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郭沫若在《雷电颂》中,高尔基在散文诗《海燕》中.都写了风雷电,但两者的象征意义不同。以下说法最恰切的一项是 ( )
A. 民族心理不同。俄国与中国的国情不同,高尔基用雷电象征正义的力量,郭沫若则用它象征黑暗势力。
B. 象征体与本体之间的联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象征体的特征也不是单一的。作品的题材、主题、作家的写作角度不同,象征体的象征意义便可以随之不同。
C. 标题不同,主题也不同。高尔基歌颂的是海燕,对立面自然是雷由郭沫若则是直接歌颂雷电。
D. 时代不同。高尔基写《海燕》是在1901年,而郭沫若写《雷电颂》则是在1942年。
2、下列各项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惧惮dàn 欺侮wǔ 冗杂rǒng 农谚yàn
B. 狩猎shǒu 晦暗hùi 怅惘wǎng 楔形xiē
C. 迁徙xǐ 缄默qiān 幽悄qiǎo 差互cī
D. 龟裂jūn 俶尔shū 佁然yǐ 两栖qī
3、下列表述中有误的一项是( )
A.《社戏》这篇文章以“看戏”为线索,追忆了少年时在农村看社戏的经历。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墨,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品质,表达了作者对少年生活,特别是对农家朋友诚挚情谊的眷念。
B.《灯笼》一文,作者以散文的自由笔法,顺着自己的思绪,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自己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使个人情感升华为家国情怀,体现了作者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
C.应对,是一项口语交际,也是一种能力。做好应对的前提是认真聆听对方的言语,准确理解其意图,把握其观点态度。在此基础上,根据当时的话语情境,快速调动思维,迅速做出反应,就能做到随机应变、巧妙应对了。
D.《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按照时间顺序,从远古的恐龙灭绝现象说起,分析了事物之间的联系,启示我们: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有新的发现。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在扬州钟书阁举办新书《人间送小温》的首发式,更多年轻读者深入了解汪曾祺。
B.“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工作,不仅要落实到位,而且要宣讲到位。
C.国务院要求加快推进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速降费,加强服务水平。
D.这种新研发的汽车最高时速可达每小时280公里。
5、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甲)
骤雨
[宋]华岳
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翩车轴。
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
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溪北。
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
(乙)
雨后
[宋]裘万顷
秋事雨已毕,秋容晴为妍。
新香浮罢稏①,余润溢潺湲。
机抒蛩②声里,犁锄鹭影边。
吾生一何幸,田里又丰年。
[注]①罢稏(yà):稻摇摆的样子。②蛩(qióng):古书上指蟋蟀。
【1】下列对两首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描绘了农村夏日急雨的壮观景象,乙诗描写了秋雨后农事繁忙的景象。
B.甲诗首联说乌云尚在牛身后,但大雨已经打翻了牛前水车的车轴,表明雨势之急猛。
C.乙诗颈联前一句写农妇伴着虫鸣织布,后一句写农夫在田间劳作,描绘出一幅宁静和谐的乡村生活图景。
D.甲诗尾联写雨慢慢停歇,太阳也出来了,周围山色更加苍翠;乙诗尾联写出了连年丰收的景象。
【2】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运用互文的修辞,写牧童迎着风雨往回走的场景;乙诗颈联运用对偶修辞,同时调动听觉和视觉,极富生活气息。
B.甲诗颔联运用比喻的修辞来表现雨势之猛,雨声之大,潮水之汹涌,勾勒出山洪暴发的情景。
C.乙诗尾联借景抒情,表现诗人对丰收景象的由衷喜悦和对美丽的自然风光、温馨的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D.甲诗颔联采用了以实景叠合虚景的写景手法,乙诗颔联写秋雨后的田园风光,前句写稻熟,照应“秋事”;后句写水涨,照应“雨已毕”。
6、根据提示正确默写诗文原句。
①________,________,所谓伊人,在水一方。________,________,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兼葭》)
②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________,________。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________,________,幼有所长。(《大道之行也》)
③《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表达了诗人崇高理想和美好心愿,体现了忧国忧民情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④李白在《送友人》中以比喻手法来表达与友人难舍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7、阅读下列名著文段,回答下列问题
阿尔焦姆很少收到弟弟的信。每当他在市苏维埃办公桌上见到灰色信封和那有棱有角的熟悉的字体,他就会失去往常的平静。现在,他一面撕开信封,一面深情地想:“唉,保夫鲁沙,保夫鲁沙!咱们要是住在一起该多好。你经常给我出出主意,对我一定很有用,弟弟!”
保尔信上说:
阿尔焦姆:
我想跟你谈谈我的情况。除你以外,我大概是不会给任何人写这样的信的。你了解我,能理解我的每一句话。我在争取恢复健康的战场上,继续遭到生活的排挤。
我受到接连不断的打击。一次打击过后,我刚刚站起来,另一次打击又接踵而来,比上一次更厉害。最可怕的是我现在没有力量反抗了。左臂已经不听使唤。这就够痛苦的了,可是接着两条腿也不能活动了。我本来只能在房间里勉强走动,现在从床边挪到桌子跟前也要费很大劲。到这步田地大概还不算完。明天会怎么样——还很难说。
我已经出不去屋,只能从窗口看到大海的一角。一个人有一颗布尔什维克的心,有布尔什维克的意志,他是那样迫不及待地向往劳动,向往加入你们全线进攻的大军,向往投身到滚滚向前、排山倒海的钢铁巨流中去,可是他的杂体却背叛了他,不听他的调遣。这两者集中在一个人身上,还有比这更可怕的悲剧吗?
