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68年12月18日,中国历史学家翦伯赞与妻子因不堪忍受红卫兵的暴力批斗,在家服安眠药自尽。要避免“文化大革命”这样的悲剧重演,关键是:
A.防止教条主义
B.完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
C.坚决反对自由化思想
D.彻底批判封建思想
2、“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总方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下列不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内容的是( )
A.全面依法治国
B.全面改革开放
C.全面实现共同富裕
D.全面从严治尝
3、“九二共识”的核心是( )
A.一个中国原则
B.两种制度设想
C.政治谈判形式
D.经贸往来渠道
4、2020年5月5日,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将重达22吨的新一代载人飞船送上了地球轨道。20世纪70年代我国步入了太空时代,其标志性事件是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第一颗导弹发射成功
C.“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D.“神州七号”发射成功
5、“农家乐”旅游将国内特有的乡村景观、民风民俗等融为一体,因而具有鲜明的乡土烙印。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说明人们饮食喜欢猎奇
B.说明“农家乐”经济发展水平高
C.说明人们注意休闲养生,注重绿色食品等
D.说明中国人已解决了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
6、下列有关中共八大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比较,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会议的方针路线都在实践中得到贯彻和落实
B.都制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路线方针
C.都为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
D.都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
7、《人民日报》在报道某一重大历史事件时深情地写道:“经历过无数次深重灾难的中华民族与中国人民将永远记得这个珍贵的时刻:它宣布了旧中国完全死亡,宣布了人民的新中国的诞生。”《人民日报》报道的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是
A.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B. 开国大典盛况
C.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D. 西藏和平解放
8、提出“中国梦”“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国家领导人是( )
A.邓小平
B.江泽民
C.胡锦涛
D.习近平
9、我国正向小康社会的目标大步迈进。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的标志是( )
A.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通过
C. 三大改造的完成 D.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
10、1964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向某试验现场发贺电:“这对美帝国主义核垄断、核讹诈的政策是一个有力的打击,对全世界一切爱好和平的人民是一个极大的鼓舞。”这一贺电是为了祝贺
A.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 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
C. 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成功 D. “东方红l号”顺利升空
11、九年义务教育属于:
A、高等教育 B、小学教育
C、基础教育 D、中等教育
12、20世纪50年代,我国自行研制成功的是。
A. 导弹驱逐舰
B. 导弹
C. 国产歼5型战斗机
D. 核潜艇
13、下表为“1956年国民经济中公私经济成分比较情况表”,形成表中经济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
C.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D.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推动
14、1949年9月,中国共产党与来自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海外华侨等各方面代下表百余人齐聚北平,共同讨论新中国的成立问题。这次会议是
A. 中共七大
B.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
C. 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
D. 中共八大
15、搜集和整理历史资料,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刘明同学从图书馆借来了《康雍乾三朝史录》、《论军机处与极权政治》、《“文字狱”的研究》等书,准备写一篇历史小论文,下列论文题目最符合他想法的是
A.浅议“焚书坑儒”
B.叙说清朝的对外交往
C.简论“科举制度”
D.略谈清朝的君主专制
16、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期间,全国有1.5亿人参加宪法草案修改讨论,剔除118万条修改和补充意见,大会根据这些意见,对宪法草案进行了认真的修改,这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充分表达了
A. 党的意志 B. 人民的意志 C. 工人的意志 D. 农民的意志
17、“党的好干部”焦裕禄、“铁人”王进喜、“解放军好战士”雷锋的先进事迹共同体现的,需要我们发扬光大的时代精神是
A. 艰苦创业,为人民服务
B. 保家卫国,英雄主义
C. 解放思想,改革创新
D. 解放中国,将革命进行到底
18、下图所示的历史场景发生在
A.1948年10月1日
B.1949年9月30日
C.1949年10月1日
D.1950年10月1日
19、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下列与之相关的内容是( )
①实施了“一带一路”建设
②筹建和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③加快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
④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0、以下关于我国人民社会生活的变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改革开放以前,我国还没有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B.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人们的代步工具主要是共享单车
C.今天,我国已经由“自行车王国”进步为汽车大国
D.人民在网上购物和移动支付已经成为一种“新常态”
21、国家对农业、_______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经济体制从农村到城市逐步展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_______。
22、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1)1995年1月,____针对两岸关系新情况,提出了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强调坚持一个_____,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
(2)2005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和平之旅”访问团访问祖国大陆。胡锦涛会见连战一行。双方重申坚持“九二共识”,反对“____”,主张台海和平稳定,促进了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3)2008年11月,两岸达成空运直航、海运直航、邮政合作等协议。随后,两岸同时举行“________”启动仪式,两岸关系取得重大进展。
23、填空题:(共6小题,10分)
(1)_________说:“我们都是中国人。三十六计,和为上计。”
(2)改革开放以后,在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基础上,形成了“_________”的对台基本方针。
(3)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_________》,海峡两岸局势逐步走向缓和。
(4)1992年,_________和海峡两岸关系协会达成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这就是“”。_________
(5)2015年11月,国家主席_________同台湾方面领导人_________在_________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
(6)_________年,两岸同时举行“三通”启动仪式,两岸关系取得重大进展。
24、重要的历史人物,发挥着重要的历史作用。
(1)为改变我国“贫油”的面貌,艰苦创业,被誉为“铁人”的石油人工人是________。
(2)党的好干部、县委书记的好榜样是________。
(3)为了报效祖国振兴中华,依然弃美回国研究核弹和导弹的科学家是________和________。
25、他艰苦创业,带领钻井队开采出了大庆油田第一口井,被誉为“铁人”。(____)
26、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即_________。1956年,_________的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7、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为西藏和平解放作出重要贡献的地方代表是_______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是______。
28、1990年,中国对外开放过程中建立了________________,在很短的时间内成为国际经济、金融和贸易中心之一;2001年,中国加入________________,逐渐融入全球经济体系。
29、中国近代史上,社会各阶级颁布了法律文献来巩固自己的政权。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历史文献。
(1)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了________,想建立“大同”的理想社会;
(2)孙中山颁布的________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献。
(3)1947年,中国共产党颁布________,在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
30、根据下列内容提示写出相对应的地点
(1)中国第一个生产载重汽车的工厂所在地——
(2)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3)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4)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对外开放的窗口——
(5)国际化的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
(6)最早进行分田包产到户的地方——
3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哪些优越性?
32、三大改造是指国家对哪三个行业的改造?
33、科技促进发展,科技改变生活。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科技水平得到了迅速的提升。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1)“两弹一星”是我国科技发展的重要标志。“两弹”分别指的是什么?请举出一个为它的成功研制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1970年,我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名称是什么?
(2)随着航天技术的进步,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有了突破性的进展。2003年10月,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请写出飞船的名称和我国首位出征太空的航天员?
(3)我国科学家成功培育杂交水稻,产量高,米质优良,适应性广,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做出了重要贡献。请问这位科学家是谁?他被国内外誉为什么?
34、对联是中华文化所特有的表达方式,有时也承载着历史的信息。以下是某同学收集的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几幅对联,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对联一:万里河山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对联二:走计划建设道路,做三大改造先锋
对联三:改革开放同添异彩,经济建设共展蓝图
(1)宣告对联一局面出现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什么?这一事件有何意义?
(2)对联二中“计划建设”从何时开始?举二例说明这时期在交通方面取得的成就。“三大改造”中的创举是什么?
(3)对联三中的“开放”形成了怎样的格局?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