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照片定格了历史的瞬间。以下两组照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70年代的深圳 现在的深圳 90年代初的浦东 现在的浦东
A.土地改革为工业化准备了条件
B.城市经济的发展
C.包干到户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D.打开“窗口”引领对外开放潮流
2、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 观察近代两次侵华战争后开放的通商口岸示意图,其变化反映了( )
A.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中国对外开放的通商口岸不断减少
C.列强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D.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
3、改造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是把资本主义转变为各种不同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第二步是把国家资本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这里的改造主要是针对
A. 农业
B. 手工业
C. 资本主义工商业
D. 土地
4、青年,特别是青年学生,总是用他们满腔热血与辛勤汗水书写着永不褪色的青春传奇。1919年就是这样一群青年揭开了一个新的时代的序幕。这个时代指的是( )
A.新民主主义革命时代
B.旧民主主义革命时代
C.资本主义时代
D.社会主义时代
5、右图中的人物是在19世纪末我国的一次变法运动中被杀害的,这次变法的主要内容有
①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②开办新式学堂
③创办报刊,开放言论④训练新式军队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④
D. ①③④
6、下边文字为李明同学关《辛丑条约》影响所做的课堂笔记。如对其进一步充实,最合适的应是( )
A.中国的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开始遭到破坏
B.中国丧失了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C.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D.中国完全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7、1956年,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确立了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治路线的重要会议是
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
C.中共七大
D.中共八大
8、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是( )
A.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沿海经济开放区
B. 沿海开放城市——内地——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
C. 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D.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9、太平天国的都城天京在近代被迫开放是通过
A.《黄埔条约》 B.《望厦条约》
C.《通商章程善后条约》 D.《天津条约》
10、中共十八大确定的各项重大方针为中国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下列各项成就是在此会议前取得的是
A.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B.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C.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建设
D.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11、—位国民党老兵通过厦金航线从台湾返回家乡宁德参加母校校庆,他的母校建于公元1927年,也就是中国民国
A. 15年 B. 16年 C. 17年 D. 18年
12、下表是新中国“一五”期间大中小型建设项目投资表。其数据表明,“一五”时期我国
时间 | 投资额(亿元) | 投资比重(以总额为100%) | ||
大中型 | 小型 | 大中型 | 小型 | |
1953 | 31.68 | 55.76 | 38.3 | 61.7 |
1957 | 79.10 | 61.22 | 55.2 | 44.8 |
“一五”时期 | 302.79 | 285.68 | 51.5 | 48.5 |
新中国“一五”期间大中小型建设项目投资
A.投资比重向大中型工业倾斜
B.小型工业因国防需要被忽视
C.大中小型工业的投资比重相当
D.已初步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13、下面对《南京条约》主要内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中国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
B. 中国赔款2100万银元
C. 中国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D. 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英国必须同中国商定,按照中国的规定执行。
14、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下列措施最能体现创新精神的是 ( )
A. 农业生产合作社 B. 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C. 对私营工商业采取赎买政策 D. 制定五年计划
15、中国近代史上甘愿做“为变法流血第一人”的是( )
A.杨锐 B.刘光弟 C.谭嗣同 D.康广仁
16、周恩来在1955年万隆会议上代表中国政府提出处理国家之间关系的“求同存异”原则。其背景主要是( )
A. 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会上对中国指责
B. 在会上,有些国家的代表提出所谓“共产主义威胁”问题,甚至怀疑中国对邻国搞“颠覆活动”
C. 亚非国家经历的遭遇不同
D. 亚非国家的民族传统不同
17、“当凡尔赛的调停人没有将这个丢失的省份归还给中国时,在北京的学生和知识分子中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材料描述的是( )
A.公车上书
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
D.新文化运动
18、下列关于“文化大革命”的叙述,错误的是
A.林彪、江青一伙相互勾结,形成了两个反革命集团
B.全国出现了学校停课、工厂停工“闹革命”的动乱局面
C.中共中央果断发动文化大革命,深得民心
D.“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标志是粉粹江青反革命集团