不过我还是相信我能够重返战斗行列,相信在冲锋陷阵的大军中也会有我的一把刺刀。我不能不相信,我没有权利不相信。十年来,党和共青团教给了我反抗的艺术。领袖说过,没有布尔什维克攻不克的堡垒,这句话对我也适用。
……
握手。
你的保尔
【1】以上文段选自前苏联文学家________________的作品《__________》。
【2】选文中保尔说自己“受到接连不断的打击”。结合原著,列举此前在战场上保尔受到的两次打击,以及此后的精神危机。
【3】在我国新冠肺炎疫情最严重的时候,很多国家、国际组织伸出援手。目前中国疫情防控形势好转,知恩图报的中国人民立即行动起来,为国际抗“疫”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这是一种担当和责任。有人认为,文学也要有所担当,“红色经典”作为特定历史时期的精神路标,其厚重感与担当意识在现实生活中依然富有生命力。结合这次疫情,从作品及读者两个方面谈一谈你怎样看待这部作品作为“红色经典”的现实意义。
8、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送出一碗饺子
(1)食物是有性格的。在书中,有些食物一出场,我们仿佛就能隐隐预感到接下来的剧情走向。齐如山在 《华北的农村》一书中介绍了很多民间食物,写到饺子时,他讲他小时候去各家拜年,有一次见到一位老头脸上有泪痕,大家问他有什么事故,他大哭起来。哭完说:“今天吃不起饺子,给小孩们熬了一锅粥,比平常之粥稠了一些,小孩们吃得高兴,说今天粥又稠又好吃。我对小孩们说,今天家家吃饺子,心中觉得对不住小孩子们,一时难过,自己就哭了,并没有什么事故。”大家听完,对他洒了几点同情泪,齐如山跑回家去对母亲把此事述说了一回,母亲也洒了几点泪,让他收拾了一簸箕食材,给王老头送去,让他包饺子。他送去之后,王老头一见又大哭起来。这时又有六七人也给送了饺子等面菜来。原来大家听他说完后,都不约而同的回家给他取东西去了。
(2)这本书主要是讲农业和饮食,总体风格平淡冲和。全书为数不多的煽情配额,几乎都留给饺子了。可见饺子是一种很温情的食物。
(3)我要说的,也是一个关于饺子的故事。去北京参加出版行业培训,每个人都领到很多餐券,根本用不完。临近课程结束那几天,与我同住的同事Y,每天都会多打几份饺子,她说要“送给需要的人”。在我看来,这分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不太相信会有人对陌生人送来的饺子不设防。
(4)周三的中午就是最后一餐饭了。到周二晚上,我与Y离开食堂时,她已经把所有的晚餐券用完了。此时她手头还有一份饺子,打算送人。我忽然有点惋惜我那些即将失效的餐券,它们原本是可以发挥点作用的。我们一起在街上走着,打算去买点特产。她在人群中搜寻着,发现目标,就上前询问对方想不想要饺子,我颇有些尴尬。有些人摆手拒绝,有些人想要却不太信任她。快走到一家“稻香村”的店铺时,我们忽然看见一位收破烂的大叔踩着三轮车慢慢前行。她把饺子送过去,他几乎二话不说就接受了,并且像小孩子拿到糖果一样开心地笑了。他说“谢谢!”她也说“谢谢!”那张笑脸,一瞬间让我所有的疑惑烟消云散。
(5)第二天中午的自助餐结束后,我把自己剩下的餐券也兑换了饺子。我和Y在街上寻寻觅觅。尽管有些曲折,但也很快找到合适的人。她走向一位在垃圾箱拾东西的脸色显得忧yì的老奶奶,我则走向一位腿脚不便,衣服较破旧的老大爷。我把饺子送到他面前,告诉他这是干净的,我们刚从食堂打来,没有碰过的。他似乎并不关心这食物是剩下的还是新的,他只问是不是给他的。我于是把餐盒递给他,他向我敬礼,我不知所措地笑着。然后我们各自朝相反的方向走去。
(6)收拾行李,离开了北京。火车在华北的平原上前行,大概也经过了齐如山书里所写的那个村子吧。为什么那时候的人能够那么自然地送出一份食物,而我送一份饺子,却这么艰难?在今天行善比“视而不见”需要付出更大的心理成本。因为行善者可能会遇到各种提醒和质疑,“给他钱做什么?”“作秀?是想当网红?”“为什么你不去帮助山区失学儿童?”……
(7)仔细想想,对于我而言,很多事情并无实质性的困难,最大的障碍不过是自己的内心。想通了这点,“送饺子”根本就不是个问题了。
【1】看拼音写汉字:忧yì________
【2】说说你对第(2)段中画线句“可见饺子是一种温情的食物”的理解。
【3】第4段中收破烂的大叔说“谢谢”是因为________;同事Y说“谢谢”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
【4】第(7)段中“我”内心的障碍是指________
【5】文章写了关于送饺子的几个故事,请概括。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同事把用不完的餐券兑换成饺子送给需要帮助的陌生人。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对文章的主旨,下列表达最准确的一项是( )
A.要真诚地对待他人,多做送饺子之类的善事。
B.“饺子”代表着温情,要勇敢地帮助身边的弱势群体。
C.要战胜自我,敢于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人。
D.赞扬了同事热心助人的品质。
9、作文
味道,不仅是指舌尖上能够感受到的那些味道,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所听到、看到、遇到、想到的,慢慢都会积累成一种特殊的味道。除夕夜千里奔袭的团圆饭是过年的味道;橡皮筋和跳房子里跳跃的是童年的味道;明明满含泪水却微笑着说没关系是成长的味道……
人生百味,请以“_________的味道”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将横线补充完整;②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地名、人名;④字数不少于600字;⑤卷面整洁,书写工整。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