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的科技成就是
A.蔡伦改进造纸术
B.华佗制成“麻沸散”
C.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D.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2、1919年1月18日,巴黎和会在凡尔赛宫正式开幕,西方列强由此开始了长达五个月的勾结与争夺,迫使德国签订
A. 《四国公约》
B. 《五国公约》
C. 《九国公约》
D. 《凡尔赛条约》
3、为五四运动的爆发起了思想宣传作用的事件是( )
A. 辛亥革命 B. 戊戌变法 C. 新文化运动 D. 洋务运动
4、到目前为止,我国进行的载人航天试验次数是( )
A. 六次 B. 五次 C. 四次 D. 两次
5、在1971年召开的某次国际会议上,阿尔巴尼亚等23国有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提案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的压倒多数获得通过。这一结果表明( )
A.中国同世界各国都建立了外交关系
B.上海亚太经合组织会议取得了成功
C.中国的综合国力已经跃居世界前列
D.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得到了恢复
6、在我国古代,人们会以“牛”“耕”作为名,如孔子的弟子司马耕,这反映了牛耕技术在当时备受人们推崇。牛耕的使用开始于( )
A.春秋时期
B.秦汉时期
C.隋唐时期
D.明清时期
7、早在13世纪,卢沟桥就闻名世界,意大利人马可·波罗称赞:“它是世界上最好、独一无二的桥。”1937年7月在这里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表明( )
A. 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从此爆发 B. 局部性的抗日战争开始
C.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 D. 抗日战争胜利结束
8、某校九年级学生李强在学习日本明治维新的内容时,将它与俄国1861年改革进行了比较,概括出两次改革运动有以下相同点。其中正确的是
A. 改革前两国都有民族危机
B. 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改革
C. 改革促使本国资本主义发展
D. 改革后都建立了民主共和政体
9、科学无国界,科学无时限。20世纪初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提出了相对论,为原子弹技术的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20世纪60年代,另一位物理学家根据相对论,主持形成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设计方案。这两位物理学家分别是
A. 牛顿和王大珩
B. 爱因斯坦和王大珩
C. 牛顿和邓稼先
D. 爱因斯坦和邓稼先
10、这场战争“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拼来了山河无恙、家国安宁”其伟大意义主要在于( )
A.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B.大大提高中国综合实力
C.化解了中美之间的矛盾
D.雪洗了中国的百年耻辱
11、1927年时,中共党员中工人出身、农民出身的党员分别占50.8%、18.7%;在1928-1930年中共党员中工人出身、农民出身的党员分别占23.4%、76.6%。数据变化说明了( )
A.工人阶级失去了领导地位
B.中共在探索新的革命道路
C.苏区政府是农民民主政权
D.苏区反“围剿”取得胜利
12、二战期间,面对日本法西斯军队的进攻,美国总统曾说:“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材料反映了( )
A. 美国难以抗击法西斯军队的疯狂进攻 B. 根据地军民是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主力
C. 中国的抗战推迟了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D. 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力量
13、“这一时期的将军们多有生不逢时之感,他们不得不听命于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官。在抗击女真以及蒙古骑兵袭扰南方地区的路上,他们并非没有努力过。”这里的“生不逢时”主要是由于( )
A.五代十国纷争不断
B.北宋亡国政局混乱
C.南宋偏安卑躬屈膝
D.重文轻武限制兵权
14、下列哪些措施符合新经济政策的规定( )
①实行自由贸易
②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③中小型企业国有化
④取消自由贸易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③④
15、“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万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以下不平等条约中规定把台湾割让给列强的是:( )
A. 《瑷珲条约》 B. 《北京条约》 C. 《天津条约》 D. 《马关条约》
16、明清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
A. 统一国家的建立 B.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C.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社会的危机
17、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应用技术领域的重大成就的是()
A. 电力的应用 B. 内燃机的发明 C. 现代化学工业的产生 D. 汽车的发明
18、下列各项,不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明成果的是( )
A.汽船和火车机车
B.电灯和电车
C.汽车和飞机
D.有线电报和无线电报
19、有人说:“1901年,中国陷入无尽的黑暗中;1911年,一道闪电划过,却黑暗依旧;1921
年,中国终于迎来了曙光。”下列对于“1921年,中国终于迎来了曙光”所指的历史事件,
表述正确的是( )
A. 它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B. 它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C. 它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D. 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20、突发事件可能是导致灾难性的后果,历史上发生的萨拉热窝事件就成为( )
