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余秋雨在《十万进士》中认为,科举制度选拔的“十万进士”,“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一定程度上说明科举制度( )
A.是行之有效的选官用人制度
B.导致了“冗官”的现象
C.已经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
D.杜绝官僚队伍的贪污腐败
2、某历史兴趣小组同学在探究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出现的共同原因时提出了以下意见,其中正确的是( )
①都是在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时出现的 ②统治者都注意调整统治政策 ③都在思想文化上实行高压政策 ④都重视农业生产( )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3、宋朝时妇女缠足的陋习逐渐传开反映出( )
A. 宋朝妇女以小脚为美 B. 妇女受到封建束缚越来越严重
C. 宋朝统治阶级的需要 D. 妇女缠足可以不用下地干活
4、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下列朝代中结束长期分裂,实现统一的有:( )
①隋朝
②唐朝
③北宋
④元朝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④
D.③④
5、清朝时,蒙古族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发动叛乱。三次率军亲征,平定叛乱,维护了国家统一的清朝皇帝是
A. 顺治皇帝 B. 康熙皇帝 C. 雍正皇帝 D. 乾隆皇帝
6、北宋后期,一位四川商人在当地购买一批蜀锦,他最方便使用的货币是
A.交子 B.铜钱 C.铁钱 D.白银
7、下列不属于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是
A.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 B.设立多重机构,削弱相权
C.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 D.在各知州府设置通判,以分之中的权力
8、“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材料反映的现象发生在
A.秦都咸阳
B.汉都长安
C.隋都长安
D.宋都东京
9、中国文学艺术逐渐从少数文人士大夫开始向大众普及,从吟诵的诗、吟唱的词,到贩夫走卒哼唱的曲,再到妇孺皆宜的小说,其传播范围越来越广。下列对应正确的是
A.唐诗——“三吏”“三别”——白居易
B.宋词——《如梦令·寻寻觅觅》——苏轼
C.明清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徐霞客
D.元曲——《窦娥冤》——关汉卿
10、宋朝宰相赵普建议宋太祖削弱藩镇的权力,说:“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宋太祖为“制其钱谷”而设置的官职是
A.通判
B.转运使
C.市舶使
D.节度使
11、五代十国时期“十国”中唯一割据北方的政权是( )
A.隋朝
B.唐朝
C.北汉
D.西汉
12、我国历史上最早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是
A.尚书省
B.安西都护府
C.市舶司
D.都督府
13、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都江堰建成后,“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 也”。修建于公元前256年的都江堰距今
A.2273年 B.2274年 C.2275年 D.2276年
14、除夕、元宵、端午等节日基本定型是在( )
A.魏晋南北朝时期 B.秦汉时期 C.远古时期 D.宋朝时期
15、据史书记载,明初朱元璋为强化皇权,对丞相胡惟庸抄家灭族,并对行政制度作了重大改组。“重大改组”体现在
①设立锦衣卫
②设立枢密院
③设置通判
④废除丞相
A.①②③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④
16、观察下面的两幅图片,其相关事件的内在联系是
A.三大改造为“一五计划”奠定了制度基础
B.土地改革为工业化提供了原料和市场
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保证了工业化成就的取得
D.土地改革为社会主义法制成就的取得提供了经济基础
17、假如你想在《资治通鉴》中查阅下列四个历史事件,不可能查到的是
A. 秦始皇统一全国
B. 郾城大捷
C. 玄武门之变
D. 三顾茅庐
18、“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当汴州。”请根据诗歌的内容,判断出诗歌作者生活的历史时期是( )
A.南北朝
B.唐朝
C.北宋
D.南宋
19、代表“联合国军”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的美国陆军上将克拉克在回忆录中说:“我成了历史上签订没有胜利的停战条约的第一位美国陆军司令官。”历时3年的抗美援朝战争,使帝国主义不敢轻易作武装侵华的尝试。这表明这场战争( )
A.使祖国大陆实现了统一
B.迫使美国放弃敌视中国的政策
C.开拓了我国外交的新局面
D.为新政权赢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20、公元581年,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的是哪一位皇帝?
A.隋文帝
B.隋炀帝
C.唐太宗
D.唐玄宗
21、东渡日本,弘扬佛法的高僧是________。
22、城市的发展见证历史的变迁。在古代城市中,作为当时王朝的都城,见证了公元589年中国重归统一的是___________。见证了1271年蒙古政权改国号为元,次年定都于此的是____________。
23、唐朝的全盛局面出现__________在位时期,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4、( ) 是明后期最负盛名的戏剧家,他的代表作是 ( )。
25、__________是抗倭名将,“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抒发了他的情怀和抱负。郑成功领导人们从__________人手里收复台湾。
26、昆曲,原是流行于苏州昆山一带的昆山腔。明朝进,经过改良,成为一个全国性的剧种。到了清朝前期,昆曲艺术发展到顶峰,洪昇的________、孔尚任的________这两部政治历史剧,成为昆曲的传世之作。
27、元朝时管辖澎湖和琉球的机构是_____,管理西藏地区的机构是_____。
28、“文化大革命”期间最大的一起冤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年这一冤案得到平反。
29、明清时期抗击外来侵略的历史事件:明_____;清_____。
30、明末有一本书,既是地理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这本书是________
31、连线搭配:
科技发展推动社会进步。请将下列科学家与其主要成就连接起来。
毕昇 著有《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
李时珍 被誉为划时代的中国近代科学先驱,著有《农政全书》
徐光启 著有《天工开物》,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
宋应星 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术
32、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国家,统一是历史的主流。
请回答:
(1)列举唐太宗实行的民族政策及“唐蕃和同为一家”的典型史实。
(2)写出元朝对广阔疆域实行有效管辖的政治制度。
(3)列举元清时期对台湾实行有效管理的措施。
(4)列举清朝为加强管理西藏、巩固西北边疆采取的措施?(各举两列)
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二: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联独爱之如一。
材料三: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1)以上材料与哪位皇帝有关?材料一说明他认识到什么问题?
(2)材料二反映唐太宗什么样的民族政策?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唐朝的对外政策?
(3)从他的统治思想中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