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图为世界上著名的两大平原,关于两大平原农业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图平原为世界著名的乳畜带
B.乙图平原多为天然草场,牧草品质好
C.同为农业机械化的发达区
D.同为热带雨林气候,盛产咖啡、椰子
2、“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春风”是指( )
A.冬季风
B.夏季风
C.东风
D.西风
3、位于我国地势第三级阶梯上的地形区是
A.柴达木盆地
B.成都平原
C.黄土高原
D.华北平原
4、下列活动中,应选择水路运输的是( )
A.5000吨钢材由上海运往济南
B.1吨活鱼从北京郊区的水库运往城区
C.从武汉将50吨大米运往南京
D.从山东济南到乌鲁木齐参加会议,次日到达
5、下列行为不利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是( )
A. 防治海洋污染 B. 禁止过度捕捞 C. 休渔期禁止捕捞 D. 城市污水直接排入海洋
6、下面对湿地的生态功能描述,不正确的是()
A.湿地能消除一切来自自然和认为的污染物
B.湿地将大气降冰和冰雪融水等储存起来,起到蓄洪防旱的作用
C.湿地能调节气候,涵养水源
D.湿地是多种珍稀动物的栖息地
7、当海南岛进入春耕季节时,黑龙江依然是冰天雪地,产生此差异的原因是 ( )
A.海陆因素 B.纬度因素 C.地形因素 D.人为因素
8、有一种回忆,叫做“双抢”,江南农村,最忙碌莫过于盛夏里的“双抢”。“双抢”指农村夏天抢收庄稼抢种庄稼。水稻在南方一般种两季,七月早稻成熟,收割后,得立即耕田插秧,务必在立秋前将晚稻秧苗插下。因水稻插下后得六十多天才能成熟,如果晚了季节,收成将大减,甚至绝收,因此,农村有句俗话“立秋后插的秧苗,收不了稻谷,只能割来喂牛!”“立秋后插的秧苗,收不了稻谷,只能割来喂牛!”这句话反映( )与地理的关系。
A.日常生活
B.工业生产
C.农业生产
D.风土人情
9、“船在天上行,人在水下走”形容的是( )
A. 黄河下游的景观 B. 长江下游的景观
C. 海河中游的景观 D. 珠江下游的景观
10、在做中国政区拼图游戏时,与⑤省南侧相邻的省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1、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下列界线与之大致吻合的是( )
A.寒温带与中温带分界线
B.干旱区与半干旱区分界线
C.1 月 0℃等温线
D.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
12、我国北方民居具有的特点是( )
A.窗户大
B.屋顶坡度较大
C.墙体较薄
D.屋顶坡度较小
13、世界上“黑种人的故乡”是 ( )
A. 撒哈拉以南非洲 B. 东亚地区 C. 欧洲西部 D. 北美洲北部
14、图为吊脚楼,也叫“吊楼”,为苗族、壮族、土家族等族传统民居,在渝东南及桂北、湘西、鄂西、黔东南地区的吊脚楼特别多,吊脚楼多依山靠河就势而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吊脚楼所应对的河流水文特征是( )
A.水流平缓
B.流量季节变化大
C.含沙量大
D.有结冰期
【2】该民居所在地区最常见的地质灾害是( )
A.沙尘暴、寒潮
B.台风、洪涝
C.泥石流、滑坡
D.地震、火山喷发
15、“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实施“藏粮于地”战略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战略举措之一。我们国家把每年6月25日作为全国土地日,今年土地日的主题是“坚守耕地红线,保障粮食安全”。读下面的中国土地资源利用类型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关于我国土地资源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我国的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②我国林地主要分布在内陆地区
③我国的草地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④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多种多样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坚守耕地红线,保障粮食安全”的主要原因是( )
A.我国耕地的分布范围很广
B.我国耕地在土地利用类型中占比最大
C.我国耕地总量有限,人均少
D.我国耕地可供开垦的后备资源很充足
【3】为了确保粮食安全,全面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下列措施合理的是( )
A.内蒙古自治区开垦草原,增加粮食产量
B.黑龙江省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单位面积粮食产量
C.海南省填海造陆,扩大耕地面积
D.甘肃省大力发展水利工程,增加高产稳产的水田面积
16、下列铁路干线中,沿线所经过的省级行政中心最多的是( )
A.京九线
B.京沪线
C.京广线
D.陇海线
17、治理黄河水患的关键是( )
A.中游治沙 B.开挖河道 C.修建水库 D.加固堤坝
18、下列关于我国土地资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我国土地资源总量丰富,人均占有量居世界前列
B.我国土地类型齐全,但耕地比重小
C.我国各类土地资源所占的比例都很合理
D.我国土地类型少,后备耕地资源充足
19、我国干湿地区划分的依据是( )
A.降水量的多少
B.蒸发量的多少
C.径流量的多少
D.蒸发量与降水量的多少
20、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是
A.全国人口均匀分布
B.西部人口稠密,东部人口稀少
C.东部人口稠密,西部人口稀少
D.北部人口稠密,南部人口稀少
21、香港著名的大学有 大学 大学等。
22、写出我国5个省级行政区域的少数民族自治区名称:__、__、__、__、__.