A.一战开始的标志
B.一战爆发的导火线
C.一战的转折点
D.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
21、观察图二,把下列英文字母代号填入相应的空格中:A.北约总部 B.华约总部
22、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及战争形势的转折:1942年1月,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的代表在________签署《________》,以后又有21个国家在宣言上签字。《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标志着________的正式形成
23、《凡尔赛条约》:《凡尔赛条约》的签订:最后,协约国与德国签订了《协约国及参战各国对德和约》,即《凡尔赛条约》。主要内容包括
(1)领土:重划德国疆界,________和________归还法国,________煤矿归法国开采;
(2)军事:莱茵河西岸的德国领土由________占领15年.茉茵河东岸50千米内,德国不得设防;禁止德国实行________制,不许德国拥有________,规定陆军人数小得超过10万;
(3)政治:德国承认________、波兰等国独立;
(4)赔款:由协约国设立“________”决定德国战争陪款的总额;
(5)殖民地: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________等国瓜分。
(6)国际组织:还决定建立________,但战败国和苏俄被排斥在外,美国因为夺取世界领导权的野心未能实现,既不批准《凡尔赛条约》也不加入国际联盟。
24、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朱德等人领导了著名的_____________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诞生。______________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25、农业集体化
(1)原因:1928年底至1928年初,苏联发生了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斯大林决心用________手段加快农业集体化进程,解决粮食问题。从20世纪30年代初起,苏联开始进行大规模的________运动。
(2)手段:在农业集体化的过程中,苏联开展了________运动。同时,政府也从多方面支持集体农庄的建没,加快组建________,为农庄提供机械服务,监督农庄执行国家的生产计划。
26、1789年,巴黎人民攻占________,揭开了法国大革命的序幕;1917年________武装起义的爆发,吹响了俄国十月革命的号角。
27、1945年,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_____)为党的指导思想;1997年党的十五大把(_____)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28、凡尔赛体系确立了战胜国在___________、西亚和___________的国际新秩序。
29、根据下列提示写出相应的内容。
(1)秦朝颁行全国的通用文字——
(2)汉武帝为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建立的制度——
(3)唐太宗统治时期在政治上进一步完善的制度——
(4)明朝时全国的制瓷中心——
(5)中俄双方签订的第一个边界条约——
30、一座城市的历史,就是一个民族的历史,请写出与下列提示相对应的城市名称。
(1)六朝古都金陵城,近代中国由此开始________
(2)物华天宝人杰昌,军旗升起英雄城________
(3)南湖圣地有游船,开天辟地共产党________
(4)一夜崛起的城市,改革开放的窗口________
31、写出二战期间,粉碎德军和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的战役分别是什么?
32、请写出一战,二战,冷战期间形成的具有对抗性的军事组织.
33、学史有感:
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共同愿望。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是哪个朝代?
⑵为了维护统一,清朝政府对西藏和新疆各采取什么措施?
⑶我国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基本国策是什么?
⑷为实现和平统一大业,党和政府实行的基本方针是什么?提出这一科学构想的人是谁?
⑸影响海峡两岸统一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怎样才能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34、20世纪以来世界政治舞台风云变幻,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9年以来,中国外交呈现出10年一小变、30年一大变的周期性变化。每隔30年左右为一个大周期,迄今已经历了三个周期,这三个周期的起,点分别为1912年、1949年和1979年。在每个周期,中国的外交政策都会出现战略性调整。中国外交的这种周期性变化是中国与国际上其他力量实力对比的变化以及国内形势与国际局势联动的必然结果
——摘编自刘胜湘《中国外交周期与外交转型》
材料二 在20世纪中,1917年是至关重要的一年。就在这一年,两个欧洲以外的大国一苏联和美国一踏进历史的主流,宣告两个对立世界的意识形态出现。…严格意义上的“冷战”,从1917年就已经开始,然而只是在1945年以后,人们才感觉到…1945年后,苏联仍是一个地区性强国,“安全”对其而言意味着它的边界上都是一些“友好”的邻国。而美国是一个全球性的经济大国,“安全”对其而言则意味着一个金钱、货物和人才都能自由交换的开放的世界。
——摘编自约翰·W梅森《冷战(1945一1991》
材料三 当今世界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每一个层面,都日益清晰地表现出整体性体系性的运动。…与此同时,针对这种新的整体性运动,出现了声势浩大的反抗。这种反抗既有理性主义的…也有浪漫主义的,如西雅图、热那亚和纽约街头的反全球化抗议活动。本·拉登和“基地组织”的恐怖主义活动,虽为异数和极端,但本质上也属于这种反体系运动的一部分。
——宿景祥《贫富扩大与全球反抗》
(1)根据材料一画线部分的三个时间节点,结合具体史实,说明中国外交周期性变化是“必然结果”。
(2)材料二中,作者认为1917年作为“冷战”开始的标志的依据是什么?列举1945年后美苏两国为了各自的“安全”而采取的措施各一例。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史实,概括当今世界主要存在哪些不和谐的问题。
(4)综上所述,你认为制约国际关系和国际格局变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邮箱: 联系方式: