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创作与交流中,同学们常需要用到一些文学文化常识。请你找出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 ( )。
A.小语参加“古风雅集”书法展,获得特等奖。她表示:“我仿照唐朝文人刘禹锡的《陋室铭》,将自己的书法作品刻在器物上,既能以此来鞭策自己,也是一种开拓创新。”
B.小双参加“清风一度”原创诗歌朗诵视频展,获得了“优秀展播奖”,她说:“我的成功,是因为我汲取了前人的智慧,如汉代曹操的乐府诗《观沧海》,俄罗斯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等。”
C.在“遗风朴道”手抄报展中,特等奖获得者小李以“端午节”为主题进行创作,他在手抄报上写道:“传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初五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端午的习俗有:斗百草,驱五毒,赛龙舟,饮雄黄酒,佩香囊等。”
D.在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的闭幕式上,主持人借用了宋代诗人杨万里的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诗中描绘的是立春时节的自然景象。
2、下列句子中,填入横线处的成语正确的一项是( )
“奋斗者”号是国际上首次可以同时搭载3人下潜的万米载人潜水器,本领如此高超,要归功于它有着一颗强大的“中国心”,它的核心部件国产化率超过96.5%。“奋斗者”号总设计师叶聪在接到研究任务后,攻坚克难,____________,与他的科研团队____________发明的钛合金材料T62A,成功解决了载人材料舱所面临的强度、韧性和可焊性等难题。叶聪曾____________ ,“参研参试人员克服了多个台风的阻挠,经历了无数惊涛骇浪的考验,向世界最深处进军是我们不懈追求的目标”。他们在研制中的表现,确实可圈可点,____________。
A.如履薄冰 呕心沥血 悲喜交加 如泣如诉
B.如坐针毡 处心积虑 感慨万千 如泣如诉
C.如履薄冰 呕心沥血 感慨万千 可歌可泣
D.如坐针毡 处心积虑 悲喜交加 可歌可泣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的修辞应当先求准确,应当恰如其分,不要矫揉造作,以词害意。
B.老林为人热情,无论遇见谁都要嘘寒问暖,强聒不舍,大家都特别喜欢他。
C.在现实中我们要恪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信条,不能以个人利益为中心。
D.宽宥和信任能让你的世界变得更通达和快乐。
4、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 )
A.摇曳/游弋 应用/理应如此 间不容发/令人发指
B.折腰/折本 冠冕/沐猴而冠 强聒不舍/强颜欢笑
C.脊梁/贫瘠 打擂/自吹自擂 噤若寒蝉/忍俊不禁
D.中伤/中肯 箴言/缄口不言 俯拾皆是/拾级而上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峰回路转( )
(2)射者中,弈者胜( )
(3)醒能述以文者( )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乙】
(修)方贬夷陵时,无以自遣,因取旧案反覆观之,见其枉直乖错不可胜数,于是仰天叹曰:“以荒远小邑,且如此,天下固可知。”自尔,遇事不敢忽也。凡历数郡,不见治迹,不求声誉,宽简而不扰,故所至民便之。或问:“为政宽简①,而事不弛废,何也?”曰:“以纵为宽以略为简则政事弛废而民受其弊。吾所谓宽者,不为苛急;简者,不为繁碎耳。”
(《宋史·欧阳修传》)
【注释】①宽简:宽松简易。
【3】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方贬夷陵时( ) (2)或问( )
【4】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以 纵 为 宽 以 略 为 简 则 政 事 弛 废 而 民 受 其 弊
【5】欧阳修的为官之道主要体现在何处?请结合【甲】【乙】两个文段,简要分析。
6、阅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完成下面小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刘禹锡在被弃置二十三年之后,从巴山楚水之地孤身归来。友人白居易赠诗叹其命运蹉跎。刘禹锡则在这首酬答诗中写下充满哲思意味的两句“_______,_______”两句,抛开个人悲苦,尽显慷慨气概,体现了_______的人生态度。
【2】下列与“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都表达了“物是人非”之感的一项是( )
A.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B.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晏殊《浣溪沙》)
