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日本是世界上地震发生频率较高的地区之一。若发生地震,下列措施正确的是( )
A.从高楼窗户跳下逃生
B.乘坐电梯快速逃生
C.躺在床上等待救援
D.抱头躲在卫生间墙角
2、不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盆地是( )
A.塔里木盆地
B.准噶尔盆地
C.柴达木盆地
D.吐鲁番盆地
3、与我国隔海相望的邻国B是( )
A. 俄罗斯 B. 韩国 C. 朝鲜 D. 日本
4、读材料和“北京的地形”图,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1:2021年全国两会即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和政协第十三届四次会议,分别于2021年3月5日和3月4日在北京召开。
【1】北京是全国的( )
A.南北海上航运的中枢
B.政治、文化中心
C.最大的内河交通枢纽
D.经济、金融中心
【2】下列关于北京的描述,正确的是( )
A.位于华北平原的东南角
B.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C.三面环山,东南崎岖
D.背靠群山,面向东海
【3】由地势可知,北京多数河流的流向是( )
A.由西北流向东南
B.由东北流向西南
C.由东南流向西北
D.由西南流向东北
【4】两会在北京召升,体现了北京是____的城市职能。( )
A.全国的政治中心
B.全国的文化中心
C.全国的贸易中心
D.国际交往中心
【5】下列关于北京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北京位于太行山脉以西
B.北京著名的文化遗产有故宫、长城和兵马俑
C.北京多风沙,受台风影响大
D.北京是全国最大的铁路交通枢纽和国际航空港
【6】位于北京的“首钢”迁往河北省的主要原因是( )
A.北京的钢铁消费减少
B.北京交通过于拥挤
C.减少北京人口对环境的压力
D.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需求
【7】北京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优势条件是( )
A.矿产资源丰富
B.劳动力资源丰富
C.大学和科研单位众多
D.临海且交通便利
5、用本省区的名称作简称的是( )
A.黑龙江省 B.湖南省 C.山东省 D.江西省
6、我国降水变化的总趋势是( )
A. 从东南向西北递减 B. 从西北向东南递减
C. 从西南向东北递减 D. 从东北向西南递减
7、我国人口稠密区的自然条件的共同优势是
①气候温暖适宜 ②地势平坦 ③土壤肥沃 ④远离海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8、该山脉与淮河构成我国东部重要的地理界线,它们大致与我国的( )吻合。
①一月0℃等温线 ②16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③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 ④亚热带与暖温带的界线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①④
9、内流河是指最终没有流入海洋而中途消失了的河流,我国最大的内流河是
A.辽河 B.塔里木河 C.海河 D.珠江
10、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是( )
A.京津唐
B.长江三角洲
C.辽中南
D.珠江三角洲
11、铁路枢纽是指在铁路网的交汇点或终端地区,由各种铁路线路、专业车站以及其他为运输服务的有关设备组成的总体,铁路枢纽是铁路网的一个组成部分。据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所示的铁路枢纽中,表示河南的行政中心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图中铁路枢纽所在的铁路线中,连接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2、我国人口的突出的特点是
A. 东南多,西北少 B. 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
C. 东部人口密集,西部人口稀少 D. 人口基数不大,但增长快
13、下列河流水文特征为渑池县河流所具有的是( )
A.汛期在夏季,冬季结冰
B.含沙量小
C.汛期长,冬季不结冰
D.内流河
14、下列关于我国地理位置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我国海岸线漫长,陆上疆界长,有利于开展国际贸易
B.我国领土最南端为广东省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
C.我国位于亚欧大陆东部,东临太平洋,南临印度洋
D.我国领土大部分位于北温带,也有少部分位于热带和北寒带
15、对我国地理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位于亚洲东部,大西洋西岸 B. 地跨温、热带,大部分在热带
C. 北回归线、北极圈均穿过我国 D. 领土最西端在新疆的帕米尔高原
16、分布在我国第二级阶梯上的主要地形类型是( )
A.丘陵和平原 B.丘陵和高原
C.盆地和高原 D.平原和高原
17、2022年7月2日15时,“通芭”的中心在广东电白沿海登陆,登陆时强度为台风级,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2级(35米/秒),同时台风带来强降水。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台风可能带来的危害有( )
①洪涝灾害②地质灾害③财产损失④缓解旱情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2】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洪涝灾害多发生在我国东部地区
