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2024-2025学年(上)阿坝州七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7题,共 35分)
  • 1、把下面排序错乱的句子重新整理成一段通顺的话,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西湖胜景很多,各处有不同的好处,即使一个绿色,也各有不同。

    ②走着走着,忽见路旁的树十分古怪,一棵棵树身虽然离得较远,却给人一种莽莽苍苍的感觉,似乎是从树梢一直绿到地下。

    ③有的青苔,形状也有趣,如耕牛,如牧人,如树木,如云霞;有的整片看来,布局宛如一幅青绿山水画。

    ④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曲十八涧绿得闲。

    ⑤漫步苏堤,两边都是湖水,远水如烟,近水着了微雨,泛起一层银灰的颜色。

    ⑥走近看时,原来是树身上布满了绿茸茸的青苔,那样鲜嫩,那样可爱,使得绿荫荫的苏堤更加绿了几分。

    A.①④⑤②⑥③

    B.①④⑤②③⑥

    C.④①②⑤⑥③

    D.②④①⑥⑤③

  • 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zōng)  的(sì) 下(jǐng)  乐(yú)

    B. (sè)   叮(zhu)  红(líng) 然(chàng)

    C. 恿(sǒng)  屋(jí) 懒(duò) 望(níng)

    D. 伏(quán)  活(pō) 闷(yù)   戒(chěng)

  • 3、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诫子书》诸葛亮以“志存高远,勤学成才”作为论证的中心观点,告诫儿子要将“修身养德”作为为人的根本、做事的基础。

    B.《散步》以祖孙三代一家在田野散步为生活侧面,生动地展示了一家人互敬互爱、和睦相处的深厚感情和生活情趣。用以小见大的手法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C.《春》一文颂春部分以春天为本体,人为喻体,按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成长写出了春天的动态进程,非常生动形象。

    D.《皇帝的新装》以“不存在的新装”为线索,它不但是骗子行骗的依托,“欺骗”的象征,还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其中“皇帝展新装”和“小孩揭新装”是整个故事的高潮和结局。

  •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我们走了整整一个小时左右的山路才到达山顶。

    B.生活有多么广阔,语文世界就有多么广阔。

    C.中学生写作文,要细心观察,要有真情,切忌不要胡编乱造。

    D.在精准扶贫问题上,党支部积极采纳和听取了广大党员的意见。

  •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通过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使我明白了: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我们要学会分解处理。

    B.“中国诗词大会”之所以受到中小学生喜爱的原因,是因为其形式新颖,内涵丰富。

    C.羊城中学举办与策划的经典诗文朗诵活动,对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有着积极作用。

    D.接近八成的受访市民认为,广州老旧小区微改造改善了社区环境,提升了生活品质。

  • 6、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会不会用心观察,能不能重视积累,是能提高写作水平的关键。

    B他的语文成绩不仅在全校很突出,而且在我班也名列前茅。

    C父亲已经走了,但那番语重心长的话语时时在我的心头回响。

    D通过开展每月少开一天车的活动,可以使重庆的空气更加清新。

     

  • 7、下列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俄而:不久、一会儿。

    B. 期行:相约同行。

    C. 差可拟:大体可以相比。

    D. 尊君:尊贵的君王。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8、阅读《论语》十二章,完成下面小题。

    《论语》十二章(节选)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   ,四十而   ,五十而   ,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⑤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⑥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1请将下列横线补充完整: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________,四十而________,五十而________,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不亦

    (2)人不知而不

    3翻译下列句子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4“吾日三省吾身”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每空填一个字)三个方面反省自己,从中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__________的修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9、默写,或根据课文填空。

    (1)日月之行,________。(曹操《观沧海》)

    (2)________,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3)枯藤老树昏鸦,________,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________。(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4)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把明月人格化,表达对友人不幸遭贬的深切同情与关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5)把王湾《次北固山下》默写完整。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四、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 10分)
  • 10、一根善的拐杖