C.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D.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7、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题目。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是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遗产,其中那些积淀着智慧结晶、浓缩着丰富情感的中华经典著作灿若星河,令人心驰神往,从四书五经到楚辞汉赋,从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四大名著,让所有华夏子孙为之骄傲与自豪。
(1)以下作品中不属于明清“四大名著”的是_________
A、《水浒传》 B、《西游记》 C、《儒林外史》 D、《三国演义》
(2)为响应市教委在全市中小学举行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的号召,学校将开展“中华经典诵读”系列活动,为了更好地推动此项活动的开展,请你为活动拟写一句宣传标语。(要求语言简练,朗朗上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为更好的介绍盐城,陈老师建议你增加点儿文学味儿。
内容 | 名句 | 出处 |
大洋湾 | (1)有桃花红,_____,杏花黄。 | 秦观《行香子》 |
黄海森林公园 | (2)野芳发而幽香,_____ | 欧阳修《醉翁亭记》 |
细雨湿地 | (3)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_______ | 苏轼《定风波》 |
明丽山色 | (4)槲叶落山路,_______ | 温庭筠《商山早行》 |
塞外风光 | (5)塞下秋来风景异,________ |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
水乡意蕴 | (6)___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 | 王勃《滕王阁序》 |
积极进取的城市精神 | (7)_________,_________ | 李白《行路难》 |
先人后己的城市胸襟 | (8)_________,__________ | 范仲淹《岳阳楼记》 |
9、 跳大海的人
〔法〕皮埃尔·贝勒马尔
①男的个子矮小,膀大腰圆,肌肉发达。他以立正的姿势站在悬崖上,两只手顺着身子伸得笔直。游客像一群嗡嗡叫的苍蝇,围着他,向他晃着照相机。
②这些游客是被一位导游带到墨西哥这个偏僻的海岸边的,是受到这样一个口号的蛊惑:“去看一个跳大海的人。”
③站在悬崖边的人叫米亚,是印第安人。他的肤色有如红铜,眼睛恰似煤玉般黑亮。他有多大年纪?30岁,40岁,还是50岁?很难说。他摆好姿势让游客拍照,但没有笑意,面部表情奇怪而凝重,既无欢乐,也无忧愁,表现出忍耐或极其顺从的神情。
④导游向游客介绍,米亚是恰帕斯山的印第安人,他和他的妻子以及7个孩子住在附近的一个山洞里。
⑤他的大儿子叫托克庞,13 岁,将学习做一个“跳大海的人”。因为米亚从事的是危险职业,要是明天他死了,不能养家了,托克庞就要继承他的衣钵。
⑥为了得到每个游客10个比索,仅仅10个比索,等会儿米亚将要冒死往下一跳。
⑦崖下是太平洋,海水在一个狭隘的小湾里翻涌,拍打着礁石,溅起浪花。从平台到水面高36米。
⑧游客们胆战心惊地俯身去看,发出轻微的惊叫声。
⑨导游解释,低潮时,海湾里的水不够多,不能跳。因此,要等到涨潮时才能跳,届时水深将会达到3.6米。多年来,当有游客来时,印第安人米亚就会这样做!
⑩20分钟后水位才能达到最深。
⑪现在米亚需要养精蓄锐,尤其是晚上,每只手拿着火把跳时更应如此。这可是加倍的冒险。为了这加倍的冒险,这些游客会多给几个比索……导游滔滔不绝,他从口袋里掏出常卖的小玩意儿,一只手递给游客,一只手收钱。他有如安装在弹簧上的黄鼠狼玩具一样,伸缩着手臂。只有那印第安人米亚,在悬崖上用慢动作做着准备。他开始往自己身上擦一种暗绿色的荧光药膏。夕阳的余晖将他裹起来,将他变成一尊雕像。
⑫托克庞坐在他父亲脚下,像供祭器一样地替父亲托着膏药盘子。他既害怕,又很骄傲,因为这是他第一次为父亲做事。
⑬米亚跪在深渊之上,双手合十,脑袋低垂。孩子的姿势和他一样。导游站得远远地说,米亚正在冥思和祈求上帝让他活下去。
⑭时间近了,离米亚冒死一跳只差10分钟。
⑮(1)那边岩石上,米亚和他的儿子托克庞始终在两盏聚光灯的光束中祷告。天气闷热,太阳整个儿沉到大洋中,留下的金色的雾霭逐渐化为青蓝色,米亚站起来,那1.6米高的荧光发亮的身形剪影,在夜色中使游人发出“喷喷”的赞美声。人们低声议论,发出感叹,谈论着那沿峭壁凸出的岩石所显露的危险。
⑯在完成唯有他知道的跳水仪式时,米亚做着一些姿态奇特的低头弯腰的动作,后退,前进,再后退,拉长四肢兀立在夜色中,犹如他拿着光在演出一样。他脑瓜上扣了一顶黑色棉帽子,现在只穿一条很小的缀着闪光片的游泳裤。
⑰最后,他站在岩上不动,手握着儿子递给他的两支火把。
⑱他的脚在慢慢地向岩边挪动,直到脚趾伸过岩石,牢牢钩住石头,不再动弹。
⑲托克庞和他父亲一样,一动也不动,身穿一条没有花色的短运动裤,俨然是他父亲的小化身:同样的体形,同样神秘的面孔,同样聚精会神,也许将来有一天会学父亲做同样的营生。
⑳时间一秒秒过去,只听到36米深的深渊之下惊涛拍岸的声音。大家默不作声。一种紧张感从印第安人的肉体上显现出来,它告诉游客,跳的时刻就要到了。
(21)米亚伸展身子,从胸腔里爆发出一声大叫——一声声嘶力竭的狂叫。他举起双手,身子突然一松,便朝着闪光的水面飞去。几乎同时,他身子在那里砸起一个白色的麦束状水柱。他跳时扔出的火把在水面熄灭,发出“咝咝”的响声。
(22)这一切转瞬即逝,游客只来得及发出一阵“啊啊”的惊呼声。大家俯下身子,在光线强烈的聚光灯下搜寻那即将露出水面的潜水者的脑袋。他本应一下就浮出水面。但有人号叫起来……原来是托克庞!他明白了,他比大家更早明白了父亲为什么还没浮出来!