B.东南沿海多台风灾害
C.华北地区多干旱
D.各地的干旱灾害均发生在夏季
18、我国领土的最南端在( )
A.南海的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
B.黑龙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
C.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
D.新疆帕米尔高原
19、下图为“我国东、西部面积和人口比较图”,从图中可以得出的信息是( )
A.西部人口密度大,东部人口密度小
B.东部人口密度大,西部人口密度小
C.东部面积比西部大
D.西部人口比东部多
20、读“我国五种地形类型占全国陆地面积的比重”图(如图),可知我国( )
A.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
B.山区面积最多,占陆地面积的43%
C.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D.五种地形中平原面积比重最小
21、北京有________多年的建城史,________多年的建都史。
22、我国少数民族有________个,我国人口数量最多的民族是________。
23、工业生产包括开采________,以及对原材料进行________和再加工。
24、我国的五个自治区是指 。
25、通常把山地、丘陵,连同比较崎岖的高原统称为____。
26、读下图的各省级行政区轮廓图,完成下列各题
字母代号 | a | b | c | d | e | f | g |
省区名称 |
|
|
|
|
|
|
|
省会首府 |
|
|
|
|
|
|
|
27、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_______,集中分布的省区是____________。
28、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状况是分布在 、 和 地区.
29、我国最重要的运输方式是 运输。
30、自西向东,我国地势呈_______分布,逐级下降。
31、我国实施东北振兴、中部崛起等国家战略。下图示意我国省级行政区划。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我国位于________(大洲)东部、________(大洋)西岸。位于东西半球中________半球。
(2)我国的陆地总面积约为________平方千米,居世界第________位。
(3)东北振兴的代表省份①省的行政中心是________,中部崛起的省份③是________(写简称),④是________省(写全称)。
(4)我国春分时节最迟“送走晚霞”的省级行政单位是________。(写全称)
32、铁路、公路、水运、空运等构成我国现代立体交通运输网络。我国已形成以北京为中心的全国铁路网。铁路的快速发展,推动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读我国铁路干线和四大工业基地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数字序号代表的铁路干线的名称:②____线(横向);③____线(纵向)。
(2)图中A代表____工业基地,该工业基地煤、铁、石油等矿产资源丰富,工业部门以____(轻/重)工业为主。
(3)A地有10万吨优质钢材要运往D地,最适合的运输方式是____(公路/水运/空运),这种运输方式运量最大、运费最低,但运输速度____(快/慢)。
33、读中国地理分区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一中E国________(国名)与我国相邻,共同建设的“经济走廊”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试分析E国工业分布特点是________。
(2)图一中城市是所在国重要的棉纺织工业中心,这里发展棉纺织工业的有利条件是________,该国经常受________季风的影响,气候不稳定,容易发生____灾害。该国居民主要是________人种。
(3)图二所示地区地形特征是________。其中国际性河流A是________河流。该地区的优质稻米大量出口我国,试分析这里种植水稻的有利自然条件________。
(4)两图所示地区与我国经济互补性很强,经贸往来密切,这种互助合作,称为“________”。
34、读“南北方水资源、人口及耕地对照图”和“南水北调工程示意图”,回答问题。
(1)我国耕地资源北方比南方____(多/少),而水资源北方比南方____(多/少),由此可知,我国水土资源的地区匹配_______(合理/不合理)。
(2)我国南北方水资源分布不均,主要自然原因是(______)
A.南方降水较多,北方降水较少 B.南方降水较少,北方降水较多
C.南方降水季节变化很少,北方降水季节变化很大
D.南方人口稀少工农业用水少,北方人口稠密工农业用水多
(3)南水北调工程可以解决水资源______分配不均的问题,它把______水系丰富的水资源调到我国缺水严重的_______、____地区。其东线利用______运河调水,跨______、_____、_____、_____等重要水系。
(4)为缓解北方地区用水紧张,除南水北调外,可以采取的措施有_________。
35、读“我国北方地区略图”,完成下列各题。
(1)填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A________平原,B________高原,E________海C________半岛,F________半岛。
(2)填出图中数字代号所代表的省级行政区名称:①_;②________;③_;③位于________高原上。
(3)从图中可以看出北方地区矿产资源很丰富你能根据图中的信息写出至少3种矿产资源________。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