朝最优秀的杂剧作家,他的代表作是《窦娥冤》,与马致远、郑光祖、白朴等被誉为“________”。
26、追根逆源,判断正误:将你认为正确的题目在横线上填“正确”,错误的填“错误”
(1)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_____
(2)历史上“开元盛世”的景象发生在唐玄宗统治前期。_____
(3)907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_____
(4)岳飞统率的“岳家军”抗击的是蒙古军队。_____
(5)北宋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作“瓦子”。_____
(6)如果你要探究元大都的遗址应到今天的南京。_____
(7)1368年,朱棣称帝,建立明朝_____。
(8)明朝的商品经济活跃,出现了有名的晋商和徽商。_____
(9)清朝前期,手工业有了很大发展。当时已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_____
(10)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_____
27、蒙古族是中国北方一个古老的民族,原先活动在__________北段,后来向西迁徙,进入草原地区。
28、根据下列提示内容完成填空:
(1)建国初起着临时宪法作用的是《_______》。
(2)1950年,中央政府颁布了《______》保证了土地改革的顺利进行,成为土地改革的法律依据。
(3)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______》
(4)新中国奉行的外交政策—--------______策。
(5)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______原则。
(6)万隆会议上中国提出的方针—--------______的方针。
29、唐朝的对外交通发达,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
30、开创贞观之治的皇帝是________。
31、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641年,文成公主下嫁松赞干布。松赞干布率群臣到河源附近的柏海迎接文成公主,行子婿之礼。之后与公主同返逻些(今拉萨),为公主筑城、修建宫室,遂“和同为—家”。
材料二: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又在澶州城下射杀辽将萧挞览。辽害怕腹背受敌,提出和议。……后与辽订立和约,规定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双方停战,约为兄弟之国。
材料三:宋向金称臣,金册封宋康王为皇帝;东以淮河中流为界,西以大散关为界,南属宋,北属金,割唐州、邓州,以及商州、秦州的大半予金;宋每年向金纳贡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从绍兴十二年开始,每年春季送至泗州交纳。
(1)材料一反映了唐朝与哪个民族的友好关系?唐朝与这个民族“和同为—家”有何历史意义?
(2)材料二中的“和议”指的是什么事件?这一事件给双方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盟约指出,宋金议和划定的分界线是什么?该盟约签订后,形成了怎样的政治局面?
(4)民族交融是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上述三则材料反映了促成这种趋势的主要方式有哪些?
32、根据下列提示,写出相对应的答案。
(1)中国第一个平等的边界条约——
(2)清初设置的监督西藏地方政务的机构——
(3)推翻明朝政权的农民起义——
(4)15世纪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
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国土)之广,咸不逮(及)元。
——《元史••地理志序》
材料三: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也
——《清史稿》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图1所反映的中央机构创立于哪个朝代?图2和图1相比,中央机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材料二说明元朝疆域的特点是什么?元朝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实行了什么制度?
(3)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一朝代设立的什么机构?有何作用?
(4)依据材料概述中国政治制度发展变化的趋势。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