(23)他站在悬崖边上叫喊,整个身体朝向天空。(2)人们注视着他,寻思着这场戏是否还要继续下去,在下面,在他父亲身体消失5秒到10秒的地方,海水又卷起一个漩涡。这漩涡尚未合拢又打开了,因为站在崖边号叫的托克庞跳下去了,那号叫之声湮没在另一个、比先前小得多的麦束状水柱里。
(24)这天晚上,在阿卡普尔科的海岸边,米亚双手抱着他儿子托克庞从水里浮出来。米亚原想教他的儿子怎样做一个“跳大海的人”,这是他教的第一课。
(25)然而为了这第一课,这一晚,米亚忘了告诉他儿子,有时为了吓一吓游客,他要在水下多待一会儿,让他们认为自己险些淹死了,为此好多获得一些小费。当游客多的时候,这样做值得……他忘记了他的生命是一种买卖。于是,他为游客献出了一个孩子。
(选自《读者》,有删改。2021年第 1期)
(小说·理情节)
【1】阅读小说要注意把握情节。通读全文,完成下面的对话。
(小说·品文味)
【2】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1)那边岩石上,米亚和他的儿子托克庞始终在两盏聚光灯的光束中祷告。(如果用圈点的方法在句中圈出一个关键词,你会圈哪一个,为什么?)
(2)人们注视着他,寻思着这场戏是否还要继续下去。(“寻思着这场戏是否还要继续下去”给你怎样的感受?)
(小说·探笔法)
【3】文中3处画“~”的句子都是对大海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小说·悟意蕴)
【4】文章塑造托克庞这一人物有什么意义?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10、阅读下面语段,回答下面小题。
门 铃
⑴帕皮是个样子讨人喜欢的老头。一双蓝色的眼睛,虽然因年老而显得暗淡,却从中透出一股温暖之情。他经常喜欢吹着口哨清理打扫店铺。不过,他私下里有时也悲伤。
⑵有一天,他一边干活,一边吹起了优美的旋律。外面,阳光温暖而明亮,天空也变得越发清澈。一阵微风吹来,店门上的铃铛叮铃铃地响了起来。这只铃铛能产生独一无二的、有魅力的回响,在这个家里已上百处了。老人非常珍惜这只铃铛,每天都要擦拭它。
⑶听到铃声,帕皮起身招呼客人。“你需要点什么,小姑娘?”帕皮的声音天性快活。“您好,先生。”小女孩说话几乎是低声耳语了。女孩样子天真可爱,说话羞羞答答。她用棕色的双眼看着帕皮,然后慢慢地扫了一眼整个房间,似乎在寻找某种特殊的东西。
⑷女孩腼腆地告诉老人:“我想买一件礼物,先生。”“好吗,咱们看看,”帕皮说,“想给谁买呀?”“是给我外公买,但是不知道买什么。”
⑸帕皮开始提一些建议。“袖珍手表怎么样?这表完好无损,是我自己修理的。”他自豪地说。
⑹小女孩没有回答,然后走到门口,把门轻轻扭开,按了按门铃。看到女孩兴奋的微笑,帕皮似乎也容光焕发。“就是这个。”小女孩发出咯咯的笑声,“妈妈说外公喜欢听音乐。”
⑺就在这时,帕皮的表情变了。但害怕伤了女孩的心,老人告诉女孩说:“对不起,小姑娘,那东西不卖。也许你外公会喜欢这个小收音的。”为了让女孩能理解,帕皮告诉小女孩这个门铃如何在自己家里这些年以及不想卖的原因。小女孩抬头看了看老人,眼里含着一大滴泪珠,甜甜地说:“我想我懂了,谢谢您。”
⑻突然,帕皮想到自己除了未住在一起的女儿,其余的家人都没了,即使女儿也有十年未见面了。他想,为什么不把门铃传给一个能和亲人分享的人呢?
⑼“等等,小姑娘。”就在女孩向门外走的时候,也就是正当老人将要最后一次听到铃响的时候,老人喊住了她,“我决定卖铃铛了。给你手绢,擤擤鼻涕。”
⑽小女孩拍起手来:“哦,谢谢您,先生,外公会非常高兴的。”“好啦,小姑娘,好啦。”帕皮帮了这个孩子,感觉很不错,然而,他知道自己会想那个门铃的。“你一定要替你外公保管好那个铃铛,也也替我保管好那个铃铛,好吗?”老人一丝不苟地又一次擦拭了铃铛,然后把它放进一个牛皮纸袋里。
⑾“哦,我保证。”小女孩说。她抬起头看了看帕皮,再一次小声问:“多少钱啊?”“哦,我看一下,你想花多少钱?”帕皮笑着问道。
⑿女孩从口袋里拿出一个小零钱袋,然后举起来2元47分硬币,放在柜台上。对自己的大脑是否健全稍稍质疑后,帕皮说:“小姑娘,今天是你的幸运日,那个铃铛正好2元47分。”
⒀那天傍晚,帕皮准备关门的时候,发现自己在想那个门铃。他想到那个孩子,不知道她的外公是否喜欢她的礼物。当然,这样可爱的孩子买的任何东西他都会珍惜的。
⒁就在这时,帕皮觉得自己听到了铃声。他又一次质疑自己的大脑是否正常,然后朝门口走去。小女孩就站在门口,正在一边按门铃,一边甜甜地笑。
⒂帕皮慢步走向孩子时,有些困惑不解:“这是什么,小姑娘?你改变主意了吗?”“没有。”女孩咧嘴笑了,“妈妈说这是给您的。”
⒃帕皮还没来得及再说一句,孩子的母亲走了进来,忍住眼泪小声说:“你好,爸爸。”
⒄这一声“爸爸”让帕皮的眼中顿时噙满泪水。小女孩在一旁轻轻地说:“给你,外公。给你手绢,擤擤鼻涕。”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2】选文第⑵段中画线句子有什么作用?
【3】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富有表现力,请加以品析。
老人一丝不苟地又一次擦拭了铃铛,然后把它放进一个牛皮纸袋里。
【4】分析⑿和⒁段中帕皮两次“质疑”的具体原因。
【5】选文第⒄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人物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6】帕皮身上有许多闪光点,请找出其中两点并加以分析。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怀念那只羊
张雪飞
(1)真没想到,在灾区邂逅的一只叫花花公子的羊,竟让我如此牵肠挂肚。
(2)那年秋天,我到一个地震灾区参与抗震救灾报道工作。“零距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这天,我看到在一座大山脚下的花椒林里,掩映着十余顶蓝色帐篷,原来这是一个受灾群众安置点。
(3)我朝花椒林里一个比较靠前的帐篷走过去。夕阳余晖里,在一株花椒树上,拴着一只山羊,一个10岁左右的小女孩正蹲在羊前,亲昵地跟羊啦呱着话儿。那羊,长着两只威风凛凛的角,金黄的皮毛在阳光下闪闪发亮,脖子里系着一块红绸布、挂着一只小铃铛,花椒林里便时时回荡着清脆的铃铛声。那小女孩神色有些忧伤、憔悴。她把手里的一丛青草不停地凑近羊嘴,用一种近乎乞求的语气说:“公子,你吃点嘛……”但羊不停地把头扭来扭去,就是不肯吃草。
(4)“公子?你咋叫这羊公子?”我好奇地问这个名叫蕙儿的小女孩。
(5)“这羊最喜欢吃各种花儿,不大喜欢吃草。所以,我给它起了个名字叫花花公子。没花的时候,要在草里拌上盐,再掺上玉米粒,花花公子才肯吃。”
(6)“这羊还真有点‘公子’作派。可它也不看看时候!”我有些鄙夷地说。
(7)“可不,地震过后,粮食变得金贵起来,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伺候它了。”坐在花椒林里的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缓缓地说。她是蕙儿的奶奶。
(8)“既然这样,咋不把它卖了呢?”我说,蕙儿脸憋得通红,眼里泛着泪光,生气地朝我嚷道:“你是个坏叔叔!我不许你这样说我的羊!我永远不会卖我的羊!”
