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攀枝花市2024年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三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物质生活越是发达,人们越是需要用哲学的方式思考。因为哲学总是着智慧的光芒,可以帮助人们避免  ,从而建立起独立而正确的价值观。回归经典是走近哲学的一种好方式,可经典往往晦涩难懂,让人  。我们需要的是像《哲学的迷途》《哲学的底色》等既通俗又接近哲学原义的著作。

    A.散发  随波逐流  望洋兴叹

    B.散步  随波逐流  望尘莫及

    C.散发  随心所欲  望尘莫及

    D.散步  随心所欲  望洋兴叹

  • 2、下列名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1)这种鲜明的创作个性还贯串在他一系列的作品中,使他在创作上 ,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

    (2)这个戏说之词是法国人发明的,但是它很快 ,在西方学界流行开来。

    (3)映入眼帘的是一堵墙,墙上画了九条 的龙。

    A.独树一帜 不胫而走 栩栩如生

    B.标新立异 不胫而走 活灵活现

    C.独树一帜 不翼而飞 活灵活现

    D.标新立异 不翼而飞 栩栩如生

  • 3、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A. 李华与张红闹别扭,摒弃前嫌时,李华说:“让我们握手言和,结为秦晋之好吧。”

    B. 请放心,我会准时光临宴会,送上我对你们这些即将走上高考考场的学子的祝福。

    C. 初次参与高端的班主任论坛,鄙人才疏学浅,幸蒙贤兄抛砖引玉,让我得以从容。

    D. 这是我编写的拙作《学霸笔记·语文》,感觉文辞微浅,冒昧打搅先生,请您雅正。

     

  •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政府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强化生态红线观念,创建天蓝地绿的美好家园。

    B. 由于多证合一、两证整合、企业注册全程电子化等措施的推进乏力,市场主体注册数量缩小了一倍。

    C. 为了让观众更好地感受音乐的魅力,合唱团团员走下舞台,来到观众席两边的过道上,美妙的乐声在观众耳边响起。

    D. 雄安新区应该保持现代性、开放性,但同时要避免泥沙俱下,要让新区成为一座道德之城、文明之城、创新示范之城。

     

  • 5、柳永《蝶恋花》名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中的“消得”是什么意思?(   )

    A.消瘦得

    B.消耗得

    C.值得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中国古代儒家对道德情感的培养有很多深刻的论述,孟子便对道德情感,尤其是恻隐之心做了细致的阐述。他认为人皆有恻隐之心,并以“孺子将入于井”为例,说明任何一个路遇此事的人都会对将要掉入井里的孩子产生同情,这种同情并非为了结交孩子父母,也不是为了邀誉于乡党朋友。由此看来,恻隐之心是纯然的善,是无条件地具有道德价值的。

    这意味着,儒家学者不会同意卢梭的认为同情心源自爱的观点。按儒家的观点,恻隐与自爱截然不同,两者之间没有因果或源流的关系。恻隐固然也需要对自身感受的关切,因为恻隐之心是经由的痛苦而感知他人的痛苦,但用自爱却无法解释一个人为什么一定要从自己推及他人,同情他人的痛苦,更无法解释那种自我奉献的意愿和行为。

    那么,恻隐是人类道德的源头吗?概括地讲,可以这么说,但还需要做些具体分析。完整意义上的道德包括三种现象—一道德心理、道德行为、道德知识。对道德心理而言,恻隐之心无疑是其原始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并推动着其扩展和深化;对道德行为而言,恻隐只是一种最初的动力,且不一定是最主要的动力;对于道德知识来说,恻隐则是形成它们的最原始也最微弱的动力,必须经过理性的中介才能起作用。恻隐之心是道德最初的涓涓细流,虽不汹涌澎湃,但却源源不断。人类历史上虽不乏以所谓“原则”“主义”扼制甚至消灭恻隐之心的企图,但最终都归于失败。在一个基本的底饯上,我们甚至可以说恻隐之心绝对无误。“原则”“主义”可能会出错,会忘记生命的根本,而恻隐之心对待生命的基本状态却不会出错,它是人类道德乃至全部文明的最后一道防线。如果连这一防线也守不住,如果人类连起码的恻隐之心也丧失殆尽,那就很难想象人类会成为什么样子。当然,从另一方西看,作为源头,恻隐之心还有必要发展,它不能满足和停留于自身。它最主要的发展当然是和理性结合,使单鈍个人主观的恻隐之心转向普遍客观的道德理性,使人治转向法治。

    在当今的社会,理性规则、道德义务都是必要的,但规则和义务并不是道德的全部,道德并不仅仅是规则和义务的普遍履行,我们还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深厚同情。它会让规则与义务不至于硬化干枯,会提醒我们道德与生命的深刻联系。道德也会与时俱进,只要人类还有恻隐之心,我们就可以对它的变化基本放心。 