19、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艰苦奋斗,2001年、2021年中国分别实现了( )
A.新中国成立和宪法的修订
B.加入世贸组织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C.人大制度完善和全面建成现代化强国
D.“一带一路”和亚投行建成
20、《新青年》索引:《文学改良刍议》(胡适)……第二卷5号:《白话诗八首》(胡适)……第二卷6号:《文学革命论》(陈独秀)……第二卷6号。据此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之一是( )
A.推倒旧文学 建设新文学
B.提倡新道德 反对旧道德
C.提倡民主 反对专制
D.提倡科学 反对愚昧
21、1956一1976年,我国的社会主义探索遭遇挫折,同时也取得巨大成就。我国于( )年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1970年第一颗( )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
22、每个前进的时代都有英雄。在上甘岭战役中, ______ 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的机枪射口,为战友开辟了前进的道路。 ______ 为了摸清灾情,改变兰考面貌,以身作则,为抗灾防灾积累了第一手资料,被人民称颂为“党的好干部”。
23、1949年,在北平召开一届政协,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____作用。
24、1851年1月1日__________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
25、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如上图所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欧洲》,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重新分割世界形成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敌对的帝国主义侵略集团,三国同盟指德国、意大利和__________。三国协约指英国、法国和__________。__________是此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战争中被称为“绞肉机”的战役是__________。 战后在凡尔赛宫召开的会议是__________,讨论对德和约及战后安排。1922年,九国代表签署了__________等条约。实现了美国长期追求“__________”的目的,使__________独霸中国的企图未能实现,维持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
(2)上图所示的是第__________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和北非战场。标志着此次战争达到最大规模的事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是此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1944年6月,英美盟军成功登陆法国__________,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德国陷入东西两个战场夹击中。1945年2月,美、英、苏三国首脑在雅尔塔召开会议。决定战后成立__________。战争中也是世界上唯—遭受原子弹袭击的国家__________。
26、20世纪60年代,中国药学家屠呦呦领导科研团队,经过十几年的实验,终于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和大力推广,使全球数亿人受益。屠呦呦获得2015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文艺复兴的先驱是但丁,他的代表作品是《_____》
28、根据提示,写出对应答案。
⑴百日维新期间创办的学堂——______
⑵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报纸——______
⑶鲁迅的解剖整个民族弱点,批判国民性问题的经典之作——______
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词作者——______
29、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件是________
30、1860年10月,_____对北京西北郊著名皇家园林——圆明园进行了大肆抢劫,之后又放火烧毁。
31、识图,回答问题
(1)上图是《 》杂志,它创办于 年,是 创办的,它的创办标志着 运动的开始。
(2)它最初的名称是《 》,由它引起的运动的两大口号是_________和 。
32、南京是中国近代历史的缩影,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屈辱与抗争。初二某班开展“图说近代南京”活动,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帮助完成图中配制的解说词。
图一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 图二 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开幕典礼
(1)图一场景发生在 ①(事件)以后,这场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②。
(2)图二场景发生在③ 年的辛亥革命后,这场革命的领导人④建立⑤ (国家名称)。
图三中国地区日本投降签字仪式在南京举行图四人民解放军占领“总统府”
(3)图三场景发生在⑥ 年,日本侵略者曾在此地的大屠杀中屠杀中国人⑦ 以上。现在,终于低下了头。⑧ 是近代中国一百多年来反侵略战争第一次取得的完全胜利。
(4)图四场景发生在 ⑨ (战役名称)以后,⑩ (事件),标志着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府垮台。
33、想一想:三民主义与中国同盟会政治纲领的关系是什么?
中国同盟会政治纲领是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十六字纲领,该纲领后又被解释为三民主义学说。
结合所学知识,想一想,三民主义与中国同盟会政治纲领的关系是什么?
34、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屈辱史,外国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
——1842年某条约的第二条规定
材料二:“今日幸(到达)西,明目幸顾和,何日幸圆明园?四百兆骨髓全枯,只剩一人何有幸?五十失琉球(今台湾),六十失台海,七十失东三省!五万里版图弥蹙(收缩),每逢万寿必无疆。”
——1904年报人林白水讽刺禧太后70寿辰所作对联
材料三:陈天华在《猛回头》中写道:“替洋人,做一个,守土官长,压制我,众汉人,拱手降洋”。
请回答:
(1)与材料一有关的历史事件,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什么地位?
(2)材料二中“何日幸圆明园?”“五十失琉球”分別影射的哪一历史事件?
(3)材料三反映的现象最早可能出现在什么重大事件之后?
(4)三则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最终使得中国社会陷入怎样的境地?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