    ①14岁那年,我正在上初中,父亲在工地不小心摔断了右腿。医生说至少得休养一年半载才能好,这可愁坏了父亲,全家人都指望着他挣钱呢。

    ②父亲是个呆不住的人,刚刚休养了半个月,就让母亲给他弄了一副拐杖。他说家里太闷,要出去溜达溜达。让我们想不到的是,就是这样靠拐杖支撑着走路的父亲,晚上回来的时候,照样神奇地给我们挣回了钱,尽管只有十几元。原来,父亲在步行街那里,找了一份发广告单的活儿。想着父亲右腿上绑着厚厚的石膏,拄着拐杖,在那里一站就是一天,我的心里,仿佛飞进去一只凶恶的马蜂,不停地扎着我。

    ③周末的时候,我要替他去发广告单,他不允,狠狠训斥了我:“没出息的孩子才去发广告单,你只管给我好好读书!”而我头一次没听他的话,偷偷地跟着他。

    此时虽是上午九点多,但太阳已在尽情地释放她的热情,调皮的风儿也不见一丝踪影,路旁的几棵梧桐树也是无精打采的。来往的人们都将自己的脸儿躲在五颜六色的遮阳帽或太阳伞下。汗水在父亲的脸上肆意地流淌,可他两只胳膊还要架着拐杖,手里还拿着厚厚的一摞广告单,没办法去擦。我想过去帮父亲擦擦汗,又担心他责骂我,只好在那里暗自替父亲难受着。

    ⑤就在这个时候,一个上了年纪的老人,摇摇晃晃走过父亲的身边,忽然晕倒在地上。一瞬间,呼啦啦地围上来一帮人,却没有一个去扶的。我听见有人小声议论,说前几天有个年轻人救了一个老人,却被老人讹上了,最后那个年轻人在医院花了近千元的冤枉钱,真是叫人寒心。这大概就是一大帮人没有一个肯施以援手的原因吧。

    ⑥这是一群麻木的人。我从人群中那一张张脸望过去,每一张都分明写着冷漠。不,有一张脸是个例外,如同万千枯藤上唯一鲜活的叶子,上面写着焦急。

    ⑦我看得真切,那是父亲的脸!粗糙的脸,此刻却光滑得如一面镜子,映照了人的良心。

    父亲拄着拐杖,费力地拨开人群,蹲下来,按住了老人的人中穴。原来老人中暑了。当他醒过来的时候,一再向父亲道谢,而父亲只是擦擦脸上的汗水,轻描淡写地笑笑。老人颤颤巍巍地站起来,像在风中摇曳的蜡烛,随时都有被吹灭的危险。父亲赶忙递给老人一根拐杖,轻声说:“老人家,拄着点儿走吧,能稳当些。”

    ⑨“谢谢,那你怎么办?”“没啥,我这不是还有一根吗,我只是断了一条腿,一根拐杖足够了。”父亲笑着说。

    ⑩瘦小的父亲渐渐高大起来,早上明明和他比过个头儿的,可是现在却觉得自己比父亲矮了不少。

    人群出奇地安静。

    没了拐杖,我本以为父亲会摔倒,可是父亲却没有,虽然在那里有点儿摇晃,但却像一棵树,只是摇晃而已,不会倒下。因为他的脚下有根,很深很深的根。

    人群并没有散去,开始有人伸出手来,一双,两双,十双……枯藤开始发出了新芽儿!我们太习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了,各扫门前雪,整天一副麻木不仁的模样。灾难来临时的呆若木鸡,邪恶当道时的熟视无睹,都会令你的灵魂左右飘忽,摇摇欲坠。

    父亲让我懂得,每个人都需要一根善的拐杖,使自己的灵魂不至于在风雨飘摇的尘世摇摇晃晃。

    【1】文章以“一根善的拐杖”为题目有什么好处?