23、我国人口分布的基本特点是________。
24、从半球来看,中国位于 (东、西)半球, (南、北)半球;地处 洲的东部, 洋的西岸。
25、我国人口增长特点从_________________。
26、解决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方法,最主要的是____,解决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的最有效方法是____。
27、我国四大盆地中,纬度最低的是____,四大高原中海拔最高的是____。
28、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把实行__________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29、____和____是我国气候的两个主要特征。我国冬季盛行从亚欧大陆内部吹来的偏____方向风,夏季盛行从____洋吹来的东南风和从____洋吹来的西南风。
30、21世纪,人类面临水危机。读下图回答问题。
(1)水资源属于________(可、非可)再生资源,左图反映了水资源严重________的现象。
(2)我国水资源人均________(多、少)。右图是标志,其含义是:________。
(3)请你为“世界水日”设计一则公益广告语:________。
31、现阶段我国人口再生产类型实现了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的传统型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现代型的历史性转变。下图为中国人口分布图。
(1)我国的人口分布特点是人口分布不均,_________多_________少,
(2)现阶段,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但每年新增的人口数量依然较大、主要原因是我国人口______大。
(3)我国人口再生产类型实现了历史性转变,主要得益于我国把_________ 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4)近年来我国出生人口持续下降。指出其可能带来的相关问题。
32、读图和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某电视台播放的电视连续剧《解放海南岛》,多次提到一句台词:“部队(驻扎在湛江)必须在春分前登岛”。
材料二:三沙市于2012年6月21日设立,是中国最南端的城市,为海南省第三个地级市,下辖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
(1) 材料一中部队渡海登岛作战,渡过的海峡是____________,从图中可推断海南岛的地势特征是___________。
(2)三沙市所处的海域是____________,所处的温度带是____________。
(3)三沙市所在省级行政区的简称是________。
(4)写出相邻国家的名称:A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
(5)黄岩岛是我国的固有领土,它位于三沙市政府所在地的________方向。
(6) 从材料二图中可推断三沙市所处的海域有丰富的_________________资源和________________资源。
33、读“中国人口增长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阅读上图可知,旧中国(1949年以前)在较长的历史时期中,由于战争、疾病等原因,人口增长较____(快/慢)。1935年胡焕庸教授根据中国人口密度图,提出了著名的黑龙江省____市(瑷珲县)----云南省____县人口地理界线。
(2)新中国成立后,人口增长迅速,主要原因是社会稳定,____、____条件改善。
(3)20世纪70年代后到2010年,我国政府把____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有所下降,人口增长速度大幅度____。
(4)近年来,我国____年龄人口数量下降,____人口比重不断上升,为了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国家从____年起全面实施一对夫妻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
(5)____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会议指出,进一步优化生育政策,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____(三/四)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有利于改善我国人口结构、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保持我国人力资源禀赋优势。
34、读“中东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的名称:
海洋:C________;D________;E________;湖泊:F________;半岛:G________;
(2)本区地处“两洋三洲五海”之地,地理位置重要,________运河处于沟通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枢纽地位。
(3)本区石油资源丰富,主要分布在________(填字母代号)及其沿岸地区。
35、读青藏地区和东北地区图,回答下列问题。
(1)青藏地区突出的自然特征是________。 该区域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是________和难以利用的土地。
(2)东北三省的山河大势是________,该地区农业以种植业和________为主。
(3)三江源地区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被誉为“________”。
(4)图中甲、乙两阴影地区共同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是________,甲地区出现这种环境问题的主要自然原因是全球气候变暖,__________逐年萎缩,解决乙地区此环境问题的措施是停止________,建立自然保护区。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