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的诗句分别描述了动物的什么行为( )
A.防御行为、取食行为
B.防御行为、迁徙行为
C.取食行为、繁殖行为
D.迁徙行为、繁殖行为
2、有一种鸟,在远离人类活动的区域生活.在没有人类活动的原始森林中,这种鸟可以自由自在地生活,后来政府部门在这里进行旅游开发,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这种鸟的活动范围更大,数量会增多
B.这种鸟的生态范围缩小,可能威胁到它的生存
C.旅游开发有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这种鸟的减少和消失不会影响当地的环境
D.旅游开发不会影响这种鸟的生活,其数量不会发生变化
3、学习了性状的遗传后,同学们议论纷纷。以下四位同学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甲:“基因组成相同,性状一定相同” 乙:“性状表现相同,则基因组成一定相同”
丙:“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一定被隐藏起来” 丁:“生物的变异都能遗传给后代”。
A.甲乙
B.甲乙丙
C.丙丁
D.甲乙丙丁
4、某实验小组利用A、B、C.三种动物进行“走迷宫获取食物”的探究,实验数据如表2所示,相关分析不合理的是( )
动物 | A | B | C |
完成取食前的尝试次数 | 29 | 63 | 7 |
A.三种新物中B的学习能力最强
B.实验前应将三种动物进行饥饿处理
C.若三种动物是老鼠、蚂蚁和蚯蚓,那么C最有可能的是老鼠
D.三种动物在迷宫中经过多次“尝试与错误”后获取食物,这属于学习行为
5、某些同学如果平时不注意个人卫生,就会得蛔虫病,表现出磨牙、面部白斑、生长迟缓等症状。下列关于蛔虫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体形细长如线,身体由许多环节组成
B.体表光滑,包裹着一层角质层
C.只能靠身体的弯曲和伸展缓慢蠕动
D.可寄生在人体的小肠中
6、手机蓝光是一种可见光,它的光波短、能量高,能够穿透眼球感光部位,对其造成伤害。该部位是( )
A.角膜
B.晶状体
C.视网膜
D.视神经
7、以下建议,不利于登山爱好者预防膝关节损伤的是( )
A.提前进行热身运动,增强关节灵活性
B.使用登山杖、护膝等,减轻关节负荷
C.平时注意饮食,控制体重,减轻关节压力
D.下山时选择最短路径,并尽可能加快下山速度
8、下列有关生物学知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菌生殖产生的新细菌,与原细菌所含的遗传物质不同
B.多只野鸭一起觅食属于社会行为
C.哺乳动物的体表被毛,神经系统发达
D.将小白鼠从25℃的温室移至5℃的环境中,其体温降低,耗氧量也降低
9、“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万千枝条是由下列哪个结构发育而来的( )
A.芽轴
B.花芽
C.叶芽
D.叶原基
10、下列关于鸟卵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一个鸟卵就是一个卵细胞
B.卵黄上的小白点叫做胚盘
C.卵壳坚硬,起保护作用
D.卵黄和卵白里储存养料和水分
11、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决赛在法国队与阿根廷队之间进行,下列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运动员的灵活运动与运动系统有密切关系
B.运动员的精准射门离不开神经系统的调节
C.运动中,运动员消耗的能量主要来自骨骼肌的收缩
D.运动员的运动离不开消化、呼吸和循环等系统的配合
12、如图为关节结构示意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运动系统主要是由骨、关节和肌肉组成
B.①是关节窝,④是关节头
C.脱臼主要是指结构①从④滑出,此时关节无法正常活动
D.结构③中的滑液和结构⑤,能够减少骨与骨之间的摩擦
13、水螅附着生活在水中,常常可以捕到水蚤等猎物,这主要是依靠( )
A.刺细胞
B.触手的缠绕
C.发达的肌肉
D.口的吞噬
14、下图是某种哺乳动物的牙齿的示意图,该动物最可能是( )
A.藏羚羊
B.东北虎
C.牦牛
D.野兔
15、下列有关两栖动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两栖动物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
B.蟾蜍、蜥蜴、蝾螈都属于两栖动物
C.两栖动物成体大多生活在陆地上,也可以在水中生活
D.两栖动物成体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
16、下列动物行为属于学习行为的是( )
A.亲鸟喂食
B.青蛙抱对
C.蜜蜂采蜜
D.海豚转圈表演
17、植物的下列繁殖方式不属于无性生殖的是( )
A.播种玉米种子
B.马铃薯块茎繁殖
C.扦插柳树枝条
D.兰花组织培养
18、夏天比起冬天饭菜更容易腐败,主要说明细菌、真菌的生存需要( )
A.适宜的温度
B.充足的营养
C.充足的光照
D.充足的空气
19、深秋时节,大批候鸟沿着太行山、吕梁山越过秦岭、大巴山飞到四川以及华中、华南地区去越冬。下列有关鸟类适于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错误的是( )
A.体表被毛
B.身体呈流线型
C.前肢变成翼
D.胸肌发达
20、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生物的种类越丰富,生态系统往往就越稳定
B.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利用了基因的多样性
C.生物种类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会受到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影响
D.为了丰富我国的动植物资源,我国应大力引进一些外来物种
21、病毒没有_____________结构,由_____________组成的外壳和 _____________的内核两部分结构组成。
22、细菌虽有______ 集中的区域,却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23、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_________。其中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____________。
24、蚯蚓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我们应该好好保护。为此,我们就应该先认识它们。下图是蚯蚓的外形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结构B是蚯蚓的__________,由此可断定A是蚯蚓的__________(选填“前”或“后”)端。
(2)蚯蚓的身体由许多环状体节构成,因此它属于__________动物,又因为体内无脊柱,因此蚯蚓又属于__________动物。
(3)在做观察蚯蚓的相关实验时,我们应注意保持其体表的湿润,因为蚯蚓要靠体壁来完成___。
(4)用手指触摸蚯蚓的腹面,会有粗糙的感觉,是摸到了__________。
25、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怎样的?根据这一观点分析:在动物的进化历程中,软体动物、鱼类的进化次序如何、在植物的进化历程中,藻类植物、蕨类植物的进化次序又如何?