    【2】品味语言,回答问题。

    (1)品味文章第⑦段中的加点词语,结合语境谈谈你的理解。

    粗糙的脸,此刻却光滑得如一面镜子,映照了人的良心。

    (2)从人物描写的角度,结合文章内容,赏析第⑧中划线的语句。

    父亲拄着拐杖,费力地拨开人群,蹲下来,按住老人的人中穴。

    【3】结合选文具体内容,概括父亲是个怎样的人。(写出两点即可)

    【4】选文第④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5】补写一个与文章标题相呼应、画龙点睛的结尾。要求语言简洁。

  • 11、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故乡的楤(sǒng)木

    王继怀

    ①周末去菜市场,在菜摊上看到紫红色的楤木嫩芽,一种亲切感涌上心头。我仿佛闻到了来自家乡大山里散发出的楤木那特有的味道。

    ②楤木在老家的大山里有很多。楤木不仅树枝上长满了锋利的刺,就连枝叶上也生长着很多尖尖的刺,一不小心碰上了,就会被刺出血来。

    ③楤木虽然全身是刺,却是一种非常好的药材。乡亲们常用楤木治疗风湿关节痛、腰腿酸痛、跌打损伤等。前不久,父亲的脚关节痛,母亲上山挖了橞木根,熬汤炖猪蹄,给父亲吃了,脚真的不疼了。

    ④楤木也是乡亲们喜爱的野菜。有一种楤木的嫩芽叫嫩刺芽,被称为“山野菜之王”,是乡亲们餐桌上的美味。每年春天,大山里的春风,吹破了云天,吹绿了大地,也吹出了楤木树上紫红色的苞芽,乡亲们就上山采摘嫩刺芽做菜吃。我常和小伙伴们去采,我们一边小心翼翼地采嫩刺芽,一边呼吸着大山里清新的空气和泥土的清香。我们看着篮子里装得满满的嫩刺芽十分开心,__________。

    ⑤楤木根炖猪蹄是一道名菜,是乡亲们招待贵宾的。楤木的精华积聚在树根中,营养价值极高。每年冬天,乡亲们都会去大山里挖楤木根。我们常跟大人们上山,给大人们松土、递锄头和水,然后把黑黑的粗糙的树根,去掉黄泥巴装进小背篓,虽忙得汗流浃背,但充满了欢愉。

    ⑥背着一背篓楤木根回到家,一家老小齐上阵,用清澈的溪水洗涮干净,褪了老皮,留下白嫩嫩的肉皮。赶集的日子,从集市上买回猪蹄,放在柴火灶上的沙罐子里,和楤木根一起慢慢地炖,猪脚的醇香伴着药香使整个村庄都弥漫着香味。每次炖好后,父母都会盛出一大碗,让我们趁热给爷爷奶奶送去。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津津有味地吃着,像过年一样。

    ⑦我读初中时,有一次去给大舅送东西。大舅家在隔壁村的一座偏僻的大山里。那时生活不富裕,大舅看到我来了,把家里仅有的几个鸡蛋和嫩刺芽炒给我吃,香喷喷的,我一连吃了两大碗,大舅很开心。离开时,大舅对着那条在屋后长满茅草的山路上时隐时现的我,一个劲地喊着:“下次来大舅家,还给你做嫩刺芽炒鸡蛋。”我连声说:“好,好……”眼里不禁涌出泪水。

    ⑧“流波恋旧浦,行云思故山。”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唐代诗人崔颢有诗云:“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是诗人登黄鹤楼北望汴梁时兴起的归思,也是诗人难解的乡土情结。那天给母亲打电话说起了嫩刺芽,母亲说:“我今天就上山去给你采摘些回来。”

    ⑨闻着楤木嫩芽的清香,我想不管离开家乡多久,都不会忘记大山深处的楤木,不会忘记那特有的清香……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描写了故乡的楤木的哪些特点。

    【2】请发挥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写“我”和小伙伴们看着“篮子里装得满满的嫩刺芽十分开心”的情景,补写在文中第④段画横线处。

    写作提示:①至少运用一种人物描写手法;②不少于50字。

    【3】细节描写往往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使文章主题深入人心。请从细节描写的角度对文章第⑥段进行赏析。

    写作提示:①结合文章内容;②80字左右。

五、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按要求作文。

    相逢是缘。与他人相逢,收获美好的情感;与书籍相逢,收获非凡的智慧;与自然相逢,收获睿智的哲思……总有一次相逢,触动我们的心灵,温暖我们的人生。

    请以“温暖的相逢”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写你最熟悉的内容,表达你的真情实感;

    ②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否则扣分;

    ③不得抄袭;

    ④不少于6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单元测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现代文阅读
五、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