(9)花花公子似乎也生气了,猛地调转过屁股,冲我放了一个屁。这有趣的一幕把蕙儿逗乐了,她有些羞涩地把头伏在花花公子的脖子上,花花公子用脸摩挲着她的头发,嘴里叼起一根青草,缓缓地嚼着。
(10)蕙儿平静下来,告诉我,她从小就喜欢羊,半年前,爸爸从集市上买了这只羊来。她专门在羊脖子里系了条红绸布,希望羊能平安长大。不知是不是这红布发挥了作用,羊竟躲过了地震的劫难。可她的爸爸妈妈却在地震中遇难了。
(11)“爸爸妈妈走了,我再也见不到他们了,我经常从梦里哭醒过来……”蕙儿抽泣着。花花公子像个懂事的孩子似的,温顺地躺下来,目光悲悯地看着蕙儿,不时地伸出粉红色的舌头去舔她的鼻头。我陡地明白了,这只羊,其实已是蕙儿相依为命的伙伴,难怪说要卖它时,她的反应会那么强烈。
(12)一个念头闪进脑海,我对蕙儿说:“这个季节,要让花花公子全吃花不容易,你是否尝试过喂它树叶呢?”蕙儿摇了摇头。我看到花椒林里掺杂着一些核桃树,便采摘了一些核桃叶来,花花公子显出兴奋的神情,把头昂得老高来抢核桃叶吃,吃得嘴边绿沫飞舞,咩咩地叫个不停。
(13)花花公子吃饱了,趴在地上,眯缝着眼睛,一副半睡半醒的样子。“它吃饱了肚子,要打瞌睡了。”蕙儿对花花公子说:“我该去做饭了。”她走进了帐篷,我也跟着走了进去。
(14)帐篷里除了两张床外,还有上级部门发放的米、面和食用油等生活必需品。蕙儿把淘洗过的米放进锅里,又削起土豆皮来。不一会,一盘炒土豆丝、一碗鸡蛋羹、一盆白菜汤便热气腾腾地摆在我们面前。
(15)蕙儿和奶奶邀请我共进晚餐。在灾区采访,我已习惯了这种走到哪吃到哪的生活,便没客气,端起了饭碗。蕙儿的奶奶说:“遭逢这么大的灾难, 我们现在能有住的地方,吃穿不愁,真要感谢党和政府!感谢社会上的好心人!”
(16)顺着蕙儿奶奶的话题,我们聊到了抗震救灾工作上,聊到惠儿上学的问题上。我把自己掌握的信息告诉蕙儿:“你别着急,政府正在给学校建活动板房,不久你们就可以去上学了。”“太好了!今后我一定会好好学习的!”蕙儿双眼闪烁着希冀的光彩。
(17)临走时,我掏出一点钱强塞给惠儿。看到我要走,花花公子立即从地上一跃而起,神情专注地看着我。“花花公子,跟叔叔说再见!”对蕙儿的提议,我在心里发笑:一头羊又怎么会表达离情别绪呢?
(18)接下去的一幕,又让我开了眼界:花花公子目不转睛地盯着我,嘴里“咩咩”叫着,两只耳朵扑闪个不停。
(19)眨眼功夫,数载时间过去了。现在,蕙儿和奶奶应该搬进了别墅式的新居,蕙儿应该在花园式的学校里学习。只是,每当想起那只脖子上系着红绸布、挂着小铃铛的羊儿,我都会在心里喃喃自问:花花公子,你还好吗?
……
【1】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文章使用了倒叙的记叙顺序,叙述了“我”到一个地震灾区参与抗震救灾报道工作时的所见所闻所感。
B.那只叫花花公子的羊脖子上系着一块红绸布,挂着一只小铃铛,因为它的外形特殊,所以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C.文章多处使用拟人修辞描写花花公子,语言生动形象。
D.文章最后一段照应开头,表达对惠儿一家以及那只羊的思念之情。
【2】简要分析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3】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
(1)这有趣的一幕把蕙儿逗乐了,她有些羞涩地把头伏在花花公子的脖子上,花花公子用脸摩挲着她的头发,嘴里叼起一根青草,缓缓地嚼着。(从描写的角度赏析)
(2)我陡地明白了,这只羊,其实已是蕙儿相依为命的伙伴,难怪说要卖它时,她的反应会那么强烈。(品味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4】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文中惠儿的形象。
12、题目:陪伴
作文要求:(1)选择你最擅长的文体,表现你最熟悉的生活,抒发你最真挚的感情。(2)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不少于600字。(3)文中请不要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地名。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