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焦作市2024年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是一段散文,依文意选出排列顺序最恰当的选项

    千百年后凝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____________光是那么一点,可以领略的内涵,用十年时间去理解都不嫌多。

    摘编自(侯吉谅《纸上太极》)

    ①碰到纸上的纤维,顺势微微回转,

    ②单鞭蓄势,继续向左缓缓推出……

    ③太极云手般向右下沉去,力道隐含未尽,

    ④仍然可以感受王羲之笔尖每一个纤细的动作,

    ⑤永和九年岁在癸丑,那永字的一点如凌空而来风声,

    A.④①②③⑤ B.④⑤①③② C.⑤①②③④ D.⑤④①②③

  •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凝聚  悖谬  报负  焦躁不安

    B.想象  摄服  寥廓  计日成功

    C.履行  羸弱  扫描  节外生枝

    D.恐惧  栽脏  遐想  归根结蒂

  • 3、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其实百倍 B.以有尺寸之地 C.可谓智力孤危 D.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每天早晨,他都要一个人跑到花园里,指手画脚地练动作,抑扬顿挫地背台词。

    ②为了这个新产品的问世,他可是不遗余力,辛勤的汗水终于换来了成功的喜悦。

    ③本来还不错的一篇文章,让你们这样改来改去,反而改得不三不四了。

    ④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古瓷的细润秀美、古玉的丰腴有泽和古钱的斑驳陆离吧。

    ⑤自从中国颁布实施外商投资法规以来,不少外商蠢蠢欲动,纷纷来中国投资。

    ⑥成都五牛俱乐部一二三线球队请的主教练及外援都是清一色的德国人,其雄厚财力令其他甲B球队望其项背

    A.①③④ B.②④⑤

    C.②③④ D.②④⑥

  • 5、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子监是中国封建时代,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构,在有的朝代兼为最高学府。

    B.庠序,指的是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孟子》中有:“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C.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学校。太学博士是学校里学位最高、学问最渊博的人。

    D.“茂材”,又作,“茂才”,西汉时原作“秀才”,到东汉时,因避光武帝刘秀的讳而改为“茂才”。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待春风吹散余寒,踏青便是赏心乐事,但是,您可曾想过,“春风又绿江南岸”中春风明明是吹绿了江南,为什么春季出游不用“踏绿”而用“踏青”?古人为何会在诗词歌赋中推崇青色?中国画为什么又称为丹青?“天青色等烟雨”道出青花瓷一色难求,“青”所指的又是何种色彩?“青色”与“春色”到底有何内在联系?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揭开“青”熟悉而又神秘的面纱。

    古代文学作品当中,有关“青”的诗词歌赋不在少数,大多还以“青青”的叠词出现。例如“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等,然而,不难发现古人对于青的指代并不明确,既可以是荀子《劝学》中“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蓝;又可以是李白《将进酒》中“朝如青丝暮成雪”的黑;还可以是王安石《次韵景仁雪霁》中“稍见青青色,还从柳上归”的黄绿色。为何古人有时会将“苍、蓝、碧、翠、绿”统称为“青”?其实并非古人不识色彩,而是为了修辞和押韵,是将文学的浪漫色彩发挥到极致的表现。

    中国画古时又称丹青,所谓丹青主要是指朱砂和石青二色,古时作画,由于色彩种类和绘画技法的限制,朱砂和石青最为常用,所以又用丹青来泛指图画,青、绿二色在汉代之后广泛运用于绘画领域,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佛教艺术的传入,从现存魏晋时期的敦煌壁画中,能够看到大量石青、石绿被运用于描绘山石、树木和佛像的服饰之上,顾恺之《洛神赋图》中的山石,树木仍可见敦煌壁画中树石之身影,而在中国的传统绘画中,将青色发展到极致门类的则是“青绿山水”,自展子虔创青绿山水样式后,中国画呈现出愈加富丽堂皇的局面,因此展子虔又被誉为“唐画之祖”。在青绿山水画中,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可谓家喻户晓,此画卷长近12米,气势辽阔,画中层峦叠嶂、逶迤连绵,又有林木村野、舟船桥梁,将秀丽山河绘于一卷,所用石青和石绿二色可谓山水的灵气所在。

    青,在工艺品中,当属青花瓷最为出名,方文山在歌曲《青花瓷》中一句“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道出了古时天青色的青花瓷是一色难求,青花瓷上色的青料品类十分的讲究,大致有回青、浙青、陂唐青、石青、珠明料、苏麻离青等,由于青料的选择不同,最后呈现的青色存在一定差异。现通过考古发现,青花瓷自唐就有,经千年不衰,如今更是成了中国瓷文化中最具代表的品类之一,足可见青色在中国受喜爱的程度之深。

    《尔雅·释天》中将“春”又称为“青阳”,这是“青”与“春”产生的一次直接性关联,“青”具备泛指性和模糊性,是“青色系”的统称,同时又象征“四时”之中的春,所以古人将踏春称为“踏青”,而非“踏绿”。

