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看他挑得那么认真,那么仔细,我也就不再坚持了。
B. 我问他,这块地是你的吗?他摇摇头说,不是。那是谁的地?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他说不知道。
C. 他说,这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
D. 可是,想到要做成这样一件事,需要怎样的毅力?怎样的无私?我就从心底里,对这位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普通农民,感到无限的敬佩。
2、下列词语书写和加点字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羞怯(qiè) 缥缈(miǎo) 气概(gài) 杞人忧天(qǐ)
B. 伫立(zhù) 怂恿(sǒng) 狭隘(yì) 随声附和(hè)
C. 战粟(lì) 热忱(chén) 畅销(xiāo) 参差不齐(cī)
D. 安详(xiáng) 奥秘(mì) 决别(jué) 刨根问底(páo)
3、根据语境,下面横线上填入的句子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我带着孩子们,隐身在走廊的玻璃门里,悄悄观望。 ▲ 。
①翅子一展,大麻雀划了一道斜线,飞回篱墙上,目不转睛地,望着那饕餮吞食的小囚徒。
②只见一只大麻雀,果然勇敢地自篱墙上跳了下来,口里衔着一条小小白虫,两只细细小腿,像雨线般在地上轻盈跳动。
③它的头向这边歪一歪,小麻雀的头向那边斜一斜,正好一下两喙相接,那条白虫,遂落进那张饥饿的小嘴巴里。
④及至四顾无人,唰的一声,飞跃到小麻雀跟前。
A.③①②④
B.③②①④
C.②③④①
D.②④③①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 ( )
A. 美国总统奥巴马非常有人格魅力,他在篮球场上驰骋,带女儿吃刨冰的形象早已家喻户晓,但鲜为人知的是,奥巴马还写过诗。
B. 春晚之后,台湾魔术师刘谦的魔术被热衷解密的网友们炒得河翻水翻,但魔术真相仍是扑朔迷离。
C. 驴友,一个活跃在名山大川或人迹罕至地带的特殊人群,他们是具有冒险精神的背包客,是专业的野外生存达人,更是旅行者中的权力派。
D. 春天来了犯春困。这不,数学老师才讲一道题,我就心会神凝,一会儿就进入梦乡了。
5、在《骆驼祥子》一书中,下面这一段文字中的“这个家伙”是( )
祥子有点慌。他只知道骑自行车的讨厌,还不晓得其中还有可怕的——既然曹先生都不敢家去,这个家伙一定来历不小!他跑了几十步,便追上了那个人;故意的等着他与曹先生呢。
A.老马
B.虎妞
C.孙侦探
D.刘四爷
6、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渊搏 凌乱 大相径庭
B.温驯 怂恿 花团紧簇
C.静谧 滑翔 喜出望外
D.障碍 晕炫 怪诞不经
7、下面选项中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一头红焰发蓬松,两只圆眼亮似灯。不黑不青蓝靛脸,如雷如鼓老龙声。身披一领鹅黄氅,腰束双攒露白藤……”语句选自《西游记》,是对沙悟净的精彩描写。
B.《朝花夕拾》中的衍太太自私自利、多嘴多舌、喜欢使坏,鼓励孩子们冬天吃冰,她在《父亲的病》《琐记》《二十四孝图》中都有出现。
C.《西游记》是我国古代神魔小说的代表作,它由孙悟空大闹天宫、孙悟空出世、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三部分组成,全书充满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和大胆奇特的夸张。
D.白龙马本是龙王三太子,因纵火烧了太上老君的明珠而被贬蛇盘山,之后又误吃唐僧所骑的白马,被菩萨点化后变身为白龙马。
8、狼与屠夫的特点分别是什么?
9、【默诗文】
(1)潮平两岸阔,______。(王湾《次北固山下》)
(2)学而不思则罔,______。(《论语·为政》)
(3)______,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4)______,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其一)
(5)______,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6)______,受降城外月如霜。(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7)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借景抒情,表达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写出贬谪之地偏远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8)陆游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触景生情,把现实与梦想自然地联系起来以抒发强烈感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10、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1)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2)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3)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4)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日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回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5)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图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6)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7)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
【1】对上段文字的要点归纳正确的是( )
A. 从前线回来的人都被白求恩的精神所感动。
B. 指出不少自私自利的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真正的共产党员。
C. 赞扬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D. 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
【2】对选文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在叙述白求恩的情况时,有正面介绍,也有侧面介绍。
B. 选文共分三个层次,正确的划分方法应是: (1)(2)(3)/(4)(5)(6)(7) / (8)(9)(10)
C. 选文采用了夹叙夹议的写法。
D. 文中用了三个双重否定句,其作用是: 强调白求恩的精神感人之深。
【3】这段文字批判不少人对工作不负责任的态度,同白求恩同志_____________________形成鲜明对照; 批判不少人对同志对人民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的态度,同白求恩同志_____________________形成鲜明对照。
【4】比较下面两个句子,从表达效果看,哪一句好些? 为什么?
A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B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个个都佩服,个个都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①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甲)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乙)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②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③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丙)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丁)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④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⑤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⑥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⑦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朗读设计表格。
场景片段 | 情感基调 | 重点句朗读设计 (朗读符号:重音· 连读︿ 停顿V) |
“我”因瘫痪发脾气,母亲小心安抚“我”。 | “我”:①____ 母亲:担心、悲痛 | “我可活什么劲儿!” “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
当时“我”不知道母亲隐瞒了病情。 | “我”:②_____ | 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V已经到了那步田地。 |
③_____ | “我”:淡漠 母亲:喜悦 | “好吧,︿就明天。” “那就赶紧准备准备。” |
母亲昏迷前说最后一句话。 | 母亲:不舍、担忧 | “我那个有病的儿子④_____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填朗读符号) |
【2】同学们对文中四处画线句批注出了自己的阅读理解,其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甲)处母亲“悄悄地躲出去”是理解儿子的痛苦需要发泄,“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是担心儿子过激的行为伤害了他自己,这体现出母亲对儿子的理解、包容与担忧。
B.(乙)处从母亲“扑”“抓”的动作中,可以体会到母亲内心的焦急,她非常害怕儿子禁不住打击,失去生活的勇气,这体现了母亲对儿子深切的爱。
C.(丙)处母亲“挡在窗前”是有意的行为,她唯恐飘零的落叶又勾起儿子悲观的情绪,这体现出母亲对儿子小心翼翼的呵护。
D.(丁)处儿子同意去看花,母亲喜出望外,难掩兴奋之情,因为她看到了儿子重新振作的希望,更因为她能由此实现自己赏花的愿望,这体现出母亲对生活的热爱。
【3】史铁生笔下的母爱一定也引起了你的共鸣,你一定也有过对母爱(父爱)的漠视、对母亲(父亲)的愧疚。静心回味你的生活经验,用一段文字写出这些经历,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12、按要求作文
绊,磕绊;伴,陪伴。从小到大,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磕绊,但是有亲人、朋友、老师……的陪伴,他们给予我们呵护和鼓励。在绊与伴中我们逐渐成长,走向远方……
请以“绊・伴”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要求:①有真情实感,不得抄袭。②文中不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等。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