    (摘编自何怀宏《道德情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恻隐之心让我们同情他人的苦难并做出超越功利、舍己为人的道德行为

    B. 儒家认为恻隐与自爱不同,两者虽都关注自身感受,但它们之间并无必然联系。

    C. 侧隐对道德心理、道德行为、道德知识的推动作用呈逐渐减弱的趋势。

    D. 恻隐是人类抵御不道德行为的最后一道防线,守住它就守住了人之为人的底线。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孟子以“孺子将入于井”为例,证明恻隐是纯粹的善,无条件地具有道德价值。

    B. 阐述道德这一概念,是讨论“恻隐是人类道德的源头吗”这一问题的重要前提。

    C. 恻隐之心绝对无误是基于它对待生命的基本态度而言的,否则就不一定能成立。

    D. 文章主要按照提出论題、辨析概念、分析作用意义这一基本逻辑对恻隐之心展开论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恻隐会推己及人,同情他人的痛苫,因此从人类生存的角度看,侧隐比自爱更重要。

    B. 仅有恻隐之心是不够的,如果它不能朝向道德理性发展,其意义就会打折扣。

    C. 如果社会的治理者只是从恻隐之心出发施政,那么这种治理方式只能算是人治。

    D. 只有保持恻隐之心,道德规范才会具有人性的温度,道德的演化才不会违背人性。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在《逍遥游》中引用《齐谐》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描述大鹏向南溟迁徙时的壮观景象。

    (2)在《蜀道难》中,李白以“________________”一句具体表现青泥岭的“盘盘”,以“________________”一句夸张地描写行走在岭上的感受。

    (3)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描写山间黄昏景色和春季景色的语句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琵琶行》中用“比喻”手法描写琵琶乐音和旋律的变化,如表现乐声粗重特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表现乐声轻细特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表现了乐声婉转流畅特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

    (2)苏轼在《赤壁赋》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对大自然变化不息的认识。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用一种植物和一种动物来比喻因为生命的短暂,总会错过一些美好的东西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赞叹刘裕北伐的赫赫战功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论语·述而》中孔子强调学习别人要做好选择,注意扬长避短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沙漠到处结冰,空中阴云密布,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将这种景象展现得淋漓尽致。

    (2)苏轼《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箫声感染力强,触动了蛟龙和寡妇。

    (3)白居易《琵琶行》中写琵琶女弹琵琶的过程中,琵琶声愈来愈低沉以至停顿,作者认为这比有声之时更有情调的一句是“________”。

  • 11、按要求补全下面空缺。

    (1)_______,杜鹃声里斜阳暮。(北宋·秦观《_______·郴州旅舍》)

    (2)位卑则足羞,___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3)柳永《八声甘州》中“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一句,从对面着笔抒发情感。杜甫《月夜》中同样采用这一手法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咏怀(注)

    唐·白居易

    尽日松下坐,有时池畔行。

    行立与坐卧,中怀澹无营。

    不觉流年过,亦任白发生。

    不为世所薄,安得遂闲情。

    (注)此诗作于江州司马任内。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的第一句写诗人整日坐在松下,与下句的“行”相对,突出诗人无事可做。

    B.诗的第四句以“澹无营”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内心淡薄、无欲无求、安贫乐道。

    C.诗人以“流年过”“白发生”写出不知不觉中光阴如水般流逝,自己已华发暮年。

    D.全诗语言朴素自然,字里行间洋溢着诗人在任内轻松自在、安逸闲情的欣喜。

    2最后一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结合全诗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吾其还也。”亦去之。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B.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C.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D.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2下列对文中词语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晋侯”“秦伯”中的“侯”“伯”都是爵位名。我国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B. “寡人”,即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C. “行李”,文中的意思是“出使的人”,今天通常指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D.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传”是文体标志,即传记,与“志”“记”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形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不计个人恩怨,“夜缒而出”,求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

    B. 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抓住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C. 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晋对秦却严加防范。烛之武对这种微妙的关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这是他得以智退秦师的关键。

    D. 烛之武的劝说,使秦伯撤走了围郑的军队,还派部队帮助郑国防守,秦、晋联盟顷刻瓦解,晋国不得已而退兵。烛之武既退秦师,又退晋师,可谓一石二鸟。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志也者,所以立是期也;动也者,所以赴是期也;效也者,所以应是期也。(南宋·吕祖谦《东莱博议》)

    这几句话大意是说,志向,靠它来树立这期望的目标;行动,赖它来实现这期望的目标;效果,由它来应验这期望的目标。

    以上材料对我们青年学子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高考模拟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