26、判断下列生物所属的类群及主要特征,并将对应的字母和序号,填写在横线上.
类群:a.鱼类 b.扁形动物 c.爬行动物 d.鸟类 e.哺乳动物 f.腔肠动物 g.两栖动物 h.线性动物 i.节肢动物 j.软体动物 k.环节动物
主要特征:
①身体扁平有口无肛门
②体表有外骨骼,身体分部,足和触角分节
③身体有许多环状体节构成
④用肺呼吸,卵生(有坚韧的外壳),属于变温动物
⑤皮肤裸露且湿润,幼体用鳃呼吸
⑥身体呈辐射对称,有口无肛门
A.沙蚕______,B.蜜蜂______,C.水螅______,D.涡虫______,E.扬子鳄______.
27、医生给危重病人吸氧,点滴葡萄糖,这是让病人获得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这一能量转换的过程发生在细胞的____中。对于植物细胞来说,还有一种能量转换器是____。
28、如图是植物传粉受精及果实、种子的形成过程示意图,据图分析回答。
(1)花的主要结构是______________,图中花的传粉方式是________传粉。
(2)花粉粒落在雌蕊的_______ 上以后,受到黏液的刺激,开始萌发,形成________。
(3)花粉管穿过花柱,进入子房,到达_______,从珠孔伸进去,释放出精子,精子与______融合,形成_____,进一步发育成____。受精后珠被发育成____,子房壁发育成___。
29、科学家将男、女体细胞内的染色体进行分析整理,形成了下面的排序图。请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在人的体细胞内染色体是 存在的。
(2)根据染色体组成可以判断,甲为 性的染色体组成。
(3)若该排序图表示的是已结生育七个女儿父母的染色体组成,假如他们再生一胎,是男孩的可能性为 。
(4)甲、乙的眼睑性状均表现为双眼皮,却生了一个单眼皮的孩子。若他们再生一个孩子,表现为单眼皮的可能性是 。
(5)某一家庭的母亲,通过手术变成双眼皮,她的双眼皮性状不能遗传给后代,其原因是她体内的遗传物质 改变。(填有或者没有)
30、在密闭的沼气池中,生活在________ 条件下的细菌会大量繁殖,它们将人粪尿中的________ 分解,并产生沼气.沼气的成分主要是_________
31、将下列生物与相匹配的选项连起来,并将字母填写括号内。
32、导管是植物体内输送有机养料的通道。( )
33、下列图示是某同学在复习绿色植物的一生时,绘制和设计的实验探究图示,请据图回答:
(1)菜豆种子中发育成植株中7的结构是[ ]______。
(2)从组成菜豆幼苗的根的形态特征分析,菜豆的根系类型应属于直根系。使幼根不断长长的结构是菜豆根尖的______部位(用图中数字表示)。
(3)若验证呼吸作用,要将菜豆幼苗放置在密闭的黑色塑料袋内(如图所示),目的
是_____________。打开塑料袋,发现内壁附着许多水珠,这些水珠主要是经叶片的[ ]______散发出来的水蒸气形成的。
(4)最后一图是显微镜下观察根尖细胞时的视野,视野内结构1表示细胞核,结构2表示染色体。欲想更加仔细地观察结构2,应先将玻片向______移动,将结构2调至视野中央,再转动显微镜的转换器换用高倍镜,此时若发现物像不清楚则需调节显微镜的细准焦螺旋,直至物像清晰为止。
34、下面是家鸽的呼吸系统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②的名称___________
(2)鸟类的体形呈_________型,可减少飞行时空气对它的阻力;体表覆盖着______;前肢变成_______
(3)家鸽在吸气和呼气时都能进行气体交换,保证飞行时肌肉所需的能量供应,这种呼吸方式被称为______________ 。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