    青色为何受到中国人的青睐?在于青色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青色所传达出来的冷静,柔和、安详、深沉、朴素的色彩感受,既符合儒、释、道思想对传统审美的现实需要,又符合当代审美所看重的精神需求,中国人对青色的喜爱,挥洒在笔墨之间,凝固在瓷器之上,表达了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期望,彰显出东方审美中含蓄、冷静、典雅的精神特质。

    (摘编自余智鹏的《青色为何受国人青睐》,《光明日报》20212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对于“青”的指代并不明确,并不是不识色彩,而是出于文学表现的需要。

    B.中国画古时又称“丹青”,是因为所用石青和石绿二色可谓中国画的灵气所在。

    C.自“青绿山水”将青色发展到极致之后,中国画才呈现出一派富丽堂皇的局面。

    D.经千年不衰的青花瓷,自唐就成为中国瓷文化的代表品类之一,深受国人喜爱。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二段通过引用诗词歌赋中的名句,印证了古人对于“青色”的喜爱与推崇。

    B.文章例举顾恺之、王希孟的画作,论证了汉代之后青绿在绘画领域得到广泛运用。

    C.文章从文学、绘画、工艺品三方面阐述了国人对青色的喜爱,体现了论证的广度。

    D.文章首先引出论题,然后分析论题,最后从中国人的美好期望的角度进行补充论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赍钱三百万,皆用青丝穿”中的“青丝”与“绿云扰扰”中的“绿云”,意思不同。

    B.“独留青冢向黄昏”中的“青冢”即王昭君的墓冢,因为冢上芳草常青,故有此称。

    C.作者认为,“青”具备泛指性和模糊性,是“青色系”的统称,所以称春游为踏青。

    D.对青色的喜爱,让中国人释放出巨大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彰显了东方审美的精神特质。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猿”是古诗中常见的意象,例如在《蜀道难》中,面对高不可攀的山峰,李白感叹“__________________”;而在《三峡》中,郦道元于树木和山涧之间能听到“ __________________ ”。

    (2)《师说》中,士大夫们不能相互为师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年相若”“道相似”,自认为如果彼此为师,就会出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尴尬状况。

    (3)人们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但我们在古诗中却总能看到男儿落泪,比如唐代就有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赤壁赋》结尾处主客对人生的感悟实现了共鸣;他们“_____”忘记了空间;“_____”忘记了时间。主客皆进入了“__”这种不变者而得出的豁达超然之“乐境”

    (2)《小石潭记》中写游鱼动态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韩愈在《师说》中认为,圣明之人更加圣明的原因是“___________”;而“今之众人”却“耻学于师”,所以更加愚笨。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作者用“___________”来评价列子乘风远行时的状态,而苏轼的《赤壁赋》则用 “___________”的想象来表现小船在宽广的江面上自由漂流的状态。

    (2)《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阐述“高官厚禄如果不合礼仪就不应该接受”这一道理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韩愈在《师说》中认为古代圣人更加圣明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 ”。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中写潭中鱼游来游去,自由灵动的语句是“___________”。

    (2)韩愈《师说》中论述老师职责的句子是“师者,__________”。

    (3)苏轼在《赤壁赋》中表现了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其中从事物“变化”的角度来观察天地万物的句子是:“___________。”

     

  • 11、(题文)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登高》中道出郁积于心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2)《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邹忌分析齐王受蒙蔽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纸 鸢

    袁 枚

    纸鸢风骨假稜嶒①,蹑惯青云自觉能。

    一旦风停落泥滓,低飞还不及苍蝇。

    咏 柳

    曾 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注】①稜嶒:指才气、品格等卓越超群。

    1从题材上看,两首诗都属于( )

    A. 写景诗

    B. 咏物诗

    C. 哲理诗

    D. 闲适诗

    2对两首诗歌中的字词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 袁诗首句中的“假”是对“风骨”否定。

    B. 袁诗第二句中的“自觉”二字饱含讽刺。

    C. 曾诗开篇的“乱条”已经透出感情倾向。

    D. 曾诗中的“飞花”“日月”隐含作者之喜。

    3《纸鸢》和《咏柳》两诗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就两者的“同工”之处做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英烈夫人祠记

    去扬州西北三十里有得胜山,故韩蕲王讳世忠破金兵处也,有英烈夫人祠,土人谓之异娼庙。内供英烈夫人戎装像,旌旗,剑印,其位曰“英烈杨国夫人五军都督梁”。

    英烈夫人者,韩蕲王妾梁氏也。梁氏祖池州,父祖皆行伍。梁氏多力通技击,能开强弓,射二百步无不中的。以父罪连坐没入教坊,梁氏曰:“恨身不为男儿,乃至如此。”流寓京口为伎,有侠气,以角抵技闻。

    宣和初童贯破方腊归至京口设宴世忠以承节郎列席梁氏进酒时世忠厕于诸公英姿勃发佼佼不与众人同也梁氏异之,询左右,知是独擒方腊之韩校尉也。梁氏乃自赎以妾之。 

    建炎三年,苗傅、刘正彦反,囚高宗,改元明受。时世忠在秀州,以兵少不得进,乃修器械,以疑叛逆。傅等恐惧。梁氏与子亮时在临安,为傅所质,防守严密。太后用平章事朱胜非计欲召四方勤王。胜非谓傅曰:“秀州方疑惧不前,为未得明诏,无封赏故。今白太后,遣梁氏慰抚世忠。”于是太后召梁氏入,封安国夫人,速其勤王。即领命,梁氏疾驱一日夜会世忠于秀州。面陈临安虚实利害,固言必勤王者三。世忠挥军急进,乱乃平。高宗复辟,梁氏以殊勋进护国夫人。

    梁氏数战金军于山阳,宿迁,皆胜。于是意少懈。八月丁卯,率轻骑袭金人粮道,遇伏。金以精兵铁浮图十倍围之。梁氏身被数创,腰腹为敌刃割裂,肠流三尺,忍痛纳回,以汗巾裹腹。知不免,乃顾左右曰:“今日报国”。语毕再突敌阵。敌矢如雨,猬集甲上。梁氏血透重甲,入敌阵复斩十数人,力尽落马而死。金人相蹂践争其首级,裂其五体,后得其首者进两阶,得其四肢者进一阶。

    梁氏既死,金人曝其胴于淮市三日,函其首以报北国,金帝命悬于都门。兀术闻之,感其忠勇,敛梁氏遗体,遗世忠。拼合之际,验梁氏全尸,创伤数十,致命者七,皆在身前也。世忠大恸。朝廷闻讯大加吊唁,诏赐银帛五百匹两,追封“英烈杨国夫人”。立祠。

    (选自《英烈夫人祠记》,有则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宣和初/童贯破方腊归/至京口设宴/世忠以承节郎列席/梁氏进酒/时世忠厕于诸公/英姿勃发/佼佼不与众人同也/

    B. 宣和初/童贯破方腊归/至京口设宴世忠/以承节郎列席/梁氏进酒时/世忠厕于诸公/英姿勃发/佼佼不与众人同也/

    C. 宣和初/童贯破方腊/归至京口设宴/世忠以承节郎列席/梁氏进酒/时世忠厕于诸公/英姿勃发佼佼不与众人同也/

    D. 宣和初/童贯破方腊/归至京口设宴/世忠以承节郎列席/梁氏进酒时/世忠厕于诸公/英姿勃发佼佼/不与众人同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校尉,古代武官官职名称,汉朝时已有此官,其职位仅次于将军。后世其地位虽有降低,但还是一直作为高级军官的称号。

    B. 改元,古代新君即位的第二年,改用新的年号,称为“改元”。也有一君在位而多次改用新年号的,亦称“改元”。

    C. 勤王,指为王事尽力;也指君王有难,而臣下发兵救援君王,文中即为此意。

    D. 丁卯,在文中属于干支纪日;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合称,古人拿十干和十二支相配,共配成六十组,用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京口的酒席上,韩世忠在众人中显得格外威武,不同于其他参加宴会的官员,后来韩世忠就为梁氏赎身并娶她为妾。

    B. 建炎三年,苗傅、刘正彦谋反,囚禁了宋高宗,改年号为明受。当时韩世忠在秀州,认为兵力不够而没有进攻临安叛军。

    C. 太后为了能够安抚韩世忠,让他出兵救驾,封梁氏为安国夫人;宋高宗在韩世忠平定叛乱后重新恢复了帝位,因梁氏勤王有功,封她为护国夫人。

    D. 梁氏在山阳、宿迁两地多次与金兵交战,全部取得胜利,思想上有些松懈轻敌,在一次率轻骑攻取金兵粮道时,遭遇埋伏遇难。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父罪连坐没入教坊,梁氏曰:“恨身不为男儿,乃至如此。”

    (2)秀州方疑惧不前,为未得明诏,无封赏故。今白太后,遣梁氏慰抚世忠。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朵云在大人眼中是一团水汽,在孩子眼中是大象、城堡乃至整个奇异世界。美育就是回归对孩子生命直觉的引导,用美来温润孩子的眼睛和心灵。然而,近年来,很多学校忽视美育的重要性,有的学校甚至不开设美术课。有的老师说,高考竞争激烈,喜欢美术专业的考生可以自己去学习;有的家长说,美术是高大上的东西,孩子们最应该掌握的是生存技能;有的学生说,学美术需要很强的耐心,自己做不到。

    “美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塑造美好心灵具有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央美术学院8位老教授的回信,强调了美术教育的重要性,希望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青年一代能够通过美育涵养一颗“美丽心灵”。这引起了人们的思考。

      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振兴中学”)同学写一篇倡议书,倡议大家“涵养心灵,美育人生”,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高考模拟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